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現(xiàn)行高中課程結構的主要問題
自1949年到本次普通高中課程計劃頒布以前,我國正式頒布實施的有關普通高中的教學計劃共有16個??偟膩碚f,我國基礎教育課程計劃(或教學計劃)在1996年前一般分為小學和中學(含初中和高中)兩個學段制訂,1996年的課程計劃才把高中作為獨立的學段劃分出來。盡管建國以來普通高中課程計劃一直在發(fā)生變化,但課程結構上的以下問題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決。概括地講,我國現(xiàn)行高中課程結構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問題:
(一)課程的選擇性、多樣性不夠
由于實行中央集權式的課程管理體制,加之對課程多樣化的必要性認識不足,課程缺乏彈性一直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由來已久的問題,小學、初中如此,高中也是如此。
建國后,我國第一次在普通高中設置選修課是在1963年,當時的教學計劃規(guī)定,有條件的地方可在高中開設選修課。這本是我國普通高中課程多樣化的第一次努力,但由于該規(guī)定只是建議性的,大多數(shù)學校也沒有開設選修課的經(jīng)驗和基礎,這一規(guī)定并未引起教育實踐界的足夠重視,選修課只在極少數(shù)學校得以實施。
第二次開設選修課是在1981年,當時的《全日制六年制重點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規(guī)定在高中二、三年級每周開設選修課4節(jié),開設方式有“分科性選修”和“單課性選修”。由于“分科性選修”明確將選修課分為“側重于文科(一)”和“側重于理科(二)”兩類,結與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需求一拍即合,導致學生過早文、理分科,知識結構不合理,選修課并未起到其真正的作用。
1990年的普通高中教學計劃和1996年、2000年的普通高中課程計劃都將學科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1996年的計劃還區(qū)分了限選課和任選課,2000年的課程計劃則設置了“地方和學校選修課”。盡管這些改革都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但都沒有改變文、理分科的基本格局,僵硬的文、理分科不僅大大限制了課程的選擇性和多樣性,而且將學生捆死在兩個固定的流向上。這種情況與普通高中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和社會對普通高中教育的要求嚴重不符。
(二)課程缺乏必要的統(tǒng)整
與九年義務教育相比,普通高中的課程設置應更強調分化。但不論哪一個學段,課程統(tǒng)整都是課程設計必須切實予以考慮的問題。我國普通高中歷來以分科課程為主,課程分化較細,各學科為滿足升學的需要,又片面強調各自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致使整個高中課程缺乏必要的溝通與滲透。
這種缺乏必要統(tǒng)整的課程給教育實踐帶來的后果是:一方面,并開科目太多,學生負擔較重,學校編排課程困難;另一方面,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合理,所學內容不能相互聯(lián)系,無法形成一個整體,難于解決實際問題。
(三)藝術和技術課程長期以來不受重視
不論從學生自身的發(fā)展上看,還是從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上看,藝術教育和技術教育都是普通高中教育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的學習領域。但長期以來我國普通高中一直沒有藝術課程,1996年的普通高中課程計劃和2000年修訂的課程計劃雖然開設了藝術課程,但仍然僅限于音樂和美術兩個藝術門類。技術課程在1996年以前的高中教學計劃中一直被忽視,1996年的課程計劃開始重視,但仍沿用以往小學和初中的傳統(tǒng),設“勞動技術”課?!皠趧蛹夹g”事實上歷來以“勞動”為主,“技術”的成分很少,與現(xiàn)代技術發(fā)展的需要極不相符。
二、高中課程結構改革的國際趨勢
當前,高中課程結構改革的國際趨勢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劃分學習領域
經(jīng)考察發(fā)現(xiàn),主要國家高中課程一般都包括了語言、數(shù)學、自然、社會、體育、藝術、科學和技術、公民教育等基本的學習領域。每個學習領域又包括一門以上的學科科目,如語言學習領域包括本國語和外語,科學和技術學習領域包括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等科目,藝術學習領域包括美術、音樂、戲劇等。這些學習領域規(guī)定了高中生應該掌握的基本的知識技能,為高中生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基礎。例如,日本的高中教育重視“基礎學力”,包括對現(xiàn)實生活的創(chuàng)造力、實踐力、認識能力等。而這些“基礎學力”需要通過這些基本的學習領域來養(yǎng)成,如本國語領域、外語領域、數(shù)學領域、自然領域、社會科學領域、體育領域、藝術領域、科技領域、公民教育、思想教育、哲學宗教、綜合學習領域等。對這些基本學習領域的學習是進入人類文化寶庫、發(fā)展人的認識力的根本。
