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兆和1932年的《自畫像》(紙上素描 35×27cm),時年蔣兆和28歲。
雖然知道這個世界確實有少部分的藝術(shù)天才,完全靠自學成就自己,不過看到蔣兆和的畫,這洗煉準確的筆法,還是不免要暗暗稱奇。一個時刻要討生活且?guī)缀跏强孔詫W的人,畫出這樣的素描,真讓人心生敬畏。
寫蔣兆和,就是在向先生致敬。
蔣兆和:仁心慈意出絕筆(上)
凡子/文
《東方藝術(shù)?大家》2013年9月專欄文章
人生于世,一個人要想習得一門精湛的手藝或技術(shù),尋一個好老師悉心授藝,是一件至關(guān)重要的事情。
民間傳承技藝的方法,是師傅帶徒弟;學院里傳授知識與文化,是導師帶學生;世學家學有淵源的旺族,由家族長輩傾力教授兒孫。
有了為師的傳道、授業(yè)、解惑,有了學子的好奇與求索,經(jīng)年累月,不懂的耳濡目染那懂的人,思想有向?qū)?,行為有參謀,知識愈豐富,基礎(chǔ)穩(wěn)穩(wěn)打下來,雙腿最終邁開自己的大步,長成獨立自主的人。
導師授業(yè)有剛?cè)幔椒ㄓ袑拠?。那特別耐心的師傅,除技藝上手把手傳授學生,學生的人生也一并兼管照顧,竟是慈父的角色。那特別嚴格的學者,教學生一絲不茍,訓練從無馬虎,不思進取者要受責罰,也如嚴父。
可見古今來第一幸事,是有師長教誨激勵。人世間最上等的人品,是埋頭習藝讀書。
至于學畫、寫字、染丹青,太多的杰出藝術(shù)家,早期純熟技藝的訓練無不得益于恩師或家長,得益于學院與畫院。一個人若無師長帶路,那在黑暗中摸索的時日將無限漫長,成就自己的概率也幾無可能吧。
但世界真的有特殊的個案,真的有超凡的天才。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shù)大家蔣兆和,就是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僅僅靠得到的一點父輩的啟蒙,以一種不可思議的自學能力,完成了自我的修養(yǎng)與學習。其高超的繪畫技能不僅成就了自己,還影響了整整一代的中國人物畫。
這在流離失所中自學技藝活命、成為一代宗師的人物,我讀書時便悉知他,今夏在中國美術(shù)館看到他的作品《流民圖》,心中震撼,眼底有淚,回家便要執(zhí)筆寫他。
蔣兆和(1904-1986)的老家在四川瀘州,這個今日濕潤富饒的西蜀之地,江河匯流,稻谷低垂,醇酒飄香。而在蔣兆和出生的年代,那里僅是一個邊遠無聞、常生災(zāi)荒的小小窮鄉(xiāng)。
窮鄉(xiāng)也有小地主與真鄉(xiāng)紳。如果家境富裕,人際和睦,偏僻之地倒也不足為怕。如同蔣兆和的另一個順慶老鄉(xiāng)常玉,來到人間便有錦衣玉食等著他,父兄疼愛,且得名師專門指點,再送出國,藝術(shù)之路走得自在自為,成為不輸學院派弟子的一等藝術(shù)人物。
但蔣兆和沒有常玉這么的好運,其父雖為清末秀才,卻只是私塾學堂里的一介教書先生,有妻小兒女一家六口要養(yǎng)活,食僅果腹,生活之清苦、窘迫,與當時的鄉(xiāng)親鄰人是一樣的面貌。
年輕的母親是一個普通家庭婦女,日子過得操心困窘,性情亦難怡人養(yǎng)人。蔣兆和每有頑皮,遭受一頓責打是免不了的事。更壞的還是,日子簡單清苦也就罷了,父親卻吸食鴉片,這對一家人的生活無疑是雪上加霜。在多年苦勸無效之后,心情絕望的母親服食了鴉片,棄一家人走了。
母親走了,孩子們失了母愛,又照管無人。而父親的教書生涯也未維持太久,失了業(yè),回家便臥床不起。蔣兆和是家里唯一的男娃兒,又是長子,他無疑是要挑起一家人的生活重擔了。
