劉秉仁,字子元,貴州衛(wèi)(今貴州貴陽)人。能文章,有聲譽。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舉人,次年進士。歷任德興知縣、擢主事,累遷工部郎中,出為參政,累官右僉都御史,鄖陽巡撫等職。兼擅書畫,曾自題"并蒂蓮圖"。有集不存,唯傳《武侯祠一記》及詩二首。
張茂英,明朝貴州平越(今福泉縣)人。其活動時間在明世宗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博學(xué)能文,兼工書法,著作頗豐,與同籍盛仲芳、金聲號稱"黎峨三隱"(平越在宋代時稱黎峨),與王蕃齊名,皆以文行著稱于世。
盛仲芳,明朝貴州平越(今福泉縣)人。其活動時間在明世宗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博學(xué)能文,兼工書法,著作頗豐,與同籍張茂榮、金聲號稱"黎峨三隱"(平越在宋代時稱黎峨),與王蕃齊名,皆以文行著稱于世。
金聲,明朝貴州平越(今福泉縣)人。其活動時間在明世宗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博學(xué)能文,兼工書法,著作頗豐,與同籍張茂英、盛仲芳號稱"黎峨三隱"(平越在宋代時稱黎峨),與王蕃齊名,皆以文行著稱于世。
張守宗,(1525-1603),明朝水德司(今思南縣)人。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舉人,次年中進士。歷官戶部山西司員外郎,晉升遼府長史。辦事公正,不徇私情,晚年辭官回鄉(xiāng),敬養(yǎng)老母,于明神宗萬歷三十一年(公元1603)壽終,享近七十八歲。葬于思南河?xùn)|萬勝山頂。
孫應(yīng)鰲,(1527-1586),字山甫,號淮海,溢文恭,明朝貴州清平衛(wèi)(今凱里)人。著名朝廷大臣、學(xué)者、詩人、教育家和貴州教育的先驅(qū)。自幼聰穎,好學(xué)上進,喜讀詩文,善作文章。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公元1546年)舉人,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進士,選庶吉士,改戶科給事中,出為江西按察司僉事,遷陜西提學(xué)副使,晉四川右參政,擢僉都御史,撫治鄖陽,后為朝廷大理卿,戶部右侍郎,又改禮部,充經(jīng)筵講官,掌國子監(jiān)祭酒事(即全國最高教育行政長官兼全國最高學(xué)府校長),后任刑部右侍郎,南京工部尚書等。他當(dāng)官勤于體察民情,善于調(diào)查研究,知識淵博,曾提出"勤學(xué)、勵政、親賢、遠奸"等事,受到皇帝的重視和采納。他是明朝的名臣大儒,是在王陽明學(xué)說思想影響下成長起來的理學(xué)家,為明代四大理學(xué)家之一。孫氏學(xué)說的中心思想是"求仁",他進出"無欲"、"無欲就是天理",以"無欲"達到"求仁"的目的,繼承了王陽明學(xué)說思想,是貴州省古代第一位哲學(xué)家。 他是著名的詩人。《黔詩紀略》收其詩有457首,編為四卷。時逢奸臣嚴嵩當(dāng)權(quán),對他橫加迫害。他的詩對官場的勾心斗角和仕途的艱險有所諷喻,部分詩揭露了政治黑暗,反映了民間的疾苦。詩風(fēng)平易自然,有些作品有民歌風(fēng)味。他的《學(xué)孔精舍詩鈔》是流傳至今貴州最早的一部詩集。《黔詩紀略》稱譽他是"貴州開省以來人物冠"。 他是著名的教育家,一生重視教育,曾幾度從事教育工作,任陜西提學(xué)副使時,作《諭陜西官師諸生檄文》16條,詳細闡明了他的教育主經(jīng)和為學(xué)之道。任國子監(jiān)祭酒兼經(jīng)筵講官時,銳意改革,為國家培養(yǎng)了有真才實學(xué)的人才。50歲辭職回家后。在家鄉(xiāng)清平建學(xué)孔子院,向家鄉(xiāng)青年講學(xué),為發(fā)展貴州文化教育事業(yè)作出了貢獻。 他還是書法家,大小兼能,特擅楷、行。其書法以歐陽詢?yōu)榛A(chǔ)。參柳公權(quán)筆意,端莊嚴勁,亦如其人。楷書《諭陜西官師諸生檄》,現(xiàn)在西安碑林。福泉有《分守新鎮(zhèn)道題名碑記》。一生著宏富,主要有《學(xué)孔精舍詩鈔》、《學(xué)孔精舍匯稿》、《淮海易讀》、《春秋節(jié)要》、《左粹題評》、《四書近語》、《律呂分解發(fā)明》、《論學(xué)會編》、《教秦語錄》、《教秦總錄》、《教秦緒言》、《雍諭》、《幽心瑤草》、《道林先生粹言》、《莊義要刪》、《督學(xué)文集》、《歸來漫興》等,均由明清學(xué)者刊行于世。
