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習君語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明清時期的端午,又有著怎樣的盛景~
提起端午,第一時間躍入腦海的會是什么呢?
或許,是糯軟噴香的粽子;或許,是熱火朝天的龍舟賽;又或許,是門上懸掛的菖蒲艾葉清香,甚至,是讓白娘子現了原形的雄黃酒......
直到今天,端午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還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煥發(fā)著獨特的魅力與持久的生命力,不禁讓我們聯(lián)想,過去的人們是如何慶祝這一節(jié)日的呢?也會像今天一般擁有法定節(jié)假日嗎?
既至五月五,便借此良機,聊聊明清時期的端午盛景。
意
義
其實,明清時期的端午節(jié)意義在所有傳統(tǒng)節(jié)日中也屬前列。明代官吏假期不多,僅元旦、元宵、冬至這三個節(jié)日有假,但即便端午節(jié)不放假,這一天在人們心中的意義還是非比尋常的。
《金瓶梅詞話》中,西門慶兩次說到端午都稱它為“大節(jié)”;《初刻拍案驚奇》中也提到塾師在端午時會休假在家。
明末清初有一本長篇世情小說,名《醒世姻緣傳》,其中還有一句:“但只是端午、中秋、重陽、冬至、與夫年下這五大節(jié)的節(jié)儀……你要少他一分,他趕到你門上足足也罵十頓”。更可見端午節(jié)之重要性。
清乾隆 徐揚《端陽故事圖》 故宮博物院藏
而到了清代,官員假期增多,端午節(jié)自然也成為一個假日。乾隆年間編修的《大清會典則例》規(guī)定,官員有六個節(jié)日可以放假:元旦七天,上元三天,端午、中秋、重陽以及皇帝誕辰各一天。
另一本清代小說《姑妄言》中又印證了端午節(jié)時人們會在家休假一事——“今日大節(jié)下,他必定在家”。
《紅樓夢》中亦有提到王夫人在端午節(jié)設宴款待客人的事:“這日正是端陽佳節(jié),蒲艾簪門,虎符系臂。午間,王夫人治了酒席,請薛家母女等賞午。”
清 孫溫《紅樓夢》 旅順博物館藏
可見明清時期,人們過端午時,除了端午的一些特色活動外,必不可少的還有人際往來?!蹲硇咽分斜闾岬健温氂诤V江陵府的魏進士“平日只靠端陽年節(jié)二次,全省縣官來送節(jié)禮,約莫一人四兩之數?!?/span>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天往往還是東家用來體面解聘塾師的日子。《歡喜冤家》中給出了體面解聘塾師的范本——“待至端陽。止得十日光景。到五月初。送了半年束修,好好開交”。
食
粽
說到活動,無非吃喝玩樂。那端午之樂,就得先從粽子談起。
粽子的來歷現在通常會被聯(lián)系到愛國詩人屈原投江一事上,據說當年秦軍攻破楚國國都,屈原聽聞噩耗,心灰意冷,便投汨羅江自盡。
百姓憐他敬他,為防魚蝦吃他的身體,就往江中投擲飯團。又為了防止蛟龍搶食,便以艾葉包裹,五色繩捆綁,這便成了粽子。
其實目前所發(fā)現的最早關于粽子的記載是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也僅提到了它是蘆葉裹米。西晉時北方稱其為“角黍”,紀念屈原的說法在南朝梁吳均《續(xù)齊諧記》中才提出。
無論粽子是否是為紀念屈原所做,發(fā)展到明清時期時,它已經成為了一道端午佳節(jié)必備的佳肴。
嘉興粽子文化博物館
而且,粽子還因諧音“中”而在舉子中尤受歡迎,當時凡是讀書人,趕考前勢必得吃個長得像毛筆的“筆粽”,諧音“必中”,討個好彩頭。
現在金華地區(qū)還有傳說當年李漁去金華參加童子試,一舉成為“五經童子”時就帶著母親做的粽子。因此,當地人還把粽子叫做“李漁粽”或“童子粽”。高考在即,也祝即將參加高考的考生們如愿高“粽”,金榜題名~
清 郎世寧《午瑞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明清時期的物質生活已經相當豐盛,所以人們在食材和做法上也因地制宜地做了一些調整和改進,當時就已經有了使用豆沙、松子仁、棗子、胡桃,紅豆等作餡料的粽子。
如乾嘉時期的林蘇門 《邗江三百吟》中便有:“一串穿成粽,名傳角黍通。豚蒸和梗米,白膩透纖紅。細箬青青裹,濃香粒粒融。蘭江腌脯貴,知味易牙同?!弊x來真是讓人食指大動。
清乾隆 徐揚《端陽故事圖》 故宮博物院藏
