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占 卷第一
天象第一
論天體象者,凡有八家:
一曰渾天,即今所載張衡《靈憲》是也;
二曰宣夜,絕無師學;
三曰蓋天,《周髀》所載;
四曰軒天,姚信所說;
五曰穹天,虞聳所擬;
六曰安天,虞喜所述;
七曰方天,王充所論;
八曰四天,祅胡寓言。
凡此八家,渾天最親,今獨取之,以載于此。
淳風謹按:張衡天文之妙,冠絕一代。所著《靈憲》、《渾儀》略具宸曜之本,今寫載以備其理矣。
《靈憲》曰:昔在天王,將步天路,用定靈軌,尋緒本元,先準于渾體,是焉正儀立度,而皇極有攸建也,樞運有攸稽也。乃建乃稽,斯經(jīng)天常。圣人無心,因茲以生心,故《靈憲》作興,曰:太素之前,幽清玄靜,寂寞冥默,不可為象。厥中唯虛,厥外唯無,如是者永久焉。斯謂溟涬,蓋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無自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氣同色,渾沌不分。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其氣體固未可得而形也,其遲速故未可得而紀也,如是者又永久焉,斯謂龐鴻,蓋乃道之干也。道干既育,有物成體,于是元氣剖判,剛?cè)崾挤?,清濁異位。天成于外,地定于?nèi)。天體于陽,故圓以動;地體于陰,故平以靜。動以行施,靜以合化,堙郁構(gòu)精,時育庶類,斯謂天元,蓋乃道之實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九位,地有九域;天有三層,地有三形。有象可效,有形可度。情性萬殊,旁通感薄,自然相生,莫之能紀。于是人之精者作圣,實始紀綱經(jīng)緯之。八極地之維,徑二億三萬二千三百里,南北則短減千里,東西則廣增千里。自地至天,半于八極,則地之深亦如之。通而度之,則是渾已。將覆其數(shù),用重勾股,懸天之景,薄地之儀,皆移千里,而差一寸,得之,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天有兩儀,以舞道中。其可睹,樞星是也,謂之北極。在南者不著,故圣人弗之名焉。其世之遂,九分而減二。陽道左回,故天運左行。有驗于物,則人氣左嬴,形左繚也。天以陽回,地以陰淳。是故天致其動,稟氣舒光;地致其靜,承施俟明。天以順動,不失其中,則四序順至,寒暑不忒,死生有節(jié),故品物用生。地以靈靜,作合承天,清化至養(yǎng),四時而后育,故品物用成。凡至大莫著天,至厚莫若地也。至質(zhì)者曰地而已。至多莫若水,水精為漢,周于天而無列焉,思次質(zhì)也。地有山岳,以宣其氣,精種為星。星也者,體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錯跱,各有攸屬。紫宮為皇極之居,太微為五帝之庭。明堂之房,大角有席,天市有座。蒼龍連蜷于左,白虎猛踞于右,朱雀奮翼于前,靈龜圈首于后,黃帝軒轅于中。六擾既畜,而狼蚖魚鱉,罔有不具。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于是備矣。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其徑當天周七百三十六分之一,地廣二百四十二分之一。日者,陽精之宗,積而成鳥,象烏而有三趾,陽之精,其數(shù)奇。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而乃缺唇,陰之精,其數(shù)偶。其后有窮羿者,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求筮于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無恐無驚,后且大昌。姮娥遂托身于月,是為蟾蜍。夫日譬猶火,月譬猶水?;饎t外光,水則含景。故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眾星被曜,因水轉(zhuǎn)光,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謂暗虛。在星星微,遇月則食,日之薄地,暗其明也。由暗視明,明無所屈,是以望之若大,方于中天,天地同明;由明瞻暗,暗還自奪,故望之若小,火當夜而揚,光在晝則不明也。月之于夜,與日同而差微。星則不然,強弱之差也。眾星列布,其以神著,有五列焉,是為三十五名。一居中央,謂之北斗,動變挺占,實司王命。四布于方,為二十八宿,日月運行,歷示吉兇,五緯躔次,用告禍福,則天心于是見矣。