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派興起之后,莫名其妙地形成一種很可怕氛圍,把經方派完全逼成弱勢族群,以致於到了近世,在中國一百個醫(yī)生裡面有沒有兩個經方派的都不知道了。張仲景這麼好用的系統(tǒng)被整個廢棄掉,只因為有人捏造了另外一套理論,說他那一套理論才是對的。
拜託,張仲景的那套理論,是不知道哪裡流傳下來的宇宙機密呢,不是你這種僅靠一世一代的人類智能就可以篡掉的啦!張元素的本草歸經理論,使得后人再也難以理解、認許經方派的用藥邏輯,這是經方系統(tǒng)的第一次重創(chuàng);溫病學派的毫無理由的膨脹擠兌,使得經方派遭到全面性的忽視和否定,這是第二次的大覆滅。
你說中醫(yī)和西醫(yī)有什麼好互相敵對的?毀掉中醫(yī)的,不都是行內人的惡搞嗎?
於是,到了清末民初,一般中醫(yī)差不多什麼病也醫(yī)不好了。時局到達這個壞到極點的時候,又有一些讀書人說:「怎麼外面醫(yī)生都這麼糟???家裡人給他們治死一個又一個……受不了了!我不要出去給醫(yī)生看了可以吧?我自己在總可以吧!」於是在家裡面古書拿出來開始翻一翻,可能是翻到中醫(yī)「基礎教材」《傷寒論》,從第一課開始看……開始開藥,然后發(fā)現(xiàn):「吔~~???怎麼會這麼有效?」很強呢,於是這些儒生們,又開始重新創(chuàng)造下一梯的經方派,那時候像惲鐵樵就是這樣。曹穎甫、張錫純、章次公……這些人又重新開始了經方的輪迴。
而在他們那個時候之前一點,清末,四川那邊鄭欽安抓著傷寒論創(chuàng)出了火神派。火神派的幾個分支在大陸那邊也很強哦,到現(xiàn)在還是很強。
如果要說火神派是如何發(fā)出來的,當然,用陽藥的鄭欽安是個傳奇人物。但,如果要說到這種用藥風格,其實在更之前,就有人在四川準備好了這塊培育它的土壤。用生附子破陰實的思考,之前四川的齊秉慧,就清清楚楚地倡行過,而齊氏和他的師祖舒馳遠,醫(yī)術都可說是經方派和「傅青主.陳士鐸派」融合的混種。所以,也可以說傅派的醫(yī)術,和火神派的誕生,也脫不開干系。
到了清朝末年,四川那邊的鄭欽安就正式形成火神派,陽藥用得很足,并且留下相當完整的醫(yī)術理論。一代一代精鍊下來,鄭欽安沒有講清楚的事情,我們在上一堂課也說了,他的徒孫孫第四代的小火神盧崇漢講清楚了,終於用《黃帝內經》陰平陽密的這幾句話,講出了宇宙陽九十六跟陰四的這個比例。當然,這個宇宙是不是真的就是陽九十六陰四呢?不知道哦,說不定神佛的世界也會蓋高速公路、蓋大樓哦,哪一天三十三天之外又蓋出三十六天你也不曉得。如果宇宙是一個不斷進步的生命體,我們也不能說一直會是這樣,只能說現(xiàn)在檢驗到的是這個樣子,以后會怎麼樣還不知道。說不定這個「玄牝」裡面又會吐出更高的世界,那時候又變成九十八比二……?