難怪后來在提及自己的人生教養(yǎng)時,蔣兆和寫出的是感受凄凄的“三無”:家無余蔭,既無嚴父,又無慈母。
家庭的先天不足,往往會折損一個好男兒的萬丈雄心。好在父親雖有缺點與局限,卻余了僅有的一處尊嚴給他,在他的幼年時代教過他識字、讀書、畫畫,并下過一陣苦功夫。蔣兆和《四書》、《五經(jīng)》讀過,《宋詞》、《史記》背過,小楷寫過,字帖練過,家里祖宗留存的少量碑帖、畫譜及書畫都見識過?;A(chǔ)盡管薄弱,卻也是他童年歲月最明亮可喜的記憶。就這么一點并不豐厚的給予,竟開了他的天資與聰慧,決定了他未來人生的大走向。
世間原本有多少聰穎之人,因為父母不識其天才面目,只拿他當普通人對待,又未遇老師稍給一些指點,便輕輕易易地夭折了。
母親辭世、父親病倒之后,蔣兆和那剛剛啟蒙的天賦,連夭折都不許。生活的緊迫不由他荒疏手上還很薄弱的技藝,他得趕緊四處給人畫畫去,換些錢財回來養(yǎng)家度日。
一個世紀前的中國,西方的照相技術(shù)在大城市里都還算稀罕物,還遠遠沒有普及到民間鄉(xiāng)間來。人們想留下個自己的影兒,都是請人畫像。這民間流行的畫像技術(shù),便是人人熟知的炭精畫,也稱擦筆畫。家里每有大事,尤其是長輩辭世,都要請畫像師給老人畫個炭精像掛在家的堂屋里,供兒孫拜祭,給家人留一個永久的念想。
蔣兆和早年給人畫像,使用的就是這門民間技藝,那是他小時看父親給人書寫屏聯(lián)匾額、添些花草山水的圖案時看來的。這樣,有人畫像時他就專給人畫像,無人畫像時就去給當?shù)氐囊患蚁囵^畫一畫背景掛布,或修一修布景以貼家用。再有點時間,就盡量多地找一些山水花鳥畫來臨摹,好提高自己的繪畫水平。
這樣的謀生方式得到的收入當然是十分微薄的。當聽人說長江三角洲下游的大都市上海畫畫可多掙些錢,有人給大煙草公司畫月份牌美女掙錢更多時,16歲的少年,毅然湊借了路費,只身與同鄉(xiāng)前往上海灘闖蕩去了。自此,這多難的天才少年,竟幾乎一直走在流浪的路上,飽嘗流落異鄉(xiāng)的孤苦冷眼。直至長成有志青年,遇上他生命中的貴人徐悲鴻,他的命運才有了實質(zhì)意義上的改觀與轉(zhuǎn)變。
從1920年抵達上海到1927年認識徐悲鴻之前的這七年間,蔣兆和先后在上海數(shù)家大百貨公司畫過畫像,從事過實用性的商業(yè)美術(shù)廣告、櫥窗設(shè)計與服裝設(shè)計等工作。雖然只是為生計而做,但幸好是他由衷喜歡并擅長的活兒,他勤快極了,樣樣工作都盡量做到最好,不見少年的一點懶散與應(yīng)付。
只是,比之從前在家鄉(xiāng)的相館或街頭畫像,他受到的挑戰(zhàn)大多了,要求也高多了,但這也意味著他受到的鍛煉更多,視野與見識更廣。因之,這段時期可以說是蔣兆和的速成時期,是他開始潛心自學油畫與素描的黃金時段。畢竟上海近水樓臺,國外的美術(shù)展覽多,書店里的美術(shù)畫冊也多,這給他的自學帶來了無限的便利與好處。
真難想像,父親當初只給了他一個很小的支點,他竟然真的把自己與全家都支了起來,且在難以置信的境況下,逐步完成著對自我的培養(yǎng)。要說這種有活便有一餐飯吃、無活便睡街頭聽肚子咕咕叫的流浪生活,一般都是只毀人而不育人的。意志稍軟,才能稍弱,早給生活吞噬了??墒强?/span>蔣兆和那段時間留下來的一些作品,如精靈氣十足的設(shè)計圖案《老鼠上燈臺》等,那種天賦,真讓人眼前一亮啊。
1927年,二十三歲的蔣兆和,聽聞徐悲鴻從法國留學回滬,經(jīng)由上海著名出版商黃警頑的引見,在富商朋友黃震之家,他得以與徐悲鴻認識。徐悲鴻看到蔣兆和帶去請他指教的素描,著實吃驚不小。須知,就是徐悲鴻這樣執(zhí)著的藝術(shù)才俊,也要出國直接取經(jīng)、留學多年方才習得一身技藝回家,可是國內(nèi)竟有蔣兆和這樣的青年,在既無名師指點也無機會入讀美院的情況下,筆下竟有如此的準確與靈氣,那真要讓人頓生感慨與惜才之心了。要說后來的徐悲鴻對蔣兆和一直看重與提攜,確實是這個青年的自強精神與才氣深深打動了他。當然,這憐惜的更深之意也在于,徐悲鴻早年少小離家、艱辛求學的人生經(jīng)歷,與蔣兆和極為相似。當初自己得人助,如今是要照樣助人了。
