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shù)字表示,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xiāng)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古代年齡別稱
初度:指初生之時?!冻o?離騷》:“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后來也稱人的生日為初度?!对罚宽樀奂o八》:“朕初度之日,群臣勿賀。”
襁褓:本意是嬰兒的被子。如《論語?子路》:“則四方之民襁褓負其子而至矣。”后來以此來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
黃口:本意是雛鳥的嘴,指代嬰兒。
垂髫:幼童,古時兒童不束發(fā);頭發(fā)下垂。髫:兒童垂下的頭發(fā),因此稱兒童或童年為垂髫;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始齔(chèn):又稱為齠(tiáo)齔。齔,兒童換牙,即脫去乳牙長出恒牙。按生理常規(guī),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時換牙,始齔便成了童年的代稱。
束發(fā):古代男孩成童,將頭發(fā)束成一髻。因此用束發(fā)代指成童,當指十五歲左右的兒童,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發(fā)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jié)焉。”
總角: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fā)結(jié)之。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發(fā)為兩髻,形狀如角,故稱總角?!对娊?jīng)?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豆蔻年華:豆蔻,一種多年生植物。豆蔻年華喻指十三四歲的姑娘。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笄(jī)年:古代女于十五歲就把頭發(fā)梳攏來,挽一個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飾,叫笄禮。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稱“及笄”。《禮記?內(nèi)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禮記?曲禮上》中將男子二十歲稱“弱”,到這個年齡就可舉行冠禮。其時身體尚弱,故稱弱冠。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結(jié)發(fā):初成年?!稘h書?施仇傳》:“結(jié)發(fā)事師數(shù)十年,賀不能及。”后稱元配為結(jié)發(fā)。曹植《種葛篇》:“與君初婚時,結(jié)發(fā)恩義深。”
而立:《論語?為政篇》:“子曰:君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后來因此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不惑:人到四十稱“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時已掌握知識,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墩撜Z?為政》:“四十而不惑。”
知命、知天命:本意指認識天命?!墩撜Z?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因以知命為五十歲之代稱。
艾: 指五十歲。老年頭發(fā)蒼白如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
花甲:六十歲稱為“花甲之年”。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來紀年,天干地支順次組合為六十個紀序年號,故稱六十甲子,也稱花甲子或花甲。
耆(qí):六十歲?!抖Y記?曲禮上》:“六十曰耆。”《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逗鬂h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于邊事,垂發(fā)服戎,功成皓首。”
古?。浩呤畾q的代稱,亦作“古希”。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mào)耋(dié):指八十、九十歲?!抖Y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六十以上曰耋。后來用“耄耋”泛指年壽高。
下壽、中壽、上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七十為中壽,九十為上壽。
黃發(fā):指長壽老人。老人頭發(fā)由白轉(zhuǎn)黃。《詩經(jīng)?魯頌》:“黃發(fā)臺背。”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fā)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对娊?jīng)?大雅?行葦》:“黃臺背”,“臺”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
期(jī)頤:稱百歲之人。百歲為人生年數(shù)之極,故曰期。此時起居生活待人養(yǎng)護,故曰頤?!抖Y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蘇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筑,流年自可數(shù)期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