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種感官去品嘗,才能從食物中收獲更多愉悅 |品味美食|有機生活
作者:海藻本文來自有機會——中國有機生活第一平臺
“品嘗”離我們有多遠?
“品嘗”食物,本該是人與自然最直接的連接方式。但現(xiàn)在,人們與食物之間的關(guān)系是如此混亂。不是“品嘗”、“品味”,而是心不在焉的“狼吞虎咽”、“暴飲暴食”……食物成了必須越來越新奇特的廉價消費品,嘴巴成了不滿時發(fā)泄的主要渠道,換來的后果是過度的消費和環(huán)境的污染,與飲食不均衡有關(guān)的疾病更是層出不窮、越來越年輕化。
能夠與自然連接、養(yǎng)身養(yǎng)心的“品嘗”,已離我們越來越遠。
我相信,口腹之欲本不是什么罪惡的東西,“追求感官享受”這個目標(biāo)并沒有錯。但有問題的是,人們忘了充分運用自己的感官,甚至忽視大多數(shù)感官的作用,因而總是沒法滿足自己真正的欲望,總是享受不到內(nèi)心期待的那些滿足感,于是繼續(xù)不斷地向外求、追求更多新奇特的食品消費。在感官遲鈍的情況下,吃得越多,就越不滿足,形成一個無底洞。我們忘了問自己:如果把自己的感官訓(xùn)練得更敏銳,是不是能從簡單的食物中享受到更多愉悅呢?
面對人與食物之間越來越混亂的關(guān)系,重新找回感官、學(xué)會品嘗,深入去體會不同的進食方法帶給身體和內(nèi)心的感受,然后再做出真正適合自己的選擇,在我看來,這是養(yǎng)護身心、也善待自然的最好方式之一。
關(guān)于“味覺”的這篇,是“開啟感官,重拾生活”系列專題的最后一篇,是因為,味覺往往和其他感官交錯混雜著、被有意或無意地同時使用,有時讓人們陷在謎團中很久也對其不知不覺。所以,我想,只有當(dāng)我們足夠了解視覺、觸覺、嗅覺和聽覺,才會對味覺有更深入的體驗。
“人并不是因為吃了味美的東西才感到了味美。只有當(dāng)食者具備了能夠感知味美的條件時,才會感到味美的?!薄?div style="height:15px;">
被誤解的味覺
鍛煉味覺的關(guān)鍵,也是最難的一步,就是把它和其他感官區(qū)分開。
在真正的“品嘗”過程中,味覺只起到了很小的一部分作用。正如我們前文所說的,味蕾能嘗到的,僅僅是酸甜苦咸鮮五種基本味(科學(xué)家也在討論其他幾種基本味是否存在,但還沒有定論)。
評價一種食物“好”,絕不可能僅僅是談?wù)撍晃独賴L到的“味”。我們常提到“色香味俱全”這個詞,分別對應(yīng)視覺、嗅覺和味覺。食物給我們的感受好壞,的確是和這三種感官都密切相關(guān)的。而我們不太去注意的——觸覺和聽覺,也同時影響著“好吃”與否的評價結(jié)果。另外,情緒在這當(dāng)中也起著非常微妙、難以被察覺的影響。
這當(dāng)然不是說味覺不重要,而是說,更準(zhǔn)確地認識味覺——不高估或低估它,不把不是味覺的感受錯認為是味覺——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去使用味覺。
區(qū)分五種感官,是為了更好地將它們?nèi)诤显谝黄?。只有知道是哪種感官在產(chǎn)生什么作用,我們才能在品嘗的過程中更有意識地、充分地去運用它們,從每一種食物中收獲更多。
區(qū)分味覺和其他感官
如果不去有意識地區(qū)分,我們可能會把食物帶來的大多美好感受都歸功于“味覺”,或是誤以為嘴巴里發(fā)生的一切都是味覺在起作用,可是事實情況是如何的呢?
