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皮飲
組成:桑白皮15g 陳皮10g 生姜皮10g 大腹皮 15g 茯苓皮15-30g
功效:化濕健脾,理氣消腫。
臨床應用:本方為治療水腫的通用方。以一身悉腫,腹脹氣急,小便不利為應用指征。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水腫及心臟性水腫,肝硬化腹水,辨證屬氣滯水停者,可用本方加減治之。如腰以上腫甚,兼挾風邪者,可加防風、荊芥、蘇葉等以散風除濕;腰以下腫甚,加防己、苡仁、車前子,澤瀉以利水消腫;全身悉腫者合五苓散可增加利尿消腫的功效。
實驗研究:桑白皮煎劑給家兔口服,利尿作用顯著,并有降壓效果。茯苓皮亦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大腹皮雖屬消脹化濕藥,但尚未見藥理實驗證明是否有利尿作用。陳皮及生姜皮均無直接的利尿作用,但陳皮所含揮發(fā)油及生姜所含姜辣素,均對胃腸有溫和的刺激作用,能使消化液分泌增加,改善食欲,加強消化機能,有助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吸收,故能促進營養(yǎng)不良性水腫之消退。生姜有促進發(fā)汗的作用,通過發(fā)汗,可排除少量水分,有增強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對消除血循環(huán)障礙所致水腫有一定幫助。綜觀全方,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能增強消化機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并有輕度的降壓作用。
用法:研末沖服,每次l0g,1日3次,或水煎服。
來源:《中藏經(jīng)》
2.五苓散
組成:豬苓9g 茯苓9g 澤瀉12g 白術(shù)9g 桂枝6g
功效: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臨床應用:本方為化氣行水之代表方劑。主治主要有二:一是水濕內(nèi)停所致的水腫、身重、小便不利、泄瀉。如急慢性腎炎、營養(yǎng)不良性水腫、肝硬化腹水等;二是膀胱氣化不利所致太陽蓄水證,其辨證要點:小便不利,煩渴欲飲,水人則吐,苔白膩,脈浮等癥。時振聲氏用本方治療血液透析并發(fā)的失衡綜合征,癥見頭痛頭暈、惡心,即囑患者口服五苓散,可減輕癥狀。提早服用可減少失衡綜合征的發(fā)生。本方加人參名春澤湯,適宜于慢性腎炎及慢性腎衰患者,水腫而兼氣虛者。
實驗研究:復方實驗證明:本方煎劑給正常大鼠灌胃有利尿作用,對大白鼠給予本方后,第一小時排尿率與給藥前對比顯著增加,健康人和家兔口服本方煎劑,均有利尿效果。
用法:作散劑,每服6—9g,每日2~3次,空腹以溫水或米湯送服?;蜃鳒珓宸?。
來源:《傷寒論》
3. 豬苓湯
組成: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9g
功效:利水清熱養(yǎng)陰。
臨床應用:本方為育陰利水的代表方劑,宜用于急慢性腎炎、急慢性腎盂腎炎水腫證屬濕熱蘊結(jié)而又陰傷的患者。其臨床表現(xiàn)的特點為:尿頻、尿急、多見下肢水腫;伴有口干欲飲,心煩不得眠,舌紅,脈細數(shù)等陰虛內(nèi)熱之證。本方經(jīng)加減用于治療急性膀胱炎、腎盂結(jié)石頗有效驗。