寫到這里,由不得要從心里發(fā)出一聲感嘆,民國時代雖然時局動蕩,亂象叢生,人性卻清凈蔚然,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似乎是人應(yīng)具有的一種基本品性與情懷。今天,只有在最高品質(zhì)的人群里,或可剩余一些這樣的“利他”精神了。
認識徐悲鴻之前,蔣兆和一直在為生計忙碌,好在筆下功夫過硬,他的日子已經(jīng)得到不錯的改善,自己吃飽了飯,還能寄錢回家。只是,人生有什么方向,未來將要如何,太多的東西,不能想也不敢想。
但自認識徐悲鴻起,他的境遇與思想境界都開始發(fā)生轉(zhuǎn)變。畢竟繪畫才能得到了徐悲鴻的肯定,這簡直是給蔣兆和的心打開了一扇天窗,光照耀進來,每個角落都亮堂堂的。人生的腳步,似乎已經(jīng)開始邁向最宜于他的那條陽光大道。
兩年之后,蔣兆和的第一個人生驚喜到來了,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聘請他去當藝術(shù)教育科的教員——這可是民國年間中國的最高學府啊。對他發(fā)出邀請的還不是徐悲鴻,是另一位從英國留學回來并就任此所大學西畫科主任的李毅士。這位在英國修得美術(shù)與物理雙學位的大才子,僅僅是在全國美展上看到蔣兆和的兩幅作品,便親自登門拜訪,力邀他去學校當助教。
蔣兆和欣然接受邀請,是喜悅自己的才能終于得到最高學院的賞識,更因徐悲鴻那時也剛好到中央大學任教。對一心想提高自己的蔣兆和來說,一份體面的工作有了,還可與仰望的先生朝夕相處,老天這回終于眷顧了他嗎。
在中央大學執(zhí)教的兩年,蔣兆和果然幸運,他住在徐悲鴻專門存放畫冊的一間藏書室里,飽覽了這位嗜書如命的才子從國外帶回來的所有原版畫冊和世界名家的美術(shù)復制品。蔣兆和在西式素描與油畫上的修養(yǎng),對藝術(shù)的深入認識,基本上完成于這兩年。從他當時給在南藝當旁聽生的蕭淑芳畫的一張素描來看,他繪畫上的兩大特點此時已經(jīng)形成,造型自如純熟,虛實相生的明暗關(guān)系精妙絕倫,這與絕大多數(shù)民間炭精像畫師那種造型生硬、光影呆板的技術(shù),已是天壤有別。難怪民間另一個自學成才的人物,蔣兆和后來認識并得其賞識的齊白石老人,也要如是評價他:功夫自有神。
蔣兆和約1925年畫的《老鼠上燈臺》(圖案 24.6×18.6cm),該是他現(xiàn)存最早的作品之一?;驀栏裾f來不算是作品,只是一種設(shè)計圖案,但也顯現(xiàn)了他的才氣,生動而活潑,顏色與圖案都十分討喜。須知畫此畫時蔣兆和只有二十一歲,今天搞設(shè)計的青年,二十出頭能輕易出這樣一份設(shè)計稿么。
蔣兆和雖然是以水墨成名,但之前的油畫修養(yǎng)也是很出色的。這是他1936年的油畫《一個銅子一碗茶》(65×84cm),彼時的蔣兆和已得徐悲鴻的多年指點,染有那么一點學院派的味道,但從題材上并無什么風花雪月,就只是畫他熟悉的底層人民的生活。
也正是在此年,蔣兆和棄油畫而拾水墨,從此開啟專門探索水墨畫的道路。
蔣兆和的《老父操琴豈奈何》(立軸 設(shè)色紙本 107.4×79cm)是他棄油畫而專攻水墨之后的作品。從1936年到1949年的十多年時間內(nèi),可說是蔣兆和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段,他畫他想畫的、熟悉的與擅長的,得著他的自在,享受著他的自由。
