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信團鼓樓不遠就有旅游服務中心,上前詢問當天有沒有侗族大歌表演,回答卻是令人失望的沒有,第二天中午可能有,只有重新再計劃。寨子里有許多農家客棧,隨便進一家,衛(wèi)生也可以,價格也便宜??蜅5睦习迨莻€六十來歲的老人,拿個本子讓我自己寫。一晚五十,問要不要押金,老人說不要,直接就把鑰匙給我了。從這看出,肇興雖是一個出名的旅游景點,但由于貴州自身地勢的特殊性而相對封閉,跟很多的旅游地比起來,肇興的商業(yè)味道并不濃。
放下背包,把隨身的《魅力貴州 貴州自助游》拿出來看看,確認好去堂安的路線,出門又向老板問問方向,老人告訴我只要沿著門前的小溪一直向前就能到。人生地不熟的,一個人徒步怕的是走錯方向,尤其是在地形復雜的貴州。
沿著小溪不一會就走到寨外,兩旁都是水田,走著走著就沒路了。往上望去似乎有路,翻上幾塊田果然見路。順路前行,路上不見行人,我倒不在意,見著小花心生喜愛。
再往前就進山里了,小路窄,僅容一人,好在是石塊鋪成不會走岔迷途,兩旁都是樹,置身于天然次生林中,一些蕨類長得異常豐盛。
山路曲折向上,寨子早已看不見,平時鍛煉少這時就有些吃力了。抬頭望去還在半山,拾起腳步還是向上吧。
穿過次生林眼前一片梯田。
依舊是前后不見人,但視野開闊,心情舒暢。繞過幾道彎見到高處的房子,零星不成寨,看那路時隱時現(xiàn)的知道還有不少路要走 。
肇興---堂安徒步線的優(yōu)點是風景秀麗,走在山路上,一步一景,可以放慢腳步邊走邊賞。
看似在前的房子,還是要繞過許多路。走在山間其實就和在景區(qū)里行走一樣,溪邊流水潺潺,水質干凈,要是在夏日定是個避暑的好地方。
越向上視覺越開闊,從高處向遠方望去,梯田層層疊疊,綠色的田埂象畫框一樣勾勒出梯田的輪廓 ,注水的梯田中夾雜著一些收割禾穗后的金色稻草,早熟的油菜籽倒伏在田里,遠處一對父子正牽著牛在水田里犁田,整個視野就是一幅美不勝收的畫卷。
檐公祠是附近侗民許愿還愿的地方,到這里離廈格就近了。
廈格是個在半山腰的村寨,四周環(huán)境十分優(yōu)美,背靠弄抱山蔥蔥郁郁的原始森林,背靠青山,面對層層梯田。走到這離肇興山路有2.5公里了。廈格有四座鼓樓,鼓樓群不用一釘一鉚,皆系杉木穿榫構造而成,造型和肇興的區(qū)別比較明顯。
環(huán)境雖然優(yōu)美但是衛(wèi)生太差了,隨處可見垃圾 。少數(shù)民族村寨,只要略加商業(yè)化,衛(wèi)生條件就會有很大的提升。從這個角度來說,商業(yè)化還是有好處的,當然了有利也就有弊。在村子里轉了轉,看到兩條路不知道該往哪走,問人后選擇從寨后走,穿過一片極具造型的墓地,一路向上。
總是行走在山路和梯田邊 ,路上極少見人。
走啊走又到山里面了,人在梯田下,恰好有位婦女,怕走錯又問了遍,原來堂安就在山上面,怎么走都不會錯。看看高度還有兩百米樣子 ,鼓足勁繼續(xù)上。
到這里基本上就是山頂了。
到了頂處還是有山的,堂安三面環(huán)山,一面是空曠的梯田。峰巒疊嶂,梯田層疊。 初入寨不會有太特別的感覺,往上走看見斗牛塘和鼓樓。幾個老人閑坐聊天,遠處還有一座薩壇。侗族歷來信仰神,在所信奉的眾神之中女神居多,而最為尊崇的是給人賜福消災的祖母神——“薩歲”。
沿著石階上去到鼓樓,景致就完全不一樣了。石砌的小道有如園林一樣的精致,流水,薩壇,沿山勢曲折向上的石路被綠意點綴著,這哪是黔東南的侗寨,分明是江南園林的手筆。
