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鎖記》是張愛玲結合了中國舊小說與西洋小說的敘述手法和對道德意義的深刻描繪,大膽地揭露了鎖在封建思想下的女性遭遇,加上個人獨特的文字風格,因而歷來被推為代表作品,這是無可置疑的了。
傅雷和夏志清曾將此部作品視為中國文學的巔峰。傅雷稱贊它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獲之一”,夏志清贊賞它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并高度評價張愛玲的眼光和作品技巧。
要看《金鎖記》的精髓,亦不得不看張愛玲于二十年后重寫的《怨女》。雖說《金鎖記》已勾勒出七巧的輪廓,但張愛玲重新譜以這個人物更深一層的生命。
以全新的層面去描繪,重新發(fā)展另一個為在社會壓力下自我求存而采用自我毀滅的悲劇故事。
《金鎖記》一開始就用插敘的手法直接引入故事,由兩個丫嬛深夜的對話交待七巧的出身,讓讀者立刻感受到她在姜家被奚落孤立的處境,不免對她產(chǎn)生憐憫之心。但是越往下看,就發(fā)七巧這個悲劇人物的作為,就無法對她給于茍同了。
七巧是張愛玲聲稱筆下唯一徹底的人物,究竟如何徹底,以下我們來細細考究《金鎖記》。
七巧的處境一直讓我想起《紅樓夢》里的趙姨娘,趙姨娘在紅樓夢里眾人眼里是個偏房側室,因為生了兒子所以才能在賈家占有一席之地,趙姨娘口無遮攔,處處惹人生厭,太太小姐們覺得她粗鄙,趙姨娘只有靠自己發(fā)聲,爭取自己的權益。
她們所身處的狀況是一種「錯位」,在封建傳統(tǒng)當中力爭上游的女性,是可憎的。她們憑借著婚姻獲取了原本身份地位不可能得到的權勢財富,這是在傳統(tǒng)社會當中唯一合法的方式,但是她們的處境仍是艱難,因為這種非分之想,使得旁人看不起她們。
七巧的悲劇卻是無奈的,她并沒有辦法去主宰自己的命運,悲劇的根源也一直處在于她的本性中,她永遠無法擺脫悲劇的嘲弄與布置。
雖然,《金鎖記》的重心人物由前半段的七巧轉去她的女兒長安身上,但從長安所掙脫不了的枷鎖的層面上,一樣可以讓人感受到七巧散發(fā)的影響力。
從《金鎖記》延伸開,亦不可忽視整個故事的表現(xiàn)手法。
張愛玲寫《金鎖記》的技巧是成熟的,整個故事節(jié)奏時徐時疾,時而采用類似電影蒙太奇式的手法,讓情境呈現(xiàn)多樣化的視覺。就如七巧佇立在房里臆想那段描述,她凝視鏡子,剛看一走眼,情境依舊,但景物已更易。短短百余字,道盡了歲月的流逝。
以女性主義的眼光來看,七巧正是父權制下的犧牲者,不僅如此長白與長安也同樣是如此。
這不是說張愛玲就是女性主義者,而是在《金鎖記》當中彰顯的正是一種父權制體系的壓迫,使得七巧無法找到生命的出口,形成她一生的悲劇。
張愛玲巧妙地使用「金鎖」做為篇名,恰恰好說明了七巧的一生,一個榮華富貴的人生鎖住了一個女人的一輩子,不論是身體或是心靈都逃不出這黃金打造的牢籠,最后這個牢籠成為她護衛(wèi)自己最好的武器。
《金鎖記》和《怨女》的愛與欲,是相互交融交錯的。它顯現(xiàn)一個追求愛情向往愛情的純真的同時,也體現(xiàn)了一個糾纏在人性的欲望下無法自拔,一直沉淪的人生。
七巧和銀娣是鎖住了,但非只是自己,也讓現(xiàn)實生活中更多的人,更清楚看見內(nèi)心中那個自己,如何在道德在論理的束縛下重重鎖住了人性真善的靈魂。
這是張愛玲想通過七巧表達的情感真諦。
月亮的意象不斷地重覆出現(xiàn)在《金鎖記》當中,月亮似是七巧的化身。
《金鎖記》的一開頭場景就是月亮,張愛玲采用倒敘法,「三十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的晚上」像一個說書人般,將時間空間拉回到三十年前的月亮,造成一種時空上的距離感。
接著她又挑起讀者的欲望,「我們也許沒趕上自見三十年前的月亮?!?/p>
想知道三十年前的月亮究竟是怎么樣?底下不直接說月亮如何,而是分別透過年輕人與老年人的眼光去看:「年輕的人想著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像朵云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p>
猶如我們?nèi)タ床芷咔傻墓适?,我們不曾?jīng)歷,只能想像這是一個感傷、陳舊而迷糊的陳年往事。但是對于故事的主人翁來說,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凄涼。
所謂的老年人就是七巧本人了。在開頭的這一段,雖然描寫的是夜色,但是已經(jīng)先行描寫了七巧的心境,成為故事的基調(diào)。
月亮和七巧幾乎不同時出場,月亮仿佛是七巧的幽靈,當主角登場時,月亮就要主動退場,這樣的更替是相當明顯。
“天就快亮了。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像赤金的臉盆,深了下去...”