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為星二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微星之數(shù),蓋萬一千五百二十。庶物蠢蠢,咸得系命。不然,何以總而理諸?夫三光同形,而有似珠玉,神守精存,麗其職而宣其明,及其衰也,神歇精斁,于是乎有隕星。然則奔星之所墜,至則石矣。文曜麗乎天,其動者七,日月五星是也。周旋右回,天道者貴順也。近天則遲,遠天則速。行則屈,屈則留;回則逆,逆則遲:迫于天也。行遲者犯之于東,東屬陽;行速者視之于西,西屬陰。日旦而月夕,此配合也。攝提、熒惑、填星候晨,見附于日也,太白、辰星俟昏,見附于月也。三陽二陰,三天兩地,故男女取則焉。方星巡鎮(zhèn),必因常度,茍或盈縮,不逾于次。故有司作使,曰:老子四星、周伯、王蓬,絮內(nèi),各一星,錯于五緯之間,其見無期,其行無度,實祅星經(jīng)之所,然后吉兇宜用,其祥可量也。
天數(shù)第二
王藩者,廬江人也。吳時為中常侍,善術(shù)數(shù)。傳劉洪《乾象歷》,依乾象法而論渾天曰:
前儒舊說,天地之體,狀如鳥卵。天包地外,猶殼之裹黃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然,故曰:渾天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二分度之百四十五半。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其二端謂之南極、北極。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亦三十六度,兩極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強。繞北極徑七十二度,常見不隱,謂之上規(guī);繞南極七十二度,常隱不見,謂之下規(guī);赤道橫絡(luò),謂之中規(guī)。赤道帶天之纮,去兩極各九十一度少強。黃道,日之所行也,半在赤道內(nèi),半在赤道外。與赤道東交于角五度稍弱,西交于奎十四度少強。其出赤道外,極遠者二十四度,斗二十一度是也;其入赤道內(nèi)、極遠亦二十四度,井二十四度是也。日南至,在斗二十一度,去極一百一十五度少強。是日最南,去極最遠,故景最長。黃道斗二十一度,出辰入申,日晝行地上一百四十六度強,故晝短;夜行地下,二百一十九度稍弱,故夜長。自冬至之后,日漸去極近,故景稍短。日晝行地上漸多,故日稍長;夜行地下度漸少,故夜稍短。日所在度漸北,以至于夏至,日在井二十四度,去極六十七度少強,是日最近北極,故景最短。黃道井二十四度,出寅入戌,日晝行地上二百一十九度多弱,故日長;夜行地下百四十六度強,故夜短。自夏至之后,日漸去極遠,故景少長。日晝行地上度漸少,故日稍短;夜行地上度漸多,故夜稍長。日所在度漸南,故日出稍南,以至于冬至而復初焉。斗二十一度,井二十四度,南北相去四十八度。春分日在奎十四度少強,秋分日在角五度少弱,此黃、赤二道之交中也,去極俱九十一度少強。南北處交斗二十一度、井一十四度之中,故景居二至長短之中。奎十四度,角五度,故曰:在赤道。出卯入酉,日晝行地上,夜行地下,俱百八十二度半強。故曰:見之漏五十刻,不見之漏五十刻,謂之晝夜同。夫天之晝夜,以日出為分;人之晝夜,以昏明為限。日未出前二刻半為晚,日入后二刻半為昏。故損夜五刻以益晝,是以春秋二分之漏,晝五十五刻。
王藩按:《周禮》曰:"夏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鄭眾說云:"土圭之長,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與土圭等,謂之地中。今穎川陽城地也。"鄭玄云:"凡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景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之下萬五千里也。以此推之,日當去其下地八萬里矣。日邪射陽城,為天徑之半也。天體圓如彈圓,故地處天之半,而陽城居其中,則日春秋冬夏、昏明晝夜,去陽城皆等。以勾股法言之:旁萬五千里,勾也;八萬里,股也;無盈縮矣。故知從日邪射陽城為天徑之半也。從日邪射陽城,弦也。以勾股求弦法,八之,得八萬一千三百九十四里三十步五尺三寸六分也。以周率乘之,徑率約之,得五十一萬三千六百八十七里六十八步一尺八寸二分,周天之數(shù)也。一度凡一千四百六里二十四步六寸四分有奇。黃、赤二道相與交錯其間,相去二十四度,以兩儀準之。二道俱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二分度之一百四十五半,是以知天體圓如彈丸。"
