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之火都抵不過邊緣性人格者的怒火。
這句話是對邊緣性人格者性格的描述。
讀《與內(nèi)心的恐懼對話-擺脫來自親人的負能量》一書,讓我第一次知道了邊緣性人格障礙這個疾病名稱,該書由美國人保羅·梅森和蘭迪·克萊格合著。
保羅·梅森是一名心理醫(yī)生和邊緣性人格障礙專家,他的很多關(guān)于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研究成果主要發(fā)表在《臨床心理醫(yī)學雜志》上,受到很多讀者的喜歡,在《與內(nèi)心的恐懼對話》一書中加入了很多梅森醫(yī)生的患者案例,使得本書更加通俗易懂;本書另一位作者是蘭迪·克萊格,她是一位邊緣性人格障礙專家,通過創(chuàng)建網(wǎng)站www.bpdcentral.com和 “歡迎來到奧茲國”在線支持群組,為全球關(guān)愛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的家庭成員提供了支持與關(guān)懷,為需要幫助的患者家屬提供了豐富且專業(yè)的幫助。
《與內(nèi)心的恐懼對話-擺脫來自親人的負能量》一書,詳細介紹了什么是邊緣性人格障礙;邊緣性人格者會對非邊緣人格者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如何制定安全計劃;非邊緣人格者如何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等幾方面的內(nèi)容,該書可幫助專業(yè)醫(yī)生指導患者,為患者家屬和朋友提供支持和安慰,為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帶來改善的希望,更重要的是,使患者家屬和朋友獲得更多的內(nèi)心治愈。
邊緣性人格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不穩(wěn)定的人際關(guān)系、自我意象、情感(情緒)、明顯的沖動性。作者在書中給出了診斷標準,應至少包括以下九項里的五項。
1、瘋狂地努力避免真實或者想象中被拋棄的可能性。
2、一種不穩(wěn)定且緊張的人際關(guān)系,主要特征是在對他人的極端理想化與極端貶低之間交替變化(分裂)。
3、認同障礙:持續(xù)明顯不穩(wěn)定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感知,長期感到空虛。
4、至少在兩個方面存在可能導致自我傷害的沖動行為(例如,揮霍無度、性濫交、藥物濫用、行竊、飆車、暴飲暴食等)。
5、反復發(fā)生的自殺行為、自殺企圖或自殺威脅及自殘行為。
6、因顯著地情感反應導致的情緒不穩(wěn)定性(如強烈的陣發(fā)性煩躁不安、易怒或焦慮)。
7、長期感到不安。
8、不合宜且強烈的憤怒或難以控制的憤怒(例如,頻繁憤怒、經(jīng)常生氣、反復與人發(fā)生肢體沖突等)。
9、短暫的、與壓力應激有關(guān)的偏執(zhí)、妄想或嚴重的解離癥狀。
在書中,作者用大量的真實案例,解讀了邊緣性人格者害怕被拋棄、認同障礙、非黑即白、易沖動、自殺自殘、情緒不穩(wěn)、長期空虛、偏執(zhí)妄想等癥狀,為專業(yè)醫(yī)生和患者家屬提供了明確的標準依據(jù)。
與邊緣性人格者一起生活,就好像生活在持續(xù)不斷的矛盾中,被沒完沒了的矛盾主宰。
這句話是與邊緣性人格者相處的家屬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描述,由此可見,患者家屬的生活時時刻刻如履薄冰,使他們身心俱疲,讓他們倍感困惑和無助,有時不得不接受邊緣性人格者的思想和感受,有時也會導致退縮或開始不良行為,甚至因長期處于過度警覺狀態(tài)導致自身身體疾病。但是:
你不是神。這不是你的責任。你無法彌補這個人。你的任務是接受現(xiàn)實。
因此,保護好自己,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就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2016年,發(fā)生了令人震驚的北大天才馬謝宇弒母藏尸案,直到2019年兇手逃亡三年后才落入法網(wǎng)。
