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歲的我們在做什么?在窗明幾凈的教室中昏昏欲睡地聽著老師嘮叨,亦或是為了費盡心思的同家長叛逆,但十四歲的楊六斤卻早已經(jīng)嘗遍了人生的辛酸。
明明應該是被家人呵護在手掌心的年紀,身邊卻沒有一個長輩照料,為了能夠填飽肚子,只能以山中的野草為食。
新聞媒體的曝光讓這個命途多舛的小男孩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大家紛紛為他捐款捐物。
孤身一人身懷五百萬元巨款,總是會引來豺狼覬覦,他的堂哥一心將他從深圳帶回村莊,當真是為自己的小弟考慮,還是為了謀奪那五百萬的巨款呢,我們不得而知。
2000年,小小的嬰兒承載著全家人的希望和祝福出生了,這個小嬰兒就是楊六斤。
家里的人都是沒有讀過書的農(nóng)民,沒辦法為他取一個有文化的名字,只能將他出生時的重量作為了他的名字。
他住在廣西省的一個偏僻的小村莊,那時候家中雖然貧苦,但是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他很幸福。
但是,小小的楊六斤還沒來得及長成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的家中就橫遭變故。
當時,如果農(nóng)民們只靠耕田種地,根本沒有辦法供養(yǎng)一家人。更何況楊六斤的父親還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讀書,能夠在長大之后走出大山,去到大城市里,脫離這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
但他只是個沒有文化的鄉(xiāng)下人,只能靠賣力氣賺取微薄的薪水。他日日辛勞,就連年節(jié)都未敢停歇。
在楊六斤六歲那年,長年累月的辛勞終于還是壓垮了這個家中的頂梁柱,他的父親積勞成疾,病倒在了建筑工地。
醫(yī)生盡力搶救著這個滿面滄桑,快要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的男人,但是他病的太重了。盡管求生的意志很強烈,但也只來得及看一眼匆匆趕來的妻子和孩子,連擦去他們臉上淚水的力氣都沒有,便永遠地閉上了雙眼。
父親的死去不僅僅是讓楊六斤失去了一個親人,更是讓他的家庭失去了唯一的經(jīng)濟來源。
本來這個貧苦家庭的生活已經(jīng)足夠拮據(jù),現(xiàn)如今唯一的頂梁柱倒下了,可想而知,這個家庭的結局會是什么。
果然,不久之后,楊六斤的母親帶著他的弟弟遠嫁到了其他的村莊。
小小的楊六斤還不知道再嫁的意思是什么,只是從爺爺奶奶緊鎖的眉頭和無奈的嘆息聲中,隱隱約約意識到,在失去了父親之后,自己再一次失去了母親。
從那之后,楊六斤便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了。但是,上天似乎是想連他生命的最后一絲甜也一并奪走。
楊六斤不明白,為什么爺爺明明只是小小地感冒了一次,就會喪命呢。
他都學著村里其他人的樣子為爺爺捂好了被子,準備好了熱水和湯藥,但爺爺為什么還是離開了。像當年的父親一樣,身體逐漸變得冰涼,被人裝進一個木頭盒子里,埋進了土里。
爺爺再也不會摸著他的頭,為他捉知了,帶著他漫山遍野地玩耍了。
爺爺?shù)碾x開像是帶走了奶奶所有的精神氣,看著一日日消沉下去的奶奶,楊六斤似乎預感到,奶奶或許也要離自己而去了。果然,不久之后的一個清晨,楊六斤一聲聲呼喚著奶奶,卻再也叫不醒沉睡的奶奶了。
自此,時年八歲的楊六斤,從一個無憂無慮的幸福小孩成為了一個舉目無親的孤兒。
幸而,村委會打聽到他還有一位已經(jīng)成年的堂哥,經(jīng)過一番說服教育,堂哥終于還是同意了將楊六斤帶回自己的家中撫養(yǎng),免除了楊六斤無家可歸的困局。
但是,堂哥已經(jīng)成家立室,有妻有子,他能夠給楊六斤的幫助,也僅僅是給他一個勉強能夠遮風擋雨的破屋子,每年給楊六斤五百元錢,讓他維持基本的溫飽生活,但他依舊很是感激堂哥的幫助。至于上學,那是現(xiàn)如今的楊六斤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了。
五百塊,對一個正常家庭的小孩來說,或許不過是幾周的零花錢,但這卻是楊六斤一年的唯一經(jīng)濟來源。
他還小,也沒有什么力氣,根本不可能有工作,便只能依靠著這僅有的五百元開始了寄人籬下的生活。
從那天起,小小的楊六斤就過上了風餐露宿,饑一頓飽一頓的日子。小小年紀的他,臉上卻再看不見一絲稚嫩,他需要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擔。
一個人生活,就算是一個剛剛獨立的成年人都會吃盡苦頭,更遑論,楊六斤只是一個年幼的稚童。
但好在,村民們都很善良,看著這樣一個艱難求生的小孩子,總是愿意在有余力的時候幫一幫這個孤身一人的小孩。
就這樣,靠著村里人的接濟和楊六斤吃苦耐勞的性格,他活了下來,雖然日子依舊很艱難。
十四歲的楊六斤每天總是早早就起床,為鄰居們切好豬草,走進豬圈中熟練地喂豬,這是他這些年來一直都在持續(xù)著的日常生活。鄰居們總是會時不時地幫襯楊六斤,楊六斤沒有別的,只能幫鄰居們做一些活,以感激他們的幫助。