淳風按:"王藩所論,冬夏二至,春秋二分,日度交黃道所在,并據(jù)劉洪乾象所說,今則并差矣。黃道與日相隨而交,據(jù)今正觀三年乙丑歲,則冬至日在斗十二度,夏至在井十五度,春分日在奎七度,秋分日在軫十五度,每六十年余差一度矣。淳風今略陳新法,以考天數(shù)及渾儀交道等法如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及分縱橫斜側(cè)皆定耳,更無盈縮。先以銅鐵為環(huán)卷六枚,兩兩合,周徑二小四大。大者適容其五枚,各均賦三百六十五度及分。其一大者,名為平準卷,唯雕刻六十四卦十二辰,先側(cè)立二大環(huán)卷,南北側(cè)之,以平準卷交合加之,令側(cè)者為南北,徑準為主。一曰游環(huán)。游環(huán)上安釭釧,游環(huán)著雙軸,以內(nèi)大環(huán)軸孔中,令得運轉(zhuǎn)。軸中一圓長筒管。其筒孔周徑,準儀大小而斟酌之。若長八尺,即須孔徑一寸,他皆準此。其側(cè)環(huán)安釭釧之處,在北者謂之北極,出平準北面上三十六度;在南者謂之南極,入平準南面下三十六度。從其南端北向斜上望之,即見北極星。又以一天環(huán)加于側(cè)環(huán)外,斜絡(luò)之,令東西合于卯酉平面之準,南北上下去二極,各九十一度強,以為赤道。然后轉(zhuǎn)其中游環(huán),令得左右、東西、上下,以當所望處,轉(zhuǎn)軸中筒孔,使得南北以測.去極遠近及赤道內(nèi)外之度數(shù),然則筒孔瞻察,無所不至矣。若欲安星辰者,更著從脅上屈銅鐵,穿珠為星,以放上象,隨所在次第而安置之,轉(zhuǎn)令應(yīng)天皆得,此渾天游儀之法也。按渾儀,必先以水準地使平,夜占極,晝測日景,定其經(jīng)緯,然后措之矣。余近造乙巳元歷術(shù),實為絕妙之極,日夜法度諸法,皆同一母,以通眾術(shù)。今列之以推天度,日月五星行度皆用焉。
日度法:一千三百四十,以此數(shù)為一度之長分數(shù)也。周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一千三百四十分度之三百四十一。南極去北極,巡規(guī)一百八十二度、一千三百四十分之八百四十半。赤道去二極,巡規(guī)各九十一度、一千三百四十分之四百二十分、小分四分之十,即春秋分之所在度,黃、赤二道交處,去北極之遠近也。黃道出入赤道二十四度,冬至日在赤道外二十四度,去極一百一十五度,一千三百四十分度之四百二十分、小分四分之一。夏至日在赤道內(nèi)二十四度,去北極六十七度、一千三百四十分度之四百二十分、小分四分之一。此其常數(shù)也。
淳風今又按張胄《玄象歷》及今傳《仁均歷》,春分、秋分,日皆在卯半以前,其沒亦在酉半以后,各四分刻之一。春、秋二分之日,晝漏五十刻半,夜漏四十九半,然則赤道、黃道交處,亦直在卯酉之北。又有北極去地三十六度,則天之正高在地中陽城之上。以四維循規(guī)去地亦九十一度,一千三百四十分度之四百二十分、小分四分之一矣。以三十六度減之,余五十五度,一千三百四十分度之四百二十分、小分四分之一。夏至日黃道在北極南六十七度、一千三百四十分度之四百二十、小分四分之一。是正北子地一百三度,一千三百四十分度之四百二十分有奇矣。以天頂去四維各九十一度,一千三百四十分度之四百二十分、小分四分之一減之,余一十二度矣。是夏至日在天頂南一十二度,他悉仿此求之,皆可知也。
是知繞北極循規(guī)徑七十二度,常見不隱;繞南極循規(guī)徑七十二度,常隱不見。去極三十六度外,一百一十度內(nèi),四時辰昏,有時而隱,有時而見,為日在其中故也。繞北極常見者,謂之上規(guī);南極常隱者,謂之下規(guī);赤道橫絡(luò)謂之中規(guī)焉。
然圖體以平物為之易辨,若作渾儀,始識于事稍難。今世供傳星圖者,蓋皆天圖,其四畔外,即是南極下規(guī)矣。分布二十八宿距度、與黃、赤二道、上規(guī)并具焉。天之運也,一晝一夜,而運過周天所過之度,則一日所行之數(shù),在天謂之一度,在歷謂之一日一夜。度之天數(shù)無常準,各隨一家之法令,一千三百四十是也。日行三百六十五日而周天,故天一周有三百六十五日有奇矣。天運渾渾然不思,東出西沒,周而復始,永無窮焉。
天占第三
淳風按:自黃帝占已后,向數(shù)十家,其間或真或偽,不可悉從。今略取其理當者,刪而次比,以著于篇。其間亦有出自經(jīng)傳子史,但有關(guān)涉,理可存者,并不棄之,今錄古占書目于此,以表其人。自入占已后,并不復具記名氏,非敢隱之,并為是幼小所習誦,前后錯亂,恐失本真故耳。
