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結構分三大塊。
一:寫到前頭的話
滕工在本篇文章中,計劃梳理北京老胡同中的幾個經典的小建筑。絕對值得苦逼的建筑師們收藏,也值得去現(xiàn)場留一下“到此一游”的足跡。
本文瀏覽預計需要10分鐘,差不多十塊錢的吧。對需要查字典閱讀的朋友,閱讀時間就不好說了。
二:寫這篇文章的初衷
初衷三個:
第一:滕工所在的集體今年比較往年,突然多了很多老建筑改造設計的項目,建筑設計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對于我們,往往只是求技而無藝。只是滿足樓不倒、功能的基本需求、消防符合等等技法上的事情,而對于老建筑中文脈的延續(xù)、記憶的保留、新舊的共生等等文化藝術上的事情,少有關注(也許是能力的不夠),因此滕工本著“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原則,做一下梳理。
第二:滕工近期預計進城去首都大北京辦一點事情,中途有一點閑暇,可以現(xiàn)場看一看,當做看之前做的一堂功課。
第三:滕工作為偽建筑師,在設計創(chuàng)意上早在三十歲就已經死了,就等哪天咽氣的時候再埋!但偶爾又會不滿足這種狀態(tài),于是會發(fā)神經假裝作熱愛一下設計,研究研究好的作品,嘴里像含個橡膠奶嘴,哄著自個兒玩。
三:本篇的內容
本篇梳理了三個事務所共五個胡同里的小建筑。內容不做展開,因篇幅有限,點到為止。往后有時間再一個一個的深刨這些好設計的根,直到它們的祖宗十八代!
內容如下:
(一) 標準營造建筑事務所的微胡同和微雜院。
1,先看看標準營造建筑事務所,創(chuàng)始人張軻,清華大學碩士畢業(yè),去美國喝過洋墨水,美國刀也沒那么好賺,于是就回國創(chuàng)了業(yè)。張軻同學是一個有態(tài)度的建筑師,做了一些列好的作品,五官長的本來就很緊促,于是乎在北京大柵欄胡同里做了幾個緊促的建筑,非常有意思,作品算是和自己的長相達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
看一看張軻的氣場,再看一看他的五官,有沒有緊促的感覺???
一會兒再看看他的緊促的微胡同和微雜院的設計。
微雜院和微胡同是得過外國的大獎的,規(guī)模雖然很小很小。一般在中國官方,獎是很難頒到這類建筑師和這類項目的,就規(guī)模太小一條,必須徹底PASS。不過國內像張軻、王澍之流的先鋒建筑師們,估計都會以獲中國官方的什么優(yōu)質工程獎而自卑,獲這種獎后估計都沒法見人,不好意思給人說。
微雜院和微胡同都是解決北京老胡同的胡同問題,北京老胡同的大四合院原屬于某一個資本家,后來被共產主義和諧后,于是就形成了N多家老百姓的大雜院,因為每一家的不斷生根發(fā)芽,人越來越多。房間需求就越來越多,這些人就在院子里屋頂上,就插針插縫的加違建。胡同以至于一度就是臟亂差的代名詞。
像《貧嘴張大明的幸福生活》張大明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放在現(xiàn)在,張大明的行為得被城管打死一百次都少,讓你違建!
四合院屬于歷史,不能拆。又存在這么多臟亂差的問題。那么,張軻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怎么在這個地方改造設計個作品滿足人的基本需求、精神需求,滿足現(xiàn)代的新的需求,還能保護四合院的文脈。張軻做到了,于是就有了現(xiàn)在的微胡同、微雜院。
1,先看看微雜院的工作模型,能看出來作品對原有院子里違建的廚房等東西的改造和梳理。功能轉變?yōu)楣部臻g、像微型圖書館、藝術空間等等。
現(xiàn)狀圖、平面圖各上一張,其實目前北京很多四合院有大院子的都不多了,除了像故宮等大戶人家沒有加建,老百姓的雜院基本都不是完整的院兒。院里四處都是違建,或者叫它“沒有登記的建筑”。
這種建筑不能粗暴的拆除,這也是一個時代的體現(xiàn)。張軻在這里的策略是共生策略,保留了這個印記,對曾經那個時代的尊重。
古樹是四合院的靈魂,這么多年還沒有砍,這可是個寶貝。樹下的生活還是蠻有煙火氣味的。張軻做的這個院子就有這么個樹。
這張模型圖能看出房子和院子的關系。
這張圖能看出來老房子中的新房子,插建了一個微型圖書館。這是一種手法,穿著中式的對襟大褂,大褂的兜里裝著的是現(xiàn)代的手機,毫無違和感,和諧的狠!為什么四合院就必須室內都是雕梁畫棟呢?
現(xiàn)場照片,從這張照片還能看出那個人多力量大的年代的違建的小房子。
這棵樹很棒,這些小房子有了這顆樹,秩序感就很強了,這樹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心。這棵樹還知曉這里的所有人心中好的或齷齪的勾當,有這么多把柄,立挺在這個院子里,感覺腰板兒硬的狠。
按照我們畫圖的建筑師們的習慣來提,這個室外臺階太高、而且沒有欄桿,容易摔跤、不安全,不符合建筑設計規(guī)范,違反強文,建筑設計絕對給個差評,扣設計費。但滕工回頭想一想,我小的時候也經常爬樹、爬房,雖然磕破過皮,但現(xiàn)在依然活蹦亂跳、沒死。相反,如果都符合設計要求了,這個設計還有意思嗎?還有兒時翻墻爬房的感覺嗎?
