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
何克抗
北京師范大學現(xiàn)代教育技術研究所 北京 100875
為了提高我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水平,促進教師專業(yè)能力發(fā)展,
一、《標準》的研制
為了適應基礎教育深化改革與發(fā)展的需要,全國教師教育信息化專家委員會從成立之日起就曾向教育部師范司提出建議——應盡快制定我國的標準。在充分調研與論證的基礎上,教育部于2003年4月正式啟動“中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研制”項目,并將該項目列入教育部的重大研究課題,并委托全國教師教育信息化專家委員會組織實施。
《標準》的研制前后經(jīng)歷了體系框架及內容設計、廣泛征求意見、初稿研討與修訂、標準實驗與完善四個階段,歷時近兩年,共有40余名專家、學者,近20個單位和機構參與了該項目的研究與開發(fā)。
為了提高科學性與適用性,專家們深入研究和借鑒了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相關標準(特別是教育技術標準)以及國內的相關研究成果。其中,國外的相關標準有《美國教師教育技術標準》(NETS,T)、《美國學生教育技術標準》(NETS·S)、美國學校管理人員教育技術標準》(NETS·A),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xié)會的《教育傳播和教學技術項目認證標準》(簡稱ECIT認證標準),還有《英國教師ICT培訓標準》、《英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標準》和《英國中小學校長職業(yè)標準》等。國內的相關研究成果則涉及《我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調查與分析》、《中小學教師的教育信息技術績效標準研究》,《教育技術類專業(yè)人員的能力素質社會需求分析與專業(yè)課程框架設計》,以及《教育技術人員能力素質的社會需求專題調查》等。
2004年6月,初稿基本形成后,研制組隨即在全國7個實驗區(qū),共100余所中小學內通過座談、問卷調研等方式廣泛征詢意見,并在其中選擇了部分學校進行《標準》使用的實驗。通過廣泛的意見征詢和使用實驗,研制組獲得了大量的反饋信息,從而形成對《標準》初稿進行修改的指導思想:
(1)《標準》的體系結構與基本內容既要借鑒國外先進經(jīng)驗,又要充分考慮自己的國情;
(2)在突出教育技術要求的前提下,既要重視信息技術,又不忽視傳統(tǒng)的媒體和技術;
(3)為了使《標準》能在全國范圍普遍適用,對《標準》的表述宜粗不宜細;
(4)對于適合三類不同人員(教學人員、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教育技術能力標準,既要有共性,又要有明顯區(qū)別,以體現(xiàn)不同的工作特點與需求;
(5)對《標準》的所有條目要盡可能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績效指標;
(6)對《標準》的所有條目的表述既要具體并有可操作性,又不要出現(xiàn)某種軟件的名稱或某家公司的產品。
在上述思想指引下,《標準》研制組經(jīng)過多次討論、修改,幾易其稿,終于在2004年11月完成《標準》的正式文本。
在《標準》研制過程中,除了在體系結構與基本內容方面認真吸取國外的先進經(jīng)驗以外,對發(fā)達國家制定標準過程的有益經(jīng)驗也注意兼收并蓄。例如美國在制定標準過程中取得的下述經(jīng)驗就很值得我們借鑒:
(1)堅持一個《標準》——全國不分地區(qū)都采用同一個教育技術標準。
(2)開發(fā)兩類實施案例——圍繞每一個學科設計的單科實施案例和涉及若干個學科、面向研究性學習的綜合實施案例。
(3)注意三方面的結合——教育技術專家與學科教學專家相結合,教育技術標準的研究與實施案例的開發(fā)相結合,教育技術標準的要求與課程標準的要求相結合。
(4)狠抓四個環(huán)節(jié)——研究標準、開發(fā)案例、進行試點、評估檢驗。四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前一環(huán)節(jié)為后一環(huán)節(jié)奠定基礎、做好鋪墊,后一環(huán)節(jié)是前一環(huán)節(jié)的鞏固、深化與拓展,四者缺一不可。
二、《標準》的體系結構與基本內容
通過分析國外眾多標準制訂的經(jīng)驗,我們發(fā)現(xiàn)美國的教育技術標準有較好的理論基礎,較嚴密的邏輯關系和較完整的體系結構;英國的標準(包括《英國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標準》和《中小學校長職業(yè)標準》)從總體上看,系統(tǒng)性、條理性不太強,但有些條目的內容頗有新意而且要求具體,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在研制我國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的體系結構與基本內容的過程中,我們著重借鑒了美國和英國的有關經(jīng)驗[jh1] 。
例如《美國學生教育技術標準》的體系結構可用“6(4)10”概括。“6”表示有6個能力素質維度:基本操作與概念;社會道德與人文要求;將技術作為提高學習效率的工具;將技術作為協(xié)作交流的工具;將技術作為研究探索的工具;將技術作為解決問題與決策的工具。“(4)”表示有4個不同的學習階段:學前—小學2年級;小學3—5年級;初中6—8年級;高中9—12年級。“10”表示有10個概要績效指標。這10個指標按不同的年級段由低到高、由淺人深地圍繞6個能力維度給出了具體的行為指導。