何自然,明朝貴州新添衛(wèi)(今貴定縣)人。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武進士。以功授揚州參將,所到之外皆有政績。雖為武人,卻長于詩,以文著稱。
孫慮吾,名裒,字益之,明朝貴州清平衛(wèi)(今凱里)人。系著名理學(xué)家孫應(yīng)鰲的叔叔。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進士。選庶吉士。授陜西道察御史,巡視南城,清戎兩粵,又疏劾云南巡撫鮑象賢黷貨,皇帝下旨罷象賢職。象賢素結(jié)權(quán)貴,惡語誣陷慮吾,因而被謫定州州判。后升汝寧推官,遷常德同知,未赴任,又改升南戶部副郎。一年后出為蘄黃道江防僉事。蘄黃數(shù)為水陸盜患,慮吾挑人才,訓(xùn)練軍隊,創(chuàng)制戰(zhàn)船,嚴加防犯,盜寇相繼就擒,境內(nèi)安寧。后因病辭職還鄉(xiāng),讀書課農(nóng),怡然自樂。終年四十七歲。
陳治安,明朝貴州宣慰司(今貴陽人)。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舉人,次年進士。官南京工部主事?!肚ы曁脮?span style="COLOR: #000000">.子部.雜家》有《陳治安貞言》六卷?!肚娂o略》錄其詩一首。
邵元哲,明朝貴州普安州(今貴州盤縣)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舉人,次年進士。明神宗萬歷年間任淮安府知府。時府城東漳河通射陽湖入海。為灌輸咽喉,久淤,他疏請疏通之。他又組織群眾增筑城西長堤,以陰攔黃河之決水,還建閘壩以使運河正常通航。為老百姓辦了不少好事,淮人肖像祀之。后官至云南右參政。
邵元吉,字黃裳,明朝貴州普安州(今貴州盤縣)人,為重慶府同知邵華譜之子,淮安知府邵元哲之兄。性孝友,博通經(jīng)史。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參加省鄉(xiāng)試,首場剛出,忽聞人語:"重慶邵郡承病矣"元吉棄孝,急赴重慶,時父已逝。扶柩歸,以教諸弟學(xué),諸弟皆有文名,弟元善中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舉人,元高中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舉人,元哲中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進士?!肚娂o略》錄有元吉的詩二首。
梅惟和,明朝貴州普定衛(wèi)(今貴州安順)人。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舉人,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進士。歷官御史,巡按廣東和山海關(guān)。在山海關(guān)時,境內(nèi)有一寺廟,三百多僧人不法,惟和想把他們捉拿法辦,又一時想不出主要罪名。如是便派仆役暗中投寺剃發(fā)為僧。經(jīng)過一段時間,此仆役搞清楚了這些僧人殺人奪財,強擄民女囚于地下室等罪行。這樣,他便令做僧帽數(shù)百頂,令諸僧來官府受施,當(dāng)僧人都到官府時,盡閉四門,一網(wǎng)打盡。派人挖掘寺廟神座下,白骨無數(shù),發(fā)現(xiàn)關(guān)有民女一百多人。后放火燒了寺廟,誅殺了諸僧,遠近百姓稱快。
李大晉,明朝貴州清平衛(wèi)(今貴州凱里市)人。廣東巡撫李佑之子。少有奇才,十歲通經(jīng)史,能文章,明世宗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舉人,明穆宗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進士。初任宜賓縣知縣,因該年其父李佑去世,回家守孝。后任臨川知縣、溫州通判、隋州知州、重慶府同知等。他經(jīng)常講:"吾歷官無他長,惟不欺君,不虐民,成敗利鈍,聽之天命,差自信耳。"自號大愚,在鄉(xiāng)里不徇俗尚,而喜體恤老百姓。