而在火神派之外,還有一些經方醫(yī)生,在民國初年的時候,開始用大量陽藥,他們比較是廣東一帶的人比如說「陳大劑」伯壇、「黎小劑」庇留、譚彤輝、易巨蓀這幾位「廣東四大金剛」,而通常用得最多的,是「真武湯」。用八兩附子真武湯的手法,也在他們的下一個世代的譚述渠手上趨於成熟。嶺南這一支的路數(shù),和火神派略有不同,如果說火神派主攻「陽虛」,嶺南的這幾位就兼攻「水毒」──如果你去香港,看看中國南方夏天是怎麼在喝退火涼茶的,就會很容易理解真武湯為什麼需要這麼頻頻地被使用了──到現(xiàn)在的臺灣,放眼望去,以體質而論,十個倒有八個都是真武湯證的患者,真武湯變成我最常用處方的第一名。不過勒,我也不給不相干的外人開真武湯,除非是他自己也學過、也懂得道理;不然,多喝幾口冷飲,這個湯劑的藥效就被解掉了,沒什麼搞頭。
雖然火神派在今日是如此重要,可是我還是要說,補火派每出現(xiàn)一次,中醫(yī)就面臨一次狹隘化的風險。
你單看火神派的東西會很容易覺得:「???只有陰、只有陽,然后陽很重要,就這樣。」原來中醫(yī)有幾千個方子可以用。他們紅了之后,跟隨者會覺得好像只有十五個方可以用,變成這樣子。他們講到的都是重要的東西,可是我還是覺得,學習的時候要整套學全,具備多元化的觀點,當你把整個陰陽虛實的「版圖」都學全了,再看出這個病人是座落在陽虛陰實的座標上,這樣子用陽藥,下手才踏實、篤定。不然的話,心情上總會有一種貿貿然的感覺,用藥的手法也會因為學得不全面而顯得粗糙。又如果有一天,人類的體質又變了,這種「強而不穩(wěn)」的學習,將不能抵抗時局的變化。
如果要扯一點辨證學,六經、五臟,我們都提到過了。
明朝的張景岳,又歸納了「八綱」:陰、陽、表、裡、虛、實、寒、熱。這麼一種分類法,有它「表記學」上的意義,但,如果以開「經方」而言,這種八綱的框框倒是沒什麼好用的地方。我曾經看過一本書,拿許多傳統(tǒng)方劑去作八綱的歸類,說某個方劑的證狀是「表虛熱癥」「裡寒實癥」之類的,然后再硬去劃分說這個方劑哪味藥是治表的,哪味藥是治寒的等等。如果以張仲景的經方來說的話,八綱是一個「太過粗略」到有點無聊的作法,因為仲景用藥的層次很細,細到不能用八綱來歸納。比如說太陽病的五苓散癥,感冒沒好,又口渴、多汗、發(fā)熱、尿少、頭痛、喝水會想吐,那,你說這是陰證還是陽證?是表證還是裡證?是虛證還是實證?寒證還是熱證?不管怎麼歸類,都會變成像是在硬掰。因為它是表證也是裡證,是陽虛、是陰實也是陰虛,且沒有所謂寒熱的向度。因為它是表邪未解,人體中的水走不通,某處水太多、某處水又太少,讀了《傷寒論》,我們可以了解它是怎麼一回事,但這整件事,并不適合用八綱的框架來強加歸類;如果用八綱來理解它,會是「裡熱虛癥」,反而沒人看得懂了──不適當?shù)谋碛浄?,也會使得中醫(yī)變成黑話──翻車魚穿比基尼,哪塊布遮第幾點都不知道了!──又比如說桂枝湯證、麻黃湯證,那是六經辨證的「太陽」病的「營衛(wèi)氣血」的辨證范疇,風氣傷了衛(wèi)氣,會變成桂枝湯證;寒氣傷了營血,變成麻黃湯證,在八綱來說,都是表證,桂枝湯算作表虛,麻黃湯算是表實,然后呢?是陰癥還是陽癥?是寒是熱?到這裡也會變成硬掰,因為這兩方子用的藥味會對不上八綱辨證的結果。──反而五臟辨證的那一派,桂枝湯算「肝陽虛」、麻黃湯算「腎陰實」,比較有它內部邏輯上的正確……不過這一派的我也不算會就是了。
不少有名的臨床醫(yī)家都認為「八綱幫不到臨床」,像劉渡舟教授就曾說,送一封信,八綱只能送到那條街,不曉得門牌號碼,收信人還是收不到。我覺得這是很真實的感慨。
總之,經方的思維歸經方,后人歸納的表記學歸表記學,不是什麼需要互相依存的學門。像現(xiàn)在還有些人,用很奇怪的英文字母什麼的來標示經方的藥理,試圖來作「大破解、大揭秘」的工程,我也是搞不清楚多費那個周章是要干什麼啦!中國人直接讀古書最容易理解的東西,為什麼你要發(fā)明一套火星文,把古籍以「極具偏差」的手法譯成狗屁不通的火星文,再強迫地球人去多學一套火星文,然后才能……用火星文來學地球語的古書?
