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少數(shù)民族有20多個,主要是納西族,原始宗教是東巴教,但顯然還處于宗教的幼年時期。有個旅游景點叫“玉水寨”,說是東巴教在麗江的集中祭祀廟堂??衫锩婀┓畹木尤皇裁慈硕加?!既有納西族歷史傳說中的神仙,也有近代的民間豪杰,甚至還有雷鋒和毛主席!真讓人瞠目結舌。“東巴”這個詞也被用來命名納西族但凡有點文化的東東,納西文字叫東巴文字,有學問的納西人叫東巴……
(上圖)城外,高原,野地里的“狼毒花”。
在古城隨處可以見到玉龍雪山,終年被云霧遮掩。距麗江古城只有25公里,高差卻達3200米,山上萬年冰封(不是雪封,實際上應該叫玉龍冰山),山腰森林密布(像臺灣的阿里山一樣),山下四季如春,構成立體氣候的景觀。
麗江“木府”中的“木”姓來自于明朝朱元璋所賜。麗江土著,官姓為“木”,民姓為“和”,更無別姓者。現(xiàn)今姓“和”的仍有不少,如曾經的云南省長,麗江城里有他的生平紀念展(莫名其妙地在一個佛教協(xié)會的院子里展出,類似的莫名其妙在麗江還有不少)。姓“木”的已很少見了。
古時候,麗江曾是成都通往緬甸、印度的“西南絲綢之路”的途經地,也是到大理、拉薩再轉至尼泊爾、印度的“茶馬古道”的重要中轉站。元明時期,土司從內陸請來了各種藝人、工匠,促進了麗江手工業(yè)的發(fā)展,產生了完全脫離農業(yè)的手工業(yè)者和商人。在這種商業(yè)大潮中,納西人發(fā)揮了優(yōu)勢,麗江就成了貨物的集散地??箲?zhàn)時期,滇緬公路被截斷,麗江成為物資囤積地,得到了空前發(fā)展。
如此說來,麗江自古就是商業(yè)重地,那它今天的商業(yè)化又有何不對呢?地方政府請來了投資商和游客,帶來了當今世界的潮流,并沒有改變古城的本來面貌,反而保護得相當不錯,這不是很正常嗎?媒體頻頻詬病“麗江商業(yè)化”,不知所為何來?莫不成你要求每年800萬的游客都扮成300年前的模樣才解恨?
有人說,今天的麗江成了商業(yè)化社會的“靈魂避難所,精神加油站”。其實早在20世紀40年代,國際工合組織麗江辦事處主任,俄國人顧.彼得就在麗江度過了一段讓他刻骨銘心也讓今天的我們津津樂道的時光。顧彼得寫的《被遺忘的王國》已成為今天小資們的熱讀書,書里所描寫的那時的麗江時光,令人向往,即使是今天的“小資們”也沒有如此直抒胸臆。可見,“麗江小資”的符號,絕非始自今天。
在麗江的20多個少數(shù)民族中,有一個以前從不知道,也從未注意的人群——“他留人”引起了我極大的好奇。
這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群。雖然1954年的民族認證工作把“他留人”歸為彝族的支系,但“他留人”自己卻認為他們的祖先是漢人,是明朝初期遷徙入滇的?!八羧恕庇凶约旱恼Z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也不使用彝族文字,卻堅持使用漢文。在“他留”話里,所謂“他留人”就是“遠方留下了的人、外來人”的意思,至今總人口不過4500人。
導游小妹的這一番介紹卻引起我對中國歷史上一個現(xiàn)象的聯(lián)想。
中國歷史上有過許多次的人群大遷徙,遷徙的原因總是與歷史的大動蕩相關——西晉的八王之亂、東晉的五胡亂華、唐朝的安史之亂、北宋的靖康之亂、明朝的靖難之役等等。雖也有官府組織的人群大遷徙,如秦始皇的移民邊疆、山西大槐樹下的故事等等,那都是統(tǒng)治者為了開發(fā)疆域的需求。倒是民間的遷徙,有2個現(xiàn)象頗有些意思:
一是向南方。官宦人家為躲避滅頂之災向著南方、東南方遷徙,遠走嶺南,他們是最早到達這片土地的人,很快在南方建立了自己的氏族領地和獨有的文化,而升斗小民則一程一程地朝著南方遷徙,往往走過一個朝代、經歷過一代一代人后,才能靠近這個南方的最后屏障。如廣東的客家人,東晉的王、謝門閥等等。向著南方遷徙的往往是整個氏族,至少也是一個家族,統(tǒng)一組織、統(tǒng)一行動。盡管遷徙之途多舛,但群體的力量卻能將氏族的歷史、文化以及祖宗脈系的信息完整地保留下來,一直到今天都能清晰地看到。
二是向西南方。與向南方遷徙的氏族不同,向西南方遷徙的多是單個的個體。這些個人的遷徙很像是傳說,頗具傳奇色彩。也許西南的莽莽山地更適合歸隱。向南方的氏族雖然同樣是遷徙,卻只是避難,不是歸隱;而向西南遷徙的個人卻往往是歸隱。
這兩種不同的遷徙方向的背后是兩種不同的苦難和原因。而無論他們遷徙得多么遙遠,漢人的文化始終伴隨著他們。若干年后,這些當年遙遠的、幾乎不為人所知的荒蠻之地,終成為了中華文明的版圖。
但,遷徙到西南方歸隱的個體,由于缺少群體的力量和歸隱的原委,無法準確、清晰、持續(xù)延綿地保留原有氏族的歷史、文化和祖宗脈系的信息,雖然他們固執(zhí)地使用漢文字,卻留下更多的謎團。
這支“他留人”是否也是當年為了歸隱而遷徙到麗江的某個人的后裔?從明朝初期算起至今已歷600多年了,這期間多少炮火連天、砍伐殺戮、饑饉死亡?竟能綿延至今不過區(qū)區(qū)4500人而不散,簡直是奇跡。
“他留人”堅持使用漢字?堅稱自己的祖先是漢人?“遠方留下了的人”?這些似清晰似模糊的特征,與中國歷史上為歸隱而遷徙到西南方的個人行為太有因果關系了。至于當初歸隱的原因,莫不成與洪武初期大殺功臣有關?那“他留人”可就是明朝的高門顯貴之后了?;蛘吲c “靖難”之役有關?果如此,建文帝的歷史謎團可就揭開了,這可是中國歷史研究的重大發(fā)現(xiàn)?。?/font>
我向導游小妹講述了我的想法。
聽得一頭霧水的小妹卻鏗鏘有力地回答說,歷史學家正在研究中。
好,交給專家們吧。
“混在麗江”,是個好詞,類似鐘躍民的行走在路上。說“生活在別處是一種體驗”,沒錯,我同意。問題是這群驢子把“生活在別處”當成了“享受”而不是“體驗”,自然受到都市白領的熱捧,麗江成了小資天堂也就不奇怪了。
他們來到麗江,卻什么也不做,整天東游西蕩。有時坐在河邊對著清亮的河水發(fā)呆,有時曬著太陽打瞌睡。他們,在這里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成熟到無所事事的程度。
即使那些被“團隊行程”拽走的小資游客,也把無所事事的發(fā)呆表情留在了麗江。于是,我的相機不再留意什么美麗的自然風景,而轉向了來麗江旅游的人們。
麗江,我發(fā)現(xiàn),是全中國“成熟”美女的集中地。古城里隨處可見的MM,不管她們之前有多少故事,到了麗江,一下子都變了,變成了幾乎一模一樣,一模一樣的兩眼清亮、一模一樣的表情發(fā)呆、一模一樣的從內心里涌現(xiàn)的滿足,像互相約好了一樣地放慢了腳步,不再急急忙忙地趕往何地。我想了半天,只能用“成熟”來形容這個群體。她們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青澀、油滑、過氣、年輕、成功、失敗”相混合的MM群體完全不同。
100個人就有100個哈姆雷特。
之前聽過,也見到不少描述麗江的說法和文字,直至自己去了,才知道,只有自己的體驗才是真實的。
這是一個值得去的地方,是一個值得再去的地方,是一個值得向朋友推薦的地方。
何時,你,與我,再去這個麗江?
或許,再去了,就不走了。
王曉光 寫于2009年10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