安國亨,(?-1593),明朝貴州水西(今貴州大方一帶)人。彝族土司,他是奢香夫人的后裔。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襲其叔祖安萬銓職,任貴州宣慰使。他以安萬銓的長子安信輔佐。但國亨作風(fēng)不好,安信勸之不聽,于明穆宗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反將安信殺害,安信弟比那(今織金)頭目安智和其姐夫永寧宣慰使安效忠告安國亨謀反,相約出兵攻水西,從而導(dǎo)致安氏部族同室操戈,互相仇殺近十年,后來,新任貴州巡撫阮文忠與御史鄭國士調(diào)大軍征討,安國亨太伏罪請降,仇殺始告平息。安國亨因擅兵仇殺被革官帶,明神宗萬歷九年(公元1581年)復(fù)官。他注意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組織百姓開墾,對貧窮都給予耕牛農(nóng)具接濟,又不斷參與平亂立功,做到"境內(nèi)大治,人民安業(yè)"。又得"飛魚服"的賞賜。國亨能詩,擅書法,尤長楷書,修文、大方等地均有其摩巖和碑刻遺跡。其中修文陽明洞"陽明先生遺愛處",修文城南隅之"陽明玩易窩"等處石刻最為著名,保存亦完好。明神宗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國亨去世,由安疆臣襲職。
許一德,字子恒,號吉庵,貴州衛(wèi)(今貴陽市)人。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明穆宗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進士。歷官御史,出為湖廣承天荊西僉事,云南副使,為官多有建樹,淳厚謙謹,有長者風(fēng)范。留意鄉(xiāng)里文獻,與都勻陳尚象共撰萬歷《貴州通志》,為貴州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作出了貢獻?!肚娂o略》錄其詩一首。
周文化,字元淑,明朝貴州宣慰司(今貴州貴陽市)人。少時聰明,工古文詩詞。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舉人,授欒城知縣,升鄧州知州,有治行,不為上官所知,曾創(chuàng)作《浮游公子問答》自況。又曾著有《紫亭雜稿》,又次韻唐律,別為《匯稿》四卷。《黔詩紀略》錄其詩一首。
黃宇,字禮門,明朝貴州平壩衛(wèi)人。明穆宗隆慶初年(公元1567年)選為貢生,明神宗萬歷四年(公元1576年)舉人。歷官云南呈貢知縣,師宗知州、羅平知州、廣南知府、廣西潯州知府。在廣西潯州任上,曾奉命以副使銜協(xié)助朝廷使者出使安南國。善辭令,為安南國君臣所敬佩。播州楊應(yīng)龍叛亂時,黃宇曾監(jiān)云南、廣西軍進討,叛亂平定后退休回鄉(xiāng)。品行芳潔,為鄉(xiāng)里宗法學(xué)者稱"禮門先生"。
王大臣,字以道,明朝貴州五開衛(wèi)(今貴州黎平縣)人。是黎平第一位參加貴州鄉(xiāng)試而舉于鄉(xiāng)的青年學(xué)子。明初置五開衛(wèi)所,隸屬湖廣都司,五開衛(wèi)的學(xué)生應(yīng)舉,必須乘船過洞庭湖,趕到湖北武昌去參加鄉(xiāng)試,千里迢迢,道路險遠,學(xué)生多裹足不前。直到明代嘉靖中期,貴州提學(xué)蔣信才請以湖廣五開衛(wèi)在貴州境者,即附貴州鄉(xiāng)試,于是以五開衛(wèi)轄境諸生附黎平永從學(xué)。明穆宗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王大臣乃以黎平中深,胡志相以永從中舉。王大臣《丁卯試畢口占》一首云:"讀罷月初上,吟余夜未央,黎陽寥寂久,好與破天荒。"流露出黎平人首次中舉的興奮激越之情,后曾官云南太和知縣。
謝三秀,(1550-1624),字君采,又字元端,明朝貴州前衛(wèi)(今貴州貴陽)人。為明末貴州第一奇才。自幼天姿聰明,才氣橫溢,勤奮好學(xué),善攻詩文。讀私塾時就出類拔萃,聲譽高揚,當(dāng)時貴州巡撫郭子章,副史韓光曙都非常器重他,結(jié)為詩友,彼此詩章附和,但僅孝取貢生,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未被錄取。只任過縣學(xué)教諭,三年后謨職作萬里游。曾得"后七子"之一的吳國倫賞識,并受其指導(dǎo)。出游楚、浙、蘇、閩時,與諸名流李維楨、王樨登、湯顯祖,何無咎等唱和,寫了不少好詩,膾炙人口,成為當(dāng)時"詩詞旗鼓",名噪社全,使荊楚吳越詩人刮目相看,"皆知黔有生君采"。盛贊他是"天末才子"。一生詩作頗豐,著有《雪鴻堂詩集》和《遠條草堂》,共收詩千余首,為黔中之冠?!肚娂o略》收其詩188首。