實驗研究:豬苓煎劑給家兔和狗灌胃,靜注或肌注,均引起明顯利尿效果,并促進鉀、鈉、氯等的排出,主要由于抑制腎小管對電解質(zhì)和水的重吸收所致。茯苓、澤瀉、滑石均有利尿作用。阿膠可促進造血功能及紅、白細胞的增長。
用法:前四味水煎,湯成去渣,阿膠烊化盡溫服。
來源:《傷寒論》
3. 導水茯苓湯
組成:赤茯苓15g 麥冬15g 澤瀉15g 白術(shù)15g桑白皮9g 紫蘇9g 檳榔9g 木瓜9g 大腹皮9g 陳皮 9g 砂仁6g 木香6g 燈芯草6g
功效:宣肺健脾,行氣利水。
臨床應用:本方是行氣利水的代表方劑,與五皮飲同為行氣利水劑,而本方行氣利水之力大于五皮飲。本方適宜于腎炎水腫證屬氣滯水停較重者。其辨證要點:除水腫之癥以外,常見胸悶或脘腹脹滿,小便秘澀等。病機乃肺脾之氣壅塞不通,水道因之不利。宗“氣行則水行”之旨,本方行氣.與利水并進,行氣之中又重在宣降肺氣及疏理脾氣,俾肺得清肅,脾能健運,則水濕自去。
用法:水煎服。
來源:《奇效良方》
4. 大橘皮湯
組成:橘皮9g 滑石20g 赤茯苓15g 木香3g 檳榔6g 豬苓9g 澤瀉9g 白術(shù)9g 肉桂3g 甘草3g 生姜3g
功效:化氣行水,清利溫熱。
臨床應用:本方系五苓散與六一散加味而成。既有五苓散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之功,還有六一散清利下焦?jié)駸嶂?。更增加了檳榔、木香、生姜行氣導滯的作用。主要用于腎炎水腫或腎盂腎炎,癥見水腫、尿頻、尿急,小便不利色黃、脘腹脹滿、食少、泄瀉、苔黃膩等,證屬氣滯水停,濕熱內(nèi)盛者。時振聲氏應用本方治療腎炎水腫14例,浮腫8例,(內(nèi)有高度水腫3例)治療結(jié)果:3例減輕、3例無效。有效的病例消腫均比較快、大多在半月內(nèi)即可見到明顯效果。方中滑石用量要大,常用30g,重在清利濕熱。
用法:水煎服
來源:《奇效良方》
5.防己黃芪湯
組成:防己12g 黃芪15g 白術(shù)9g 甘草6g 生姜 5g 大棗2枚
功效:益氣祛風,健脾利水。
臨床應用:本方是益氣利水的代表方劑。本方在腎臟病臨床應用主要有:(1)腎炎水腫 證屬肺脾氣虛者。其臨床表現(xiàn)為水腫,小便不利,乏力汗出,腹脹便溏,舌淡胖邊有齒痕等;(2)腎炎易感風寒者,多因肺脾氣虛,表衛(wèi)不固所致,常以本方合玉屏風散,即本方加防風;(3)腎實質(zhì)性高血壓,陳孝伯氏以本方加減(基本方:漢防己15~30g,黃芪30g,生地15~30g,山藥12g,山萸9g,澤瀉9~15g,丹皮12g,土茯苓30g,丹參15g,衛(wèi)茅15g。每日服一劑,30天為一療程,可連服1~3個療程)共治腎實質(zhì)性高血壓48例,顯效31例,有效15例,無效2例。有效率95.83%。
實驗研究:黃芪防己湯與六味地黃湯的降壓機理經(jīng)藥理實驗研究報告,漢防己、生黃芪、衛(wèi)茅、六味地黃湯均有明顯的利尿作用,使鈉排出量增加,有顯著的降壓作用并與直接擴張血管有關(guān),有直接或間接改善腎血流及腎功能作用,故該方有降壓作用而不降低腎血流量和腎小球濾過率的特點。
用法:水煎服。
來源:《金匱要略》
6.決水湯
組成:車前子30g 茯苓60g 王不留行15g 肉桂 3g 赤小豆30g