月沉之后,七巧本人終于在故事中出場。
當長安因為母親要去學校鬧事時,心里知道這個她丟不起這個臉,但是又無力阻止母親到學校去,當她獨自吹起口琴時,就出現(xiàn)了這么一幕:
“窗格子里,月亮從云里出來了。墨灰的天,幾點疎星,模糊的狀月,像石印圖畫,下面白云蒸騰,樹頂上透出街燈淡淡的圓光。”
在這個場景里,呼應了長安的心境。原本長安可以有一點自由在學校里呼吸,也許就像是星星一樣,可以在黑暗中獨自發(fā)光,但是奈何月亮從云里出來,相形之下,她無力對抗,長安只好放棄她的所愛,繼續(xù)待在母親的陰影之下。
對芝壽而言,月亮就更是可怕,七巧千方百計緊緊地想要捉住長安,要求長白幫她燒煙,這時候利用月亮將七巧的形象寫得淋漓盡致。
當芝壽在七巧的制壓之下,無法做出任何的反抗時,月亮也變得更龐大,更無法抵抗。
「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云,像是黑漆天上的一個白太陽。遍地的藍影子,帳頂上也是藍影子,她的一雙腳也在那死寂的影子里?!?/p>
七巧仿佛無所不在地籠罩著芝壽,像太陽的月亮,她世界的主宰。這時,芝壽想要自己了結自己的生命,雖然沒有行動,但是與死無異。月光(七巧)的統(tǒng)治下,芝壽就似是死人。
最后,卻以月沉人死做結,與開頭的月亮相為呼應。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也完不了?!?/p>
為何完不了?因為月亮還是再度升起,雖然七巧已死,但是故事還是在繼續(xù),在故事的最后留了一個尾巴,長安與男人買吊襪帶的傳言。長安帶著七巧的陰影,是否能追求到屬于她自己的生活呢?
張愛玲采用月亮為通篇貫穿的意象,回應到文章最開頭提到的她認為七巧是她筆下唯一徹底的人物,七巧的徹底仿佛是夜空中孤懸的一盞昏月,生處在黑暗的環(huán)境當中,獨自發(fā)光,孤單,瘋狂,凄涼,且始終如一。
從片名「金鎖記」字面上的意思解讀來看,主角七巧終其一生都被金錢所鎖住,而此為金錢的鎖—即對金錢的欲望。
首先可以追溯至七巧嫁入姜家這樁不如意的婚姻,即使七巧百般不愿意,她還是因為利益被家人嫁入姜家,從此開啟她被金錢捆鎖的一生。在姜家受到的百般冷眼,種種冷嘲熱諷,漸漸扭曲了七巧,在老太太過世后的分家產(chǎn)大會上,她不惜跟九老太爺太吵大鬧,在眾人前丟人現(xiàn)眼,只為了爭取更多的遺產(chǎn)。
然而,在這之前因沒有錢而被眾人瞧不起的她,在分得家產(chǎn)后,反而變得對金錢更為執(zhí)著。她自卑的心態(tài)并沒有在有錢后獲得補償,甚至漸漸轉為對財產(chǎn)的不放心,對所有接近她家人的人都滿懷敵意,從出自善意陪長安長白一塊玩的曹春熹,到來向長安提親的人家,七巧總是懷疑是為了貪她的錢,而將他人拒之千里之外。
而除了「金錢的鎖 」之外,七巧的一生還被其他許許多多的鎖捆住。
「婚姻的鎖」注定了她的一生。《金鎖記》全篇其實都在說舊時代的女性深深為當時的婚姻制度所制約。即使百般不如意,七巧還是必須接受這樁家人為她決定的婚姻,且一旦步入婚姻,女人的一生似乎就與夫家息息相關,注定有個結局,再沒有轉圜的余地。
再是「階級的鎖」,從篇頭婢女們的對話即可發(fā)現(xiàn),因七巧的出生不如人,連下人也瞧不起她,在言語中對她種種譏諷;妯娌間也是如此,出生較高貴的大奶奶與三奶奶,雖不在言語中對七巧冷嘲熱諷,但明顯的冷淡與疏離,卻是如一把無形的劍,比言語更為傷人。
還有「感情的鎖」,十幾歲的少女正是含苞待放的年紀,對愛情自然多有向往,七巧卻必須因利益被強迫嫁入姜家,嫁給一個半身不遂如同活死人般的男人,那對感情的七彩幻想,也因此蒙上厚厚一層塵埃。