2.增加高中課程的可選擇性
強調高中課程的可選擇性是國際高中課程結構改革的重要特征。保證課程具有可選擇性的基本措施,就是合理調整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之間的比例關系,為高中生對課程的選擇拓展空間。綜觀各主要國家高中課程設置的情況,可以發(fā)現(xiàn),必修課程一般都是各國所看重的“核心課程”。例如,美國的必修課程包括英語、數(shù)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健康與體育、藝術以及外語等。澳大利亞的高中必修課程則包括英語、數(shù)學、生物、化學、物理、計算機、現(xiàn)代史、地理、經(jīng)濟等。對于選修課程,由于各國的文化價值取向的不同而體現(xiàn)出多元化的格局,共同的一點就是:各國為高中生提供了內容廣博、數(shù)量眾多的選修課程。在分權制的國家,不同的州和地區(qū)、甚至不同的學校提供的選修課程也相差懸殊。在當前的高中課程改革中,各國都致力于尋求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之間最佳的平衡點,既保證高中生基本知識和技能的獲得,又能滿足其個別化的學習需求。
3.對課程的修習時間和課時分配作出限制
在學分數(shù)和畢業(yè)要求方面,由于采用的名稱和度量單位等的不同,不同國家之間的差異較大。例如,美國中學或高中采用學年學分制,每一科目一學年上課120小時為1學分,學生修滿最低總學分(如 20學分),即可畢業(yè)。盡管不同國家對畢業(yè)學分的要求不一樣,但其趨勢都在于采用學年學分制,增強高中課程的可選擇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和發(fā)展的機會,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例如,在美國高中,約有1/3-1/2的學分屬選修學分;德國也在積極拓展高中選修課程的范圍,并且在大學入學的資格上選修課程學分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因此,采用學年學分制,減少必修科目及其課時數(shù),增加彈性選修科目及其課時數(shù),是世界主要國家高中課程結構改革的重要發(fā)展趨勢。
三、普通高中課程的結構
2003年4月,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成果之一——《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正式頒布,高中新課程改革于2004年秋季進入實驗階段。
新課程方案特別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在我國課程發(fā)展史上首次利用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來建構高中課程體系和結構,從而使普通高中課程結構產(chǎn)生了實質性的突破。特別是模塊的設置與使用,將實現(xiàn)有層次、多樣化的課程結構及其靈活的、選擇性強的課程組合模式,不僅直接改變課程的結構與面貌,影響課程的實施與管理,而且從課程內在機制上為課程內容的更新與重組,為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有效落實提供切實保障。與以往高中課程方案相比較,本次課程方案的最大特點是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選擇課程的空間,同時,給學校提供了選擇課程發(fā)展、建構學校特色的空間。這一切得益于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三層次建構的高中課程。下面對高中新課程的結構框架作以簡要介紹。
(一)普通高中新課程結構
普通高中課程由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三個層次構成。
圖3-1普通高中課程結構
1.關于學習領域
高中新課程設置八個學習領域:
●語言與文學●數(shù)學●人文與社會●科學
●體育與健康●藝術●綜合實踐活動●技術