好喜歡蔣兆和的這幅《敬老》(水墨紙本 106×41.5cm 1948年),每一個細節(jié)都畫到位,人物的眉眼兒尤其活泛有神,陰影虛實處理得好舒展。
蔣兆和畫自學、字自寫,題字雖不盡然是多么有功力的書法,可是看看畫邊上的這行字,照樣有模有樣有氣象。好佩服先生。
如《拾荒圖》(立軸 設(shè)色紙本 96×40cm 1934年)中撿拾垃圾這樣的作品,在1949年之后的語境里再不可能出現(xiàn)了。逃難、乞討、賣藝之類的題材更不可能出現(xiàn)在畫面中。自此,歌頌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為蔣兆和繪畫的主題,即使他再看見什么苦難,都不能再用畫筆表達他的同情了。
這幅1942年描繪底層百姓討生活的《耍猴圖》(鏡心 設(shè)色紙本 186×104cm)的景象,并不只是那個時候才有。即使是在今天也仍然有一樣的人在靠這門技藝糊口。過去我們可以把這樣的作品稱為現(xiàn)實主義作品,可以借此聲討某黨某體制的黑暗,那么我們今天對此,又該說點什么呢?
貼一幅四聯(lián)畫中的《調(diào)鳥》(鏡心 紙本設(shè)色 42.5×40cm)一圖來舒展一下心情吧。兩個小伙伴在開心地調(diào)鳥、訓鳥,看得人心里一片春色。過去,真的有點懼怕蔣兆和筆下沒完沒了的苦難畫面,看到人喘不過氣來。而今天,會很感激這位藝術(shù)家,僅從題材的選擇與立意上,有所覺悟的人,可以對比出政治這個東西,是專門拿來桎梏人而非解放人的。我們還需要尋求真正的解放之路。
蔣兆和1953年的《母愛圖》(另一名稱為“母親的希望” 立軸 設(shè)色紙本 104×88cm 由其夫人蕭瓊收藏),不再是舊中國過去的苦難畫面了,甜美、微笑與希望出現(xiàn)在藝術(shù)家的筆下。一方面,這種情感的呈現(xiàn)當然是真實的,另一方面,它也是國家意識形態(tài)唯一允許呈現(xiàn)的藝術(shù)樣式,并不指苦難真的消失,貧窮真的不在。
蔣兆和:仁心慈意出絕筆(下)
凡子/文
《東方藝術(shù)?大家》2013年9月專欄文章
可惜在中央大學的美好時光不長,因為人事變動,蔣兆和不能繼續(xù)留任教職,徐悲鴻又把他介紹去了上海私立美術(shù)專科學校教授素描。誰知剛?cè)谓虄赡辏忠蛉耸伦儎佣俨荒苡河?。此時已是1932年,上海發(fā)生了“一?二八”事變,淞滬抗戰(zhàn)開始,他的流浪日子亦已開始了。自此,從三十年代初到四十年代末,蔣兆和始終都沒能在某個地方安穩(wěn)地呆下來,總是因為各種事件與變故一會兒有工作,一會兒失業(yè)。一會兒在上海,一會兒回老家,一會兒去北平。其間更因經(jīng)歷了長達八年的抗日戰(zhàn)爭和國共兩黨五年的內(nèi)戰(zhàn)與博弈,他曾一度重新回到街頭給人畫像,或自辦畫室收受徒弟,也回過瀘州老家重操舊業(yè)。
動蕩的生活一直綿延著,似乎永遠不休。
不過這個時期的流浪生活,與蔣兆和早年獨自到上海謀生的日子已經(jīng)不再同日而語。他已從一個對世事無所知的少年,變成了一個有思想有主見的青年人。更因一手絕妙丹青,他的遷徙周轉(zhuǎn)多在各大美院之間,無論是南京、上海還是北平的美術(shù)界,太多人已經(jīng)認識這個清瘦卻兩眼炯炯有神的四川青年,愿意為他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恩師徐悲鴻、過去熟識的商友黃震之等,一如既往為他提供居住之地,勉勵他要有信心與勇氣,與所有國難之人共同挨過眼前的艱難時刻。
徐悲鴻甚至為蔣兆和去法國留學努力過好一陣,尚請夫人蔣碧薇教授蔣兆和法文,可惜最終,出國留學的愿望因各種原因而未達成。但蔣兆和的心,有多么溫暖是自不待言了。