季澤于她,正如同一絲曙光般,帶給七巧一絲對愛情的渴望,然而隨著季澤的拒絕,分家之后的決裂,七巧心中那唯一美好的地方也死去,感情無從宣泄的她,只能將之投射到她生命中剩下的唯一一個男人—兒子長白。
更因對兒子這種病態(tài)的情感,造成兒子與媳婦兩人的婚姻生活也不甚圓滿。
最后,是七巧最為致命的「個性的鎖」。
據(jù)她嫂嫂所說:
“我們這位姑奶奶怎么換了個人?沒出嫁的時候不過要強些,嘴頭上瑣碎些,就連后來我們?nèi)デ扑?,雖是比前暴躁些,也還有個分寸,不似如今瘋瘋傻傻,說話有一句沒一句,就沒一點兒得人心的地方?!?/p>
我們可得知七巧本是性格較剛烈之人,而在婚姻、家庭、感情上的種種折磨,更觸發(fā)七巧內(nèi)心深處的自卑,自卑更是她對金錢貪戀的引爆點,種種不如意、孤獨、沖突、悔恨,悲劇的色彩交織成了七巧被鎖禁錮的一生。
京劇劇本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由國光劇團藝術總監(jiān)王安祈與趙雪君聯(lián)手編劇,故事以曹七巧扭曲變態(tài)的畸形人生為軸線,但并未如原著那樣按時間順序呈現(xiàn)。
而是節(jié)選主人翁生命中的重大事件,著重表現(xiàn)曹七巧被丈夫以金錢鎖住了身體與自由;小叔季澤總是去無蹤,擾亂七巧心中一池春水;而那位時常以幻影之姿出現(xiàn)在七巧想像中的中藥鋪小劉,則是象征著七巧永遠不可再回頭的選擇。
王安祈在《絳唇珠袖兩寂寞》一書中指出:
“張愛玲筆下這位由壓抑怒怨至于扭曲、甚至變態(tài)之后猶能展現(xiàn)「瘋子的審慎與機制」的徹底人物,不僅使魏海敏唱念做打的功夫充分發(fā)揮,也必能將成熟的魏海敏推上顛峰?!?/p>
導演李小平以「虛實交錯、時空疊映」手法,藉由舞臺上一座僅有半個空框的鏡子,鏡像反射人物內(nèi)心糾結事項。著意于中文的語言,營造此劇的氛圍。戲文的咬字,或唱或念,本身就蘊含抑揚頓挫的音樂旋律。他認為,張愛玲小說辛辣的語言,除了京劇演員能夠完美體現(xiàn)外,一般的舞臺劇大概很難淋漓盡致的呈現(xiàn)。
也確實,京劇版的《金鎖記》確實詮釋了這一點。
1986年《欲望城國》野心貪婪的馬克白夫人,1994年《樓蘭女》恨夫殺子的米蒂亞,2003年《王熙鳳大鬧寧國府》潑辣兇狠的王熙鳳,到2006年的《金鎖記》個性扭曲的曹七巧,魏海敏用高難度的角色,一次次試煉自己,帶著傳統(tǒng)深厚的底子,精準地創(chuàng)造出京劇版的曹七巧。
魏海敏扎實的口齒功夫,精湛傳神的演繹曹七巧,更貼切展現(xiàn)「曹七巧最后只存一張利口毒舌,成日說著無意義但句句傷人刺耳的言語,藉由這些言語,七巧吸允著自己與他人的生命力,如同小說中推至腋下的翠鐲般,逐漸萎縮乃至徹底干枯」。
魏海敏以她精湛的梅派青衣底子挑戰(zhàn)七巧「可憐、可愛、可惡、可恨」的悲劇性角色。
她說:“《金鎖記》是我從事表演工作三十余年,挑戰(zhàn)性最高的一出戲?!?/strong>
讓她從排戲到演出,不斷揣摩曹七巧的個性、行事風格......在那樣的時代、那樣不友善的環(huán)境,曹七巧如何自處?她該如何掙得一切?又如何將一切毀去?
就連我這種不常喜京劇的人都愛上了這部戲。
是一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戲,不論是極具巧思的場景、繾綣幽深的音樂,或是臺上演員的身段。尤其是結尾小劉那句“自從你一步一步的踏進姜家,此生與我,再無瓜葛。”說明了一切的悲凄皆是曹七巧所選擇的。
雖有部分改編,卻也將《金鎖記》完整深刻的表現(xiàn)出來,十分令人動容。
再看《金鎖記》,真的感觸頗多!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