然后,他回到房子里,用泥土壘砌起來的簡易灶為自己煮好一盒米飯,再將辣椒醬裝好,一起放進背簍里。然后牽起堂嫂家的牛,便開始了他一天的放牛生活。
山中的一方天地,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他已經(jīng)能夠很熟練地知道這座大山中每條彎彎曲曲的小路是通向何處,哪里會有危險,哪里有水源和食物。
山中的野草,哪些能吃,哪些及其苦澀難以下咽,他很是清楚,正是依靠著山中這些野菜,他才能夠在一年只有五百元的情況下勉強填飽自己的肚子。
在《第一書記》這檔綜藝節(jié)目中,跟拍的記者看著楊六斤面不改色地吞咽下那些野草,好奇地上前嘗了一根,苦澀的青草味道在舌尖爆開,哪有楊六斤口中所描述的酸中帶著甜。
而后,楊六斤會來到水庫邊,用自己制作的簡易捕魚器,為自己捉一些手指大小的小魚解一解饞,這是他能夠獲得地為數(shù)不多的肉類了。
生活的磨難總是能催促人不斷成長,楊六斤熟練的從泥地里捉出隱藏著的蚯蚓,而后將撿來的塑料水瓶剪段,倒扣在一起,就制作成了一個抓魚的器具。不多時,便有小魚鉆進了那塑料水瓶里。一下午的時間,他獲得了五六條小魚作為今晚的加餐。
這樣的日子,與流浪漢無異,但是小小的楊六斤卻能苦中作樂,將自己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但是,每當夜幕降臨,家家的煙囪中升起了炊煙,聽著鄰居家的母親呼喊著自己的孩子回家吃飯,楊六斤還是會忍不住的生出些許惆悵。
自從六歲之后,他就再也沒能見到自己的母親了。他只是知道自己的母親再嫁到了另一個村莊,但是那個村莊在哪里,叫什么名字,離這里多遠他都不知道。
白天里那個堅強樂觀,用盡自己全力活下去的小男孩,原來也在思念著自己的母親。
或許是他的表現(xiàn),讓他看起來對一切都是那么地游刃有余,以至于所有的人都忘記了,原來他只是一個尚未成年的十四歲小男孩。
在節(jié)目中,記者問他,想不想在節(jié)目中對母親說些什么,或許他的母親會看到他。楊六斤猛然抬頭,眼神中閃著光,但片刻之后他低下了頭,悶聲說道:“不用了,我媽媽有自己的生活,”
這時候,就連一直只是沉默地記錄著一切的記者都紅了眼眶。他明明還是一個小孩子,怎么能如此懂事,懂事地叫人心疼。
節(jié)目組也詢問過楊六斤是否想再見一見媽媽,楊六斤愣了半晌,但最終還是搖了搖頭。他的母親好不容易走出陰霾,過上自己的日子,他不能去打擾她。
最終,在節(jié)目組的協(xié)調(diào)之下,他和母親還是見面了。闊別多年的母子重逢,一直在人前都表現(xiàn)的像個大人的楊六斤終于撲進了母親的懷中放聲大哭了起來。
這一刻,他的心中有委屈,有悲傷,有與母親重逢的喜悅,種種情緒交織在一起,讓這個年僅14歲的少年只得放聲大哭來宣泄著這些年遭遇的種種。
但是,重逢過后也只能是無奈的分別。母親再婚,繼父也并非是什么有錢人家,并沒有精力再撫養(yǎng)楊六斤這個孩子。
楊六斤此時卻早已收斂了情緒,他似乎早就已經(jīng)清楚了自己的處境,知道母親不可能留下自己。
在母親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說著自己的不容易時,說著對不起楊六斤時,他像是個男子漢一般拍著自己的母親的背,安慰著她,笑著說自己在堂哥家里過的很好,說鄰居總是給他送吃的,叫母親不必擔心他,只要帶著弟弟好好生活就好了。
過后,他主動和自己的母親道別,獨自一人走上了回家的路。
來的路上興高采烈的少年此時一言不發(fā)地坐在車窗邊,看著路邊匆匆閃過的景色,在無人知道的角落里偷偷擦干了最后一滴眼淚。
少年楊六斤的悲慘事件在《第一書記》這檔節(jié)目播出之后,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有很多人為他捐款捐物,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里,楊六斤的個人賬戶中就積攢了五百萬的款項。
深圳康橋書院更是愿意無償接納幫助楊六斤去他們的學校上學,自此,似乎一切都有了一個美好的結局。
但,在楊六斤剛剛適應了深圳康橋書院的生活時,他的堂哥卻要將他帶回村子里,給出的理由是,家里的人都希望他能夠回到家鄉(xiāng)去生活。
最終,楊六斤還是回到了自己的村里,因為他知道,這些年來如果不是堂哥和村民們的幫助,他早在八歲的時候就可能已經(jīng)餓死凍死了,他很感激堂哥和村民們對他的幫助。
因為得到了五百萬元的捐款,他瞬間成為了那時候社會輿論的焦點,大家都在關注這個少年將會怎么做。
多年的苦難讓十四歲的少年心智十分的成熟,他很清楚自己需要感激的人是誰。
他拿出得到的善款中的一部分,為村里修筑了一條公路,正是因為有了這條路,原本和外界無法溝通的小山村逐漸開始繁榮起來。
現(xiàn)如今,當年瘦弱無助的少年已經(jīng)長大成人,他內(nèi)心強大而堅定,從沒有因為悲慘的命運而自怨自艾,而是像一株野草一般,無論生活中的風雨再大,等太陽出來的時候,他總是能向陽而生,綻放出自己的光彩。
希望他今后的人生道路亦會開滿鮮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