視
“色香味俱全”這個詞中,“色”在第一位,可見視覺對于品嘗的重要性。如果對此有懷疑,不妨跟朋友們玩一個“黑暗中用餐”的游戲,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餐廳則更好。體會一下,完全看不見,會增加我們其他感官的靈敏度嗎?還是會讓人突然手足無措,因為不知道盤子里放的到底是什么,出于擔(dān)憂和疑慮,胃口也會被削減了大半?
很多研究都證明,改變飲料的顏色,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對它的判斷。比如給你一杯被食用色素染成橙黃色的蘋果汁,你嘗過后并不會覺得這里面有什么蘋果味。即便是品酒專家,面對顏色被食用色素改變了的酒,也很難做出正確的分類判斷。包裝的重要性也是顯而易見。把同樣一款酒分裝在幾個品牌不同的空瓶子里,人們會覺得瓶子上品牌更高大上的那個更好喝(和朋友們試試這個游戲吧!)。
我們對視覺的依賴遠超對于味覺和嗅覺的依賴,或許是因為在嘗到或嗅到食物前,我們已經(jīng)看到它們,緊接著就對食物的味道有了預(yù)估。
一些高端餐廳對裝修、食器外觀、擺盤、菜單設(shè)計等等細節(jié)的重視,絕不只是花哨的“表面功夫”,而是會實實在在影響到品嘗的感受。所以,也別小看家中用餐環(huán)境對品嘗食物的感受的影響,不需要像餐廳那樣大張旗鼓地豪華裝飾,但是,雜物少一些,清爽、干凈一些,桌上或墻邊擺著綠意盎然的盆栽花草,再加上簡單但別致的餐具,用心搭配不同色彩和形狀的食材……視覺享受的確會為品嘗增添許多樂趣。
影響品嘗的感受的,不只是食物、食器等的外觀,也來自我們身邊所看見的其他一切——比如一起用餐的人臉上的表情。人這種社會性動物,本能地有一種“洞察力”。他人臉上的某種表情,會喚起觀察者的相應(yīng)的情緒。比如,一起用餐的一群人中,如果有一位品嘗到某道菜后露出惡心、厭惡的表情,其他人對這道菜的品質(zhì)判斷也會受到負面影響。
這種“洞察力”有一種很有意思的應(yīng)用方式:家人在一起吃健康食品比如新鮮蔬果的時候,如果你表現(xiàn)出明顯的愉悅感,臉上帶著心滿意足的享受表情,那么其他人也會在無意中增加吃健康食品的意愿;相反,如果不希望孩子吃某種不健康食品,你只需在每次親自品嘗后露出很厭惡、不舒服的表情,暗示“簡直太難吃了!”
聽
在我家附近有一間常去的素食自助餐廳,我通常是在晚餐去那里,大多菜品比較清淡,用料來源透明,簡單的搭配中能體會得出經(jīng)營者的用心??墒?,有一次在午餐高峰時段前往,同時就餐的人非常多,每桌上的食客都扯開了嗓門說話,似乎在餐廳內(nèi)形成反復(fù)回蕩越擴越大的回音??赡苁沁@噪音帶給了我煩躁的心情吧,總之那一餐就遠不如以往的感受好,沒吃多少就離開了。
