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劉明:宋本《楚辭集注》考述

朱熹所撰《楚辭集注》,在傳世《楚辭》注本中頗具重要地位,《天祿琳瑯書目》卷十明版集部“楚辭”條云:“世傳《楚辭》最著者,一為王逸《章句》,一為晁無咎《重編》,一為朱子《楚辭集注》。” [ ① ]但宋世以后影響最著者為《楚辭集注》無疑,關于它的成書,學界依據(jù)文獻史料已有較多討論。本文主要結合目錄專書的說法,討論了《楚辭集注》編撰的政治背景問題,即與南宋慶元年間朝廷內(nèi)部政爭的細微關系。同時重點討論了《楚辭集注》刊刻的過程,經(jīng)考察,《集注》經(jīng)歷了從單行到合刻的過程,刻年、刻者、刻書地域與政治環(huán)境、朱熹影響以及近緣關系均密切相關。既是傳統(tǒng)版本研究的方法,又涉及筆者所認為的書籍史領域,呈現(xiàn)出交融的傾向。應該說,以朱熹《楚辭集注》的編撰和刊刻流布為個案的梳理,對于從版本史和書籍史的雙重視角深化宋版書的研究,恐或有借鑒和啟發(fā)意義。

一、目錄專書中關于朱熹《楚辭集注》編撰的見解

宋代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和趙希弁《讀書附志》,均述及朱熹撰《楚辭集注》的動機。《直齋書錄解題》稱:“朱子以王逸、洪興祖注或迂滯而遠于事情,或迫切而害于義理,遂別為之注。其訓詁文義之外,有當考者則見于《辨證》,所以袪前注之蔽陋,而發(fā)明屈子微意于千載之下?!?nbsp;[ ② ]陳振孫認為朱熹嫌于王、洪兩家注“迂滯”、“迫切”,故重注《楚辭》以闡抉其“微意”。按朱熹《楚辭集注》自序稱:“獨東京王逸《章句》與近世洪興祖《補注》并行于世,其于訓詁名物之間則已詳矣,顧王書之所取舍與其題號離合之間多可議者,而洪皆不能有所是正”,“使原之所為壹郁而不得申于當年者,又晦昧而不得白于后世”。朱熹認為王、洪注本“詳于訓詁”,而于《楚辭》的意旨則未得,故“聊據(jù)舊編,粗加檃栝”,而定為《集注》八卷,陳振孫之說當即本于此。

《集注》自序言及朱熹所謂的《楚辭》意旨,云:“竊嘗論之,原之為人其志行,雖或過于中庸而不可以為法,然皆出于忠君愛國之誠心。原之為書,其辭旨雖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懟激發(fā),而不可以為訓,然皆生于繾綣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庇帧段墨I通考·經(jīng)籍考》引《朱子語錄》云:“《楚辭》不甚怨君,今被諸家解得都成怨君,不成模樣?!?nbsp;[ ③ ]朱熹的本意是還原屈子“忠君愛國”的主旨,所以《集注》不是疏解字義的訓詁類著作,而是重在闡發(fā)義理,以補王逸、洪興祖注之失。

但自序話鋒一轉(zhuǎn),又說:“然使世之放臣屏子,怨妻去婦,抆淚謳唫于下,而所天者幸而聽之,則于彼此之間、天性民彝之善,豈不足以交有所發(fā),而增夫三綱五典之重。此予之所以每有味于其言,而不敢直以詞人之賦視之也?!彼朴种赜凇胺懦计磷?,怨妻去婦”,不獨宣揚“忠君愛國”之旨,蓋以屈原相比況而有所抒懷,《直齋書錄解題》即認為:“公為此注在慶元退歸之時,序文所謂'放臣棄子、怨妻去婦',蓋有感而托者也?!?nbsp;[ ④ ]陳振孫未明言所托何事,但稱《集注》撰寫在慶元政爭之后,已大致透露出兩者之間的隱秘關系。趙希弁在《讀書附志》中則揭示了所托為何,云:“騷自楚興,公之加意此書,則作牧于楚之后也,或曰有感于趙忠定(筆者注:即趙汝愚,韓侂胄誅后賜謚忠定)之變而然?!?nbsp;[ ⑤ ] “蓋有”和“或曰”都是不確定的語氣,或與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有關系。