功效:健脾滲濕,溫腎利水。
臨床應用:有報道應用本方治療腎病綜合征高度水腫屬脾腎虛損、水濕泛濫者,收到滿意療效。脾虛為主者,加益氣健脾之黃芪、黨參、白術(shù)、苡仁、大棗;腎陽不足者,加溫補腎陽之熟附子、菟絲子、補骨脂等,重用肉桂,以溫腎化氣而利水。
用法:水煎服。
來源:《辨證錄》
7.實脾飲
組成:干姜9g 制附子9g 茯苓12g 白術(shù)12g 大腹皮12g 草果仁9g 厚樸9g 木香6g 灸甘草5g 木瓜 9g
功效: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臨床應用:本方以溫陽健脾為主,土實則水治,故方名實脾飲。常用于腎病綜合征、慢性腎炎水腫辨證屬脾陽虛衰,運化無權(quán)者。癥見面色硄白,全身浮腫尤以腰以下為甚,胸腹脹滿,手足不溫,食少便溏,口中不渴,舌淡胖苔水滑,脈沉遲或沉細。方中姜、附溫補脾陽、扶陽抑陰;茯苓、白術(shù)、木瓜健脾和中、滲濕利水;厚樸、木香、草果仁、大腹皮行氣導滯,化濕利水;甘草和中。諸藥合用溫陽實脾利水。實脾飲與真武湯同為溫陽利水之劑,二方相較,實脾飲重在溫運脾陽以利水,真武湯主要溫補腎陽而利水,臨床運用時當細為分辨。
用法: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來源:《濟生方》
8.真武湯
組成:茯苓 芍藥 生姜各9g 白術(shù)6g 附子9g
功效:溫陽利水。
臨床應用:本方為溫陽化氣利水的代表方劑。常用于腎病綜合征、慢性腎炎水腫辨證屬腎陽虛微,水氣內(nèi)停者。癥見水腫尤以腰以下腫甚,形寒肢冷,神倦肢軟,腹痛溏泄,小便不利,口中不渴,舌質(zhì)淡苔白滑,脈沉遲。方中附子溫腎壯陽,白術(shù)、茯苓健脾利濕,生姜溫散水氣,白芍斂陰和陽,諸藥合用為溫腎健脾、化氣利水之劑。
實驗研究:從本方各藥實驗資料綜合來看,具有興奮全身機能、對神經(jīng)、內(nèi)分泌、循環(huán)、消化、泌尿系統(tǒng)均有一定的影響,其強心利尿效能較為明顯,故為溫陽利水之劑,而多用于腎虛水泛之證。
用法:水煎服。
來源:《傷寒論》
9.十棗湯
組成:甘遂0.5g 大戟0.5g 芫花0.5g 大棗10枚
功效:峻下逐水。
臨床應用:本方乃張仲景用以治懸飲的峻瀉逐水的名方。近代用于頑固性嚴重水腫、胸水、腹水之屬于體質(zhì)尚好、脈實有力,能耐受攻下者。江爾遜氏在臨床實踐中,觀察到部分慢性腎炎或腎病綜合征患者,人院時全身嚴重水腫、大量腹水、小便不利、正虛癥狀明顯,用中西各種利尿劑,水腫頑固不消、用健脾補腎法治療,選用十棗湯或控涎丹治療,病人無惡心嘔吐及腹瀉之不良反應,尿量迅速增多,浮腫消退,腎功能亦隨之改善,取得較滿意效果。這時當攻而又不能攻,正虛邪實的頑固性水腫,諸利尿劑無效者,不失為一種較理想的方法。
實驗研究:甘遂含三萜類成分,小鼠口服生甘遂和炙甘遂醇浸膏后均呈明顯的瀉下現(xiàn)象。但生甘遂醇浸膏的瀉下作用強,毒性亦大。芫花所含芫花素,能刺激腸粘膜,引起劇烈水瀉和腹痛,動物實驗證明口服芫花煎劑小劑有明顯利尿作用,劑量過大反而減少尿量。大戟能刺激腸管,引起腸蠕動增加,其乙醚提取物有致瀉作用。甘遂、芫花、大戟均有毒,芫花毒性最大,甘遂次之,大戟較小。
用法:前三味等分為末,以大棗10枚煎湯,調(diào)服藥末 1.5—3g。
來源:《傷寒論》
10. 柴苓湯
