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老子廟會起源于漢?;傅凼俏覈鴼v史上第一個崇信道教的皇帝。延熹八年(165)年、桓帝劉志派中常侍管霸前來朝拜并建老子廟,號召文武百官信仰黃老道,按國家大典在宮中舉行祭祀。他恐怕誠信感動不了老子,在延熹五年(62年)下詔天下除了洛陽令王換祠、密縣令卓茂廟不改外,其余所有祠廟一律改祀老子。延熹八年正月十五日,再派遣官員至苦縣祭老子,并由陳相邊韶擬文,蔡邕書寫對老子的生地、為官、孔子問禮等諸大事立碑。一年三次大張旗鼓、雷厲風行祭祀老子的活動,把崇拜老子、神化老子推到最高峰,形成了以祭祀老子為中心的廟會活動。
老子最為風光的時代,應(yīng)當說始于唐代,他一下子變成了太上皇,而他的母親也享受到了皇太后的待遇。據(jù)新舊《唐書》 記載,唐朝李淵、李世民父子在未得天下之時,便打著老子的旗號,以“老子派人指點,唐公必得天下”為由起兵反隋。唐祖武德三年(620年),李淵為了便于對天下的統(tǒng)治,抬高家族地位,認老子為祖宗,派人在漢老子廟的基礎(chǔ)上予以擴建,規(guī)模如京城王宮,作為皇室家廟。李世民多次頒詔,以彰顯老子之功。 貞觀十一年(637年)頒詔太清宮“戶各二十以奉享”;貞觀三年頒詔“令道士女冠在僧尼前”。唐皇室的這些舉動,使當?shù)剡M入農(nóng)歷二月之后,祭拜老子便絡(luò)繹不絕,熱火朝天。
唐髙宗李治進一步抬高其先祖老子,于麟德二年(665年) 冬季,由東都洛陽啟程,頂風冒雪,帶領(lǐng)一支龐大隊伍,于農(nóng)歷二月十二日前往太淸宮,虔誠致敬李氏祖先老子,并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改廟名為玄元廟,其廟置令、丞各一員,皇室常駐五百軍士,鎮(zhèn)守太清宮,改縣名“谷陽”為“真源”,免除全縣李姓一年的賦稅和徭役。此次皇帝及文武百官的到來,促使地方官員、文人墨客也都紛至沓來,朝謁老子,整個二月連綿不斷。
唐皇帝對老子的崇拜達到鼎盛時期,當數(shù)唐玄宗李隆基朝。在他執(zhí)政期間,光是追封老子、褒揚道德經(jīng)、修建鹿邑太清宮、 老君臺的詔令就達數(shù)十次之多。李隆基不但親自下詔、頒旨意, 還親自寫詩、作贊、填詞、賦銘、立碑,盛贊老子其人——《煌煌》、《沖合》、《香初上》等十一首曲詞,被配上曲譜,為當時的歌女演唱,專為祭拜老子進行表演,一直流傳至今;他還親自御注了道德經(jīng),該碑刻現(xiàn)立于太清宮,為老子上尊號“大圣祖高上金闕天皇大帝”;改廟名為太清宮,增建太清宮,占地八頃七十二畝,周圍四十里。
縣志記載,唐開元十三年,老子出現(xiàn)于太清宮,站于紫氣紅霧中,旁有白鶴盤旋相護,上有祥云繚繞遮日,致使全縣升平, 五谷豐登,廟會活動達到鼎盛。唐李氏三百多年的天下,由于對老子的認袓和追封,使李氏家族迅速在全國成為望族,老子成了李氏先祖,鹿邑在歷史上形成為中華李姓的尋根問祖之地,每年的廟會自然就少不了李姓。
唐朝滅亡后,到了宋朝,雖祭拜老子的活動有所減弱,但廟會仍未間斷。宋真宗好道,自稱道君皇帝,老子廟會到宋真宗時又達到了一個髙潮。宋史記載:“大中祥符六年(1014年),亳州父老、道釋、舉人三千二百一十六人詣闕,請車駕朝謁太清宮,宰臣率百官奏請,詔以明年春親行朝謁禮?!贝文甏赫乱延先?,真宗率群臣恭謁太清宮,改真源縣為衛(wèi)真縣;改奉元宮為明道宮;升亳州為集慶軍節(jié)度,減歲賦十之二,可以說格外開恩。且謁返京華后,他親作《先天太后贊》,敕令翰林學士盛度撰碑,頒旨重新修建。真宗不但撰文、書寫,還為立碑篆了額一“先天太后之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二御碑”,至 今立在李母的墳前?!叭北粌H歌頒了李母的功績,而更重要的是為二月老子廟會活動增加了一項內(nèi)容。
金、元、明三代皇朝都有帝王親謁或派大臣朝謁,廟會活動持續(xù)進行。清朝雖抑道揚佛,以后雖未再有大規(guī)模的朝廷祭祀,但道家祭祀、民間祭拜、李氏家族及地方官員主持的各種祭拜活動,老子廟會從未間斷,一直延續(xù)至今。從方志文獻與文物保存等材料可知,今天鹿邑老子廟會的祭祀拜祀方式保存了春秋時期的禮俗,以老君臺、太清宮兩地的大型廟會為典型,堪稱民間社會老子信仰的百科全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