“有感趙汝愚之變”的說法,無疑豐富了對于朱熹撰寫《楚辭集注》動機的深層次認識。這說明慶元之后的一段時期內(nèi),當時存在著朱熹撰寫《楚辭集注》是緣于趙汝愚變故的看法。按周密《齊東野語》卷三“紹熙內(nèi)禪”條,云:“汝愚永州安置,至衡州而卒,朱熹為之注《離騷》以寄意焉?!?nbsp;[ ⑥ ]但在《宋史》之《趙汝愚傳》、《韓侂胄傳》,均未提及朱熹注《楚辭》與趙汝愚相關事,最應記錄此事的《朱熹傳》也只字未提。清乾隆間于敏中等編修《天祿琳瑯書目》引《齊東野語》、《宋史》諸書,針對《直齋書錄解題》所稱的“有感而托者”,云:“公為此注在慶元退居之時,蓋有感而托其篇第……考《宋史》寧宗慶元二年(1196),朱子草封事數(shù)萬言(筆者注:此事實在慶元元年),陳奸邪蔽主,明丞相趙汝愚之冤……誣論(朱熹)十罪,詔落職罷祠,振孫所謂有感而托者,蓋以此也。” [ ⑦ ]似坐實了《楚辭集注》和趙汝愚之變的關系。于是乾隆帝弘歷御題亦稱“信是身清志猶烈,允宜朱注向為刊。害公有疾托蕭艾,正道無妨擬蕙蘭?!敝痢端膸烊珪偰俊穭t明確稱:“是書大旨在以靈均放逐寓宗臣之貶,以宋玉招魂抒故舊之悲耳。” [ ⑧ ]《天祿琳瑯書目后編》也說:“蓋以原汝愚皆宗臣,故以隱況而自擬宋玉,意不在駁正王、洪也?!?nbsp;[ ⑨ ]似糾正王、洪二家注只是說辭,而非朱熹撰寫《楚辭集注》的本意。

總之,有感趙汝愚之變而有所寄意的說法,有別于《集注》自序所稱的補王、洪二家注本之失,尚需根據(jù)史料細致加以辨析。

二、從朱熹與趙汝愚的關系看《楚辭集注》的編撰

慶元政爭之前,朱熹便與趙汝愚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根據(jù)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福建通志》的記載,趙汝愚淳熙年間任福建安撫使,其政聲頗得朱熹褒獎,趙汝愚也積極助朱熹講學。紹熙元年至二年(1190-1191 )間,趙汝愚再次任福建安撫使,朱熹致書趙汝愚論舉子倉、鹽法諸事(參見《朱文公文集》卷二十八《答趙帥論舉子倉事》)。紹熙二年,朱熹又致書趙汝愚奏論時政闕失等。趙汝愚召為吏部尚書,經(jīng)建陽與朱熹會面討論政事,這都在慶元元年(1195)之前。

及至紹熙間趙汝愚拜相,《宋史·朱熹傳》稱:“趙汝愚既相,收召四方知名之士,中外引領望治,熹獨惕然以侂胄用事為慮。既屢為上言,又數(shù)以手書啟汝愚,當用厚賞酬其勞,勿使得預朝政?!?nbsp;[ ⑩ ]或正緣于兩人曾經(jīng)的密切關系,趙汝愚“收召四方知名之士”,朱熹借此而延入趙汝愚幕。而趙汝愚“招士”有深層的政治目的,周密稱趙汝愚覺察到韓侂胄有逐己之謀后,“以朱熹有重名,遂自長沙召入為待制,侍經(jīng)筵,及收召李祥、楊簡、呂祖儉等道學諸君子以自壯?!?nbsp;[11]據(jù)束景南先生《朱熹年譜長編》,朱熹至臨安時在紹熙五年(1194)七月。趙汝愚招士“以自壯”,《朱熹傳》稱之為“中外引領望治”,形象地揭露了延攬朱熹很大程度上是為一己之政治私利,獲得與韓侂胄對抗的政治資本。對于趙汝愚與韓侂胄形同政敵的關系,朱熹有所察覺,既屢次進言朝廷,又勸諭趙汝愚。結果是趙汝愚不納,印證了《宋史》本傳稱其“為人疏”的特征。慶元政爭的結果是趙汝愚罷相貶謫,《宋史·趙汝愚傳》云:“侂胄忌汝愚益深,謂不重貶,人言不已……監(jiān)察御史胡纮疏汝愚唱引偽徒,謀為不軌,乘龍授鼎,假夢為符,責寧遠軍節(jié)度副使,永州安置……至衡州病作,為守臣錢鍪所窘,暴薨?!?nbsp;[12]又《韓侂胄傳》云:“慶元元年……既奏汝愚以同姓居相位,將不利于社稷,汝愚罷相?!?nbsp;[13]