每一個領域由課程價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組成。學習領域的界定將有助于分辨科目之間教育價值的異同,有助于提煉出同一學習領域內所有科目對學生所具有的共同發(fā)展價值。學習領域的設置為充分體現(xiàn)課程的選擇性提供了可能。設置學習領域有利于反映現(xiàn)代科學綜合化的趨勢,有利于整體規(guī)劃課程,在綜合的視野下研制各科課程標準;設置學習領域有利于整體規(guī)劃課程內容,在學習領域的背景下研制分科課程標準,指導教師分科教學,防止陷入學科中心,拓展教師的專業(yè)領域,使教師在學習領域的視野內更好地理解各科課程標準,以跨學科的觀點設計并進行分科教學,防止陷入學科本位;有利于全面體現(xiàn)對高中學生的素質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確保學生打好基礎,體現(xiàn)對高中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要求,不同的學習領域將分別有助于學生形成與發(fā)展相應的基本素質,使學生在人文、科學、藝術等領域的背景下進行各學科的學習;同時該方案要求學生每一學年在所有學習領域都獲得一定的學分,以防止學生過早偏科,避免并學科目過多,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2.關于科目
各學習領域由若干科目組成,包括語文、數(shù)學、外語(英、日、俄等)、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綜合藝術(或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技術等12—13個科目。其中:技術、綜合藝術是新增設的科目;綜合藝術與音樂、美術并行設置,供學校選用;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開設第二外語。科目是學習領域的下位課程元素,比學習領域更加具體。所有科目都由國家制定課程標準或指導綱要,規(guī)定學生學習的最低必修學分要求??颇康脑O計打破原有學科的體系結構,遵循學科邏輯,結合學生經(jīng)驗和社會現(xiàn)實。
3.關于模塊
模塊的設立是高中新課程非常重要的特色。模塊是組成科目的基本單位,它是以科目內容為基礎,遵循學科邏輯,結合學生經(jīng)驗和社會現(xiàn)實,構成的相對完整的學習單元。每個模塊2學分,36學時。模塊的設計有利于解決學科不斷分化與學??颇吭O置相對穩(wěn)定的矛盾,有利于學校靈活安排課程,有利于學生自主選擇課程,形成個性化的課程修習計劃,有利于學生在同一時段內減少并學科目,相對集中有效地學習。
模塊是基于明確的教育目標,圍繞某一特定主題而形成的相對完整、獨立的學習單元。與傳統(tǒng)課程中的單元結構方式相比,模塊具有更強的綜合性。每一個模塊都以一個特定的主題作為該模塊組織的核心,模塊中的所有內容都緊緊圍繞這一主題設置。學生在模塊課程中所獲得的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而是一種在主題統(tǒng)攝之下的結構化的知識框架。這種模塊化的內容呈現(xiàn)方式一方面減輕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認知負擔,另一方面使得知識以結構化的而不是零散的形式整合進學生的認知結構中。新課程中的模塊有這樣幾種組合形式:
(1)必修模塊+選修系列
該科目的選修模塊形成若干系列,如數(shù)學、語文、物理等科目。例如:語文的必修模塊包括語文基礎1、語文基礎2、語文基礎3、語文基礎4、語文基礎5,選修系列包括詩歌與散文、新聞與傳記、小說與戲劇、文化論著選讀、社會、思維與語文、語文綜合應用;數(shù)學的必修模塊包括數(shù)學1、數(shù)學2、數(shù)學3、數(shù)學4、數(shù)學5,選修系列包括數(shù)學B系列、數(shù)學C系列、數(shù)學文化系列、數(shù)學應用系列、數(shù)學拓展系列。
(2)必修模塊+選修模塊
必修模塊是學生一定要學習的,對于選修模塊學生可以按照要求自主選擇,也就是學生在達到最低學分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選修,也可以不選修;可以先選修甲模塊,再選修乙模塊,也可以先選修乙模塊再選修甲模塊,還可以有其他選修形式。例如:
歷史的必修模塊包括:
表3-1
歷史1:著重反映人類社會政治領域發(fā)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 | 歷史2:著重反映人類社會經(jīng)濟和社會生活領域發(fā)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 | 歷史3:著重反映人類社會思想文化領域發(fā)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 |
選修模塊包括:
表3-2
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 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 | 近代社會民主思想與實踐 |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探索歷史的奧秘 | 世界文化遺產(chǎn)薈萃 |
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以及學分完成情況選擇模塊學習,歷史1、歷史2、歷史3是必修內容,對于六個選修模塊學生可以全選,可以不選,也可以選擇其中若干模塊。
(3)選修模塊組成的科目
有些科目完全由若干選修模塊組成,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達到的學分選擇模塊學習。例如:
美術模塊包括:
表3-3
美術鑒賞 | 書法、篆刻 | 繪畫、雕塑 | 設計、工藝 | 現(xiàn)代媒體藝術 |