《黃帝》、《巫咸》、《石氏》、《甘氏》、劉向《洪范》
《五行大傳》、《五經(jīng)緯圖》、《天鏡占》、《白虎通占》
《海中占》、京房《易祅占》、《易傳對異占》
《陳卓占》、《郄萌占》、《韓楊占》、祖暅《天文錄占》
孫僧化《大象集占》、劉表《荊州占》、《列宿占》
《五官占》、《易緯》、《春秋佐助期占》、《尚書緯》
《詩緯》、《禮緯》、張衡《靈憲》
夫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覆載育養(yǎng),左右無方。況人稟最靈之性,君為率上天之宗,天見人君得失之跡也,必極吉兇,故隨其所在,以見變異。天有災(zāi)變者,所以譴告人君覺悟之,令其悔過,慎思慮也。行有玷缺,氣逆于天,精氣感出,變見以誡之。若天忽變色,是謂易常,四夷來侵,不出八年,有兵戰(zhàn)。若陽不足,臣盛將害君上,則天裂。
按:馬續(xù)《天文志》云:"孝惠二年,天開東北,廣十丈,長二十余丈,天裂,陽不足;地震,陰有余:皆下盛將害上之變。"當時呂氏臨朝干位,卒有兵亂,此其驗也。若天分裂,作君之亂,無道之臣欲裂國,其下之主當之。若天開見光,流血滂滂;天裂見人,兵起國亡;天鳴有聲,至尊憂而且驚。
劉向曰:春秋之前,天鳴地坼,災(zāi)異并臻,其主不知驚懼修德,上帝降災(zāi),禍變必極,皆亂國之所生也。
凡國亂,五星化下為之祅,而降之自天。是故歲星降為貴臣,熒惑降為童兒嬉戲歌謠,填星降為老人婦女,太白降為壯夫處于林麓,辰星降為婦女,或變化無所不為,以見異而告之也。
凡天雨雜物,其類甚多。若雨禽獸,是謂不祥,不出三年,其下兵興。天雨蟲,人君不親骨肉而親他人,與裸蟲同類,故蟲從天墜地,骨肉去也。不救,兵大起。其起也,立王公,率同姓諸侯,無偏黨側(cè),災(zāi)消。
劉向云:春秋時蟲者,蟲之災(zāi)也。以刑罰暴虐而取于天下,貪叨無厭以興師動眾,聚邑治城而失眾心,蟲為害矣。故宋文公三年秋,雨蟲于宋。是時宋公暴虐重刑,賦斂無已,故應(yīng)是雨蟲。
天雨魚鱉,國有兵喪。天雨骨,是謂陽消。王者德衰,令不行,佞不用,不出三年,內(nèi)有爭。天雨筋,國大饑。
天雨膏如蟲,輔臣多貪,賢智隱之應(yīng)也,君臣無道暴虐。
天雨肉,天不享其德,將易其君。
天雨爵錫,如甘露著樹,不出三年,改易王。白者為甘露,黃者為爵錫。
天雨如水銀,是謂刑祖。不出三年,兵喪并起,亡國失土。
天雨血,是謂天見其祅。不肖者不得久處其位,不出一年兵起。
京房曰:"臨獄不解,茲謂進非,厥咎天罰。故天雨血者,茲謂不親,民有怨恐,不出三年,亡其宗人。"又曰:"佞人用,功臣棄戮,故天雨血。"
天雨毛,邪人進,賢人逃,貴人出走。
天雨羽,君德不通,逆施天下。
天雨金、銀、鐵、錢、花,兵將興,失道之君當之。
淳風按:"隋仁壽四年甲子諸州造舍利塔時,陜州天雨金銀花,時人以作像,象祥瑞,以奏于高祖,高祖知其非吉。其后有楊諒之亂、二世失道,斯其驗也。"
天雨石,為政者質(zhì)信不施,為詐妄行,國君死亡。
甘氏曰:"無云而雷,隕石墜地,大可一丈,圓形如雞子,兩頭銳,名曰天鼓。所下之邦,必有大戰(zhàn),伏尸數(shù)萬,不可救。"春秋魯僖公十六年,隕石于宋五,此時宋襄公之應(yīng)也。望之是星,至地為石。失其所,無光榮之象也。
皇甫士安曰:"殷紂暴虐,天雨灰。"天雨灰,邑君有來歸邑者。
墨子曰:"商紂不德,十日雨土于毫。"天雨土,君失封。
天雨五谷,是謂禾不熟。人君賦斂重數(shù),故示戒。不出五年,國乏軍糧。
天雨粟,不肖者食祿,三公易位。
天雨黍豆麥粟稻,是謂惡祥。不出一年,人民父子流亡,莫知所向。
若國君失信,專祿去賢,則天雨草。君信讒,臣不和,天雨草木,其歲人多兵死。
天雨釜甑,歲大豐穰。此釜甑適如小錢許大,從地中生出,余親見之。其中有如小麻黍粟大,世人謂之蒸餅,豐穰之驗也。
天雨絮,其國將喪,無后有兵。
天雨蘗,君有咎。
天雨墨,臣多陰謀。
天火燒國郭門,其地有謀人欲發(fā)。
天光蟠邑城門,其國圍。
天火焚宗廟社稷,大殃,國將亡主。
淳風按:"漢魏時,造作宮室過度,而頻有天災(zāi),其后尋有兵亂。隋末大業(yè)十二年,東京災(zāi)宮,西京災(zāi)顯揚門。至十三年,二邑并被圍沒,即絕其宗廟社稷,亦天告之驗。"
天雨下物,非人所聞見者,皆大兵也。其災(zāi)見所主國分,應(yīng)發(fā)遠近。皆在略例篇中。
日占第四
夫日者,天之所布,以照察于下而垂示法則也。日為太陽之精,積而成象人君。仰為光明外發(fā),魄體內(nèi)全,匿精揚輝,圓而常滿,此人君之體也。晝夜有節(jié),循度有常,春生夏養(yǎng),秋收冬藏,人君之政也。星月稟其光,辰宿宣其氣,生靈仰其照,葵藿慕其思,此人君之德也。是以日生道德,養(yǎng)生福佑仁恩。若人君有瑕,必露其匿,以告示焉。夫日之體象周徑之數(shù),余別驗之,著于《歷象志》,此非所須,故不錄之也。