又如《美國教師教育技術標準》的體系結構可用“6(4)23N”表示。“6”表示有6個能力素質維度:基本操作與概念;規(guī)劃、設計學習環(huán)境并體驗;教學、學習與課程;運用技術促進評價;運用技術促進績效和專業(yè)實踐;社會、道德、法律與人文要求。“(4)”表示有4個不同的工作階段:一般性準備階段;專業(yè)性準備階段;教學實習階段;職后執(zhí)教一年的階段。“23”表示有23個一級指標。“N”表示有N個概要績效指標。N個概要績效指標按不同的工作階段由低到高、由淺人深地圍繞6個能力維度給出了具體的行為指導,不同階段的績效指標個數(shù)不相同(一般性準備階段17個,專業(yè)性準備階段24個,教學實習階段15個,職后執(zhí)教一年21個)。
我們根據(jù)中國的國情和對中小學的實際調研情況,借鑒美、英的經(jīng)驗,最終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414N”教育技術能力標準體系結構。
“4”表示4個能力素質維度。“14”表示有14個一級指標。“N”表示有N個概要績效指標(對于教學人員、管理人員、技術人員這三類子標準,N依次為41、46、44)。
4個能力素質維度是:
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與態(tài)度,包括信息需求意識、信息應用與創(chuàng)新意識、對信息的敏感性與洞察力,對信息的興趣與態(tài)度等。
教育技術的知識與技能,包括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基本操作技能,信息的檢索、加工與表達,信息安全與評價等。
教育技術的應用與創(chuàng)新,包括教學設計、教學實踐、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自主學習與協(xié)作學習等。
應用教育技術的社會責任,包括與信息利用及傳播有關的道德、法律、人文關懷等。
以教學人員的教育技術能力子標準為例,其體系結構與基本內容如圖1所示。
意識與態(tài)度 公平利用 基本技能 知識與技能 重要性的認識 應用意識 評價與反思 終身學習 基本知識 教學支持與管理 教學設計與實施 應用與創(chuàng)新 社會責任 科研與發(fā)展 合作與交流 有效應用 健康使用 規(guī)范行為
圖1“414N”體系教育技術能力子標準的體系結構
整個《標準》的總體框架則如圖2所示。由圖可見,其中包含三個子標準。每一個子標準的體系結構都與圖1相同,但其基本內容則有差異(反映不同人員的工作特點與需求)。
中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標準 總綱 術語與定義 子標準 教學人員子標準 管理人員子標準 技術人員子標準
圖2《標準》的總體框架
三、《標準》的貫徹與實施
為了有效地貫徹實施《標準》,國家教育部決定啟動“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項目(以下簡稱“931工程項目”)。為了說明這一項目對貫徹實施上述標準的意義與作用,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該項目作一簡要介紹。
1.項目的基本目標
(1)總體目標
從現(xiàn)在起到2007年,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制訂和完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套包括“培訓、考核和認證”在內的完整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機制,并依托全國教師教育網(wǎng)絡聯(lián)盟(簡稱“教師網(wǎng)聯(lián)”)和教育部考試中心組織實施,為盡快提高廣大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素質提供有力支持。
(2)具體目標
①制定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標準,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培養(yǎng)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機構與制度。
根據(jù)我國實際情況,組織專家制訂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通過若干地區(qū)的試點不斷修訂和完善,然后在全國范圍進行大面積實施,最終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包括培訓、考核和認證在內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機構與制度。
②依托教師網(wǎng)聯(lián)和省市教育部門組織三級培訓。
依托教師網(wǎng)聯(lián)和省市教育部門深厚的學術背景、豐富的培訓資源和培訓經(jīng)驗,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幾個國家級培訓基地,在各省本著嚴格篩選的原則建立31個省級培訓中心(除港澳臺地區(qū)外每省各設一個),每省根據(jù)實際情況再建立若干個地市級培訓中心,以形成完整的培訓網(wǎng)絡體系。