組成:人參10g 柴胡12g 半夏10g 黃芩10g 大棗5枚 甘草6g 生姜3g 豬苓10g 茯苓10g 白術(shù)10g澤瀉10g 桂枝6g
功效:疏通三焦,化氣利水,扶正益氣。
臨床應用:本方系小柴胡湯與五苓散組合而成,具有和解少陽、疏通三焦、化氣利水的作用。據(jù)報導用本方治療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療效滿意。薛文清用本方,日一劑,水煎服,同時用強地松40—60mg,晨起頓服。服至4周左右病情緩解,加用環(huán)磷酰胺200mg,隔日靜注一次,總量6—8g,尿蛋白轉(zhuǎn)陰或微量,逐漸減量,減至5mg/日,維持3—6月。共治原發(fā)腎病綜合征(PNS)53例,其中PNS I型29例,完全緩解 27例,部分緩解6例;PNSⅡ型24例,完全緩解15例,部分緩解6例,無效3例。PNS I型和PNSⅡ型完全緩解率分別為 93.1%和62.5%。陳賢氏用本方加減,同時給強地松每日晨頓服30mg,尿蛋白減少開始逐漸減量。共治PNS50例,屬I型者19例,Ⅱ型者31例。平均住院天數(shù)65天。完全緩解23例,基本緩解11例,部分緩解1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 98%。
實驗研究:據(jù)《日本醫(yī)學介紹》柴胡中分離提取的齊墩果烷系三萜柴胡皂甙一d,可明顯抑制尿蛋白的排泄,并能抑制血清膽固醇的上升和改善低蛋白血癥,對免疫系統(tǒng)有調(diào)節(jié)作用。成田光陽等認為:“柴苓湯具有抗炎、免疫促進、代謝調(diào)整和抗凝等作用,其機理與現(xiàn)代治療腎炎的藥物相同。”田代真一在動物實驗中觀察到,柴苓湯與地塞米松合用,可使后者的用量減少到四分之一。薛文清氏臨床實驗證明:五苓散與小柴胡湯合用可緩解腎病綜合征的水腫癥狀,柴苓湯與激素并用,可致激素作用增強,并能減輕激素的副作用。
用法:水煎服。
來源:《丹溪心法》
11. 越婢加術(shù)湯
組成:麻黃6—10g 生石膏30g 白術(shù)12g 生姜9g甘草6g 大棗5枚
功效:宣肺健脾,清熱利尿。
臨床應用:本方在《金匱·水氣篇》中主要用來治療皮水?,F(xiàn)代常用于急性腎炎或慢性腎炎急性發(fā)作期水腫的治療。癥見惡寒發(fā)熱無汗、咳嗽喘促、心煩口渴,尿少色黃,脈象浮數(shù)等,辨證屬皮實無汗有熱者。方中麻黃、白術(shù)宣肺健脾利水并行不悖;生石膏清解郁熱;生姜、大棗、甘草和中氣、調(diào)營衛(wèi)、兼能協(xié)助發(fā)汗解表,全方共奏啟上竅以導水下行之功。若遇血壓偏高的患者,時振聲氏經(jīng)驗用浮萍代麻黃較為妥當。
用法:水煎服。
來源:《金匱要略》
12.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組成:麻黃6—9g 連翹6—12g 杏仁12g 赤小豆 30g 大棗12枚 生梓白皮30g 生姜6g 甘草6g
功效:宣肺降氣,清熱利水。
臨床應用:本方在《傷寒論》是治療陽黃癥而尚有表邪的方劑。現(xiàn)代常用于急性腎炎水腫,因外感風寒或瘡毒等引發(fā)者。癥見惡寒、發(fā)熱無汗、咽痛咳嗽、尿少色黃、或皮膚有瘡瘍風疹,脈浮等。方中以麻黃,杏仁宣降肺氣,啟上開下,連翹清熱解毒散結(jié)、赤小豆活血利水,生梓白皮清熱利濕,姜、棗、草健脾和中,全方共奏內(nèi)清濕熱,外解表邪之功。