更加幸運的是,這么不踏實的生活,蔣兆和卻收獲了一份極為踏實的愛情。當蔣兆和因北平發(fā)生“盧溝橋事變”而滯留京城時,北平一個書香門第的娟秀女兒蕭瓊,也是書法繪畫雙修的不凡女子,愛上了這位才華橫溢的好青年,不嫌他居無定所,不管他是失業(yè)還是有業(yè),更不問他的出處,只管愛他的人,愛他的才,克服了家庭的種種阻力,毅然嫁給了他。
他們結(jié)婚時的1944年,蔣兆和已經(jīng)四十歲,而清秀靈慧的蕭瓊,還未三十而立。
是不是這難得的愛情潤養(yǎng)了自小失母、父愛不再、又一直流浪不盡的蔣兆和那顆孤獨的心?他一生中最精湛的藝術(shù)作品,都出自于這個時期,或這個時期的前后。
當然這也更在于,從人生的歷練、見識到體悟,到他勤學苦練所修得的畫藝學養(yǎng),不惑之年出累累碩果,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碩果累累在此僅指蔣兆和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上所達到的高度,并不指他的生活因此得了富貴,多了錢財,或比普通百姓多得幾分超脫的安寧。恰好相反,自1937年中國全面爆發(fā)抗戰(zhàn)后,蔣兆和與其他百姓一樣,時常處在忍饑挨餓、生命不保的危險邊緣。
在這個嚴酷而動蕩不安的時期,甚至從1932年始,蔣兆和已開始全力創(chuàng)作一些與時事戰(zhàn)亂有關(guān)的作品,他睜大著雙眼,勾勒下戰(zhàn)爭年代里百姓的百種面貌,記錄下他們的百般艱辛與掙扎。
對蔣兆和而言,從少年時的背井離鄉(xiāng)到成年后的東奔西走,災(zāi)荒、饑餓、壓迫、戰(zhàn)亂、屠殺,沒有一樣他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真是苦在身上,看在眼里,痛在心頭。所以他畫他從小熟悉的那些人。小商小販,苦力,乞討的婆婆,賣藝的流浪漢,結(jié)伴討食的兄妹,以及國難當頭時殺敵受傷的士兵,抗日將領(lǐng),飽受饑餓折磨不得不把孩子賣掉的母親,流離失所不知逃往何處的難民,敵機轟炸下的幸存者,餓死在母親懷里的孩子,才是他泣淚觀摩與傾力描繪的對象。
他想畫的、能畫的與愿意畫的,只是這些他再熟悉不過的勞苦大眾、底層貧民、蕓蕓眾生,永遠沒有燈紅酒綠,沒有達官貴人,更沒有花前月下。
這其中,有兩幅于1932年創(chuàng)作的抗日將領(lǐng)蔡廷鍇將軍、蔣光鼐將軍的肖像油畫,對上海人民反抗日寇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那時的蔣兆和雖然失業(yè),卻是抗日宣傳隊里的一員干將,通過宣傳隊的幫助,他去滬西前線司令部畫了兩位將軍的肖像油畫,并得良友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印刷了大量海報發(fā)向全國,掀起同胞同仇敵愾的斗志與熱情。
確實,敵寇當前,對一個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又有特長的進步青年來說,還有什么能比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去參加對家園的自衛(wèi)反擊戰(zhàn),鼓舞同胞一致向敵更令人欣慰的呢。
不過,真正對抗日起到宣傳作用,對社會產(chǎn)生巨大影響,且在藝術(shù)思想上有著極高價值的作品,卻是蔣兆和1942年至1943年創(chuàng)作的鴻篇巨制《流民圖》。