朱熹對于趙汝愚的變故,始以封事數(shù)萬言明趙汝愚之冤,而其同僚李祥、楊簡等也“訴汝愚有大功,不當去位”。至趙汝愚永州安置,朱熹又作《梅花賦》以寄意。慶元二年,趙汝愚暴死,朱熹哭吊且至趙汝愚婿家祭奠。趙汝愚卒后,周密稱朱熹“為之注《離騷》以寄意焉”,《困學紀聞》卷十八《評詩》亦云:“南塘(趙汝談)挽趙忠定公云'空令考亭老,垂白注《離騷》'。” [14]說明朱熹受此變故觸動很大,注《離騷》應該說即為《楚辭集注》的開始;但此時朱熹應尚未考慮為《離騷》之外的《楚辭》篇目作注,似僅借《離騷》以致意焉。但朱熹隨之受到的政治打擊,則促使他繼而完成全部《楚辭》篇目的集注工作。

朱熹在紹熙五年十一月,結束入趙汝愚幕返回建陽。他未忘懷趙汝愚的同時,也未脫離韓侂胄的政治打壓,《宋史·韓侂胄傳》云:“設偽學之目,以網(wǎng)括汝愚、朱熹門下知名之士……時臺諫迎合侂胄意,以攻偽學為言,然憚清議,不欲顯斥熹。侂胄意未快,以陳賈嘗攻熹,召除賈兵部侍郎。未至,亟除沉繼祖臺察。繼祖誣熹十罪,落職罷祠”,慶元三年(1197),“劉三杰入對,言前日偽黨,今變而為逆黨。侂胄大喜,即日除三杰為右正言,而坐偽學逆黨得罪者五十有九人。王沇獻言令省部籍記偽學姓名,姚愈請降詔嚴偽學之禁,二人皆得遷官。” [15]這無疑給朱熹帶來精神上的苦悶和抑郁,《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著錄一帙傅增湘藏宋嘉定四年(1211)楊楫同安郡齋刻本《楚辭辨證》二卷(筆者注:此本實為高麗翻刻本,參見下文詳述),有楊楫跋,從側面揭橥了朱熹撰《集注》和趙汝愚之變的關系,云:

慶元乙卯(1195 )楫自長溪往侍先生于考亭之精舍,時朝廷治黨人方急,丞相趙公謫死于道,先生憂時之意屢形于色。忽一日出示學者以所釋《楚辭》一編。楫退而思之,先生平居教學者首以《大學》、《語》、《孟》、《中庸》四書,次而六經(jīng),又次而史傳,至于秦漢以后詞章特余論及之耳,乃獨為《楚辭》解釋,其義何也?然先生終不言,楫輩亦不敢竊有請焉。

按考亭在今福建建陽,朱熹考亭之居落成在紹熙三年(1192)六月,紹熙五年十一月朱熹遭斥后即由臨安返回考亭。跋中所稱“朝廷治黨人方急,丞相趙公謫死于道”為慶元二年之事,此年亦設“偽學”以罷斥附和趙汝愚、朱熹者。至慶元六年(1200),韓侂胄方追復趙汝愚、朱熹職名。而“學禁”遲至嘉泰初年方稍馳,嘉泰二年(1202)詔朱熹已致仕,除華文閣待制,與致仕恩澤。開禧三年(1207 )韓侂胄遭誅殺,此后趙汝愚方“盡復元官”并“配享寧宗廟庭”。推知出現(xiàn)朱熹《楚辭集注》為寄意趙汝愚的說法,準確地講應該在開禧之后。