用法:水煎服。
來源:《傷寒論》
13.當歸芍藥散
組成:當歸9g 赤芍15g 川芎6g 白術(shù)9g 茯苓 9g 澤瀉15g
功效:活血健脾利水。
臨床應用:本方原治婦女懷孕而腹痛綿綿不斷者。后世則用于妊娠水腫、胎位不正、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婦科疾病。晚近常用于治療慢性腎炎水腫、內(nèi)分泌失調(diào)性水腫與瘀血有關(guān)者,皆有療效。緣因水與血的關(guān)系甚為密切,血不利則為水、而水停又可加重血瘀,因此遇血瘀水停者,用本方活血利水甚為合拍。方中當歸、赤芍、川芎養(yǎng)血調(diào)肝活血,白術(shù)健脾運濕、茯苓、澤瀉淡滲利濕,合用有健脾調(diào)肝、活血利水、瘀去水消之功。本方應用指征:水腫并有面唇晦暗,舌紫暗或有瘀斑、女性腎炎水腫伴有痛經(jīng)、或月經(jīng)后期,量少色暗有塊等。另外婦女特發(fā)性水腫的消長與月經(jīng)有關(guān)者。
用法:水煎服。
來源:《金匱要略》
14.茯苓四物湯
組成:蒼術(shù)、茯苓、豬苓、澤瀉、官桂、當歸、川芎、白芍、生地。(原書無劑量、可根據(jù)病情酌定)
功效:健脾利水,活血調(diào)血,祛瘀生新。
臨床應用:此方是清代景日畛氏《嵩壓尊生全書》里治尿血的一張方劑。張永華氏偶用此方治一急性腎炎,僅服2劑,紅細胞由滿視野轉(zhuǎn)陰,又服2劑,尿蛋白由陽轉(zhuǎn)陰。從此用此方治急、慢性腎炎血尿、蛋白尿久不能消除者,亦獲顯效。常用加減法:白芍易赤芍,加滑石、蘆根,紅血球多加生蒲黃。急性腎炎熱象顯著加蒲公英,病久腎虛加二至丸。
用法:水煎服。
來源:《嵩崖尊生全書》
15. 括蔞瞿麥丸(湯)
組成:括蔞根15g 瞿麥12g 茯苓20g 山藥15g 附子10g
功效:溫陽化氣,滲泄利尿。
臨床應用:本方是《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治療水氣停留,小便不利,水腫,口渴的方劑。方用括蔞、山藥生津止渴,茯苓、瞿麥滲泄通淋,但水氣不行,緣于下焦陽虛,故佐以附子的溫化,使水氣宣行而小便自利。筆者常用本方治療腎盂腎炎、糖尿病腎病、慢性腎炎,癥見腰痛背寒,水腫或有或無,小便不利甚者淋漓澀痛,口干口渴等。病屬水濕內(nèi)停?;驖駸峋昧b,陰損及陽,陰津陽氣俱虧之證,應用本方治療常獲卓效?!蚌母酵枩毕狄压拭现嗅t(yī)魏長春本方加味而成之的經(jīng)驗方,用于治療慢性腎炎、腎盂腎炎。
用法:水煎服。
來源:《金匱要略》
16. 二至丸(湯)
組成:女貞子20g 旱蓮草20g
功效:補肝益腎,滋陰止血。
臨床應用:本方為肝腎陰虛而設(shè)。方中女貞子補腎滋陰,養(yǎng)肝明目,配用旱蓮草養(yǎng)陰益精,涼血止血。本方藥性平和,補肝腎,養(yǎng)陰血,滋而不膩,為平補肝腎之劑。本方主要用于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肝腎陰虛證,或伴血尿者更宜腎炎、腎病綜合征屬肝腎陰虛者可見頭暈耳鳴,咽干口燥,腰膝酸軟,血壓偏高者,常配杭菊花、、首烏、天麻以滋補肝腎、清熱平肝;伴血尿者,配以白茅根、仙鶴草、生地等清熱涼血。
17.玉屏風散(湯)
組成:黃芪30g,防風6g,炒白術(shù)10g。
功效:益氣固表。