③全面提高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并將這種能力作為任職資格條件。
通過上述三級培訓和大力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在全國范圍內培育一批具有較高應用教育技術能力的骨干教師(其中國家級骨干教師1萬名,省級骨干教師10萬名);與此同時,對1000多萬中小學教師進行一輪教育技術全員培訓;實施教師資格考試,并將應用教育技術能力增加為中小學教師任職資格的必備條件之一。
④建立全國性教師教育技術能力考試體系
針對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考核,建立全國性教師教育技術能力考試體系。該體系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在全國范圍內組織實施,設立省級、地市級等各級考點,形成規(guī)范的考試組織模式;建立豐富的、可動態(tài)更新的試題庫;考試方式包括傳統(tǒng)筆試、上機操作和教學案例設計與實施等內容,力求通過這種考試,不僅在形式上有突破,更希望能真實地反映出教師運用教育技術的能力。
2.項目的主要內容
(1)完成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特征描述(這種能力特征描述既完全遵循《標準》,又是對《標準》的進一步細化,因而對培訓大綱的編寫和考試大綱的制定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2)培訓大綱編寫與培訓教材開發(fā);
(3)考試大綱制定與試題庫建設;
(4)培訓機構認證標準的制定。
3.實施項目的組織機構
為了保證“931工程項目”的順利實施,需要有若干組織機構,各組織機構的職能如圖3所示。
教育部 教育部“931工程”領導小組 教育部“931工程”辦公室 全國教師教育 專家委員會 全國教師教育網(wǎng)絡聯(lián)盟 國家培訓基地 國家級培訓機構認證中心(中央電教館) 教育部考試中心 制定標準,審核培訓資源,編寫培訓大綱,審定考試大綱 中小學教師培訓 培訓者培訓 國家級培訓基地與各級培訓中心的資質標準制定,對省、市、縣三級培訓中心的資質進行認證 考試組織與實施
圖3“931工程項目”組織機構
(1)教育部“931工程”領導小組及辦公室負責項目的宏觀管理與調控,制訂相關政策,對培訓與考試的結果進行評估,檢查督促與項目有關的各項工作。
(2)全國教師教育信息化專家委員會負責《標準》的制訂、解讀與完善,審核培訓資源,編寫培訓大綱與審核考試大綱,組織編寫或推薦優(yōu)秀的培訓教材。
(3)全國教師網(wǎng)聯(lián)負責對全國上千萬的中小學教師具體實施培訓。
(4)國家級培訓基地(直接由教育部確定)負責對省市級培訓中心的培訓者進行培訓;
(5)國家級培訓機構認證中心負責制訂國家級培訓基地和各級培訓中心的資質認證標準,對省、市、縣三級培訓中心的資質進行認證。
(6)教育部考試中心負責組建教育技術應用水平考試專家委員會,制訂考試大綱、擬定考試題型并建設考試題庫,考務組織與管理、頒發(fā)合格證書,制訂與自學考試接軌的相關政策。
4.與項目有關的政策支持
在實施“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建設”項目的同時,教育部將制定有關政策,以便盡快達到以下兩個目標:
(1)使《標準》成為中小學教師資格認證的組成部分;
(2)使“931工程項目”成為教師繼續(xù)教育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長期確立下來。
5.項目的預期成果
(1)培訓
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支持下,依托全國教師網(wǎng)聯(lián),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為目標,在3年內培訓具有較高應用教育技術能力的國家級骨干教師1萬名,省級骨干教師10萬名,并分批對1000多萬中小學教師進行一輪教育技術全員培訓;為廣大中小學教師創(chuàng)造更多的教育技術培訓機會,以不斷增強教師應用教育技術的能力。
(2)考試
通過全國性教育技術能力考試使一大批中小學教師獲得教育部簽發(fā)的應用教育技術能力資格證書。
(3)培訓資源建設
建立一系列相關的教學資源庫,為廣大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提供豐富的優(yōu)質資源;建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培訓門戶網(wǎng)站和一批教師教育虛擬社區(qū)及網(wǎng)上學校。
(4)認證
通過認證,建設幾個國家級培訓基地、31個省級培訓中心、上千個地市級培訓中心;建立一套科學合理且具有權威性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和相應的考試及認證體系,并將應用教育技術能力作為中小學教師任職資格的必備條件之一。
【參考文獻】(略)
文章選自《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5.6)
http://www.edures.com.cn/sites/system/defaultsite/doc/show.jsp?indexID=73
教師教育技術學習網(wǎng)
時間:2005-08-14 19:52:00 | 閱讀:476 | 來源:教育技術通訊
[jh1]美國的系統(tǒng)性,英國的可操作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