其實關(guān)于聽覺和味覺的關(guān)系,已有食品公司做出研究,發(fā)現(xiàn)當(dāng)噪音增大的時候,人們對食物的甜度和咸度的敏感度都下降了,而當(dāng)噪音減小,這些敏感度又會上升。噪音(包括吵鬧的音樂)似乎對味覺有一種“遮蔽”效應(yīng)。人們在火車、飛機上用餐時往往感到寡淡無味,噪音的影響也就是原因之一。
而與之相反的,如果選擇了合適的、特別是與食材相匹配的背景聲音,卻會引起正向的情緒反應(yīng),加強人們對某些味覺的感受。比如英國著名的肥鴨餐廳有一道菜叫做“海洋之聲”,在海鮮菜肴之外,還給客人提供放在大貝殼中的ipod,并邀請客人就餐前先塞上耳機聽一段海潮聲——這讓人更有身臨其境之感,但不明就里的顧客卻會把自己心中體驗的美好感覺都歸功于盤中食物的“美味”。
相比音樂,食物本身發(fā)出的聲音其實一點都不遜色,仔細去聆聽,你會收獲許多的樂趣。嚼新鮮黃瓜發(fā)出的咔嚓咔嚓聲,和汁液中散發(fā)出的青草氣息是那么般配,讓人感覺清爽自在;粥在鍋里咕嘟咕嘟冒泡的聲音,特別是快熬好的時候粘稠的泡泡們接二連三的噗噗聲,靜靜欣賞,心中會升起一種溫暖……這些,都是舌尖的味覺無法給你的,卻都是“品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嗅
科學(xué)家估計,我們體驗到的“美味”中,75-95%都來自嗅覺。如果損失了嗅覺,你的餐桌將會頓時顯得了無趣味,這點對重感冒中的人來說特別明顯。
除了“酸甜苦咸鮮”這些舌頭能嘗出來的基本味以外,我們常說的比如“蘋果味”、“咖啡味”、“煙熏味”等等這些都是由嗅覺感受到的。
基本味的種類只有5個,但是食物氣味的種類就太多太多了。比如番茄中就含有400多種揮發(fā)性物質(zhì),只不過其中大多數(shù)氣味非常微弱,但有大約15種揮發(fā)性化學(xué)物質(zhì)決定著番茄的風(fēng)味,是人們能夠辨別出的。下次品嘗番茄的時候,試試看是否可以從中嗅出青草香、花香、堅果香、霉味和泥土香?
還沒開始吃東西的時候用鼻子聞到的香氣(鼻嗅)和吃東西時的鼻后嗅覺(口嗅)相比較,往往有一些區(qū)別,以至于“誤導(dǎo)”我們以為舌頭可以品嘗出很多種香氣,其實并不是。一個有意思的試驗是,在品嘗之前和品嘗過程中多些深呼吸,比較看看鼻嗅和口嗅的異同吧。
另外,在之前我們介紹嗅覺的文章中就提到,我們可以在家中營造更清潔的氣味環(huán)境,拒絕有化學(xué)合成香精的洗護用品和熏香,因為外界的氣味會影響你對食物香氣的感知。讓家里的氣味更簡單,這對于品嘗食物來說非常重要,也是保護身體健康所必須的。
觸
我們常說的食物“口感”,比如酥脆、濃稠、Q彈、絲滑、蓬松、有韌勁等等,其實都不是味覺,而是由嘴唇和口腔中皮膚的“觸覺”在發(fā)生作用??蓜e小瞧了觸覺在品嘗中的地位!