日行于天,一晝一夜行一度。日出地上謂之晝,日沒地下謂之夜。一晝一夜謂之一日。日者實也,言光明盛實也。日之光后,不可名狀,假甲子乙丑以異之焉。其行于天,去極近,日長而暑;去極遠,日短而寒;去二極中,暄涼等,晝夜停。故圣人作歷,以推步焉,序之以四時,分之以八卦,正之以中氣,變之以節(jié)候,為二十四氣焉。
上元乙巳之歲,十一月朔,甲子冬至夜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俱起北方虛宿之中,合朔冬至已來,至今大唐正觀三年己丑之歲,積七萬九千二百四十五年算上矣。日行一度,即是日法一千三百四十分,一年行三百六十五度、一千三百四十分度之三百二十八,每歲不周天十三分矣。欲求當時冬至日所在度者,置上元乙巳以來積算,盡所求年減一,以歲分四十八萬九干四百二十八乘之,為歲別日行積分,以周天分四千八萬九千四百四十一去之,余不滿法者,以度法除之,為度余。命起虛四度,宿次除之,經(jīng)虛,去度分三百四十一。不滿宿算外,即冬至加時日所在宿度及分,求次氣日所在度及分者,加冬至日度十五,小余二百九十二,小分五。小分滿六,去之后,從小余一。小余滿日度法,去之,從度數(shù)。一度滿宿,依次命之,即次氣日所在度及分,求次日者加一度,去命如前。若求冬至日甲乙名者,置所求年歲別日行積分,以日法除之,為積日,不盡為冬至小余。以六十去積日,不盡為冬至大余。命以甲子起算外,即所求年冬至日。及小余求次氣日名者,依求次日度法加之,滿法從日滿六十去之,命如前,即次氣日名也。俱日行之所在,目視不可見宿度,故須算知。推其分野,以辨災(zāi)祥。
又,二十四氣日影律候至與不至,皆有應(yīng)驗。今故列之如左,并二十四氣影如后。及律氣應(yīng)不應(yīng)法,用此,虛是占日之大綱矣。
二十四氣影長短,《易緯》占律名。
祖沖之歷日中影長短。
冬至中影長一丈三尺。
律鐘中黃,律長九寸。(徑三分)
小寒中影長一丈二尺四寸三分。
大寒中影長一丈一尺二寸。
律中大呂,律長八寸二百四十三分寸之一百三。
立春中影長九尺八寸。
雨水中影長八尺一寸七分。
律中太簇,律長八寸。
驚蟄中影長六尺六寸七分。
春分中影長五尺三寸七分。
律中夾鐘,律長七寸二千一百八十七分寸之一千七百五。
清明中影長四尺二寸五分。
谷雨中影長三尺二寸六分。
律中姑洗,,律長七寸九分寸之一。
立夏中影長二尺五寸三分。
小滿中影長一尺九寸九分。
律中仲呂,律長六寸二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寸之一萬二千九百四。
芒種中影長一尺六寸九分。
夏至中影長一尺五寸。
律中蕤賓,律長六寸八十一分寸之二十六。
小暑中影長一尺六寸九分。
大暑中影長一尺九寸九分。
律中林鐘,律長六寸。
立秋中影長三尺五寸三分。
處暑中影長三尺二寸六分。
律中夷則,律長五寸七百二十九分寸之四百五十一。
白露中影長四尺二寸五分。
秋分中影長五尺三寸七分。
律中南呂,律長五寸三分寸之一。
寒露中影長六尺六寸七分。
霜降中影長八尺一寸七分。
律中無射,律長四寸六千五百六十三分寸之六千五百二十四。
立冬中影長九尺八寸。
小雪中影長一丈一尺二寸。
律中應(yīng)鐘,律長四寸二十七分寸之二十。
大雪中影長一丈二尺四寸三分。
候影法:先定南北,使正樹八尺表為勾,臥股一丈四尺。按其歷氣,日中視影與歷合則吉,不合則兇。日影中,年短于氣歷舊影,則為日行上道;與歷同,為行中道;長于舊影為行下道。行上道太平,行中道升平,行下道為霸世也。
候氣法:截十二竹及銅為律管,口徑三分,各如其長短。埋于室中,實地依十二辰次之,上與地平,以葭莩灰實律中,以羅觳覆上。律氣至,吹灰動觳,小動為和,大動為君弱臣強,不動為君嚴暴之應(yīng)也。
其律聲有清濁,吹之以聽其音,以知世之和與不和。是故西戎猶解聽律,以辨國中。國有圣人,有圣人則東風應(yīng)乎律矣。
又,詩序稱:聲成文謂之音。世有治亂,音有哀樂,人君宰相須深察之。律應(yīng)早晚,和與不和,乃史官之要事也,皆系之于日行,故錄附于此,以示一隅。今史官傅仁均、薛頤等,并不考用影律,尸素之流也。
京房曰,日月行房乘三道,太平行上道,升平行中道,霸世行下道。日不可視,以宿度影晷推之可知,影短則行上道矣。列宿當有道之國,日月過則光明,人君吉昌,民人安寧。日或黑或赤或黃,有軍軍破,無軍喪侯王。若人君不聞道德,其臣亂國背上,則日赤。
劉向《洪范五行傳》曰:漢成帝河平九年正月二日朝,日出如血無光,漏上四刻五刻,乃頻有光,照地赤黃,食后乃復。是時成帝無道德,后宮趙氏亂于內(nèi),外家王氏擅權(quán),遂至國亡也。
若臣逆君法,日赤如火,其國遂矣,國亡也。若臣逆君法,日赤如火者,其國內(nèi)亂。