《楚辭集注》的撰寫,可以明確始于慶元二年的《離騷》注。據(jù)楊楫跋,確證《楚辭集注》完成于慶元年間,也就是設“偽學”、嚴“學禁”之時。由此反觀朱熹在自序中稱補王逸、洪興祖注之失,應為托辭,目的是規(guī)避韓侂胄的迫害。即便對于門人,朱熹也三緘其口,出于同樣的考慮。而作跋于嘉定四年的楊楫,雖已遠離政爭,但也因朱熹未明示撰寫《楚辭集注》的緣由,亦不敢妄言。楊楫跋的文獻價值,就在于明確地說明《楚辭集注》的撰寫是在趙汝愚變故和朱熹遭“學禁”的背景下完成的。而他的疑惑,楊萬里也作有《戲跋朱元晦楚辭解》詩,云“注易箋詩解魯論,一帆經(jīng)度浴沂天。無端又被湘累喚,去看西川競渡船” ,恰如今人姜亮夫先生所稱:“熹一生注儒家經(jīng)典幾遍,更不為他說所亂,獨注《楚辭》似與平生專一之業(yè)相遠,因以啟學者之疑?!?nbsp;[ 16]綜上,朱熹撰《楚辭集注》離不開慶元政爭的誘因,尤其與趙汝愚之變密不可分,南宋后期有關寄意趙汝愚的說法是站得住腳的。

《楚辭集注》成書的時間,鄭振鐸認為:“當在一一九五年至九六年之間” [17],束景南考證為慶元四年(1198 )所作,陳來認為“成于慶元五年(1199 )” [18]。也有學者認為,“《集注》八卷的寫作始于慶元元年,成于慶元四年” [19],或“朱熹在慶元三、四年間一直在從事《楚辭集注》的撰寫” [20]。按朱熹卒于慶元六年,則《楚辭集注》的撰寫應在慶元二年至六年(1196-1200 )之間。據(jù)慶元三年(1197 )朱熹《與方伯謨》書稱“近又看《楚辭》,抄得數(shù)卷,大抵世間文字無不錯誤,可嘆也?!庇滞辍洞疣嵶由稀窌Q“病中不敢勞心,看經(jīng)書間取《楚詞》遮眼?!边@與自序中所稱之“疾病呻吟之暇,聊據(jù)舊編,粗加檃括”似相對應,推定《楚辭集注》慶元三年尚在撰寫中。而據(jù)慶元五年朱熹《答鞏仲至》書稱“福州舊有《楚詞》白本,不知印板今尚在否?……因其舊本再校重刻,以貽好事否?如能作此即幸報,及待為略看過結緣也?!庇帧洞痨栔僦痢贩Q“若修得了,可就彼中先校一番,卻以一凈本見示,當為參訂改定商量”。又慶元六年朱熹《答鞏仲至》稱“《楚辭》修未?旋了,旋寄數(shù)板節(jié)次發(fā)來為幸”,推斷最后編定應在慶元六年,除《集注》外尚包括《辨證》和《后語》,應該說這是其畢生著述中的最后一部。

三、宋本《楚辭集注》的刊刻

隨著慶元政爭特別是“學禁”的結束,《楚辭集注》也會相應地得到刊刻?!短斓摿宅槙俊非?、后編著錄的兩部《楚辭集注》(分別稱為前編本、后編本),均不附《辨證》二卷和《后語》六卷,屬于集注的單行本。據(jù)《天祿琳瑯書目》,前編本“共八卷,宋朱子集注目錄后載朱子序,前有宋羅荷、向文龍二序,汨羅山水圖、屈平朱子二像”。據(jù)向文龍序,欲索《楚辭集注》善本而未得,乃用官俸刻于湘陰縣齋,刻書時間為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惜清嘉慶二年(1797 )干清宮火,前編本已不存于世。