在《品嘗你錯過的味道》一書中,就提到一位天生沒有嗅覺、味覺的美食家弗萊德曼,他對食物的享受很大程度上來自于食物的質(zhì)感,比如他喜歡經(jīng)典工藝制作的壽司,覺得軟硬度剛好的米粒和柔滑的生魚片搭配在一起,具有“豐富的層次和變幻莫測的質(zhì)感”。
很多人平時下意識地喜歡吃一些質(zhì)感多變的食物,比如珍珠奶茶、堅果冰激凌、千層蛋糕等,就并非全是為了追求某種味覺,而是想要感受那種順滑/堅韌有嚼勁、酥脆/空氣感……不同質(zhì)感交錯相融、鮮明對比帶來的愉悅。理解了這一點,或許就可以用有同樣質(zhì)感對比、但是更健康的食材去替代。
如果你有過拔牙后只能吃流食的經(jīng)歷,會知道對食物質(zhì)感的享受是多么可貴。這也是我為什么不愛喝備受推崇的“精力湯”的原因,那么多原本質(zhì)地豐富的食材都被攪成一杯糊糊狀的東西,從感官享受的角度來講可真沒什么吸引力。
其實,如果給予足夠的覺察,我們每個人都能從食物豐富的質(zhì)感對比中找到更多品嘗的愉悅。
再說到許多人又愛又恨的“辣”,其實也不是味覺,而是一種觸覺。辣是一種疼痛感,它和薄荷帶來的冰涼感、碳酸帶來的針刺感等等類似的,是一類“刺激”的感覺。
人們?yōu)槭裁磳蹦敲礋釔??是天生喜歡口中的疼痛感嗎?還是別的什么原因?《品嘗的科學(xué)》一書中有一段說得特別好:
“追求極辣的人,喜歡這種沒有風(fēng)險的危險與疼痛,還有那緊接而來的解脫。(《風(fēng)味原則食譜》作者保羅·羅津說),‘就像有人喜歡云霄飛車,高空跳傘或是看恐怖電影一樣,熱衷于那種恐懼和刺激。’……吃辣椒是一種名副其實的自虐,一種在文明保護下的我們可以追求的危險?!?div style="height:15px;">
從危險與生機并存的自然界中進化而來,“刺激”是生而為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如果生活其他方面過于平淡,我們常會絞盡腦汁想法子,用相對安全的方法刺激自己的神經(jīng)。對于那些明明該戒辣卻怎么也戒不掉的人來說,找些更有創(chuàng)造性、對身體更溫柔的刺激來替代辣的刺激,會是解決方法之一。
心情對味覺的影響
各種感官與味覺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是如此錯綜復(fù)雜,再加上心情的影響,可以肯定地說,一種食物好不好吃,真的沒法從純粹客觀的角度去評判。“品嘗”這件事,總都會受到太多主觀因素的影響,不可避免,而這也正是它最美妙之處。
很多人都體驗過,在憤怒、悲傷、焦慮、恐懼的時候,平時再喜歡的食物也沒了吸引力,到了情緒非常激烈的時候,甚至根本就不吃不喝了。
有這樣一個有意思的研究證明,“當(dāng)你想著‘愛’的時候,連喝水都變成了甜的?!?div style="height:15px;">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xué)的一項研究中,一批學(xué)生被分成三組,一組被要求描寫跟“愛”有關(guān)的回憶,一組寫跟“嫉妒”有關(guān)的,另一組寫中立色彩的回憶(作為對照組)。接著,學(xué)生們會品嘗兩種糖果,評價糖果的甜度、酸度和苦味的程度。研究結(jié)果是,寫關(guān)于愛的回憶的那組學(xué)生,對兩種糖果的甜度評價都更高!接下來更有意思的是,研究者讓學(xué)生們品嘗蒸餾水,但假稱說這水是一款“新研發(fā)的飲料”,也讓學(xué)生評價甜度、酸度和苦味的程度。結(jié)果同樣的,依然是寫關(guān)于愛的回憶的學(xué)生們對于水的甜度評價更高!這蒸餾水里可是什么都沒加的啊。
愛與甜蜜的聯(lián)系,或許來源于生命的初期,不管是母乳還是奶粉喂養(yǎng),嬰兒都會品嘗到甜味,因而可能潛意識中一直將“甜”這種味覺跟母愛、家人的愛、安全感聯(lián)系在一起。
看到這樣的研究,或許可以幫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理解,為什么很多人內(nèi)心失落的時候都喜歡大吃特吃甜食。
又或許,我們可以受此啟發(fā),嘗試帶著更多對內(nèi)心的覺知去選擇食物,在想要拿起一罐甜點的時候,問問自己,我現(xiàn)在需要的是甜味的食物,還是需要讓我內(nèi)心“感覺甜蜜”的愛?我是不是該停下來區(qū)分一下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我可以怎樣滿足自己真正的需求呢?