這件由蔣兆和嘔心瀝血創(chuàng)作,與他一樣歷經(jīng)磨難而最終得以幸存半卷的作品,是1998年由夫人蕭瓊代表全家捐獻給中國美術(shù)館的,它成為美術(shù)館重量級的館藏珍品。這幅文革結(jié)束后被譽為“現(xiàn)實主義的愛國主義作品”,在今年美術(shù)館舉辦建館五十周年藏品大展時,作為最重要的一幅作品向公眾展出。
與其他看到這幅作品的人一樣,第一次與這件真跡面對面時,其震撼的程度,真是復雜到難以述說,心里只說得一聲:好個蔣兆和!
過去就知道蔣兆和了不起,但要看到這卷2米高、12米長的半卷《流民圖》,才知道他有多了不起。中國百姓過去遭受的侵略與欺辱,蒙受的苦難與拋棄,全都歷歷在他描繪的幾十個百姓人物身上。中國的藝術(shù)史篇章,這大概該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有人將中國底層人民的眾生相,及整個動蕩時代的荒蕪與哀傷,以從來沒有過的真實面目,大規(guī)模地呈現(xiàn)在筆下。如不是畫者與被畫者處于同一個角度,有過同樣的命運,這一幅感同身受的畫面,大概畫不到這么入骨與心碎。
上世紀三十年代徐悲鴻就評價蔣兆和的畫 “雄俊不凡”,這“雄俊”二字拿來形容他《流民圖》時期的藝術(shù)風格,也是太相當。而他的人格,在他用憐惜的目光畫下眾生的悲苦時,也完全當?shù)闷鹦劭〉恼媪x。
要說蔣兆和是一個現(xiàn)實主義的畫家,這當然是沒錯的??蛇@切膚之痛的現(xiàn)實,要讓他置身事外,佯裝一切沒有發(fā)生,或讓他作粉飾狀,那才違背他的現(xiàn)實與他的真實感受。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蔣兆和不是現(xiàn)實主義者,我們后人可以把他的藝術(shù)歸類于某個主義,而對他本人來說,那個藝術(shù)就是他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是無法提煉出某種主義來的,這僅僅是我們賦予給他的藝術(shù)立場與政治態(tài)度。
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后,中國還持續(xù)了好幾年的內(nèi)亂與戰(zhàn)爭。此時蔣兆和最欣喜的是與抗戰(zhàn)中失去聯(lián)系的徐悲鴻又再度重逢。1947年,時任北平國立藝專校長的徐悲鴻親自寫了聘書給蔣兆和,請他留校執(zhí)教。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北平國立藝專正式更名為中央美術(shù)學院,徐悲鴻出任首任院長,蔣兆和成了這所美院的終身教授,他的后半生,于此才總算不用顛沛流離了。
新中國給了蔣兆和許多的榮譽,也給了他太多的局限。在學校里,他是一位極好的先生,對學生之好,一如徐悲鴻當初對他的好一樣。但是在創(chuàng)作的自由度上,他的筆從此只能隨著中國政治形勢的每一次新走向而畫出被需要的主題作品。沒有人可以逃離這個龐大政治體系的籠罩,沒有人可以再去描繪民生之艱辛,勞苦大眾之不易。
一如新中國之后所有藝術(shù)家的作品一樣,蔣兆和精湛的筆下,饑荒消失,苦難不再。學生、社員、工人、母親……,所有勞動者的臉上都掛滿了笑容,充盈著幸福,洋溢著戰(zhàn)天斗地的昂揚精神,健康而明快。即使是《給爺爺讀報》這樣的作品里,爺孫倆含笑所讀的報紙,也標明了是《人民日報》。
