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李白杜甫是唐代當之無愧的大詩人,即使過了千年,聲名依然不減。
然而清朝卻有一位學者居然寫下一首詩,叫板李白杜甫,而這首狂詩最后還成了經(jīng)典名作,入選教科書。
這首詩名為《論詩》,全文如下: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lǐng)風騷數(shù)百年。
此詩的作者名為趙翼,是清乾隆年間江蘇人氏。
他和袁枚、張問陶并稱為清朝的“性靈派三大家”。
這個詩派的主要特征就是回歸真性情,掃除復(fù)古風氣,開辟新徑,是清朝頗具影響力的一個詩派。
關(guān)于趙翼,最傳奇的當屬他的科舉經(jīng)歷了。
趙翼20多歲時便在鄉(xiāng)試中拔得頭籌,后來又以舉人的身份考取了禮部教習、內(nèi)閣中書。
公元1756年,27歲的他因工作出色,便進入了軍機處。
當時清廷興兵準噶爾,飽讀詩書,又足智多謀的趙翼便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
他經(jīng)常出謀獻策,表現(xiàn)出超高的軍事才能,又常常下筆千言,一時聲名大噪。
后來乾隆帝下旨開恩科,趙翼自是不會放過這一金榜題名的機會,于是便報了名。
早在開考前,江湖便曾傳言趙翼肯定會是這一屆的狀元。
趙翼也是信心滿滿,可最后卻只得了探花。
原來此前科舉的三甲多是出自軍機處,乾隆皇帝早有心思要打壓。
當時的主考官也看出了乾隆的心思,于是便互相通氣,決不能讓趙翼第一。
而趙翼心中也是有數(shù),他在考場上故意用另一字體作答,又生生扭轉(zhuǎn)了文風,最后一眾考官愣是沒看出來,趙翼還是成了筆試的第一。
乾隆皇帝一看結(jié)果,怎么又是軍機處的,便道:“陜西很久沒出狀元”了。
底下的人一聽就明白了了,于是原本第三名的陜西人王杰便成了狀元,而第一名的趙翼卻成了探花。
所以后世都說他是史上最憋屈的“第一名”,有實力卻爭不過皇權(quán),也是夠悲哀。
不過從這件事來看,趙翼確實有狂傲的資本。
現(xiàn)在再來看看這首詩。
詩歌開頭兩句便將矛頭直指李白杜甫二人。
詩人先是肯定李白杜甫詩歌的魅力,即使過了千年也是爭相傳頌。
可是再美好的東西,久了也會膩味,如今他們的詩歌讀起來也就沒那么新鮮了。
其實趙翼也不是刻意要抹黑李白杜甫,而是為了引出后文的議論,誰讓李白杜甫的名聲太大了,于是就被當成了靶子。
接著的兩句便是千古流傳的名句,激勵了無數(shù)人。
與其說他認為江山代有人才出,不如說這是他的希望。
前面我們就講到他是“性靈派”的代表人,主張詩歌的創(chuàng)新。
他并不是單純地否定李白和杜甫,而是在呼吁人們開拓創(chuàng)新,不要一味地模仿古人,每個時代都應(yīng)該有屬于自己風格的詩篇,這樣才會進步。
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這是他希望看到的局面。
后來毛主席在《沁園春》也曾說“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樣的自信令人熱血沸騰。
從這首詩來看,詩人是個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目光遠大之人,詩歌的最后兩句鼓舞了無數(shù)仁人志士。
不過也有人覺得他貶低李白杜甫過于狂妄,因為他們的詩歌即使再過千年,也是無人能及,這是他們詩歌的魅力。
不知你覺得這首詩是狂妄呢?還是勵志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