神奇的味覺
· 流傳已久的“味覺分區(qū)”其實是一個迷思。實際上,舌頭的任何部位都能品嘗到“酸甜苦咸鮮”,只是敏感度不同。不信的話,可以用棉簽蘸一點鹽、糖或醋放在舌頭的不同位置,看看是不是不論放在哪都能嘗得出來?另外,口腔的腭、咽等部位也有少量的味蕾,味覺不只是在舌頭上發(fā)生的。
· 糖分是熱量的重要來源之一,人類演化的過程中為了覓食求生,甜味成為兒童與生俱來的偏好,甜食有助他們獲得支持成長的熱量,同時兒童也對苦味特別敏感,原因是大自然中很多天然毒物都帶有苦味,兒童對甜味或苦味的特別喜惡,在本能上是有助于熱量的攝取及避開有毒的物質(zhì)。成長后,我們對味道的嗜好會慢慢變得復(fù)雜,有人喜歡苦瓜或苦啤酒等食物,并非由于味蕾出現(xiàn)變化,主要與飲食文化及個人飲食習(xí)慣有較大的關(guān)系。
· 一般隨著溫度的升高,味覺敏感度加強,最適宜味覺產(chǎn)生的溫度是10-40℃,其中30℃時味覺最敏感。溫度過高或過低時,味覺都將變得遲鈍。所以,夏季別太貪吃冰,冬天別總是抱著滾燙的火鍋不放,在適合的溫度下品嘗,才能感受到食物中更豐富的滋味。
· 母親對味道的偏好會經(jīng)由羊水和母乳傳遞給嬰兒,想讓孩子吃得更健康,母親自己在孕期和哺乳期都要吃得健康,早早開始培養(yǎng)孩子的偏好。
· 新鮮的蔬果和肉類中天然都含有糖分和鹽分,加過多的鹽、糖等調(diào)料會妨礙我們品味食材本身的鮮美味道。慢下來,細細品味每一種食物,這帶來的驚喜和愉悅會遠遠超過重口味調(diào)料帶來的一時快感。
· 就像人的視力存在很大差異,不同人的味覺也存在很大差異。根據(jù)味蕾的密度分類,大多數(shù)人屬于味覺一般者,少數(shù)人是味覺有限者或味覺超強者,但是,并非只有味覺超強者才能成為品嘗師(就像聽力最靈敏的人不一定是音樂家),各種類型的人都可能成為品嘗師。不論味蕾密度多少,經(jīng)過練習(xí)后,我們都能對味覺擁有更強的感受能力。
味覺體驗練習(xí)
一種常見的味覺練習(xí)是,對味覺進行分解,你可以利用以下4個要素來解析自己的味覺:What(什么);How(多少);Where(哪里);When(何時)。
下面的這個列表,能幫助你理解口中的味覺體驗:
味覺體驗表
在品嘗的開始你嘗到了什么味道:酸甜苦咸鮮?
這些味道分別的濃度/強度有多高:比如我喝到了高酸度,低咸度,很重的苦味等。
味覺發(fā)生在口腔或咽喉的位置(某種味覺感覺最明顯的位置):比如舌尖明顯感到甜,舌兩側(cè)明顯感到酸味。
味覺發(fā)生的先后:比如開始感覺到酸味,再而是甜味,最后是略帶苦味的余韻。
解析之后再進行融合,會頓時發(fā)現(xiàn)每一口食物都不一樣了。試試看吧,把每一餐當(dāng)做一次讓感官獲得樂趣的機會,可能你會驚嘆“原來我錯過了這么多!”