據(jù)《天祿琳瑯書目后編》,后編本(如圖所示)為“宋大字本,極清朗,雖印本祗四卷,而卷一、卷三、卷四影鈔亦甚工致,以其希覯足珍收之,每冊前有大印割補,僅存一亭字可辨?!?nbsp;[21]此本現(xiàn)藏中國國家圖書館,著錄為宋刻本,其行款版式為八行十六字,白口,左右雙邊,順黑魚尾。書名題“楚卷幾”。版心上題字數(shù),下鐫刻工姓名。書中有刻工陳祥、董昭、方云、胡貴、簡宗、金昭、李信、劉杰、陸弘、馬、彭天佑(或作彭佑、彭右)、施、孫旭、王荀、吳、謝元、尤昌、俞魁、張榮、貞等,廊、匡、恒、、桓、廓諸字闕筆。按書中避諱至“廓”字止,又刻工陳祥與刻宋撫州公使庫本《春秋經(jīng)傳集解》(筆者注:據(jù)張麗娟《南宋撫州經(jīng)書的刊刻與修補》,《春秋經(jīng)傳集解》避諱至孝宗慎字,為補刻后印本,補刻葉有避光宗諱敦字者)、李信(南宋中葉杭州地區(qū)良工)與刻宋慶元六年(1200 )紹興府刊本《春秋左傳正義》等,知此本當刻于南宋寧宗時,詳而言之應刻在嘉泰二年之后至嘉定年間。據(jù)其版刻風格,輔以刻工陳祥曾在江西撫州刻書,筆者認為此本為江西刻本,不似建刻。

除了《集注》的單行本外,還存在與《辨證》和《后語》的合刻本。關于《辨證》和《后語》,朱熹在撰寫《楚辭集注》的同時或稍后,也在從事兩書的編撰。按朱熹《楚辭辨證后序》云:“余既集王、洪《騷注》……然慮文字之太繁,覽者或沒溺而失其要也,別記于后,以備參考,慶元己未三月戊辰。”又《直齋書錄解題》云:“訓詁文義之外,有當考訂者,則見于《辨證》,所以袪前注之蔽陋而明屈子微意于千載之下?!?nbsp;[22]知《辨證》當在《集注》完成后整理寫定,時間在慶元五年。關于《辨證》的卷數(shù),《讀書附志》和《宋史·藝文志》均著錄為一卷本,今傳宋刻為兩卷本。推知宋代流傳有兩種卷第的《辨證》,兩者差異或僅為分卷不同,內(nèi)容實則基本無異。

而《楚辭后語》,朱熹自序云:“目錄以晁氏所集錄《續(xù)》、《變》二書刊補定著,凡二十五篇?!倍吨饼S書錄解題》云:“以晁氏《續(xù)》、《變》二書刊定,而去取則嚴而有意矣?!?nbsp;[23]《楚辭后語》的撰寫時間應在慶元六年,但未能在朱熹生前完稿,根據(jù)是嘉定五年(1212)朱熹之子朱在跋云:“先君晚歲草定此編,蓋本諸晁氏《續(xù)》、《變》二書,其去取之義精矣,然未嘗以示人也”,又鄒應龍跋云:“獨此編乃晚年所定,猶未及卒業(yè),故人未及見?!?nbsp;(筆者注:兩跋均載宋端平本《楚辭集注》)此外,朱熹尚撰有一部《楚辭音考》,慶元六年《答鞏仲至》云:“此嘗編得《音考》一卷,音謂集古今正音協(xié)韻,通而為一;考謂考諸本同異并附其間,只欲別為一卷附之書后,不必攙入之下礙人眼目,妨人吟諷。”惜不知其詳,也未見有《楚辭音考》傳本存世。