也許是要緩一緩這類歌頌復歌頌的創(chuàng)作,蔣兆和后期畫了不少他喜歡的古代圣賢,李太白、李時珍、杜甫、陶淵明、蘇東坡、張仲景等人物造像,一一出現(xiàn)在他的筆下,其中杜甫的畫像就有好幾張,眼神無一例外地飽含憂患。細心品咂,這位詩人那“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情懷,或許正深藏在蔣兆和的心底。他畫這些人物像,是在欣賞他們的不同風骨,也許也是想告訴點心里的話給他們。此外,蔣兆和也畫了不少幼兒與鴿子的圖式,這與他做了爺爺有關(guān),也與他沉吟、不可訴說的心緒有關(guān)。
蔣兆和的藝術(shù)形式是杰出的,他用自己在西式寫實素描上的觀念與修養(yǎng),改良了中國畫幾近僵死的體系,構(gòu)建出中國人物畫的新面貌,實在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師。雖然那最有生命力度的“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于新中國之后、于生命的后期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但那實在不是他的原因。而事實上,他的質(zhì)樸,他的赤子之心,他的悲天憫人,從來就沒有改變過。
太多人讀得懂他的筆觸與心思,讀得懂他珍珠般可貴的人格,對他的敬重,也從來沒有改變過。
看過先生畫畫時的眼神嗎?那一雙眼睛,特別的亮閃閃。那一臉的善,特別的讓人動容。
蔣兆和《休息的時候》(紙本水墨 1955年)描繪了一個田間女青年勞動休息時,專心讀書的情景。女青年健康漂亮,神態(tài)自若,壯壯的,樸樸素素的,體現(xiàn)出那個時代對女性的美好要求與想像。至于讀書的畫面,是要謳歌那個時候如火如荼的中國婦女掃盲運動——這個贊美,我真心實意喜歡。
1959年,大躍進已經(jīng)全面展開,同年蔣兆和畫出了《杜甫像》(紙本水墨 131×90cm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這樣的作品。詩人一臉的憂患,潛在地表達了藝術(shù)家心底的無言苦悶。
生命的后半期,蔣兆和畫了不少的知識分子,這幅《朱屺瞻肖像》(立軸 設(shè)色紙本 53×37cm 1972年作)是其中的杰作之一。
畫中的朱屺瞻先生,是一位經(jīng)歷了清末、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共活了105歲的長壽老人,水墨畫家,筆墨天真澹泊,十分精湛。
是了,白石老人一生有許多人為其畫過肖像,而我最喜歡的一幅,也正是蔣兆和所畫。
(說明:前幾日發(fā)博文時貼過相同的一圖,但看來看去,懷疑作品有問題。經(jīng)再次核實資料,幾可判斷前一圖為贗品。換上自己從中國美術(shù)館拍回來的這張《給爺爺讀報》,效果雖不完美,但卻是真跡。已轉(zhuǎn)過博文的博主,請以此圖為準。)
《在毛主席身邊前進》(1960年)。從形態(tài)與技法上,此時蔣兆和的筆法,奇怪地不再擁有中年時期的那種力透紙背。而在思想意識上,自我內(nèi)心深處的所有東西,絕無可能再畫出來了。
《流民圖》(前半卷 局部 設(shè)色紙本200×1202.7cm 1943年 )是蔣兆和真正的好作品之一。在此可以體會到為什么徐悲鴻會評價蔣兆和的畫 “雄俊不凡”,雖然這四個字并非是形容這件作品。
這是題外話。《東方藝術(shù)?大家》九月刊中蔣兆和一文的版面(上半頁),在設(shè)計上有了變動,雖然也是好的,可是削弱了原本的設(shè)計個性,更象是一本書的內(nèi)頁,而不是一本雜志。
對比一下八月刊蘇天賜一文的設(shè)計(下半頁),當然更具有雜志的版面效果,更有視覺沖擊力,更圖文并茂。
不知設(shè)計師怎么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