一個理想的品嘗過程
綜上所述,品嘗不是只用到味覺,而是多種感官的融合,外加上情緒的影響。我們可以嘗試去有意識地運用這些步驟:
· 情緒:情緒不好的時候,不要吃東西,先跟自己的情緒相處一會。常跟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用餐;用餐時盡量討論積極愉快的話題(當(dāng)然,也別說得太起勁,分心太多了就沒法專注品嘗了)。
· 環(huán)境中的嗅覺和視覺:在家中,為自己營造氣味干凈、沒有雜物、簡單整潔又美觀的用餐環(huán)境。
· 食物帶來的視覺體驗:面對一盤食物,先不急著開始吃,而是觀賞它的色彩、形狀、食材的搭配和堆疊。
· 嗅覺:深呼吸,用鼻子聞一聞空氣中的香氣;食物放進嘴里后,也讓它停留一會,深呼吸;咀嚼時繼續(xù)深呼吸,用鼻后嗅覺充分感受食物的香氣;咽下食物之后,留意它送入鼻腔的最后一縷余香。
· 味覺:可以參照上文的味覺體驗表,解析食物中的酸甜苦咸鮮各種味覺。
· 聽覺: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品嘗,播放自己喜歡的音樂(最好是較輕柔的);欣賞咀嚼時食物發(fā)出的響聲。
· 觸覺:慢慢咀嚼,留意食物在整個咀嚼過程中的質(zhì)感變化,以及是否給口腔帶來刺激感、刺激感的位置和多少(辣、涼、麻、針刺感等)。
此外,還有其他許多感官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品嘗(此次專題的文章中還沒有具體寫到視聽嗅觸味以外的其他感官,留待今后討論)。比如在品嘗過程中以及其后,仔細感覺身體內(nèi)部各個部位的感受,是放松還是緊張?是否有冷或暖的感覺?能量流動是否順暢?整體是否舒適?等等。
這聽上去很難,如果我們多嘗試體驗幾次,就會成為自然而然的習(xí)慣。
這樣的品嘗,會幫你注意到自己錯過了多少美好的感受,會幫你判斷自己究竟是否喜歡和需要某種食物,更重要的是,在人與食物之間重新建立一種更平和、更愉悅的關(guān)系。
更好的品嘗,從廚房和土地開始
我們常常被誤導(dǎo),以為某些單一的味覺刺激(比如甜或咸)是值得我們花一切代價去追求的,其實,如果理解“品嘗”中多個感官的不同作用,我們就可以用多種感官的刺激來代替單一感官的刺激,并學(xué)會欣賞多種感官相互融合帶來的豐富感受。這樣,即便吃得很簡單,也不會有總是不滿足的感覺。
自己動手做菜,比總是在外面吃的一大優(yōu)點是,可以用更多種的感官、更長時間地多方位地與食物互動。當(dāng)面團發(fā)酵后變成多孔的柔軟“海綿”、散發(fā)著酒香和麥香,當(dāng)洗菜和切菜時觸摸著葉片上的細細脈絡(luò)、觀賞鮮艷的色彩,以及憑借聲音和香氣的逐漸改變來判斷濃湯是否已經(jīng)煮好……誰能說這些不是“品嘗”的一部分呢?誰說必須坐在餐桌上才能“品嘗”呢?