侯位,字世卿,明朝湖廣都司平溪衛(wèi)(今貴州玉屏)人。明孝宗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舉人,明武宗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進士。初授無錫知縣,辦案裁決敏速,日了百余事,曲直無不服眾心,民驚以為神。該縣當(dāng)水陸交通要沖,驛使往來,索要無厭。侯位性格剛毅,不畏強權(quán),一切皆以法應(yīng)之。因而有政聲,行任兵部主事,轉(zhuǎn)武庫司郎中。明武宗好游幸,侯位累抗疏諫,受廷杖。后來,升任江南操江巡撫,在任上奏減浮糧,清理海防,存恤百姓,興革利弊,有政聲。其母親夏氏百歲時,明世宗敕建坊,去世時,又賜祭葬。侯位后升任到都御史。著作散佚,惟《平溪衛(wèi)》載律詩一首。
周大謨,字荊川,明朝貴州黎平府人。明穆宗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舉人,歷任國博歷部司務(wù)員外郎、郎中,云南布政左參議。以清介聞名遐邇。是黎平人中第一位出任布政使的人。
袁應(yīng)福,字華宇,明朝貴州貴陽人,明穆宗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舉人。初任湖廣來鳳縣知縣。時有流寇侵入境內(nèi),他率軍民筑城拒守,擊退流寇侵入境內(nèi),他率軍民筑城拒守,擊退流寇,保全縣境。后知云南昆明縣。后在貴陽城南漁磯灣水石幽勝處買房子居住,與其弟應(yīng)鐘釣魚為樂,與村夫打漁人往來。擅長寫詩,多詠漁家事,有詩集《漁磯詩草》其詩獨具風(fēng)格,在貴州詩人中,在孫應(yīng)鰲之后,謝三秀之前,獨樹一幟。《黔詩紀略》錄有其詩25首。
王墀,字允敬,明朝貴州清平衛(wèi)(今凱里)人。明穆宗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舉人。由羅山教諭升廣通知縣。判案敏速,縣土簿段氏枉法,王墀將其押送府,繩子以法,聲譽大起。因縣庫被盜,降河南藩司理問,后補閩藩,再遷鶴慶府通判。允敬性嚴,急不能容人過,然操履清約,家無余資。先世遺產(chǎn)悉以讓弟侄,時論高之。
孫世禎,字興甫,明朝清平衛(wèi)(今貴州凱里)人。自幼從淮海游,明神宗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舉人。五年(公元1577年)進士。授廣西桂平縣知縣,行取南工科給事中,曾上疏悉數(shù)閹寺不法罪,后出知韶州府、順天府、云南按察副使,備兵瀾滄,后歸里省母,母卒,興甫哀痛過甚,亦卒。著有《就正詩稿》二卷,已佚《黔詩紀略》錄其詩一首。
湯景明,字伯昭,明朝貴州宣慰司(今貴陽市)人,明神宗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舉人,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進士。因任河間縣知縣,吏部主事、升郎中,出為荊西道右參政。性坦蕩,與人交往,和藹可親。
楊應(yīng)沾,明朝貴州威清縣(今清鎮(zhèn))人。明神宗萬歷四年(公元1576年)舉人。歷官四川省成都縣知縣,南部主司,云南省參政等,為人慈和敏決,通達事理,作風(fēng)樸實,廉潔奉公,不感情用事,不隨從附和,成都人稱之為"諸侯秋朝天子",譽為"國忠"。
陳恩,(1552-1616)明朝貴州水西(今大方一帶)人。為明初貴州宣慰司幕魁陳友德之六世孫,一生經(jīng)歷了明朝后期的嘉靖、隆慶、萬歷三朝,是明代水西地方土官政權(quán)統(tǒng)治機構(gòu)中的重要歷史人物。"三聘仍出任慕魁輔事",和"更尊總理兩班慕魁扯事",貴州宣慰使安國亨時,就在水西土官中擔(dān)任要職。明神宗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安國享去世,安疆臣襲職,他以上世重臣身份輔佐安疆臣,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安疆臣去世,安%臣襲職,他又輔佐安%臣,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安%臣去世,安位襲職,他再次輔佐安位。所以他在水西,地位之高、權(quán)力之大,僅次于貴州宣慰使一人,榮極一時。他在水西也是頗有政績的,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他曾在大方六龍的大水溝上建橋,后人稱之為陳恩橋,現(xiàn)橋尚存。特別是在安疆臣時,他協(xié)助安疆臣參與平定播州楊應(yīng)龍叛亂時起了重要作用。他于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去世,后水西實權(quán)落入安邦彥之手,六年后,便發(fā)生了水西安邦彥叛亂。