從上述選修內容中任選3個模塊,獲得3個必修學分。
音樂模塊:
表3-4
音樂鑒賞 | 音樂與舞蹈 | 演奏 | 歌唱 | 創(chuàng)作 | 音樂與戲劇表演 |
從上述6個模塊中任選2-3個模塊,獲得3個必修學分。
綜合藝術模塊:
表3-5
藝術與生活系列 | 藝術與情感系列 |
探究音樂之源 身邊的設計 生活情景與身體表達 生活與戲劇創(chuàng)編 | 音樂的情感表現(xiàn)與鑒賞 具體表達與抽象表現(xiàn) 舞蹈即興表演 情感與戲劇表現(xiàn) |
藝術與文化系列 | 藝術與科學系列 |
民族民間音樂 象征與寓言 人體、服飾、文化 戲劇比較與文化探求 | 音樂與科學的鏈接 理性之光與感性之美 樂舞與身心健康 影視特技與蒙太奇 |
上述4個系列共16個模塊,從中任選6個模塊,獲得6個必修學分。
體育與健康模塊:
表3-6
球類運動 | 田徑運動 | 體操類運動 | 民族民間體育 | 冰雪水上運動 | 新興運動 |
從上述系列中選修若干模塊,確保每周2節(jié)教學時間,獲得10個必修學分。
(二)學分配置
普通高中學制為三年。課程由必修和選修兩部分構成,并通過學分描述學生的課程修習狀況。具體設置如下:
表3-7
學習領域 | 科目 | 必修學分 (共計116學分) |
選修學分Ⅰ |
選修學分Ⅱ |
語言與文學 | 語文 | 10 | 根據(jù)社會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適應學生不同潛能和發(fā)展的需求,在共同必修的基礎上,各科課程標準分類別、分層次設置若干選修模塊,供學生選擇。 | 學校根據(jù)當?shù)厣鐣⒔?jīng)濟、科技、文化發(fā)展的需要和學生的興趣,開設若干選修模塊,供學生選擇。 |
外語 | 10 | |||
數(shù)學 | 數(shù)學 | 10 | ||
人文與社會 | 思想政治 | 8 | ||
歷史 | 8 | |||
地理 | 6 | |||
科學 | ||||
物理 | 6 | |||
化學 | 6 | |||
生物 | 6 | |||
技術
| 技術 (含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 |
8 | ||
藝術 | 藝術或音樂、美術 | 6 | ||
體育與健康 | 體育與健康 | 11 | ||
綜合實踐活動 | 研究性學習活動 | 15 | ||
社區(qū)服務 | 2 | |||
社會實踐 | 6 |
說明:
1.每學年52周,其中教學時間40周,社會實踐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節(jié)假日和農忙假)11周。
2.每學期分兩段安排課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課,1周復習考試。每個模塊通常為36學時,一般按每周4學時安排,可在一個學段內完成。
3.學生學習一個模塊并通過考核可獲得2學分(其中體育與健康、藝術、音樂、美術每個模塊原則上為18學時,相當于1學分),學分由學校認定。技術的8個必修學分中,信息技術與通用技術各4學分。
4.研究性學習活動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三年共計15學分。設置研究性學習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經(jīng)濟、科技和生活中的問題,通過自主探究、親身實踐的過程綜合地運用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解決問題,學會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質。
此外,學生每學年必須參加1周的社會實踐,獲得2學分。三年中學生必須參加不少于10個工作日的社區(qū)服務,獲得2學分。
5.學生畢業(yè)的學分要求:學生每學年在每個學習領域都必須獲得一定學分,三年中獲得116個必修學分(包括研究性學習活動15學分,社區(qū)服務2學分,社會實踐6學分),在選修II中至少獲得6學分,總學分達到144方可畢業(yè)。
四、高中新課程結構釋義
1.靈活性
傳統(tǒng)的高中課程往往以單元的方式來設計,單元與單元之間表現(xiàn)為一種線性關系,在學習過程中各單元的內容必須嚴格按照知識的邏輯順序依次展開,因而課程的靈活性較差。在新課程的模塊化設計下,不同的課程模塊有著不同的主題,模塊與模塊之間相對獨立,在每一組模塊系列中,可以選擇從任何一個模塊開始學習,甚至可以在模塊之間進行跳躍選擇。模塊的這種靈活性特征增強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選擇性,使我們可以根據(jù)社會發(fā)展和教育要求,靈活地調整模塊中的課程內容,甚至以新的模塊代替舊模塊,實現(xiàn)模塊主題的不斷更新。
2.開放性
我國普通高中原有的課程體系是相對封閉的。課程自身缺乏一種有效的自我更新機制。在新課程方案中,課程的模塊化體現(xiàn)了開放性。例如,高中藝術課程模塊結構所涉及的4個系列、16個具體模塊中,每一個模塊的主題都不局限于藝術的學科知識本身。這種模塊化的課程結構有利于學生在開放的系統(tǒng)中,以開放的眼光去審視藝術問題,加強藝術修養(yǎng),提升審美境界。
3.個性化
