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則說文種破吳是七術:“一曰捐貨幣以悅其君臣;二曰貴糴粟囊,以虛其積聚;三曰遺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曰遺之巧工良材,使作宮室以罄其財;五曰遺之諛臣以亂其謀;六曰疆其諫臣使自殺以弱其輔;七曰積財練兵,以承其兵。
計然的七策為:
論其有馀不足,則知貴賤"
貴上極則反賤,賤下級則反貴"
賤買貴賣,加速周轉"
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旱則資舟,水則資車"
彩云歸處 2008-11-17 19:10:00 120.67.183.* 舉報 公元前493年周敬王二十七年前后,越王勾踐因對吳國輕率用兵,終招亡國之禍,后幸賴大夫文種與范蠡謀劃奔走,才得以起死回生,并完成了興越滅吳的大業(yè)。后人對這段歷史及越王勾踐和范蠡的事跡知之甚詳,幾近家喻戶曉,而關于文種,雖然許多史書對其均有記載,但都沒有把他放在歷史的應有地位,甚至還因史實的張冠李戴,在很大程度上把他給湮沒了。
越滅吳后,文種居越而為越王勾踐所殺,范蠡去越奔齊而幸免于難。范蠡決心離越到齊去經營產業(yè)時曾說過這樣一番話:“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國,我欲用之家(《史記·貨殖列傳》)。”那么,被范蠡推崇備至、已經在越國復興中獲得成功、且又被他應用于經商治產業(yè)的“計然七策”到底是一種什么理論?這個理論的創(chuàng)造者——計然到底是一位什么人物?這一切直到現(xiàn)在還是個沒有解開的謎。
計然是一位歷史上的真實人物,這似乎是不成問題的。關鍵在于能不能把他從歷史的塵封中發(fā)掘出來。查《史記》、《國語》等書,可知幫助越王勾踐復國滅吳的重要人物除文種、范蠡外,還有大夫舌庸、苦成、皋如、逢同、柘稽等人。關于舌庸、苦成、皋如,《史記》中沒有提到,《國語》中也只是露了一下名字,倒是《吳越春秋》中稍有一些記載,但沒有留下什么重要的事跡,所以他們都可以排除在外。稍有較多事跡的是逢同和柘稽。
柘稽的事跡在《越王勾踐世家》中也只提了一筆,即越王“舉國政屬大夫種,而使范蠡與大夫柘稽行成,為質于吳,二歲而吳歸蠡”。
關于究竟是誰到吳國去做人質的事,司馬遷的記載與《國語》、《越絕書》、《吳越春秋》等書均不一致。那些書中均言勾踐與范蠡去做人質,三年后才被吳王放歸,并且都未提到有叫柘稽者也在其列。這不一致的記載應該相信哪一家的呢?在我看來,《國語》等書的記載是對的。
既然如此,那么陪同勾踐到吳國去的人是誰呢?是范蠡,這是所有史書都肯定的,基本無可懷疑。那么是不是還有一位叫柘稽的人也在陪臣之列呢?其他史書均無記載,所以《史記》的記載就值得懷疑了。一般來講,在這種情況下,不是越王本身就是越王的嫡子方才有作為人質的價值,若越王不去,派兩位大夫去做人質于理也說不通。
其他史書中均無關于柘稽的記載,但在《國語》里卻有關于另外一個人物的消息。這個人物叫諸稽郢,是一位非常能干的外交家。在越王被困于會稽之時,他曾二度被派遣出使吳國,說服吳王,保全了越國參見《國語·吳語》。這個記載與《史記》完全相同,只是說服吳王的說詞與《史記》和《國語·越語上》略有些出入。
其實只要我們聯(lián)系各種記載作一綜合思考,就可以看出,《史記》中的“柘稽”,就是《國語》中的“諸稽郢”。“柘稽”與“諸稽”實乃同一個詞,“柘”、“諸”古音相通,都讀作近于“直”的音,而相互假借。另外,“諸稽”即“諸暨”,就是今天浙江省諸暨市的諸暨。更有趣的是“郢”不就是“然”字的一音之轉嗎?如果丟掉前邊的“柘”或“諸”,那不就是“計然”嗎?“稽”、“計”同音,“郢”、“然”一音之轉。所以“諸稽郢”應該就是“諸暨然”。司馬遷稱之為“柘稽”者,實乃就是“柘稽然”或“柘稽郢”,顯然,這個地方脫落了一個“郢”或“然”字。當然,這是司馬遷的責任,還是后世傳刻過程中的錯誤,就不得而知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柘稽郢”就是計然,計然也就是文種。
再看柘稽郢或諸暨郢,這個名字還有些問題。諸暨是當時的越都,郢是當時的楚都,用兩個都名合為一個人名,看來有些奇怪,所以“郢”的本字應該就是“然”。計然的正式稱呼應該叫諸暨然,叫“計然”者顯然是丟了前邊的“諸”字,是錯誤的。名字被人稱呼為諸暨然,說明文種就是諸暨人。然字是其名,字文種,至于他姓什么,還不得而知。肯定當時人以諸暨然或文種稱呼他是很普遍的。
還有三條證據(jù)可以說明計然就是文種。
其一:《國語·越語上》開篇載云:“越王勾踐木妻于會稽之上……大夫種進對曰:‘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纟希,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這段話與《貨殖列傳》中計然的“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的說法如出一人,這難道是偶然的巧合嗎?絕不可能??梢娪嬋?、文種實為一人。
其二,《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載越王勾踐將殺文種時這樣寫道:“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聯(lián)系到范蠡說的:“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這不又一次證明計然就是文種嗎?計然、文種應為同一個人,“計然七策”實際應叫“諸暨然七策”或“文種七策”才是正確的。
其三:《國語·吳語》載,越王派諸稽郢到吳國去媾和,伍子胥堅持要滅越國,他諫吳王說:“不可許也。夫越非實忠心好吳也,又無非攝畏吾兵甲之強也。大夫種勇而善謀,將還玩吳國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從前讀到“將還玩……”時,總不得其解。當把諸稽郢和文種看成是一個人的時候,便恍然大悟了。原來“將還玩……”的正確行文和標點應當是“還,將玩……”。伍子胥說得很明白,若是等大夫種返回越國,就會把我們吳國弄到手里,任其擺布了。可見這位出使到吳國的諸稽郢,就是大夫文種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