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王,名姬仁(公元前?-前469年),又作姬赤,周敬王子,敬王死后繼位,在位7年,病死,葬處不明。
周元王姬仁繼位的這一年(公元前475年),中國歷史進入了戰(zhàn)國時期,不過也有學者把三家分晉做為戰(zhàn)國的開端。姬仁在位期間,越王勾踐于攻滅吳國后,統帥大軍乘勝北渡淮河,在徐(今山東省滕縣南)約齊、晉、魯、宋等國會盟。會盟后,派人給姬仁送去貢品,姬仁也回贈勾踐以祭祖用的肉,冊命他為伯,承認他處于諸侯的領袖地位,勾踐成為一時的霸主。公元前469年,周元王病死,在位7年,死后,其子姬介繼位,是為周貞定王。
周元王元年,越國圍攻吳國姑蘇。春,故吳王僚之子慶忌勸諫吳王夫差整頓朝綱,肅清內患,組織兵力抗擊越軍,遭到拒絕,只得投奔楚國。夏,晉國執(zhí)政者趙無恤為遵守晉吳聯盟,決定援救吳國,派人征求吳王的意見,希望吳軍配合,內外夾擊越軍。吳王夫差毫無信心,予以拒絕,趙無恤只得作罷,吳國失去最后的外援機會。十月,慶忌得知越軍將要進攻吳國,回國勸吳王先誅諂臣,再抗越軍,又遭到拒絕。隨后,慶忌被伯嚭之流殺害。此時,越王句踐、范蠡命令越軍大舉攻吳,吳軍三戰(zhàn)三敗,潰不成軍。十一月,越國軍隊包圍吳都姑蘇,吳王夫差完全陷入絕境。
周元王二年,五月,越王句踐派遣使臣訪問魯國、齊國,為日后北上爭霸作外交準備。是年,越國軍隊繼續(xù)圍困姑蘇。
周元王三年,四月,曾被吳王囚禁的邾隱公投奔越王,句踐恢復其君位。十月,越王句踐、范蠡率領越軍對姑蘇發(fā)起猛攻。吳國由于主力軍已在中原戰(zhàn)場基本損失,以至全面潰敗。吳王夫差率領殘部逃往姑蘇臺,遣使臣向越王求和。句踐不忍心,打算答應;范蠡堅決反對,斷然拒絕和談。十一月初四日丁卯,越軍攻入姑蘇,夫差被擒。句踐憐之,欲使夫差居甬東,夫差拒絕,自縊,在位二十三年。長達六百六十年的吳國宣告滅亡,凡二十五君。隨后,西施被越王沉于江中。
周元王四年,晉荀瑤(也就是智瑤)攻打齊國。這一年,吳國滅亡,越王勾踐隨后北上遷都瑯琊,與齊國、晉國等諸侯會盟于徐州,周元王正式承認勾踐為霸主。越王句踐號令齊、楚、秦、晉,共同輔佐周天子,眾諸侯與他歃血結盟,服從號令。句踐經長期奮斗,終于以弱勝強,興越滅吳,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位霸主。隨后開始興建瑯琊,準備遷都。他把淮水上游劃給楚國,把吳國侵占的宋地歸還宋國,把泗水以東百里土地贈送魯國,體現霸主的胸襟。當時,越軍在江淮耀武揚威,宋、鄭、魯、衛(wèi)、陳、蔡、邾等君主以及淮泗流域十二國,紛紛前來朝賀。八月,魯國使臣叔青訪問越國,越國使臣諸鞅回訪魯國,越、魯兩國關系不斷密切。是年,范蠡在甌江流域修筑東甌城(今浙江溫嶺),作為南進閩中的戰(zhàn)略基地。
周元王五年,晉國、魯國合攻齊國。四月,邾隱公無道,越王句踐發(fā)兵將他俘虜,立其次子為君。十月,秦厲共公不服從越王,句踐調動吳越將士,西渡大河進攻秦國。秦國畏懼越國,越國也不愿真打。越軍尚未列陣,秦國便賠罪求和,各國被越國大軍所震懾,不敢違抗越王。閏十月,魯哀公被三桓(孟氏、叔氏、季氏)逼迫,逃往越國,得到越太子鹿郢的保護。越王句踐誅殺伯嚭,作為奸佞不忠之下場。但是句踐擔憂范蠡、文種功高震主,沒有心思幫助魯哀公討伐三桓。
周元王六年,盜跖起義。盜跖原名展雄,又名柳下跖。因其不滿奴隸主的欺凌與壓迫,率領奴隸九千余人大舉起義,最后發(fā)展到幾萬人。起義軍轉戰(zhàn)黃河流域,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的統治,推動了中國歷史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后起義失敗,盜跖死于作戰(zhàn)中。《莊子·雜篇·盜跖第二十九》中敘述說盜跖是魯國大夫展禽(以坐懷不亂而聞名天下的柳下惠)的弟弟??鬃优c柳下惠是朋友,見盜跖從卒九千余人,橫行天下,暴虐諸侯,因此建議柳下惠能規(guī)勸一下盜跖。柳下惠則認為自己弟弟的為人“心如涌泉,意如飄風,強足以距敵,辯足以飾非。順其心則喜,逆其心則怒?!钡箘裾f起孔子不要自取其辱??鬃硬宦?,后果然討了個沒趣。其實,柳下惠與孔子、盜跖不是同時代的人,前后相差了一百多年,莊子只不過是想借盜跖的嘴泄自家心中之塊壘罷了。范曄《后漢書·列女傳(樂羊子妻)》中有“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典故就出自于盜跖,是受了孔老夫子思想的影響。在儒家學說的影響下,盜跖慣來被人們認為是反面的人物,是盜賊的祖宗,這是不公允的。用歷史的眼光看,盜跖實乃農民起義的先驅。也有欣賞盜跖的人,比如荀況,就曾稱頌盜跖“名聲若日月,與舜禹俱傳而不息。”
周元王元年定為春秋和戰(zhàn)國的分界
這是司馬遷在《六國年表》中提出的分界法,主要依據是魯國《春秋》紀年的終結,其次也考慮到周王紀年不能割裂。這種分界法因為司馬遷的聲譽被長期采用。
這種分界法有不合理之處,因為《春秋》紀年是以編訂者孔子的逝世為結束的,而孔子逝世純粹屬于私人事件,并非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轉折點,而且如果這樣劃分,春秋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吳越爭霸的后期就要被排到戰(zhàn)國編年里去了。因此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提出以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列為諸侯作為劃分春秋戰(zhàn)國的年限,這一年戰(zhàn)國七雄正式形成,中國歷史進入了列強兼并的戰(zhàn)國時代,似乎是更為合理的一種劃分法。這是以合法性而論,若以實際政治形勢而論,還可以上推到453年晉陽之戰(zhàn)三家瓜分智氏土地,在實際上奠定了戰(zhàn)國七雄的格局。
[1] 樂天小魚 http://www.weefish.com/ask/%E5%91%A8%E5%85%83%E7%8E%8B
[2] 中華五千年 http://bbs.zh5000.com/tableforum/10000355.html
[3]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407955.html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