當(dāng)學(xué)會這樣豐富的品嘗方式后,我不由地聯(lián)想到,或許更高層次的品嘗還是需要從土地上開始的。
如果你曾有過務(wù)農(nóng)的經(jīng)歷,哪怕規(guī)模再小,你都一定會明白這一點。從打算種植的那一刻起,甚至還沒有翻地,沒有播種,什么都沒有做呢,你就已經(jīng)開始在“品嘗”了。而在種植過程中,多種感官都在同時體驗著,天氣的變化,田間的風(fēng)雨聲和葉片沙沙聲,陽光的溫度,花香蟲鳴,隨著季節(jié)的色彩更替……直到收獲以及享用。這個漫長的過程很不容易,但就算有失敗,也同樣是一種融入自然的“品嘗”。這與僅僅是在餐廳吃一頓不知食材從哪來、不知如何被烹飪的飯菜相比,完全是兩種不同的體驗。從土地開始的品嘗,不僅是多重感官的體驗,更是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體驗,最終從一盤簡單的菜品中,會再次品嘗到整個生長季節(jié)中人與土地互動的酸甜苦辣。
或許你沒有條件種植自己的一塊農(nóng)田,但如果能跟農(nóng)人交朋友,常常去體驗不一樣的生活狀態(tài),或是僅僅在自家陽臺種小小的幾盆菜,同樣也能“品嘗”到這不一樣的體會。
很多人曾問我,能不能“客觀”地評價,生態(tài)食材是否比普通食材更好吃?我覺得這個答案真的是無法客觀的。我們可以用機器客觀地測量食物中的糖分含量,但是說到整個品嘗的感受,永遠只能是主觀的。與其問生態(tài)食材是否比普通食材更好吃,不如問,我會“品嘗”食物嗎?我會用自己的全部感官去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嗎?
結(jié)語 | 打開感官,慢慢品嘗
我前段時間有考慮,寫味覺的話,需要把它完全跟其他感官分開寫嗎?后來越想越覺得,這沒必要。因為任何時候,味覺都不可能單獨發(fā)生作用,它總是和其他感官融合的。正是因為這種融合總是自然而然發(fā)生,讓我們對味覺總是誤解重重。這篇文章中的大部分內(nèi)容其實是在說“味覺不是什么”以澄清常有的誤區(qū),也試圖說明通常講的“味道”到底來自何處。理解了這些,才能理解味覺,也才能讓各種感官更和諧地融合在一起。
怎樣才能從食物中獲得更多的樂趣?我們通常可能想到的答案是,去找更多更好的餐廳,買更多更新奇的食材,嘗試更多從沒做過的復(fù)雜菜式……這些方式真的有作用嗎?至少對我來說不是。希望看完此文后,你也會有一些不一樣的思路。篇幅所限,這里所寫的,僅僅是關(guān)于品嘗的非常小的一點點,這是個非常有意思也有挑戰(zhàn)性的話題,未來我還會繼續(xù)和大家分享。
慢食運動創(chuàng)始人卡洛·彼得里尼說,“食物的質(zhì)量好壞取決于那些尊重農(nóng)戶辛勞,并且愿意培育自己感官的消費者?!比绻覀兛偸切牟辉谘傻爻?,把“吃”僅僅當(dāng)做填飽肚子或是增加營養(yǎng)的任務(wù),或是僅僅追求一兩種單一的味覺,那么我們就無法充分享受飲食的快樂。如果自己的感官喪失,無法辨出食物對身體的影響,就很可能無意識地陷入大公司精心打造的垃圾快餐陷阱中。
不論你是想要吃得更健康,還是想減輕體重,或是培養(yǎng)孩子的飲食習(xí)慣……“打開多種感官,慢慢品嘗”都是一條絕佳的路徑。當(dāng)我們重新學(xué)會尊重自己的身體感官,它們就會自然而然成為充滿智慧和靈性的指路燈。這比看多少專業(yè)書籍、死記“該吃什么不該吃什么”都要有用得多。
也許一些忙碌著的人們會問,哪來那么多“慢慢品嘗”的時間呢?
可是,如果大部分時間都被用在忙碌上(特別是用在自己并不享受的忙碌上),卻連最基本的、“品嘗”的樂趣都享受不到,那忙碌到底是為了什么呢?
參考書籍
《品嘗你錯過的味道》 by Barb Stuckey(推薦閱讀)
參考文章鏈接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4/01/22/emotions-taste-love-_n_4647125.html
https://www.jiuhuar.com/news/59bd772b8ba5b0c97a8b46c3.html
http://mp.weixin.qq.com/s/Uk3d-ICGXhfR457Tk3fTvQ
有機會原創(chuàng)文章
圖片來自Pixabay, HackCoffee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