首先得以刊刻的應為《集注》單行本,隨后出現(xiàn)與《辨證》或《后語》的合刻本,主要表現(xiàn)在下述兩方面:(一)從宋代書目著錄情況來看,如《直齋書錄解題》著錄一部《楚辭集注》八卷合刻《辨證》二卷本,又著錄一部《楚辭后語》六卷本,說明陳振孫見到的《楚辭后語》還是單刻行世本,尚未與《集注》和《辨證》合刻,這與《后語》出現(xiàn)最晚有關系。而《讀書附志》著錄三書的合刻本。(二)從現(xiàn)存?zhèn)鞅径裕缶幈尽冻o集注》不附《辨證》和《后語》,推斷應是朱熹逝后刻得較早的一個本子。之后出現(xiàn)《集注》與《辨證》的合刻本,如宋嘉定四年(1211)楊楫同安郡齋刻本和宋嘉定六年(1213 )章貢郡齋刻本(筆者注:此本還與揚雄撰《反離騷》一卷合刻)等。再之后方出現(xiàn)《集注》與《后語》的合刻本,因為《后語》為朱熹未定之作而未流傳于外。按朱在跋云:“嘉定壬申(1212)仲秋在始取遺槁謄寫成編”,又鄒應龍跋稱朱在整理完后,“首以示應龍,因得伏而讀之”。推知《后語》開始為世人所知并流傳開來,是在嘉定五年之后。至嘉定十年(1217),朱在補外來守星江,“取郡齋所刊《楚辭集注》,重加校定,復并刻此書?!边@是第一次出現(xiàn)《集注》與《后語》合刻,惜已不傳。而《集注》、《辨證》和《后語》三書的合刻,則一直到南宋端平年間,即現(xiàn)存國家圖書館的宋端平刻本。據(jù)書中端平二年(1235)朱熹之孫朱鑒跋,朱鑒于《集注》刪去《反離騷》一篇,于《后語》刪去《吊屈原》、《服賦》兩篇后將三書合刻。

現(xiàn)存宋本《楚辭集注》的合刻本,合刻內(nèi)容又略有差異,包括:

(一)《集注》與《辨證》合刻者,如高麗翻刻宋嘉定四年楊楫同安郡齋本。傅增湘《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和《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均將此本定為宋嘉定四年楊楫同安郡齋刻本,八行十九字,白口、左右雙邊,存《辨證》二卷,有嘉定四年楊楫跋,傅增湘稱此本“字體秀勁,是閩版之最佳者” [24],又稱:“此書《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五著錄,僅有《集注》與《辨證》,而《后語》單行,正與此本同。因知是此書初行之本,迨宋末始與《后語》并刊之?!?nbsp;[25]聯(lián)系楊楫跋,此本或為楊楫得朱熹《集注》編定本,而刻于同安郡(今屬福建),應屬較接近朱注原貌且刊刻較早的本子。傅增湘鑒定此本有誤,實為高麗翻刻本,葉德輝《郋園讀書志》已有說明,云:“此高麗仿宋嘉定刻本《楚辭辨證》二卷,書中桓、匡、貞、頊、讓、等字避諱缺筆,桓嫌名完,玄嫌名縣、懸避,殷字有避有不避,讓之嫌名攘、壤均不避,豈以已祧之廟故耶?” [26]又云:“字近柳體,與昔年在廠肆所見《資治通鑒》無注本同,蓋一時風氣為之。但彼為硬黃紙刷印,不及此本細繭紙之精,字跡亦無此明朗?!?nbsp;[27]舊藏長沙周壽昌家,后為葉德輝所得,“書估堅持以為宋本,余亦漫應之,然不敢自欺以欺來者,故揭明之” [28]。大概葉德輝之后,輾轉(zhuǎn)為傅增湘所得,而只字不提得自葉氏,蓋緣于鑒定不同之故。

(二)《集注》與《辨證》二卷和《反離騷》一卷合刻,有宋嘉定六年章貢郡齋刻本(如圖所示),七行十五字,小字雙行同,白口或黑口,左右雙邊,順黑魚尾。卷端題名的款式為“楚辭卷第三,朱熹集注”。書中有嘉定癸酉王涔序,稱刊于章貢郡齋,傅增湘稱此本“大字,刊工頗似贛州本《文選》” [29]。趙萬里稱此為本書“傳世最早刻本” [30],實則后編本應比此本為早。書中鈐“白發(fā)抄書”、“陸時化”、“江南陸潤之好讀書稽古”、“聽松堂書畫印”、“鐵琴銅劍樓”、“瞿印秉沂”、“瞿印秉淵”、“良士眼福”諸印,清陸時化舊藏,后歸瞿氏鐵琴銅劍樓,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