陳尚象,(?-1613),字心易,號見羲,明朝貴州都勻衛(wèi)(今貴州都勻)人。小時聰敏過人。十二歲補衛(wèi)學(xué)生員,十五歲選為庠生。曾受當(dāng)時被貶官到都勻的東林黨首領(lǐng)之一鄒元標(biāo)悉心指教。明神宗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舉人,次年進士。十一年(公元1583年)授中書舍人,十四年(公元1586年)出任武科考試閱卷官,十六年(1588年),遷戶科給事中,十七年(公元1589年)分校禮闈,十八年(公元1590年)巡視京營及光祿,十九年(公元1591年)出任四川鄉(xiāng)試考官,同年轉(zhuǎn)刑科左給事中,復(fù)轉(zhuǎn)吏科右給事中等。他疾惡如仇,敢犯權(quán)臣,作諫官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直聲震朝野。當(dāng)時的司禮監(jiān)張鯨與鴻臚寺官員邢尚智、錦衣衛(wèi)都督劉守狼狽為奸,貪污受賄,魚肉百姓,陳上疏揭露他們的罪行,加上幾位御史的彈劾,使張鯨等人被削職或處死。他還上疏彈劾錦衣衛(wèi)"諸不法事"等,后因與禮科給事中李獻可等先后兩次上疏言建皇儲事觸怒了萬歷皇帝,陳尚象第一次被罰俸半年,第二次被廷杖,并被削職為民斥歸。這是中國歷史上轟動一時的帝一努而長廢諫官十三人的事件。陳被廢回到都勻后,參加了《貴州通志》的主纂工作,于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修成《貴州通志》。并常幫助鄉(xiāng)里、師友和孤苦之人。萬歷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在貧困中"賦詩談笑而終"。明熹宗天啟初年(公元1621年),朝廷錄用先朝言事諸臣十三人時,陳尚象等九人早已去世,特追贈他為光祿寺少卿。著作有《疏草》四卷,詩文集若干卷。《黔詩紀略》錄其詩二首。
李時華,字芳麓,明朝貴州貴陽人。明神宗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舉人。累官監(jiān)察御史。奉朝廷命,巡行四川、河南、廣東及漕運等地。為人剛直不阿,關(guān)心民間疾苦,敢于彈劾貪得無厭的地方官吏。萬歷廿八年(公元1600年),李巡行廣東時,正遇廣東稅務(wù)總監(jiān)李鳳倚仗朝廷大奸相嚴嵩權(quán)勢,在廣東大肆搜刮,陷害鄉(xiāng)官舉人多人入獄,李便向朝廷上書,彈劾李鳳"肆虐粵中",因奸相嚴嵩庇護,對李的奏疏不過問。后揭陽等地百姓群起"爭欲殺鳳",朝廷派大員查辦,肯定了李時華對李鳳的首劾之功,粵人深為敬佩李時華,為其立碑記功。又四川總督王象乾要把水西土司安疆臣所據(jù)有的遵義水煙、天旺、地坪等地劃歸四川,李又上疏朝廷,認為水西在平叛中有功,不宜奪地,以引發(fā)民族矛盾,招致動亂,朝廷采納了李的意見,避免了一場動亂。李還上疏朝廷,為貴州增建學(xué)校,朝廷準貴州建立縣學(xué),為貴州文化教育發(fā)展作出了貢獻。《黔詩紀略》錄其詩十首。
周思稷,字育寰,明朝貴州貴陽青巖人。明神宗萬歷十三年(公元1585年)舉人。官廣東新會縣知縣,尋升夷陵知州,未到任而告歸。明熹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水西安邦彥叛亂,圍貴陽達十月之久。后新任貴州巡撫王三善解貴陽之圍。三年(公元1623年),周協(xié)助王三善守貴陽。
蕭重望,字劍斗,明朝貴州思南府(今貴州思南縣)人。明神宗萬歷十三年(公元1585年)舉人,次年成進士。初任河南閿鄉(xiāng)縣知縣,調(diào)祥符行取,再拜云南道監(jiān)察御史。告養(yǎng)歸,服除起官,進都察院僉都御史,不竟其用,卒于官,當(dāng)時%論深感惋惜。蕭重望操行嚴正,學(xué)問高深,在河南作官時,多有政績。任御史時,曾四次奉命巡視,上疏奏章數(shù)十起,所言皆是國家要事。告養(yǎng)歸時,仍疏安邊五事:請置偏沅巡撫,復(fù)云貴總督,設(shè)思南府同知、建印江縣學(xué),增置安化縣等。著有《奏草》,已失傳,惟存《請增申侍御土木堡忠臣廟名位》一篇?!肚娂o略》錄其詩一首。