這都是……為了夸飾一己的學術成就,而去破壞原本最有效率的學習方法啊。
所以,這一類的「總結論」式的歸納,講白了,也就是地球人很怕「未知」,什麼東西都要趕快給它安上個全不合身的「結論」來讓自己安心,即使根本尚未弄懂。
中國人還有一套辨證法,后來變成日本人很會用,叫做「氣.血.水」辨證,雖然不具全面性,卻有提示性的意義。不要以為人只有氣跟血,中間還有「水」,氣是陽,血是陰,水是中間那個像津液的東西。人有「氣滯」,有「血瘀」,有「水毒」,這三樣,哪一樣出問題你都得處理的好才行哦。就像很多人的心臟病,是水毒型心臟病啊,水的代謝很差,每一個細胞都微微浮腫,把血管壓得壓力很大、雜質很多啊,這種的,你去治心臟、挖血管有什麼用?你要把水抽掉啊。這些都是要考慮的層面嘛。
至於,日本方面,大概是三百多年前吧,那個時候也是時方派很橫行的時代。所謂時方派跟經方派的分界,我個人是拿「張元素」當分界點,張元素之后創(chuàng)的方稱為時方,就是「隨著時代潮流創(chuàng)出來的方」,那經方就是「經典之方」嘛,或者是說那個「經」就是指《傷寒雜病論》。宋代雖然有創(chuàng)一些方,可是還可以算是經方派的時代。因為時方最重要的存在基礎就是,張元素創(chuàng)出來歸經理論之后,從此以后每一味中藥都重新洗牌過一次,那個是最大的分界點。
時方傳到日本以后,日本也分時方派跟經方派。只是日本不稱為「經方派」,他們叫做「古方派」。然后時方派在日本稱為「后世方派」。那到了三百多年前的江戶時代,有一個使用經方的醫(yī)者吉益東洞,他就非常痛恨那些「后世方派」的醫(yī)生,他說那些后世方派的醫(yī)生是「陰陽醫(yī)」──就是那些醫(yī)生講話都是那種虛虛玄玄的,什麼五臟轉來轉去,都不會醫(yī)病──於是他就以他一個人的力量跟醫(yī)術,把整個日本的時方派掃平,那個時候吉益東洞的外號叫做「醫(yī)杰」吧。
做到所謂「漢方中興」這樣的豐功偉業(yè)的一代武林盟主「醫(yī)杰」吉益翁,據(jù)說天不怕地不怕的他,只忌憚過一個人,他對於這個人,曾說:「對我而言,他一個人的存在,就隱然像是一整個敵國在那裡一樣,等我死了,醫(yī)林盟主就非他莫屬啦!」不過他說的這個人,后來并沒有接收吉益翁的天下江山,因為那個人只活到三十五就因為先天體虛得寒疝死了。這個人,在日本也有人稱他為「醫(yī)圣」,但到底是行跡不明,所以我就叫他「小」醫(yī)圣,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人,學中醫(yī)的,今天知道這個人的人都很少。這個人的名字是「永富獨嘯庵」,本名是永富鳳(鳳介),字朝陽。永富鳳留下來的著作很少,談醫(yī)術的內容不太多。像吉益東洞,《藥徵》、《方極》之類的作品,都是清清楚楚在教人「醫(yī)術的操作」;可是小醫(yī)圣較有名的一本醫(yī)學著作《漫游雜記》,主要的內容,卻是在談比學醫(yī)術更「之前」的話題──如何以《莊子》的「達人心法」練成《傷寒論》!──蠻夸張的喲,講什麼宋朝溫酒達人奚娘子的故事啦、日本鑄香爐達人龜娘的豪放言行啦……可能是因為我自己喜歡《莊子》吧,讀到這樣子的一本怪醫(yī)書,還蠻感動的。
能把所有日本的時方派這樣剷平掉,你說吉益翁的醫(yī)術是不是算很強呢?很強??墒悄?,吉益東洞也留下一個很大的問題。對吉益東洞而言,他的圣經就是《傷寒雜病論》。而《傷寒雜病論》我們都知道,是不需要理解的,只需要去背它就會有很大的用處的。甚至我們可以說,一個會講某國語文的人,甚至講得很好的人,其實不見得是會文法的。
