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的大意是:人要是沒有長遠的考慮和打算,眼前一定會有憂愁。尤其在房價如此高昂的今天,要是能早10年買房的話,眼前是不是就少了許多憂愁?
在我國就有個16歲的“神童”,在2011年,就逼其父母在北京買房。這個舉動在當時,卻遭到了眾人的怒罵,現(xiàn)在看來“神童”的舉動,還是十分有遠見,著實讓人佩服。
這個“神童”的名字叫張炘煬,他的父親是一名街道辦事員,母親是一名人民教師。那么他有什么過人之處呢?為什么人們會稱他為“神童”呢?
1995年,張炘煬出生在遼寧省盤山縣,在他2歲半時,在3個月內(nèi)就能認識1000多個漢字。小學6年的課程,他只用了2年,就全部學完了。
初中畢業(yè)后,直接跳級,就讀高三;在10歲就參加高考,還以高出二本線近50分的成績,考上了天津工程師范學院;接著,在13歲考上了北京工業(yè)大學,成了全國年齡最小的研究生;16歲又考上了北京航空大學,成了最小的博士生。
而我國博士畢業(yè)生的平均年齡是33.17歲,正因為張炘煬不斷跳級的“超強學習能力”,且在學業(yè)上漂亮的“成績”,他才被眾人稱之為“神童”。那么“神童”背后,有沒有“幫手”呢?當然有,那這個人是誰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天資再聰穎的孩子,沒有父母的引導,也很難取得大成就?!吧裢?張炘煬背后的“幫手”,主要是他的爸爸張會祥。
張會祥對兒子的教育十分投入,他承認:自己并沒有系統(tǒng)的教育思想,只是根據(jù)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因勢利導,因為他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也相信這種方法對孩子最適合。
“不求最好,但求博學”,這是張會祥對孩子的唯一要求,他也不要求孩子一定要出類拔萃,分數(shù)只要達到中上水平就可以了,還買了大量的課外書給孩子看。
本著“在不累的前提下,往前趕”的原則,張會祥有意讓兒子在小學時,就學點初中知識;在初中時,就學點高中知識。這也是為什么“神童”,在小學、初中、高中能一路跳級的關(guān)鍵原因。
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失敗,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所有出類拔萃的背后,都有人在默默無聞地付出。所以大可不必去“羨慕嫉妒恨”,付出和收獲永遠成正比。
就在“神童” 張炘煬16歲時,他威脅父母:要是不在北京買房,我就不參加畢業(yè)答辯,不讀博。但當時他的父母,并沒有足夠的錢買房,所以只是租了房子,為了讓兒子繼續(xù)學業(yè),就說是買的。
不知道“神童”的父母,看到今天北京的房價,會不會后悔當年沒在北京買房。如果換做是你,一個16歲的孩子叫你買房,你會買嗎?你能否像“神童”一樣有遠見呢?
就像有網(wǎng)友調(diào)侃說:要是早幾年,我能和馬云成為朋友,能和他一起創(chuàng)業(yè),那現(xiàn)在少說也是千萬富翁了??赡阒绬??馬云當時說要做互聯(lián)網(wǎng),邀請了24位朋友商量,結(jié)果23位反對,只有1位說:試試看。
人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正常情況下,我們只能理解得了:自己親眼看過的、親身體驗過的事物,對于那些“看不見、摸不著又能賺錢”的事業(yè),我們常常像個“瞎子”一樣,所以不必去怪誰,畢竟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認知買單。
就像這位“神童”的父母一樣,他們也是“看不見、看不清”未來房產(chǎn)的趨勢,所以當時才選擇不買房。所以老話說:“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就是這么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