此案引發(fā)了大家的廣泛關(guān)注,網(wǎng)友們開始反思家庭教育對孩子性格養(yǎng)成的重要性。
吳謝宇的舅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其姐很清高有人格潔癖,從而注定了悲劇的結(jié)局。之后他還在給吳謝宇的諒解書中寫到:“我們已經(jīng)原諒他了,犯下的錯不能全怪他。”
吳謝宇的母親是福建莆田仙游人,她是家中的大女兒,也是當時家族中唯一的大學生。在大家的印象中,她自尊心很強,留著中年人常有的齊耳短發(fā),平常只穿深色衣服,幾乎從不穿裙子總穿長褲,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她的鄰居曾說,它家的家教很嚴格。
在吳謝宇高二的時候,其父因癌癥去世,這給了吳母很大的打擊。本來就性格偏執(zhí)的吳母,從此變得沉默而易怒。她曾經(jīng)因為樓上住戶家的孩子稍有吵鬧,就沖上樓去數(shù)落。
在高中的時候,吳謝宇每晚都會和媽媽通電話,按媽媽要求事無巨細向她匯報當天做了什么,甚至花了幾塊錢買了什么東西,都要向媽媽匯報,升入大學以后,也是每天如此。
高中時,吳謝宇曾對同學多次提起自己太累了,多次顯露出低落的抑郁情緒,在升入大學以后,這種情況非但沒有好轉(zhuǎn),反而更是加劇。
由此可見,吳母對兒子有極強的操控欲,她對兒子有深深的依賴,她害怕被兒子拋棄。正是吳母強烈的操控欲,讓吳謝宇不堪重負,母親的行為帶給他巨大的痛苦,嚴重影響了他的生活,他想要逃離。
他曾立志努力去美國留學進而定居。但是母親要么以金錢為理由控制他出國,要么想跟他一起出國陪讀。這使得吳謝宇想通過留學脫離母親過度控制的美好愿望最終破滅。或許這也成了壓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慘案發(fā)生了。
第一、尋求支持,控制情緒,照顧自己,改善健康狀況。
第二、擺脫情緒困擾,保有自己的選擇,幫助而不是解救他人。
第三、用傾聽去溝通,將安全置于首位,控制怒火,化解憤怒與批評,確認與共情。
第四、用愛設(shè)置界限,設(shè)置邊界,堅持改變及描述、表達、申明、強化的DEAR四字技術(shù)。
第五、強化正確行為,鞏固間歇強化。
1、設(shè)置個人界限
個人界限就像游戲規(guī)則,可以為你的生活帶來秩序,為你帶來安全感和掌控感,幫助你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如果吳謝宇能夠及時和媽媽設(shè)置一個合理的界限,并堅定清晰地向媽媽聲明自己的需求,溫和地小心謹慎地與媽媽進行溝通,告訴媽媽哪些事是必須要由自己來做決定和拿主意的,讓媽媽知道哪些游戲規(guī)則是必須遵守的,經(jīng)過和媽媽的積極溝通和一段時間的冷處理后,事情或許不會走入絕境。
蘇珊博士曾在《原生家庭》中提出“有毒”父母的概念,按此說法,吳母應該算是有毒的母親。蘇珊博士曾給出改善和“有毒”父母關(guān)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給他們寫信和對峙的方法,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設(shè)置合理的界限,通過和父母的溝通,逐步從父母的過度操控和負面影響中走出來,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2、化解怒火與指責
在和邊緣性人格者交流時,要選擇平和的方式,用真摯自然、中立的態(tài)度講話,不要反擊、不要無禮。
3、自信而清晰地申明你的需求
回應邊緣性人格者有兩種方式:一是如海綿般全盤吸收,二是如鏡子般原樣奉還。對于事實真相,要認清現(xiàn)實并堅持下去。
憤怒、虐待、自殘和自殺威脅是最令人孤立無援、最令人害怕的行為,卻也是非邊緣性人格者必須與身邊的邊緣性人格者對抗的行為。有時候非邊緣性人格者也會憤怒,也會去虐待對方,或者想要自殺。應對這些困境的關(guān)鍵是做好計劃,得到外界的幫助。你的行為很有可能會鼓勵邊緣性人格者去尋求他們迫切需要的專業(yè)幫助。
與邊緣性人格者相處猶如在蛋殼上行走,在書中,作者介紹了面對邊緣性人格者憤怒、身體虐待、自殘、自殺行為時,患者家屬應該如何應對,以及作為邊緣性人格者的家人,如何與他們相處。
1、面對自殺威脅時,應該怎么做?