這一張圖能看出整體的房子的年代建設的關系。
這個上房的感覺不錯,我小時候就喜歡爬樹上房,滕工家門口有顆巨大巨大的槐樹,但出來這么多年,我對所謂故鄉(xiāng)的記憶,閉眼首先看到的就是那棵我爬過無數(shù)遍的槐樹。
2,以上的是微雜院,以下的是微胡同項目。(哎呀,每次本來就說寫十塊錢的,結果一開寫,就越寫越多,這篇又會是王大媽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微胡同的總平面圖,北京胡同里的一個單進院子。這個項目的目標,一個30平方米的宿舍,是在超緊傳統(tǒng)胡同空間的限制,以創(chuàng)造超小型社會住房的可能性。
在院子里加建小建筑,滿足現(xiàn)代的功能。
基本的骨架和植入的小的體塊。
平面慨念圖,院子里加建的小建筑。
看一看軻工得草圖。院子里加個30平米的宿舍。
這張是臨街的長相,選材和門做的都很有意思。
溫暖的光
進院之前的公共前廳。
新加的二層小建筑,不一定非得是瓦面等,只要尺度和院子在,就能和四合院匹套。
很安詳!
內部形成的院子。
角窗
開向小尺度院子里的各個宿舍的大落地窗。
每一個宿舍單元上下因空間的限制,只能靠梯子,肯定不符合規(guī)范。違反強文。
這張圖片能看清宿舍和前廳及街道的關系。
以上為為張軻同學的建筑,就幾十平米,做的很有意思,尊重歷史現(xiàn)狀、植入現(xiàn)代功能、解決現(xiàn)代的人的訴求、保留古代風貌??梢缘模绻岆ご蚍?,絕對的好評。最關鍵真的很緊蹙,就像張軻的五官很緊湊,給人一張設計師得氣場。
(二)建筑營工作室的扭院兒和疊院兒
建筑營工作室,創(chuàng)始人韓文強,中央美院畢業(yè)的,一般都有濃郁的藝術氣質。工作室所完成的作品都不大,但設計很有態(tài)度,這幾年在業(yè)界也逐步確立江湖地位。
看照片韓同學還有點韓國歐巴的感覺。
他有兩個胡同改造的作品,很不錯,一個是扭院兒,一個是疊院兒。兩個都是保留老四合院的精神,將功能轉化成新時代的功能,手法也很前衛(wèi)。
1, 先看扭院兒,為什么名字這么別扭呢,因為有一個想法,就是室外地面扭著扭著就成了室內廚房衛(wèi)生的墻面和屋頂,整體感很強。還有一個做的好的是功能的可變性,以及改造中萬能的格柵的用法。
不說了,上圖!
改造設計的概念圖。一片扭曲的墻面和植入的盒子。
功能一:公共活動功能的模式
功能二:居住功能的模式
小院的入口,很北京的感覺。
進去后的院子,很炫!
側院及枯山水很有文化逼格。
看一看扭動的地面是如何變成墻面的。
感覺不錯
室內外的交接,一氣呵成!設計感超強!
廚房
衛(wèi)生間
這是公共活動模式
這是居住模式
廂房的公共模式
廂房的居住模式
居住,拉窗簾,睡覺。格柵的感覺有那么幾份禪意。
2,再看看建筑營工作室的疊院兒,這個更嗨。這是一個單進的四合院,通過在院子里植入一個新的建筑,和拆除臨街的部分屋頂,形成三個院兒,再加上室內做的水院,共四個院子,每個院子尺度都很小,但處理的很棒。
總平面圖
概念分析圖
模型圖
平面圖
剖面圖,能看出四個院子的關系。
連接做了第一層院子,黃光一打,很有感覺。
加建的新建筑,南北兩個院,開天窗下面是水院。
水院兒
前臺
餐廳兩邊的院子,竹子的意境很高。
餐廳
從這張圖片能看到前院兒
通向樓梯間的過道,兩邊霧化玻璃,仙氣十足。
這個樓梯及天光,滕工要找個項目試它一試。
二層的客房。大落地玻璃。
搓澡的時候通過落地玻璃可以看看外面老北京的風景,不亞于天體浴。
這個打電話的女的,感覺很好。
再來一張院子的感覺。
(三)MAD建筑設計事務所的胡同泡泡
MAD的馬巖松,不用多說,上上篇文章有說過他,為了表示尊重,我還是上照片一張。
馬工說:“滕工,怎么又提到我?”
我只能說:“你太牛逼!”
馬巖松解決胡同問題的構想是一個一個的加入泡泡,泡泡里可能是廁所、可能是圖書館、茶室等等現(xiàn)代功能。解決胡同上廁所難、解決現(xiàn)代功能缺失的問題,建筑介入的方式是輕姿態(tài)的,很柔和,也很現(xiàn)代。
于是找到個地方自己掏錢蓋了,8平米,得了個大獎。
想想10多年前,滕工我也給別人院子蓋過廁所,
沒什么技術含量,就是把旱廁搞成了水廁,沒想過什么文化和藝術。
左邊不銹鋼泡泡和院子的關系。
不銹鋼泡泡是個廁所,材質鏡面,對四合院的環(huán)境不破壞,是以一種輕姿態(tài)的方式介入到場地的。通過廁所,可以上到屋頂,又一種上房的童趣。
屋頂?shù)钠脚_。想起自己小時候上房揭瓦的感覺,回憶滿滿!
出屋面的樓梯
泡泡與房子的關系。
泡泡室內
室內的衛(wèi)生間,很酷,跟馬爺長的是一種氣質!
鋪地和椅子也很講究。
終于寫完了,這次費了好幾袋煙的功夫,滕工推薦:值得收藏,也值得點贊和關注,更值得現(xiàn)場一看。我也期待六月份去現(xiàn)場一個一個體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