村民說這處引水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否則真會認為是現(xiàn)代規(guī)劃的。水從這里引出,流入下面的淺塘,可供村民浣洗
水從高處引入,利用落差形成跌宕的山泉。
一直向上可見寨子的全貌,此處也甚好。
從上面下來換條路走,寨子很安靜,小巷也是別有韻味。
堂安是中國和挪威合作建立的世界上唯一侗族生態(tài)博物館,和所有的博物館不同,整個村寨和周邊環(huán)境都是博物館,真正的原生態(tài)。堂安也被稱作“最美的侗寨”。
寨前的梯田稱為“堂安梯田”,是貴州有名的五大梯田之一。
堂安的海拔935米,肇興海拔410米,梯田大小可以想象出來。
梯田有四時之美,每個季節(jié)都有不同的顏色,春季注水如銀,夏季翠綠,秋季金黃,冬季白雪各有韻味。
梯田最合適的角度還是在高處,不僅僅是一覽眾山小,最主要的是層次分明。
四月初正是桐花最盛的時候。
對面即是環(huán)線的公路,看著近,卻隔著萬壑 。
從下往上望,角度好的話可以感受到梯田的氣勢,但少了梯田顏色的層次。
沿路邊還有兩個小侗寨,我只遠遠望一眼,在黔東南你永遠都不缺風景 。
到金黃時又該是另一種風情了。
五個多小時,又回到肇興了。上午未細看,如今可以慢慢走來。五座鼓樓就有五座不同的風雨橋,風雨橋各不相同,內部的繪畫也不同。 有水滸的 故事,也有西游記,有薛平貴也有三國。
風雨橋的欄桿上還有老鄉(xiāng)晾曬著自家的染布。
每年3月,侗家人種下棉,等到8月時收獲,然后用傳統(tǒng)的木制紡紗機將棉花紡成紗線,再用年代久遠的織布機把一根根紗線織成土布,再經(jīng)過植物浸染、捶打后制作而成。
染布時,要在染缸里加入靛藍(采用自種的靛藍草葉加石灰泡制而成),每次浸染后清洗曬干,如此重復三到四次,布變成深藍色,然后再將柿子皮、猴粟皮、朱砂根塊等原料搗爛擠汁,用這種汁液把布染成青,;最后再用靛藍繼續(xù)加染多次,使布透出青而帶紅的顏色。侗布有紫、黑和青紫等多種色調,而控制顏色深淺的訣竅就是浸染的次數(shù)。
將染好的布晾干后疊在一起,在布上涂抹雞蛋清,并用木槌反復捶打。這個捶打的過程會持續(xù)一至兩個月,直至侗布變得閃閃發(fā)亮,最后用牛皮熬膠漿染一遍,使布質硬挺不退色。不同的人家其制作手藝和捶打時間不一樣,侗布的亮度也有區(qū)別。表面越亮的侗布就越是珍貴。
一般從3月種棉、8月收獲棉花,再到紡紗、織布、直至侗布制作完成已近11月。歷經(jīng)種棉、紡紗、織布、刺繡,兩年六百多天和成千上萬次地捶打,一件侗族女裝上衣才得以化蛹成蝶。不論是制衣過程還是最終作品,侗族傳統(tǒng)服裝都是一個民族歷經(jīng)千年的精華凝聚和完美展現(xiàn)。
走在街上,隨處可見侗家晾曬在外的布料,和苗家比穿著侗家自己制作衣服的男人比苗家多。
街上正在大規(guī)模的改造,不久的未來,這兒會變得和西江更接近。
寨子里的小學是一覽肇興的好地方,從上面看去,下面都開挖得坑坑洼洼的,還是遠眺吧。
喜歡這種有些年代感又真實的建筑。
若干年后,也行不再有粗糲的美,只會變得更精致。那條從雷山和麒麟山匯集的小溪也會變成貨真價實的肇興河。也許他們會更象我們漢人,也行我所看的都會只是曾經(jīng)。
鵝卵石小路后面破舊的房子還會在嗎?
肇興,此時正好!
夜,肇興很安靜,從三樓的木欄桿望去,外面黑黑的,休息好想出去走走看看肇興的夜色,推開門,一陣大雨,罷了念頭。
下一站:岜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