黃甲英,字春江,明朝貴州黎平人。明神宗萬歷十三年(公元1585年)舉人。官蘇州海防同知,有政聲。朝廷獎給他"天下清官第一"的稱號。告老返鄉(xiāng)時,將其俸金結(jié)余全部用作資助家鄉(xiāng)子弟學(xué)習(xí)。晚益嗜學(xué),著述甚豐,可惜失傳。
馬文卿,明朝貴州衛(wèi)(今貴陽市)人麥架下寨人,系明末東閣大學(xué)馬士英的伯父。明神宗萬歷十三年(公元1585年)舉人。二十年(公元1592年)進士。選庶吉士,歷任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巡按廣東等。為人正直,得罪上官,被降職,遂不去赴任,還鄉(xiāng)杜門居家數(shù)十年。萬歷四十年(公元1612年),在家鄉(xiāng)麥架下寨建馬家寺,修有將軍殿、金剛臺等。去世后葬于石安寨。著有《江公堤碑記》,記述了貴州巡撫江東之修甲秀樓的政績。
李忠臣,字矢齋,明朝貴州永寧(今關(guān)嶺縣)人.明神宗萬歷十三年(公元1585年)舉人.歷官四川按察副使,分巡松潘道等職,曾寫有題紅巖碑山川的美麗。
呂應(yīng)陽,明朝貴州五開衛(wèi)(今黎平縣境)人。明神宗萬歷十六年(公元1588年)武舉人。次年成進士。官浙江都司,歷任黎靖參將,浙江副總兵。是黎平人中較早的武將?!肚娂o略》錄其詩一首。
龍起雷,字時聲,侗族,明朝五開衛(wèi)(今貴州黎平縣)人。明神宗萬歷十六年(公元1588年)舉人,次年進士。他是黎平的第一個進士。他也是貴州侗族中的第一位進士。歷官江西清江縣知縣、南京大理寺(明朝中央審判機關(guān))少卿等。為官清廉,剛正不阿,曾彈劾首輔(內(nèi)閣大臣)趙志皋等人,因得罪當(dāng)權(quán)派吏部尚書李戴,被李戴廢除大理寺卿官職。從此還鄉(xiāng),"淡泊自安,無所請屬。"他與史龍起春、龍起淵等文行并有聲,時稱"三龍"?!肚娂o略》錄其詩二首。
胡臣,字濱瀾,明朝貴州五開衛(wèi)(今黎平縣)人。明神宗萬歷十七年(公元1589年)歲貢,曾任山西聞喜縣知縣。今僅見《贈星士張士魁》詩一首:"非顛卻善顛,辟谷飲流泉,拂塵星辰動,揮毫風(fēng)雨懸。吉兇知名誤,三豐是洞仙"
蔣杰,字美若,號象巖,明朝普安衛(wèi)(今貴州盤縣)人。明朝宗萬歷十六年(公元1588年)舉人,次年進士。曾任廣東副使,文采風(fēng)流,雅有時譽,是當(dāng)時有名的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罷歸時,正值貴州有安邦彥叛亂,便流寓荊州,以琴書自誤。他縱情山水,足跡幾半天下,所到之處,多有題詠,詩文清麗,與姑蘇王遵考、天臺蔡稚含、新安洪平叔、荊溪張以登結(jié)清言社,諸君子詩酒往還,即景賦詩,悠閑自得。其書法與黃道周、董其昌、米萬鐘當(dāng)時有名的四大書法家,筆力矯健,晚年更顯蒼勁。著名書法家董其昌曾寫詩為他祝壽。著有《十七史摘要》、《普安續(xù)志》等?!肚娂o略》錄其詩一首。
李維珩,(?-1644),字白也,明朝貴州施秉人。據(jù)《鎮(zhèn)遠府志》記載,他于明神宗萬歷十六年(公元1588年)中舉人。歷任登州府儒學(xué)、洧州、中牟縣令、磁州知府、戶部郎、四川遵義副使,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去世,贈太常寺卿。辦事有決斷。通經(jīng)學(xué),精易理,尤擅長書法。
邱禾實,(1570-1614),字有秋,登之,號鶴峰,明朝新添衛(wèi)(今貴州貴定)人。幼時聰穎好學(xué),學(xué)業(yè)名列前茅。明神宗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年)舉人,廿六年(公元1598年)進士。他是云南、貴州兩省入翰林院后第一個獲授職者,歷任翰林字檢討,掌修國史,右春坊右諭德,33歲時任宮廷起居注,負責(zé)記錄皇帝言行,43歲升右春坊右庶子,帶病主持京師秋季武考,出闈后病情惡化,于次年卒于任上。邱禾實一生"唯嗜詩文",除料理政務(wù)外,勤于筆耕,著有《邱禾實文集》八卷、《邱禾實詩集》四卷、《循陔園文集》八卷、《循陔園集類編》十二卷、《經(jīng)筵進講錄》、《邱氏家乘》等。所著多有散佚?!肚娂o略》收其詩14首。 邱禾實擅長書法,現(xiàn)貴定縣境內(nèi)有其摩巖手書"千巖萬壑"四字,氣力蒼勁雄健,字跡渾厚圓潤,瀟灑自如,百看不厭,堪稱一代佳作。 邱禾實是明代黔籍學(xué)人中鄉(xiāng)土情結(jié)最突出者。他引古代越、蜀、楚、戎等秋蠻夷區(qū)域能臻文明雅化之境的史事為證,批評"黔不足治"、"黔不足興"的錯誤觀點,盛贊裨于貴州經(jīng)濟文化的德政,足見情系梓里。 邱禾實居清廉如水,樂善好施,病逝之日,"棺木未克具,一切仰賴諸同鄉(xiāng)及門弟子為籌措。"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八月葬于貴定北郊宣家坪,朝廷誥封他為議政大夫,賜"鸞波風(fēng)藻"進士坊。