若陰沉日月無光,晝不見日,夜不見星,皆有云障之而不雨,此為君臣俱有陰謀,兩敵相當,陰相圖議。
若晝陰,夜月出,君謀臣。
若夜陰,晝?nèi)粘?,臣謀君。
若日蒙蒙,并無光,士卒內(nèi)亂。
日出一竿無光曜者,其月有三死,若有憂。若人君宰相不從四時行令,刑罰不時,大臣奸謀,離賢蔽能,則日月無光并見瑕謫,不改其行,其國五谷不成,六畜不生,人民上下縱橫,盜賊并起。
日出無光曜者,主病,一曰:主有負于臣,百姓有怨心。
日失色,所臨之國不昌。
日晝昏,行人無影,至暮不止者,上刑下急,民不聊生。不出一年,必有大水,下田不收。
日晝昏,烏鳥群嗚,國失政,臣持政。
日無云不見光,比三日,為大喪,必有滅國。
日中烏見,主不明,為政亂,其分國有白衣會,大旱。
三足烏出在日外,天下大國受殃,戴麻森森,哭聲吟吟。
日光明盛,萬物不得視其體,猶人君之尊,權(quán)勢不可窺逾。今日無光,人皆見其體貌,將有伺察神物者焉,人君失其威柄之象,特宜修德政以禳之。
日中有火光氣現(xiàn)者,其國君左右大臣欲反。夫祭天不順,茲謂逆祀。
日中有黑子、黑云,若青若黃赤,乍二乍三,天子崩。按《晉中興書》云:升平三年十月丙午,日中有黑子,大如雞子,俄而孝宗崩。晉太和四年十月乙未,日中有黑子如李。至八年十一月己酉,天子廢為海西公。
若日足白者,有破軍敗將,諸侯王敗退。日足白者,日影屬地而純白也。日上有黃芒,天下攻戰(zhàn)。
日消小,所當國君死。
日中分,其國亡。
日夜半見,天下不安,是謂陰明,天下大兵,洪水流行。
日再出再沒,國亡君死,有兵,主降于臣,天下亡。
日出非其所,天子失國,政令不行。
兩日并出,諸侯有謀,是謂滅亡。天下用兵,無道者亡。
兩日并照,是謂陽明。假主抗衡,天下有兩王并爭。
眾日并見,天下裂分,百官各設(shè),法令不一。王者并出,言天子多也。汲冢書曰:甲居于河曲,天有祅孽。
十日并出,日象似日形耳,非正如日也。
兩軍相當,數(shù)日并出,當分營以應(yīng)之。
日斗者,日中三足烏見,常在日出至食時候之?;螂x而復合,白日與黑日斗,其國相攻,天下有兵,不出三年,天下大饑。日斗之時,或有五色仰珥之狀,為行隊而相追凌突,皆為天子失國,為軍兵滿野。
日病主病,日赤黃是也。
月死主死,日赤紫色是也。
月并出,中國有兩主立。日月并見,是謂滅亡。天下兵起,國將亡。
日月并見,相去數(shù)寸,臣下作亂,滅其國主也。
日月大星,并出晝見,是謂爭明,大國弱,小國強,有立侯王。
日月星俱見有者,天子不能禁制臣下,政令不行,大國亡。
日入月中,不出九十日,兵大起,易法令,金鐵貴三倍。二旬而正,主病,不則將軍去,后死。
日見月中,人主死。朔日日赤是也。
月與日并照,日中光不盛,后妃持政。
日月旁氣占第五
淳風按:夫氣者,萬物之象,日月光明照照之使見。是故天地之性,人最為貴,其所應(yīng)感亦大矣。人有憂樂喜怒誠詐之心,則氣隨心而見。日月照之以形其象,或運數(shù)當有,斯氣感占召,人事與之相應(yīng),理若循環(huán)矣。風雨氣見于日月之旁,三日內(nèi)有大風,遠至七日內(nèi),大雨久淫者為災(zāi),無此風雨之應(yīng)也。七日內(nèi)無風雨之后,乃可論災(zāi)祥耳。
一曰冠氣。青赤色立在日月之上,冠帶之象也。天子當立侯王,封建親戚,授之茅土以為蕃屏。白則有喪,赤則有兵。
二曰戴氣。青赤色橫在日月之上,而小隆起,其分當有益土進爵推戴之象,亦為福佑之象。黑則有病,青則多憂。(五色鮮明黃潤為吉。此純赤、純黑、純白、純青為兇色。)
三曰珥氣。青赤短小,在日月之旁,纓珥之象也。其色黃白,女主有喜。日朝有珥,國主有進幸之事。其不可行,女主戒之。純白為喪、間赤為兵,問青為疾,間黑為水,間黃為喜。他皆仿比。有軍而珥為喜,兩軍相當,軍欲和解,所臨者喜。在日西,西軍勝;在日東、東軍勝。南北亦然。敗處可知也。無軍而珥,為拜將。日有四珥,天子立侯王,有子孫之喜,期不出三年。日有六珥,其分有喪。若有赤云掩日,下有亡國。
四曰抱氣。青赤而曲,向日抱扶。抱,向就之象也。日月旁有抱,鄰國臣佐來降,亦有子孫之喜,臣下忠誠以輔之象也。
五曰背氣。青赤而曲,向外為背,背叛乖逆之象。其分有反城叛將,邊將欲去,善防之。
六曰玦氣。青赤,曲向外,中有橫枝似山字,玦傷之象也。君臣不和,上下玦傷。兩軍相當,所臨者敗,有軍必戰(zhàn)。
七曰直氣。青赤色,一丈余,正立日月之旁,直立之象也。其分有自立者。
八曰交氣。青赤色,狀如兩直相交,淫悖之象也。人生有淫悖之行,則有此氣。常以九月上旬兩日候之,日月旁有交赤云,其下有兵。
九日提氣。日月四旁有赤云曲向,名曰四提。提似珥而曲,不出其年,兵起,王者死,赤為亡地,有自立者。一云氣形如三角,在日四方,為提。