臨床應用:一般情況下,急、慢性性腎小球腎炎經(jīng)過西醫(yī)或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后,其水腫、高血壓等癥狀可基本消失,但蛋白尿、血尿常頑固存在,不易消除。隨著病情的進展,在此階段實證已不顯著,會逐漸表現(xiàn)為氣虛證,尤以脾常不足、肺氣亦弱為病理特點。故治當培補正氣為主。輔以健脾,活血。以玉屏風散為主方,方中黃芪甘溫,內(nèi)可大補脾肺之氣,外可固表止汗,為君藥。白術(shù)健脾益氣,助黃芪以加強益氣固表之力,為臣藥。兩藥合用,使氣旺表實,則汗不外泄,外邪亦難內(nèi)侵。佐以防風走表而散風御邪,黃芪得防風,則固表而不留邪;防風得黃芪,則祛風而不傷正。臨證時,方中還可加入茯苓、山藥以健脾化濕,丹參、川芎以活血祛瘀。血尿者,加仙鶴草、茜草、白茅根涼血止血;蛋白尿者加芡實、金櫻子以補腎澀精。
用法:水煎服。
來源:《醫(yī)方類聚》
18. 當歸補血湯
組成:生黃芪30g 當歸6g
功效:補氣生血。
臨床應用:當歸補血湯主要用于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慢性腎功能衰竭氣血虧虛、低蛋白血癥及腎性貧血等癥,常配黨參、白術(shù)、阿膠、枸杞、雞血藤等益氣補血。
藥理研究:采用3H-苯丙氨酸肌肉蛋白摻入法研究該方對腎病綜合征大鼠肌肉蛋白質(zhì)代謝的影響,發(fā)現(xiàn)該方具有顯著增加腎病大鼠肌肉蛋白的貯備作用,從整體上改善腎病鼠蛋白質(zhì)代謝紊亂狀態(tài)。
用法:水煎服。
來源:《內(nèi)外傷辨惑論》
19. 溫膽湯
組成:制半夏10g 竹茹10g 枳實10g 陳皮10g 茯苓15g 甘草6g
功效:理氣化痰,調(diào)和膽胃。
臨床應用:方中以半夏為君,降逆和胃,燥濕化痰;以竹茹為臣,清熱化痰,止嘔除煩;佐以枳實、陳皮行氣化痰,使氣行痰化;茯苓健脾滲濕,濕去則痰消;以甘草為使,益脾和胃,協(xié)調(diào)諸藥,另加姜棗調(diào)和脾胃,制半夏之毒。其配伍特點。本方可用于治療慢性腎功能不全屬濕濁化熱上逆證。一般癥見胸悶、脘痞、腹脹、口粘、苔膩,或口中有尿濁味,惡心、嘔吐等癥。若見痰熱上蒙眩暈者,可加菊花、黃芩;心神不安者,可加生牡蠣、炒棗仁。
來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20. 六味地黃丸(湯)
組成:熟地20g 山萸肉10g 山藥12g 澤瀉10g 丹皮10g 茯苓10g
功效:滋陰補腎。
臨床應用:本方以熟地、山萸肉、山藥補腎、肝、脾之陰,著重滋補腎陰,以治其本;合以澤瀉、丹皮、茯苓瀉虛火、濕濁之有余,以為反佐;三補三瀉,補中有瀉,以補為主,為其配伍特點。`本方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及慢性腎功能不全肝腎陰虛證。一般可見腰膝酸軟,身疲乏力,頭暈目眩等癥狀,常配生黃芪、黨參、川斷等健脾益腎;若陰虛陽亢,頭暈目眩,視物不清,或目澀頭痛者,配枸杞子、杭菊花等滋腎養(yǎng)肝,如杞菊地黃丸;若陰虛火旺,腰脊酸痛,五心煩熱或潮熱盜汗者,配知母、黃柏,如知柏地黃丸。對于腎病綜合征激素足量治療引起腎上腺皮質(zhì)亢進癥,也多采用知柏地黃丸,以滋陰清熱。
