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張學(xué)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馀,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馀,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span>
【原文朗讀】
【注釋】
子張:復(fù)姓顓(zhuān)孫,名師,字子張,比孔子小48歲,陳國人,是孔子晚年所收的弟子,《論語》中提及20次。他崇敬孔子,好學(xué)深思,喜歡與孔子討論問題,多次向孔子問政問行,孔子也反復(fù)對他加以指教,強調(diào)忠和信。他為人雍容大度,才貌過人,交友廣泛。孔子認(rèn)為他過于心高氣傲,而或流于一偏,對他的評語是“辟”,也就是偏激。孔子因材施教,針對子張的缺點,特別告誡他要慎言慎行。
干:求,求取。
祿:古代官吏的俸祿,功名利祿。
干祿:求取官祿的方法,即怎樣才能做官。
闕:通“缺”,保留,空著。
闕疑:有疑暫置不論,不作主觀臆測。
殆:空中樓閣,2.15章剛說過“學(xué)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xué)則殆”,地基不牢的高臺,引申為不切實際的行為和事情。
闕殆:不切實際、行不通的一些事情暫時擱置。
寡:少。
尤:過失,埋怨。
【白話翻譯】
上一章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本章從另一個角度繼續(xù)探討“知和不知”的話題。
孔子的學(xué)生子張向孔子學(xué)習(xí)謀求俸祿的方法,也就是如何做官,又如何官越做越大。因為子張為人張揚,做事偏激,孔子便告誡他說話做事要沉穩(wěn)一些。
孔子說:“一方面,要多聽別人說話,把覺得可疑的放在一旁,其余的,即使自己了解和熟悉,也要謹(jǐn)慎地說,就會少犯過錯招致埋怨。另一方面,要多看別人做事,把覺得不靠譜的放在一旁,其余的,即使自己明白有把握,也要謹(jǐn)慎地做,就能減少后悔。總而言之,說話少過失,行事少后悔,謀求祿仕的道理就在這其中了”。
吃不準(zhǔn)的話少說,拿不定的事慎做
【解讀】
1.什么是“干祿”,古代讀書人的主要目的是獲取俸祿,“儒”是一份職業(yè)。
學(xué)干祿,就是學(xué)求取官祿的方法,用我們今天的理解,是說怎么做才能當(dāng)上官,或者官越做越大。子張問這樣的問題是不是有點過于庸俗?不是。
中國人把讀書人叫做“士儒、儒士”,其實“士”和“儒”是兩個概念。先說“士”,它是介于貴族和平民之間的一個新的社會階層,由沒落貴族和平民中涌現(xiàn)的精英組成。比如孔子原本是帝王家,是商湯王的后代,周武王滅商后將商朝后裔封在宋國,經(jīng)過幾百年的時間,孔子家族從帝王到諸侯再到大夫,傳到孔子這里身份變成了“士”。
“士”這個階層如何謀生啊,他們學(xué)習(xí)“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為的是能到貴族家里謀一份職業(yè),獲得一份俸祿,這就是“干祿”,這就是儒。儒字左“人”右“需”,《周易》第5卦叫“需卦”,需指的就是人的衣食住行,靠自己的才華能力謀取一份俸祿的人就叫做儒,所以儒是一份職業(yè)。
在孔子之前就已經(jīng)有“儒”了,只不過主要是為了謀求一份好職業(yè),過上好日子。到了孔子這里,孔子開始教自己的學(xué)生,一方面不反對弟子們謀求俸祿,另一方面要上升到“謀道”的高度。
2.與《論語》其它章相互參照,干祿與謀道
在《雍也篇第六》第13章中,子謂子夏曰:“女(rǔ)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大意是,你讀書不要只想著謀一份好差事,這追求太低了,你還要想著自己肩上的道義和責(zé)任,這才是一個君子所要追求的。
在《泰伯篇第八》第12章中,子曰:“三年學(xué),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谷”和“祿”的意思一樣,孔子說,學(xué)習(xí)了三年,還不想著去謀求俸祿,很不容易啊,這是孔子夸贊自己那些不急于出仕干祿的弟子。
在《憲問篇第十四》第1章中,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君子應(yīng)該出去做官。但當(dāng)世道黑暗時,你還出去做官拿俸祿,那就可恥了。
在《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第32章中,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xué)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也談到了謀道和干祿謀食。
【給我們?nèi)松膯⑹尽?/strong>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