清朝宮廷中過端午,更是幾乎只吃粽,故而還被稱為“粽席”,粽子的數量根據地位分配,還有射粽小游戲。乾隆帝詩中便有記錄——“親教宮娥群角粽,金盤射得許先嘗”。
香
草
每逢端午節(jié),幾種香草也格外受歡迎。其實這是因為古人端午時有“浴蘭”之俗,從屈原的“浴蘭湯兮沐芳”,到歐陽修的“正是浴蘭時節(jié)動。菖蒲酒美清尊共”,這一習俗在文人雅士當中可謂風靡。
而到了明清時期,正如《五雜俎》記載——“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沸而浴之?!笨梢姸宋绻?jié)時人們泡藥澡的講究。
之所以要泡藥澡,也是因為端午正是暑熱當頭之時,許多毒蟲也十分活躍,甚至先秦時還把五月稱為毒月,五日稱為惡日。可想而知,要是沒有草藥驅蟲祛毒,五月五日改不了自己被人嫌棄的命。
藥澡里常用的草藥如艾草、菖蒲、桃葉、蒼術、白芷等等。這些草藥還有著其他用途,比如菖蒲可以制成各種飾品,先民愛做蒲劍、宋元時多見蒲人,到了明清,北京城里則幾乎人手一雙蒲鞋。
艾蒿則多被懸掛在門上,除了驅蟲,人們還相信它可以辟邪。如果將艾蒿做成百獸之王老虎的形狀,那鎮(zhèn)壓五毒的功效就更強。所以明清時期的小孩在這一天經常被打扮成一只“小老虎”,額頭上還要用雄黃酒寫個“王”字。
清 青緞地平針繡虎鎮(zhèn)五毒肚兜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姑娘們則拿出自己的巧手,繡出五毒香囊,里面再裝艾草、雄黃等物,以驅邪迎祥。乾隆帝就是這一套的忠實擁護者,有著“每年五月初一日起掛五毒荷包”的規(guī)定。
明 灑線繡蜀葵荷花五毒紋經皮面 故宮博物院藏
清同治 明黃色緞地平金銀彩繡五毒活計 故宮博物院藏
龍
舟
而在外國人眼中,中國端午節(jié)最大的特色還得是龍舟競渡,畢竟連英文譯名取的都是龍舟,而非其他。
古代的龍舟也分兩種,一種是旱龍船,即將竹木制或紙制的龍船抬著游行,游街之后即將其焚燒,表送災之意。
另一種則是真正下水的龍舟競渡。明清時期的龍舟競渡排場十分盛大。在經濟發(fā)達的江南地區(qū),龍舟競渡首先比的是美——當時光是朱涇鎮(zhèn)每年端午參賽的幾艘龍舟,都個頂個地豪華——“舟上旗帳各分五色,皆用洋呢顧繡,間于舟上亦裝抬閣,所費以萬計?!?/span>
唐 李昭道《龍舟競渡圖》 故宮博物院藏
比完美,還得比速,畢竟當時看龍舟的觀眾可以說是人山人海,攢動如蟻。史料載江蘇武進縣的龍舟競渡:
午日船戶彩畫龍舟建旗幟鳴金鼓為競渡之戲,自朔日起至午日止,互相角勝斗捷夸長,士民爭龍舟于白云渡觀者,殆如堵焉。近日又有夜龍舟之戲,四面各垂小燈竟渡如白日,好事者以簫鼓歌聲相之,致足樂也。
《清嘉錄》中亦記錄了這難得的盛會,令人神往:
龍舟處處有之,亦毗陵為盛。舟廣不逾步,長約二丈許,彩樓三層,高至五六丈,飛行水上,倏忽往來,雪浪搖空,彩旗颮目,金鼓間作。夜則燃燈數百盞,如巨鰲戴山,火龍出海。好事者坐樓船,佐以蕭鼓,清歌一聲,廣場俱寂。
清乾隆 緙絲《石湖賽龍舟圖》 上海博物館藏
觀
戲
從本質上來說,龍舟比賽其實也是一場節(jié)日表演。而觀戲,正是古代人民佳節(jié)良辰時必不可少的項目。
明清時期的端午觀戲也有像龍舟一樣類似的體育表演,當時的皇城中就流行著“射柳之戲”、“擊球之戲”。
明朝時,觀戲的人還大多都是權貴,《萬歷野獲編》中就寫道:“今京師端午節(jié)尚有射柳之戲,俱在天壇,俱勛戚,中貴居多。各邊文武大帥,例亦舉射,行宴犒禮。”
而到了清代,原本演武性質的體育活動進一步世俗化,成為了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節(jié)日民俗活動。明末清初的《北京歲華記》中就有“端午用角黍、杏子相遺,挈酒游高梁或天壇,壇中有決射者,蓋射柳遺意”一說。
還有種觀戲是真的觀戲,因為清代皇帝中有不少熱愛戲曲藝術的,每逢節(jié)日,便是宮中觀戲之日。
端午節(jié)看的戲當然也得合時宜,年年上演的幾乎都是以張?zhí)鞄?、鐘馗等大師大?zhàn)五毒妖魔為藍本的戲劇,如《五毒傳》《五花洞》等。
明萬歷 五彩張?zhí)鞄煍匚宥炯y小盤 故宮博物院藏
嘉慶帝甚至欽點演員,排演了一出講述明代嘉靖年間天師張捷誅除蝎子精、蜈蚣精、紅蟒精等妖精的戲——《混元盒》。
除了戲劇,宮廷中端午的樂子還有不少,比如在龍舟上搭臺的“臺閣表演”、操縱木偶表演的傀儡戲等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