藥理研究:六味地黃丸對大鼠Masugi腎炎類型具有促進體內(nèi)代謝產(chǎn)物尿素排泄,保護腎臟功能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
21. 腎氣丸(湯)
組成:熟地黃20g 山藥12g 山萸肉12g 澤瀉10g 茯苓10g 丹皮10g 肉桂6g 炮附子6g
功效:溫補腎陽。
臨床應用:本方證皆由腎陽不足所致:腎陽不足證。腰痛腳軟,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或水腫,陽痿早泄,舌淡而胖,脈虛弱,尺部沉細。,治宜補腎助陽為法,即王冰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理。方中附子大辛大熱,為溫陽諸藥之首;桂枝辛甘而溫,乃溫通陽氣要藥;二藥相合,補腎陽之虛,助氣化之復,共為君藥。然腎為水火之臟,內(nèi)寓元陰元陽,陰陽一方的偏衰必將導致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而且腎陽虛一般病程較久,多可由腎陰虛發(fā)展而來,若單補陽而不顧陰,則陽無以附,無從發(fā)揮溫升之能,正如張介賓說:“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故重用干地黃滋陰補腎;配伍山茱萸、山藥補肝脾而益精血,共為臣藥。君臣相伍,補腎填精,溫腎助陽,不僅可藉陰中求陽而增補陽之力,而且陽藥得陰藥之柔潤則溫而不燥,陰藥得陽藥之溫通則滋而不膩,二者相得益彰。方中補陽之品藥少量輕而滋陰之藥多量重,可見其立方之旨,并非峻補元陽,乃在微微生火,鼓舞腎氣,即取“少火生氣”之義。再以澤瀉、茯苓利水滲濕,配桂枝又善溫化痰飲;丹皮苦辛而寒,擅入血分,合桂枝則可調(diào)血分之滯,三藥寓瀉于補,使邪去而補藥得力,為制諸陰藥可能助濕礙邪之虞。諸藥合用,助陽之弱以化水,滋陰之虛以生氣,使腎陽振奮,氣化復常,則諸癥自除。腎氣丸用于治療慢性腎炎,病者多病程長,尿中蛋白不消,出現(xiàn)雙下肢、雙足發(fā)涼,并且痙攣,小便清長,夜尿多,多伴有腰膝酸軟,乏力惡寒,口干咽燥等。用于腎病綜合征,多為久患腎病,歷經(jīng)醫(yī)治,或長期應用苦寒通利之品,傷及腎陰腎陽,出現(xiàn)因陽俱虧的臨床表現(xiàn)時。在激素撤減階段常出現(xiàn)撤減激素綜合征,出現(xiàn)怕冷,畏寒表現(xiàn),用腎氣丸陰中求陽,陽中求陰,陰陽并補。本方加川牛膝、車前子,名濟生腎氣丸,偏于溫陽利水。
用法:水煎服。
來源:《金匱要略》
22. 溫脾湯
組成:大黃10g 炮附子10g 人參6g 干姜6g 甘草6g
功效:溫補脾陽,祛寒化濕。
臨床應用:本方為四逆湯加人參、大黃,屬攻補兼施之劑。方中附子補火崇土扶陽以散寒凝,大黃滌除陳積,共為君藥;干姜溫中祛寒化濕,助附子溫陽,為臣藥;人參扶正氣,鼓舞胃氣為佐藥;甘草緩中和胃,為使藥。其配伍特點為寒溫并用,攻補兼施。本方可用于慢性腎炎、腎病腎功能衰竭階段表現(xiàn)為脾陽虛弱,大便秘結(jié),手足不溫者,常配合茯苓、白術(shù)健脾化濕。若濕濁內(nèi)蘊,胃失和降者,加陳皮、半夏、蒼術(shù)化濕和中;若小便量少,浮腫較重,加冬瓜皮、車前子、茯苓皮、玉米須、生苡仁淡滲利濕。
用法:水煎服。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