梅友月,字望舒,明朝貴州黎平府(今貴州黎平縣)人。明神宗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年)舉人,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進士。歷官四川重慶府推官,升吏部稽勛司主事,歷員外郎郎中、通政司副使。他關(guān)心人民疾苦,當(dāng)時夫役浩繁,要從貴州的五開衛(wèi)和銅鼓衛(wèi)運軍糧至荊鄖,路途極度艱辛,加上嚴寒酷署,夫役死者無數(shù)。望舒身為曹郎,非常同情百姓的不幸,他大膽上疏,反映征徭的艱苦,要求豁免。由于他的努力,終得豁免。當(dāng)?shù)乩习傩辗浅8屑に?。后來,他又捐俸修郡西一里外福祿江上的石橋,貴州巡撫王三善為之作記,曰"成德"。《黔詩紀略》錄其詩一首。
楊師孔,(1570-1630),字愿之,一字冷然,號霞標(biāo),明朝貴州衛(wèi)(今貴州貴陽)人。明末抗清民族英雄楊龍友之父。明神宗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舉人,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進士。選庶常,出為山陽知縣,又為蕃府官,擢戶、工兩部主事郎官,順天教官。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加翰林字檢討。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補昌平州學(xué)正,升國子監(jiān)學(xué)正,升工部都水司主事。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出榷浙關(guān)。明熹宗天戶二年(公元1622折)水西安邦彥叛亂圍貴陽城時,楊師孔在貴陽,曾與潘潤民等一同參加堅守貴陽。解圍后,移家金陵。四年(公元1624年)出任云南按察使僉事兼提學(xué)。七年(公元1627年)轉(zhuǎn)臨浣道副使,晉布政司右參議。明思宗崇禎元年(1627年)轉(zhuǎn)浙江左參政,久之,在浙卒于官,歸葬貴陽。為官清廉,辦事認真,監(jiān)修皇極門等工程,節(jié)約金錢以數(shù)萬計。生平工詩文、好瀏覽,尤精書法,善真行大書,所至多題詠。《徐霞客游記》中對于他在云南的手書石刻多有記述。錢塘著名書法家染同書對他的書法也十分推崇。他的主要著作有《秀野堂全集》、《遠游漫記》等?!肚娂o略》錄其詩三首。
潘潤民,(1572-1641),字用霖,號郎陵,明朝貴州衛(wèi)(今貴州貴陽)人。童年即能詩古文詞。明神宗萬歷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解元(舉人第一名)。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進士。改翰林庶吉士。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散館,授禮部主事,四十年(公元1612年)進禮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出為廣東督糧道副使、攝布政使事。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升四川布政司參政,備兵建昌。明熹宗天啟初年(公元1621年)告歸。后遇水西安邦彥叛亂,貴陽被圍達十個月,潘潤民首以千金捐助餉,并率鄉(xiāng)官楊師孔、周思稷、學(xué)官周良翰以及諸生、民兵守城血戰(zhàn),樹不世之功。四年(公元1624年)秋又詔起用,任河南參政,分守河南道。后升廣東按察使、云南右布政使。兩年后晉左布政使,兼?zhèn)浔浮J哪辏ü?span style="COLOR: #000000">1641年)卒于任上,終年七十歲。 潘潤民一生端正剛直,為民請命,嚴懲貪官污吏,任廣東督糧道副攝取布政使事時,朝夕研究利弊,勤成賦役全書,頒為定制使奸吏猾役難于措手.任云南右布政使時,上疏朝廷減輕當(dāng)?shù)匕傩肇暙I.又自籌軍餉,裁減軍隊,為民操榮,病逝于任所,百姓贊曰:"此真潤民不潤已清官。" 潘潤民著有詩集《味淡軒集》數(shù)卷經(jīng)兵%后,僅殘存94首傳世。《黔詩紀略》錄其詩七十首。其詩悲壯激烈,使人忠義奮發(fā),如見其人。其子孫七世均善詩,潘家有《潘氏八世詩集》若干卷,二百年風(fēng)雅不墜。