不該做什么?:
不要和其爭論;不要指責;不要向威脅讓步;為自己和雙方尋求專業(yè)幫助。
應該做什么?:
向邊緣性人格者表達我們的支持和關(guān)心,堅定地維持我們的個人界限,同時堅定地向其表示,自己很關(guān)心他,希望他們選擇活下去,并能夠主動尋求幫助。
2、如果孩子是邊緣性人格者,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住院治療;邊緣性人格孩子變得暴力或?qū)λ嗽斐赏{時,可以打電話報警,讓警方介入;尋求親朋好友、心理醫(yī)生或其他外界機構(gòu)的幫助。
3、如果父母是邊緣性人格者,如何保護孩子?
(1)樹立好榜樣,讓孩子看到自己對待邊緣性人格者伴侶的態(tài)度,身教重于言傳。
(2)獲取邊緣性人格者的支持,幫助孩子接受現(xiàn)實。
(3)強化和孩子的親子關(guān)系,用心傾聽孩子的話,幫助他們信任自己的認知,鼓勵他們談論自己的感受,做孩子堅強的依靠。
(4)鼓勵獨立思考,帶給孩子全新體驗。
(5)幫助孩子客觀看待邊緣性人格者的行為。
(6)為與邊緣性人格者有關(guān)的孩子設(shè)立界限。
一旦設(shè)置了界限,就要始終如一地遵守,特別注意的是,假如看到或聽到孩子受到身體和情感虐待,一定要格外嚴肅對待。
(7)為孩子尋求治療。
很不幸,吳謝宇的爸爸在其高二時去世,吳謝宇失去了可信賴的依靠,如果說吳謝宇高中未成年時沒有勇氣和力量與母親抗爭,只能深受家庭的桎梏無法逃離,但是他在大學期間,作為一個成年人,完全可以通過努力利用一些技巧擺脫媽媽的過度操控,減少媽媽對自己生活的負面影響,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但是沒有了父親關(guān)愛的吳謝宇,面對母親強烈的操控欲,他無處可逃,他憤怒過、恐懼過、抗爭過直到最后崩潰,如果吳謝宇能夠?qū)で笃渌H人或?qū)I(yè)醫(yī)生的幫助,或許事情就會是另外一個結(jié)局。
(8)帶孩子離開受虐環(huán)境。
當環(huán)境不夠安全時,就要帶孩子離開,當孩子逐漸長大時,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各種課外活動,以減少他們和邊緣性人格者的接觸機會,讓他們能和其他有愛心的成年人接觸,進而減少孩子們的壓力,增加他們的自信和自尊。
吳謝宇弒母案帶給人們很多思考,母親死去,兒子的前程被葬送,此事給兩個家族帶來的是永遠的痛。因此,學習一些心理健康知識是十分實用和必要的,尤其是對于有人格障礙的人或與之相處的人,因為通過學習能幫助他們找到彼此合適的健康的相處方式,這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智慧。
《與內(nèi)心的恐懼對話--擺脫來自親人的負能量》這本書用很多真實案例解讀了邊緣性人格者的具體表現(xiàn)、對家人的影響,及非邊緣性人格者應該如何走出困境重獲幸福的方法技巧,它是作者送給生活受到邊緣性人格者影響的人們的一份禮物。
用愛守護邊緣性人格者家人,保護好自己,重新開啟自己的幸福生活,這需要能力,更需要智慧。《與內(nèi)心的恐懼對話--擺脫來自親人的負能量》正是一本帶給你這種能力和智慧的書。
來,一起閱讀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