我們中國人都不知道我們中國話有什麼文法,一直到看到那些師范大學編出來教育外國人的書才知道「喔?原來是有文法的?」??墒俏覀冏约褐v中文,并不會講成不合文法。而外國人做過一個實驗:你如果把一個文法正確的句子,依照那個文法結構,去造出二十幾句同樣結構正確的句子,讓一個學習者一直唸一直唸一直唸,讓那個人唸熟背熟,再換另外一個句法的二十句讓他唸熟背熟,然后,再叫那個人自己去試著講英文造句,會發(fā)現(xiàn)那個人的英文文法「竟然是對的」!──當你熟悉了正確的脈絡久了,其實人的「潛意識」非常的精,它會硬地歸納出文法,然后作存檔。因為人的潛意識有這種機能,所以在我心裡某一個角落,會相當贊成「讀經教育」,因為你讀熟了之后,很多很多的文法你會自然完成,那是潛意識就會自動運算的東西。所以我們都不會中文文法還是可以講中文。
那,一旦人能夠把《傷寒雜病論》背起來,他就算不是有意識的,他都會知道中醫(yī)的理法是什麼,以至於他在遇到病人的時候,即使只憑直覺開藥,都有可能開的是正確的。那就是潛意識文法的力量。
吉益東洞,以一本《傷寒雜病論》做到這樣的醫(yī)術,當然是很難能可貴,可是呢?當他著書的時候,他就強調一個很激烈的論點「萬病一毒說」,說所有的病都是一種毒氣造成的,就是「邪氣」,你不要管他是什麼邪氣,你只管把它打走就好了,而他這樣講,就是要把我們中國的「病機理論」做到最簡化,因為凡是在外面看過中醫(yī)、或是聽過人家談中醫(yī)的人都知道「病機理論」是多可怕的東西?!覆C」就是「這個病為什麼會發(fā)生,你的內在出了什麼事」。那,那些中醫(yī)黑話高拐分子講話一扯起病機,什麼內臟都可以掰進去,聽起來很過癮,可是……療效很差。
我們中國人治病的時候都要「辨證」,對不對?那個「證」,我們都會寫這個「證明題」的「證」,而不寫作「辨癥」。為什麼呢?因為這個「證」字裡面呢,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這個「病癥」的「癥」;一個是「證」,「證明」它的推理過程。什麼叫作「辨證」呢?──這是我們張仲景的絕活喔──比如說我們要判定一個「桂枝湯證」(就是說這個病適合用桂枝湯)的時候,我們要找他很多很多的小「癥」,比如說他后腦勺有沒有一點僵硬啦、鼻子有沒有流鼻水啦、有沒有打噴嚏啦、有沒有脈浮起來啦、有沒有吹到電風扇就覺得很討厭啦,當這些這些所有的小「癥」都匯集起來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推測出他體內確有這個「病機」,「病機」就是「之所以生病的理由」,比如說在桂枝湯證是「受到風邪而不是寒邪入侵,這個風邪還沒有攻入營分,還在衛(wèi)分……」──用這些小癥狀去找出病機──而當兩者理論跟實際都脗合的時候,我們說我們得到了一個「證明」,證明我們可以開桂枝湯。所以「辨證」的「證」都是用言字旁的「證」?!缸C」這個東西,除了「癥狀群」之外還有「病機」,這是我們中國人完整的「證」的定義,它是一個「證明」的過程。
但是吉益東洞呢,就是因為太討厭那些陰陽醫(yī)講這些東西了,所以他不允許學中醫(yī)的人講任何病機的理論,什麼腎陰虛啦、肝火旺啦,不準!因為《傷寒論》裡面也沒怎麼講這些東西,《傷寒論》比較會講的是說有什麼「癥狀」,口乾舌燥啦,大汗出啦……所以他就不準人家講病機,只準人看這些「癥」去推測他是《傷寒論》所說的哪個「證」。那當他這樣子做了之后,從此日本人的中醫(yī)醫(yī)療系統(tǒng)──他們叫「漢醫(yī)」啦,「漢方醫(yī)」──「漢方醫(yī)」的醫(yī)療系統(tǒng),就跟所有的病機理論脫節(jié)了。抓住了《傷寒雜病論》固然很好,可是從此跟《黃帝內經》說掰掰了。因為《黃帝內經》有很多內在病機理論的東西。之后在他們的漢方醫(yī)學裡面,《黃帝內經》就不見了──當然不是完全不見啦,而是不太容易學習了,學習上比較有障礙。
比如說我們中國人有一味藥叫做「茵陳蒿」有沒有聽過?有些人說他肝不好,用茵陳泡茶喔──我不很喜歡這種做法啦,因為是比較苦寒的藥──「茵陳蒿」,我們《傷寒論》裡面當一個人發(fā)燒又發(fā)黃的時候會用到它,退那個黃疸的,我們中國人如果要論「病機」就會說:「茵陳蒿,治的是肝經的濕熱?!刮覀儽容^會這樣子講它,肝有濕有熱的時候,茵陳蒿可以把它瀉掉??墒羌鏂|洞的《藥徵》,就講說:「說茵陳蒿治『濕熱』,這是邪道之說!你看張仲景這位圣人之書所寫的,你就知道茵陳蒿是治『黃』,所以各位記好了,茵陳蒿是治『發(fā)黃』!不是治濕熱?!咕瓦@樣嚴格劃分,凡是講濕熱,他都打叉給零分這樣子。
