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十三品原址,現(xiàn)陜西漢中石門棧道風景區(qū)
◆漢中石門古褒斜棧道外景
◆石門隧道長16.3米,寬4.2米,高3.45-3.75米
◆石門隧道內(nèi)景(老照片)
◆《石門十三品》,現(xiàn)陳列于陜西省漢中市的古漢臺博物館大廳內(nèi)
◆《石門十三品》之南宋《山河堰落成記》摩崖(拓片),整拓橫4.6米,縱1.8米,約九平方米,為石門十三品中最大一塊
《石門十三品》大賞
陜西漢中石門是指是我國最早的人工隧道,稱石門隧道,也是世界第一條人工開鑿的人車通行的山體隧道,距今天已近2000年的歷史。北魏《石門銘》云:“穹隆高閣,有車轔轔?!лd絕軌,百輛更新”,如實描繪了石門通車的盛況。
石門漢魏十三品石刻即分布在隧道內(nèi)與褒河一側(cè)山體外。1960年文物普查統(tǒng)計,在石門故址的石刻有104種,僅石門內(nèi)壁就有34種,在眾多石刻中,以13種漢至南宋時代的石刻出類拔萃、蜚聲古今,世稱石門漢魏十三品。
70年代初,國家修建石門水庫,為保護文物,將這批石刻分鑿切割下來,粘合原狀后,現(xiàn)陳列于陜西省漢中市的古漢臺博物館大廳內(nèi)。
1.《石門》摩崖(拓片、原石)
原豎于石門北口外,東漢永平四年(61年)刻。
2.《玉盆》摩崖(拓片、原石)
原刻于石門南三里許襲河水中一巨石上,該石中凹邊高,其形似盒,色白如玉,故名“玉盆”。字跡因受水沖擊,至南宋慶元時,字跡模糊,有人重刻豎書“玉盒”二字于其旁。南宋紹定二年(1229年),黃濟之等游玩時再刻“玉盆”二小字于重刻上方。
3.《石虎》摩崖(拓片、原石)
原刻在石門南五里許的襲河東岸山崖上,山峰有石,其形如虎,故名刻,旁刻有“鄭子真書”。
4.《袞雪》摩崖(拓片、原石)
署名“魏王”,被認為出自曹操之筆。
《石門》《玉盆》《石虎》《袞雪》四種漢隸大字摩崖,被稱為石門小四品,都是狀物抒懷之作。
5.公元66年《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拓片、原石)
曾被認為是我國早期的摩崖石刻(后發(fā)現(xiàn)的《何君閣道碑》年代更早),其書體為篆書向隸書過渡的典型代表。
6.公元148年《故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摩崖(拓片、原石)
又稱《石門頌》,和《西狹頌》、《郙閣頌》號稱我國漢代摩崖“三頌”,其漢隸被譽為“漢人極作”。文字記敘四川武陽人楊君,名渙,字孟文多次奏請廢子午道,復斜道,至延光四年(125年),朝廷允許,襲斜道得以恢復。到建和二年(148年)漢中太守王升,刻石頌贊楊渙。史書上沒有此事記載,因此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獻價值。
7.公元155年《右扶風承李君通閣道》摩崖(拓片)
東漢永壽(公元155-158年)年間刻于石門內(nèi)壁。系李君承修褒斜道使“行人蒙?!薄9蕰r人為文記此事,并記述其爵里、仕跡等,故亦稱《李君表記》,簡稱《李君表》
8.公元173年《楊淮、楊弼表記》摩崖(拓片、原石)
是漢代摩崖的精品。記敘四川犍為人卞玉,路經(jīng)石門,見《石門頌》,知文頌其同鄉(xiāng)楊渙,感嘆不已,將楊渙后裔楊淮、楊弼兄弟官職、政績追刻于《石門頌》左側(cè),再彰楊渙修復棧道之功,澤及后代之事。
9.公元263年《李苞通閣道》摩崖(拓片)
是少見的三國遺存,是研究三國蜀魏之戰(zhàn)的實物資料。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蕩定將軍李苞領(lǐng)工修德道之事。但該摩崖初鑄于石門北口的悄壁上,因原址山崖前塌,前人恐其浪滅,乃復刻于石。
10.公元509年《泰山羊祉開復石門銘》摩崖(拓片、原石)
即北魏《石門銘》,此銘在魏碑中地位極高,被譽為“不食人間煙火”之仙品北魏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正月,太原典簽王遠書丹、武阿仁菌刻于陜西#城縣東北斜谷石門崖壁。記敘西晉東遷,南北朝對峙,漢中屬南朝, 毫斜道廢棄不用,石門閉塞。至梁武帝天監(jiān)三年(504年),梁、秦二州刺史羊祉,奏請修復蔓道,永平二年(509年)竣工。
11.公元1194年《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釋文》摩崖(拓片)
追述漢魏往事,是宋代仿寫漢隸的好作品?!?/span>鄐君開通褒斜道》經(jīng)千余年,被水污、青苔所封,宋代歐陽修、趙明誠、洪適的金石書中未錄。南宋紹熙四年秋,被雨沖刷,字跡顯露,時南鄭縣令晏袤,將摩崖暴露經(jīng)過,以及原刻文字加以注釋,另刻石記之。
12.公元1194年《山河堰落成記》摩崖(拓片、原石、拓石舊照)
又名《重修山河堰碑》,形巨體大,整拓橫4.6米,縱1.8米,約九平方米,為該地摩崖石刻中最大的一塊碑刻。由當時的陜西南鄭縣令晏袤所書。該摩崖記敘南宋紹熙年間漢中郡守章森、南鄭縣令晏袤負責修復山河堰之事,官民整修山河堰竣工后的記事碑。
13.公元1195年《晏袤釋潘宗伯韓仲元李苞通閣道》摩崖(拓片)
《釋潘宗伯、韓伸元題名》也是宋代仿寫漢隸的好作品。摩崖旁邊有兩段刻字 一為《潘宗伯韓仲元通閣道》摩崖:晉武帝(司馬炎)泰始六年(公元270年)刻于石門洞南口外左側(cè)崖際。一為重刻《李苞通閣道》摩崖,前有題款。上列刻字,同為楷書,經(jīng)考證出自一人手筆,顯然是將兩個年代的兩段摩崖并錄重刻而成。兩段刻字的后面,即南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南鄭縣令晏袤之《釋文》,通篇為隸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