十曰纓紐承履。氣青赤色,在日下。上曲為纓,下直立為履。在日下兩邊,交曲而雙垂為紐,皆喜氣也。人君將有納女寵之象也。氣如半暈,在日下為承。承者,臣承君也,為君臣相承有喜。青赤氣橫直在日上下者為格。格者,格斗之象也。日冠而珥,君有私事,在珥之所處,處東在東。他皆仿此。日戴而珥,天子有喜賀子孫之事。抱為和親,日多抱珥,則國中歡喜而和洽。若一抱兩背而玦,是謂大疫。軍眾在外,將有反者。日有背玦,四直交在其中,臣欲為邪。有芒刺,中青外赤,為逆,外青無芒,為謀。此數(shù)見,國家兇。抱而且背,不和之象。順逆相參,明者勝,抱明久順勝。他皆仿此。凡有抱者以攻戰(zhàn),從抱擊之者勝,芒外刺者中人勝,芒內(nèi)刺者外人勝,皆以象類為法也。
十一日暈氣。暈周而匝,中赤外青,軍營之象也。對敵有暈,厚而鮮明久留者勝,在東東勝,他仿此。無軍在外而有此氣,天子失御,人民多叛。日月皆暈,共戰(zhàn)不合,兵罷。日以庚子暈,有赦令。日有青暈,不出旬日有大風,糴貴,人民多為病兇。日有黑暈,災(zāi)在用事之臣。日暈七日無風雨,兵大作。不可起兵,眾大敗。日暈而珥,宮中多事,后宮忿爭。七日不雨、審察宮中。日暈而珥,立侯王,人有謀。軍在外,外軍有悔。日暈且珥如井干,國亡以兵亂大戰(zhàn)。一珥為一國兵戰(zhàn),二珥為二國兵戰(zhàn),以珥為數(shù),日暈珥,貴人有罷,國有謀反,亦為拜將。
十二曰負氣。負氣者,青赤如小半暈狀而在日上則為負,負者得地,為喜。日重暈四負,殃大,如內(nèi)亂,三日雨,不占。
戟氣者,青赤氣長而斜倚日旁,為戰(zhàn)戈戟相傷之象。
日暈且有冠,且有戴,天下立侯王。若自立者,其分必有益土。
日暈而有戴,若拜謁、立諸侯,德令矣。
日暈有抱,抱為順,日月之旁,王者有喜,子孫吉昌,政令行。兩軍相當,有抱者勝。
日暈抱珥,上將易。日暈而背,兵起其分,失城背焉,逆有降、反城。背在東,東有叛;在西,西有叛。他仿此。蓋兩軍相當,背所在方敗,無背者勝。背者逆也。
日暈中有璚為不順,與背同。人臣不忠,為外其心,君臣乖離。其國兵起,若有逃臣。
日暈而玦,兩軍相當,所臨者敗。內(nèi)外同,軍玦戰(zhàn)。
日暈而有直氣在兩旁,其國有自立諸侯王者,封賞左右。兩軍相當,有直者勝。
日暈四提,必有大將出亡。
日暈而有背,抱珥直而虹貫之,宜從虹而擊之。日暈有背者,有軍不合戰(zhàn),將有叛。內(nèi)外同,在內(nèi)為內(nèi),在外為外。
兩軍相當,日暈而冠珥及纓者,軍和解。抱戴者有喜。
日月無精光,青赤暈,虹蜺背玦在心度中,是謂大蕩。兵喪并起,當以赦除之咎。
日暈而珥,有云穿之者,天下名士死。
日暈而兩珥右外,有聚云在中與外,不出三日,城圍出戰(zhàn)。
日月暈,仰視之,順臾當有云氣從旁入者,急隨云以攻之,大勝。
日暈,有聚云不出者,兵起三日,內(nèi)城受圍。
日暈,而白云如車蓋臨日上,城降得地。
日暈再重,有德之君得天下,其分有攻戰(zhàn)。
日暈色青再重,外戚、親屬在內(nèi)為亂,王者有憂,有亡地。
日暈三重,諸侯王反,天下受兵,期三年有攻戰(zhàn)。
日暈四重,滅。有野有反相,亡國死王。
日暈五重,是謂陰謀。女主喪,其年饑。天下有兵,其地破亡。
日暈六重,國失政,兵起國喪。
日暈七重,中國弱,戎狄強,有急使至。
日暈八重,士人亂,天子傷。
日暈九重,天下亡。
日暈十重,天下大亡。各以其日所在辰、星宿、國分占之。
日暈再重而有兩珥,白虹貫之,天子有憂,大戰(zhàn)流血,橫尸遍野。
日暈三重兩珥,其國有兵,亡其市邑,有相叛。
日交暈,立大夫為將軍。交暈無厚薄,交爭力勢均,厚者勝,交暈居上者勝。交暈而珥,天下兵起,有兵者罷,暈而不匝者敗。有暈在東,東軍勝。兩半暈相向者,風殘五谷。日交暈,貫日,天下有破軍死將。
日暈有一抱一背,兩軍相當,從抱擊背者勝。暈不匝空而軍敗。
有赤氣如布掩日,為大戰(zhàn)。
日月旁有懸鐘,如人臥其下,有死將。
日旁有黑氣,如龍銜日,及如人背日,大將欲反。
伏虎守日,大將軍反。
四虹貫日,有人謀亂,氣赤猶甚。
赤云如人頭懸鏡,皆兵起流血之象。
白虹貫日,虹蜺連結(jié),展轉(zhuǎn)刺日,并后族悉黜,天子外戰(zhàn),若兵威內(nèi)奪。
赤暈有一虹,所在將死。
日月始出,有黑云貫之,或一或二或三,不出三日,必有暴雨。
有赤云如杵,長七八尺,撞入日月,所宿國主死。
日月中有人者,臣害主,兩主爭。
日蝕占第六
夫日依常度,蝕者,月來掩之也,臣下蔽君之象。日行遲,一日行一度,一月行二十九度余;月行疾,二十七日半一周天,二十九日余而迫及日。及日之時,與日同道,而在于內(nèi)映日,故蝕其象。大臣與君同道,逼迫其主,而掩其明。又為臣下蔽上之象,人君當慎防權(quán)臣內(nèi)戚在左右擅威者。