可是吉益東洞所做的好事就是,從此以后日本穩(wěn)定於經方派,所以現(xiàn)在經方的研究,日本那邊,像近代的幾位,矢數(shù)道明、大塚敬節(jié)這些先生,醫(yī)術都非常之好。他們如果有什麼醫(yī)得不好的地方,就會很深切地反省──我覺得日本人那份「認真」很可愛──他們會深切反省說:「啊,那個人頭痛,在那邊煩躁欲死啊,我就是沒有背熟《傷寒論.少陰篇》的角落有一條『煩躁欲死的人應該吃吳茱萸湯』,所以才拖了那麼久沒把他醫(yī)好,我真是太對不起病人啦!后來,想起來了,才給他吃吳茱萸湯,然后一吃就好了……」都在深切反省條文沒有背熟的事情喔,非??蓯?。反省的是「條文」,而不是「病機」的辨識、推理。
那日本人的中藥呢,用的劑量比我們小非常非常多,幾乎可以說,《傷寒論》的「一兩」哦,他們會用現(xiàn)在的一「克」,那《傷寒論》的一兩如果我來用的話,差不多是十幾克,所以他們吃的藥量是我們的十幾分之一,附子用那麼零點幾克都怕毒死人,我附子八兩都用過了。不過,他們用附子怕毒死人也是有道理的,因為他們的附子沒有像我們中國炮製的那麼透,所以他們的附子也比較容易毒死人。
那日本人用那麼小的劑量能不能取效呢?還是可以的。我學中醫(yī)的朋友遇到日本人來看病,都非常歡迎,因為日本人很乖,你叫他吃這個藥,他就鍥而不捨好好地吃,不會問東問西,就會這樣連續(xù)吃三個月五個月,然后五個月以后來跟你感謝說:「先生,我真的好了,感謝您?!鼓俏覀冎袊瞬灰粯余?,我們中國人吃三天五天就要發(fā)作了,不是病發(fā)作,是脾氣就要發(fā)作了。我覺得這事情很討厭也很矛盾,你自己也在講「西藥很快,中藥很慢」,那就應該會有一個時間上的寬限嘛,可是這些人真奇怪,吃「照理說會很快」的西藥吃了好久都沒有好,他也天天吃,吃安心,都不懷疑「說是很快的西藥為什麼都沒有效果呢?」,可是,吃中藥,他自己也說「應該會很慢、不會有什麼效果」的東西,吃了三天五天沒有效果,就來找你算帳了。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行為發(fā)生,什麼都反著來,不合乎邏輯。
同業(yè)之間,我們都很怕看臺灣的病人;而看到日本的病人,人家回日本都好幾個禮拜了,還在感嘆說「遇到這樣的病人好高興」──這是很快樂的人生體驗哪,講什麼他就一直答「是,是,是,我了解了?!狗浅9?。所以在好病人存在的前提下,他們那樣子只吃少少藥,會不會有效呢?還是蠻可能有效,日本人的水果通常是只吃當季最新鮮的,吃水果的密度沒有很高,當季的西瓜吃一吃、當季的哈密瓜吃一吃,過季了,就覺得「這個不夠滋補,不要了」。吃水果的頻率不高,加上平常吃得夠咸,可以排掉一些水毒,所以身體的調理能夠爭取到藥生效的時間。我們現(xiàn)在常常在用的科學中藥,就是日本人帶頭做的??茖W中藥的濃縮倍率,現(xiàn)在差不多平均來講才三倍到六倍之間,一克的科學中藥,折合成生藥,可能也不過四五克,藥量很輕,我們有時候藥房抓個藥就幾百克的一大包哩??墒侨绻汩L期有恒心地吃,還是可能會有效的,所以日本人可以用這個東西。那至於說感冒藥的話,小青龍湯啊、桂枝湯啊,光是兩三公克,都會有一定的療效顯出來。日本人發(fā)展出這個科學中藥,到今天臺灣人也跟著用??茖W中藥就是把那個藥煮成很濃的藥汁,然后噴在淀粉上面然后弄乾,像奶粉一樣的東西。
以現(xiàn)在的時局來講,中國人這邊,少數(shù)的人在大聲高叫要「經方復興」,而日本就很安穩(wěn)於那種「效果也滿好的,那我們慢慢醫(yī)總會好的」的一種很溫和的經方世界。這是現(xiàn)在中醫(yī)界以經方系統(tǒng)而論的國內外大概局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