(三)《集注》八卷和《后語》六卷合刻,有國家圖書館藏宋刻本,九行十七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左右雙邊,順黑魚尾。卷端題名的款式為“楚辭卷第一,晦庵集注”。據(jù)其行款、版式知為南宋中、后期福建刻本。書中鈐“垕德堂章”、“志高者通”、“武林高瑞南家藏書畫印”、“葉氏家藏”、“竹泉”、“歸云閣”、“樵云后裔”、“獻陵紀氏家藏”、“朱印錫庚”、“翰林院印”、“臣許乃普”、“滇生”、“滇生所藏”、“關印蔚煌”、“掞生”諸印,明高濂舊藏,后為葉竹泉所得,入清經(jīng)紀昀、朱錫庚所藏,乾隆間進呈四庫館,流出后為許乃普、關蔚煌所藏。魏隱儒稱此本由中國書店白廷智訪得,因此本各家不著錄,還曾以為是高麗本,經(jīng)審定為宋刻,且是海內(nèi)孤本,后售歸北京圖書館[31]。

(四)《集注》與《辨證》二卷和《后語》六卷三書合刻,有國家圖書館藏宋端平刻本(如圖所示),九行十八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左右雙邊、對黑魚尾。卷端題名的款式為“楚辭卷第一,集注”,書中有朱在、鄒應龍和朱鑒跋。據(jù)朱鑒跋,此本當刻在湖北興國軍,在刊刻過程中參校了包括晁本在內(nèi)的各個本子,如《集注》目錄之《離騷九歌》以下六篇有校語稱“一本此篇以下皆有傳字”;又《續(xù)離騷九辯》以下八篇有校語稱“晁補之本以下乃有傳字”。另朱鑒跋署“端平乙未”,即端平二年,則當即刻在此年,故似可詳細著錄為宋端平二年朱鑒興國軍刻本。楊紹和稱此本“蓋南宋槧初印本,鐫刻精善,裝池古雅,可寶也” [32],而鄭振鐸稱此為“最古和最完整的一個刻本” [33]。就三書合刻而言,此本確屬存世最古且最完整的本子。書中鈐“海源閣”、“宋存書室”、“東郡楊紹和印”、“紹和彥合”、“秘閣校理”、“劉占洪少山氏珍藏”、“東萊劉占洪字少山藏書之印”諸印,清楊氏海源閣舊藏,民國間為劉少山所得,后捐獻北京圖書館。

綜上,現(xiàn)存四部宋刻本和一部翻宋刻本(按反映的宋刻內(nèi)容說明)中,從行款、版式而言不存在各本之間翻刻的情況(是否存在以某本為底本重刻,筆者擬根據(jù)上述四種宋本的??鼻闆r另寫專文續(xù)加探討)。在卷端題名的款式上,后編本和第三部宋刻本相同,均為“晦庵集注”,或出自門人所刻;而第二部題“朱熹集注”,刻者似與朱熹嫡裔和門人沒有關系。第四部僅題“集注”二字,恰緣于此本出自嫡孫朱鑒所刻,為尊者諱而省去“朱熹”或“晦庵”兩字。從刻年而言,均在慶元之后,即政爭、“偽學”結束之后。從刻地而言,有兩部刻在福建,兩部刻在江西(其中一部為贛州),兩部分別刻在湖北、湖南(前編本)。故可推斷南宋慶元之后《楚辭集注》的刊刻,主要集中在福建和與之相臨近的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具體而言,因朱鑒任職興國軍而刻在湖北,而福建、江西、湖南則是朱熹曾任職或講學的活動區(qū)域,自然會出現(xiàn)其著作的刻本。但隨著朱熹理學主導地位的確立,他的《楚辭集注》便迅速而廣泛地流傳開來??梢姡瑫目膛c書籍創(chuàng)作者的近緣以及影響區(qū)域均存在著密切的關系,這是研究版本史和書籍史需要注意的維度。