其蝕雖依常度,而災(zāi)害在于國君大臣?;蛉艘芍?,以為日月之虧蝕,可以算理推窮,皆先朔知之。蝕分多少時節(jié)、早晚所起,皆如符契左右,此豈天災(zāi)之意耶?夫月毀于天,魚腦滅于泉,月豈為螺蚌之災(zāi)而毀其體乎?但陰陽之氣迭相感應(yīng)自然耳。東風至而酒湛溢,東風非故為溢酒而來至也,風逼至而酒適溢耳,此豈不相感應(yīng)者歟?若然,油水之類也。東風至,油水不溢而酒獨溢,猶天災(zāi)見,有德之君修德而無咎,暴亂之王行酷而招災(zāi),豈不然也?陽燧之取火,方諸之取水,皆以象占之也。陽燧方諸銅蛤之類,將凡鏡往求而不得者,為無其象而不占也。
災(zāi)之所起,起于昏亂之所,無災(zāi)非朔而蝕者,名為薄蝕。凡薄蝕者,人君誅之不以理,賊臣漸舉兵而起,北陰氣盛,掩薄日光也。陰盛侵陽,臣凌其君,其分君兇,不出三年。無道之國,日月過之而薄蝕。兵之所攻,國家壞亡,必有喪禍。
裴子曰:夫日者君也,月者臣也,一歲十二會,君臣相見之象。君有失德,臣下專之,故有日蝕之咎,故伐鼓,用幣,責上卿,是其禮退臣道也。
以知君臣忠。天下太平,雖交而不能蝕,蝕即有兇。臣下縱權(quán)篡逆,兵革水旱之應(yīng)兆耳。日者陽精之明,曜魄之寶,其氣布德而生。生在地曰德,德者生之類也,德傷則亡,故日蝕,必有亡國死君之災(zāi)。日蝕則失德之國亡。日蝕,則王者修德。修德之禮重于責躬。是故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
日薄蝕,色赤黃,不出三年,日蝕所當之國有喪。一曰日始出而蝕,是謂無明。齊越之國受兵亡地。凡日蝕者,則有兵有喪。失地因亡,皆以日蝕時早晚、分宿、日辰占之。
日午時已后蝕者,有兵,兵罷不起。
日蝕從上起,君失道而亡。從旁起,內(nèi)亂兵大起,更立天子。
日蝕從下起,女主自恣,臣下興師動眾失律,將軍當之。
日蝕少半,諸侯、大臣亡國失地相逐。蝕半,有大喪亡國。蝕大半,災(zāi)重,天下之主當之。蝕盡,亡天下,奪國,臣弒君,子弒父,不出三年。
日蝕見星,臣弒其君,天下分裂。
日蝕而暈傍珥,白云來去掩映,天下大亂,大兵起。臣弒君,君失位。
日蝕陰侵陽,君位兇,群兵動,宜施恩賞。
日蝕而旁有似白兔、白鹿守之者,民為亂,臣逆君,不出其年。其分兵起。
凡日蝕之時,或有云氣風冥暈珥,似有群鳥守日,名曰天雞,后妃謀易主位,奪其君,數(shù)視動靜,欲行其志。
日蝕大風地鳴,四方云者,宰相專權(quán)謀反之象。
地震烈,日色昧而寒乃蝕者,四方正伯專誅,恣行殺逆。
日蝕而大寒,又在于平旦,中國大饑餓,賊盜起,夷狄動,諸侯亂。
日蝕星墜而復上,君將被殺,下將窮竭,賦斂重數(shù)之應(yīng)。
日月俱蝕,國亡。
日者,人主之象,故王者道德不施,則日為之變。
薄蝕無光。日以春蝕,大兇,有大喪,女主亡;夏蝕無光,諸侯死;秋蝕,兵戰(zhàn),主人死;冬蝕,有喪,多病而疫。
凡四時以王日蝕者,主死;以相日蝕者,國相死;以囚死日蝕者,臣殺君;休廢日蝕者,多病疫。
日以正月蝕,人多病;二月蝕,多喪;三月蝕,大水;四月、五月蝕,大旱,民大饑;六月蝕,六畜死;七月蝕者,歲惡,秦國惡之;八月蝕者,兵起;九月蝕者,女工貴;十月蝕者,六畜貴;十一月、十二月蝕者,糴貴,牛死于燕國。其日之甲乙,一如略例中。
蝕列宿占:日在角蝕,將吏耕田。臣有憂為司農(nóng)之官者。國四門閉,其國兇;(月同。)日在亢蝕,朝廷之臣有謀叛;日在氐蝕,天子病崩,卿相讒諛,君殺無辜,王后惡之;日在房而蝕,王者憂疾病,有亂。又大臣專權(quán);(月同。)日在心而蝕,君臣不相信。政令失儀度,準繩變其宜;日在尾蝕,將有疫,后宮中小兇;日在箕蝕,將有疾風飛砂,發(fā)屋折木,戒之于出入;日在斗蝕,將相憂,國饑兵起;(月同。)日在牛蝕,其國反叛兵起,戒在后夫人祠禱之咎;日在女蝕,戒在巫祝后妃禱祠;日在虛蝕,其邦有崩亡,天下改服;(月同。)日在危蝕,有大喪,君臣改服;日在室蝕,人君出入無禁,好女色,外戚專權(quán);日在壁蝕,則陽消陰壞,男女多傷敗其人道,王者失孝敬,下從師友,虧文章,損德教,學禮廢矣;日在奎蝕,魯國兇,邦不安,慎在人主、邊境廄庫;日在婁蝕,戒在聚斂之臣;日在胃蝕,委輸國有乏食之憂;日在昴蝕,大臣厄在獄,王者有疾,戒在主獄有犯誤天子者;日在畢蝕,將有邊將亡,人主有弋獵之咎;日在觜蝕,大將謀議,戒在將兵之臣;日在參蝕,戒在將帥;日在井蝕,秦邦不臣,畫謀不成,大旱,人流亡;日在鬼蝕,其國君不安;日在柳蝕,廚官門戶橋道之臣有憂;日在七星蝕,橋門臣憂黜;日在張蝕,山澤汙池之官有憂;日在翼蝕,王者退太常,以法官代之,有德令則蝕不為害,其歲旱,亦為王者失祀,宗廟不親,戒在主車駕之官;日在軫蝕,貴臣亡,后不安。(月同。)
凡日蝕者,皆著赤幘以助陽也。天子素服,避正殿,內(nèi)外嚴警,太史靈臺伺日,有變,便伐鼓,聞鼓音作,侍臣皆著赤幘,帶劍以助陽,順之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