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貨篇第十七·二五(459)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錢穆譯】先生說:“只有家里的妾侍和仆人最難養(yǎng)。你若和他們近了,他將不知有遜讓。你若和他們遠了,他便會怨恨你?!?/span>
【楊伯峻譯】孔子道:“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難得同他們共處的,親近了,他會無禮;疏遠了,他會怨恨。”
【傅佩榮譯】孔子說:“只有女子與小人是難以共處的,與他們親近,他們就無禮,對他們疏遠,他們就抱怨。”
要說千古奇冤,孔子這句話應該算一個,人們認為是孔子歧視婦女。中國人最擅長的就是斷章取義,牽強附會。“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在古代確實是實情,女子在社會上地位低,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在經(jīng)濟上也不能獨立,因此思想和看問題的角度和深度受到很大的限制。與社會中存在小人一樣,和她們相處,很難得到理解和溝通??鬃与m然說了這句話,但他后面接著作了說明,與女子和小人難以共處,是因為和他們親近了,他們就會放縱無禮;而一旦對他們疏遠了,他們就會嘮叨抱怨。
但今天孔子這句話真的是不適用了,不是對小人,小人一成不變,任何時候依然難以共處。是對女人,今天婦女的權益、權利各方面都受到保障,在受教育、社會地位、經(jīng)濟獨立等方面儼然是和男人平等的。雖然社會上依稀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歧視存在,但不僅法律、法規(guī)能維護和支撐婦女,而且現(xiàn)在社會和人們對婦女的尊重已經(jīng)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以后的社會,男人和女人應該只有性別上的區(qū)別,其他都將一視同仁。
而處在新時代的我們每一個人,雖然多少受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但心里決不能將女人視為低人一等的想法,因此在社會上不僅要給予婦女極大的尊重,而且要在可能的情況下給予她們極大的便利和保護。
陽貨篇第十七·二六(460)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錢穆譯】先生說:“年到四十,還是被人厭惡,這就怕無望了?!?/span>
【楊伯峻譯】孔子說:“到了四十歲還被厭惡,他這一生也就完了。”
【傅佩榮譯】孔子說:“到了四十歲還被人厭惡,大概沒有什么發(fā)展了。”
見,被。其終也已,他的一生也就這樣了,終作一生解;或者說他就完結了,終作終結解。
傅教授從孔子的生平來解讀這段話,他認為可能是孔子對自身遭遇的感嘆。孔子三十五歲前往齊國,在齊國居留兩年期間,齊景公曾有意重用,但晏嬰反對,最終不了了之。
錢先生參朱熹“四十為成德之年”來解讀,他認為可能是孔子勸勉人及時遷善改過。所謂的四十成德,是指人經(jīng)過為學,而立,而進入不惑之年,自身品德慢慢得到修煉和提高。如果一個人在四十歲這個年紀依然不懂得修養(yǎng)自己,那他們以后就更不會在修養(yǎng)上要求自己,提升自己了。從修養(yǎng)的角度來講,這樣的人恐怕是廢了,根本沒有發(fā)展了。
孔子無時不在提醒人們改過為善,他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wèi)靈公29》)“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8》)都是希望人們改過自新。后來的曾子也說:“朝有過夕改則與之,夕有過朝改則與之。”人只要改過了,就要給予認可和肯定。那這樣是不是與本章的內(nèi)容相矛盾呢?
當然不是,人到四十還被人厭惡,只能說明這種人有過不改,或者說他們根本認識不到自己的過失。有人說,假如他們四十歲以后開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改正呢?不能說這種情況不存在,只能說這樣的人基本沒什么發(fā)展了,與本章不矛盾。
今天我們評論一個人就不能這樣說了,人在任何時候能修養(yǎng)有德都值得稱贊,沒有年齡限制。只是到了四十歲,還依然渾渾噩噩的,對生活沒規(guī)劃,對自己沒要求,還不懂得做人做事,那就真的無藥可救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