四、結語

朱熹除在南宋學術文化、政治頗具重要地位和影響外,也與刻書有關聯(lián),如彈劾唐仲友,直接原因便是仲友利用公帑刊刻《荀子》;而趙汝愚之變的慶元政爭則直接促使朱熹撰寫《楚辭集注》,刊刻流傳則是在政爭結束之后,而且刻地基本為受到朱熹影響的區(qū)域。這說明研究宋刻版本,除了考察諸如行款、版式等書籍形式的演變和刊刻地域及刻年外,還要考慮書籍刊刻與政治環(huán)境、文化風氣乃至社會經(jīng)濟狀況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而這又進入筆者認為的書籍史研究的范疇。本文通過《楚辭集注》與慶元政爭這一個案問題的分析,認為這是研究宋代版刻的兩翼,不可偏廢;而做到兩者的有機結合,便應該能夠在前人基礎上將宋代的版刻研究繼續(xù)向前推進。

注釋:

[①](清)于敏中等:《天祿琳瑯書目》,清人書目題跋叢刊本,中華書局1995 年版,204 頁。

[ ②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徐小蠻、顧美華點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435頁。

[ ③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本元代卷,中華書局2006年版,335頁。

[ ④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435頁。

[ ⑤ ](宋)趙希弁:《讀書附志》,孫猛點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1166頁。

[ ⑥ ](宋)周密:《齊東野語》,張茂鵬點校本,中華書局1983年版,45頁。

[ ⑦ ](清)于敏中等:《天祿琳瑯書目》,45頁。

[ ⑧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版,1268頁。

[ ⑨ ](清)彭元瑞等:《天祿琳瑯書目后編》,清人書目題跋叢刊本,中華書局1995年版,306頁。

[ ⑩ ](元)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版,12767頁。

[11](宋)周密:《齊東野語》,44頁。

[12](元)脫脫等:《宋史》,11989頁。

[13](元)脫脫等:《宋史》,13773頁。

[14](宋)王應麟《困學紀聞》,閻若璩、何焯、全祖望注,欒保群、田松青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526頁。

[15](元)脫脫等:《宋史》,13773頁。

[16]姜亮夫:《楚辭書目五種》,載《姜亮夫全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45頁。

[17]鄭振鐸:《楚辭集注影印本跋》,載《楚辭集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版,2頁。

[18]陳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459頁。

[19]李永明:《朱熹楚辭集注成書考論》,載《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49頁。

[20]陳尚敏:《楚辭集注成書概述》,載《甘肅高師學報》2004年第4期,16頁。

[21](清)彭元瑞等:《天祿琳瑯書目后編》, 306頁。

[22](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435頁。

[23](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436頁。

[24]傅增湘:《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中華書局2009年版,814頁。

[25]傅增湘:《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中華書局2009年版,928頁。

[26]葉德輝:《郋園讀書志》,楊洪升點校、杜澤遜審定,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326頁。

[27]葉德輝:《郋園讀書志》,328頁。

[28]葉德輝:《郋園讀書志》,328頁。

[29]傅增湘:《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928頁。

[30]北京圖書館編:《中國版刻圖錄》,文物出版社1961年版,33頁。

[31]魏隱儒:《書林掇英——魏隱儒古籍版本知見錄》,李雄飛整理校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版,310頁。

[32](清)楊紹和:《楹書隅錄初編》,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本清代卷第四冊,中華書局2006年版,499頁。

[33]鄭振鐸:《楚辭集注影印本跋》,1頁。

文載《文津?qū)W志》第九輯,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蕓臺書話│清宮舊藏宋本《楚辭集注》鑒賞
明中期刊本《楚辭集注》宋·朱熹
黃靈庚:《宋端平本楚辭集注》序言
羅劍波 | 孫鑛《楚辭》評點及其價值
朱熹是偽君子嗎?他宣揚“三從四德”,背后卻納2個尼姑為妾
慶元黨禁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