徐穆,字鐘汝,明朝銅仁府(今貴州銅仁)人,明神宗萬歷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舉人,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進士。授吏部主客司主事,歷任福建興化府知府,河南、云南參政,云南副使按察使,為官廉潔有政績。詩文集已不存,唯存詩一篇及《萬印山表》一篇。
王尊德,字存思,明朝貴州前衛(wèi)(今貴州貴陽)人。清朝初年進士、順天府承兼提學(xué)政王承%之祖父。明神宗萬歷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舉人,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進士。授行人,典視云南,改中書舍人。升監(jiān)察御史,廷太仆少卿,擢副都御史,巡撫廣西。明思宗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入刑部侍郎,改兵部侍郎,兩廣總督。以勞卒于官,贈兵部尚書,剛祭葬。為官剛正不阿,舉劾無懾忌。出使廣東,吏治為之肅清,生活儉樸,布衣素食無異于寒儒,卒之日,家無余財。著有《疏草》,惜不傳?!肚娂o略》錄其詩二首。子孫咸世清德,以文章科第顯于世。
周九齡,字太瞻,明朝貴州黎平府人。明神宗萬歷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舉人。歷任四川開縣知縣,云南永昌同知,鶴慶知府,福建都轉(zhuǎn)鹽運使。"恪遵家學(xué),守官司廉正。"有古儒吏風(fēng)?!肚娂o略》錄其詩一首。
汪良,字明卿,明朝貴州清平衛(wèi)(今凱里)人。明神宗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舉人。初授陜西環(huán)縣教諭,溫厚安和,以身為教,與人言忠孝大義,娓娓不倦。后遷路南知州,州有險溪,往來陡步多沖走淹死人。他捐俸薪建橋,其患乃息,州人為他塑肖像祀之。又遷慶遠同知,有一昔姓目無法度,圖謀不軌,汪良設(shè)酒宴擒之。兩臺交薦,加四品服俸。告老還鄉(xiāng)后,與王瑛共撰《清平志》。為人天資曠達,剛毅敢為,文章亦勁古,自成一家,有集已失傳。《黔詩紀略》錄其詩一首。
安疆臣,(?-1608)明朝貴州水西(今大方一帶)人,彝族土司,為貴州宣慰使安國亨之子,于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世襲貴州宣慰使職。當(dāng)時播州楊應(yīng)龍叛亂,安疆臣在貴州宣慰司慕魁陳恩的輔佐下,積極出兵參與討伐。"不唯假道,且以助兵。"并親自"率所部奪落蒙關(guān)、至大水田"焚桃溪莊。給了楊應(yīng)龍叛亂后,明朝廷對, "疆臣增秩、加布政司左參議,授懷遠將軍階,封定遠侯,賜飛魚服"。"對其弟安%臣"加布政司參議,授威遠將軍階,封安遠侯"。其母還取得皇帝賜祭。從此,水西土司勢力達到鼎盛時期。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安疆臣去世,由安堯臣襲職,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安%臣去世,由安位襲職,因安位年幼,實權(quán)落放安邦彥手中。
吳國佐,明朝黎平府永從縣(今貴州從江)人。侗族農(nóng)民起義軍首領(lǐng)。明神宗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因明朝廷從湖南調(diào)遣大軍赴遵義詩伐楊應(yīng)龍,黎平一帶兵差徭役苛重,在吳國佐領(lǐng)導(dǎo)下,侗族人民起來武斗反抗,吳稱天皇上將,圍攻上黃堡、中潮,焚五開衛(wèi),攻克永從縣城,殺死黎靖官運亨通備陳世忠,打開監(jiān)獄,放出被無辜囚禁的群眾。廿九年(公元1601年),明朝廷調(diào)來重兵鎮(zhèn)壓,農(nóng)民軍躍然奮勇抵抗,打死指揮僉事劉繼光和五開衛(wèi)右所百戶唐世臣等,終因敵我從寡懸殊,吳國佐被俘犧牲,起義失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