在教育的視野內,每一個學生都是具體的、特殊的。學校課程設置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為他們提供多樣化的、可選擇的課程計劃,促進學生的潛能的開發(fā)。新課程的靈活性與開放性為學生自主選擇個性化的課程提供了可能。例如,在藝術課程的4個系列、16個模塊中,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水平任選其中的6個模塊的組合順序以及學習時間。這對每一個學生來講,課程呈現(xiàn)出來的形態(tài)就是多樣化和個性化的。
我國普通高中原有的課程體系是相對穩(wěn)定的。這種穩(wěn)定性不僅體現(xiàn)在課程結構內部學科門類、各學科的課時分配等方面,而且每門學科的具體內容也很少有大的變易。此前的歷次課程改革雖然也對課程內容有所增減,但事實上卻很少觸及課程體系及其基本內容。課程體系與內容的穩(wěn)定固然有利于教師實施教學活動,但倘若課程不能在吐故納新中發(fā)展更新,那么它與社會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將日益顯現(xiàn),它對于學生發(fā)展的價值也就逐漸削弱了。為了走出困境,本次課程改革致力于探尋一種跨學科的、兼具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優(yōu)勢的課程結構。新課程將課程結構劃分為學習領域、學科、模塊三個層次,力圖通過結構的優(yōu)化實現(xiàn)學科融合與溝通,促進課程功能的發(fā)揮。那么,模塊課程具有哪些預期的教育價值呢?
1.打破學科壁壘
在新的課程結構中,學科中的每一個模塊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主題可以說是模塊的“靈魂”。它有利于實現(xiàn)模塊中各知識點的統(tǒng)整,以主題的形式來分解學科、組織課程。這種課程設計模式有效地吸收了核心課程與學科課程兩種不同課程類型的合理內核,既有利于教師組織實施,又有利于學生從事專題探索。還以普通高中藝術課程標準為例,新課程所確定的四個模塊系列分別是“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情感”、“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科學”??梢钥闯?,新的高中藝術課程已經(jīng)走出了藝術學科的傳統(tǒng)框架,開始在一個更為廣闊的背景下來闡釋藝術中的學問,展示藝術的魅力?!八囆g與科學”模塊的開發(fā)本身就體現(xiàn)了一種打破學科壁壘、實現(xiàn)領域溝通的嘗試?!八囆g”與“科學”這兩個原來彼此割裂的領域在這里實現(xiàn)了有效的融合。
2.促進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的溝通
我國普通高中原有的課程設置較多地關注了知識本身的邏輯順序,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往往忽視了學校課程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這種課程設置思路導致了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的隔膜。在學校生活中,學生雖然掌握了許多知識,但面對社會現(xiàn)實問題卻常常束手無策。知識與智慧、知識與能力在這里并沒有表現(xiàn)出應有的關聯(lián)。新課程的模塊化設計在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之間架設了橋梁。一方面,社會生活中的課題被納入了學校課程,成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另一方面,學生們開始突破課堂時空的限制,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從事自主探究、社區(qū)服務和社會實踐。例如,在普通高中藝術課程標準中,四個課程模塊系列中特別列出了“藝術與生活”系列,下設的四個模塊分別是“生活中的音樂”、“身邊的設計”、“身體表達的藝術”、“戲劇創(chuàng)編入門”。這種生活化的模塊設計在“歷史與社會”、“地理”、“數(shù)學”等科目中均有鮮明的體現(xiàn)。
3.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
課程的模塊化設計增強了課程的可選擇性,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在普通高中新課程中,許多科目將內部的課程模塊分為必修模塊與選修模塊,學生可以在選修模塊中自由選擇。例如,新的地理課程標準規(guī)定了“地理1”、“地理2”、“地理3”三個必修模塊,并開發(fā)了7個選修模塊供學生自主選擇。歷史學科也在規(guī)定的三個必修模塊之外設置了6個選修模塊。而藝術課程所開發(fā)的16個模塊、音樂課程的5個模塊以及美術課程的4個模塊均為選修模塊,學生可以在這些模塊中自由選擇,獲得規(guī)定的學分。這種靈活性和個性化的課程的設計思路既是對學生心智的解放,也體現(xiàn)了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與認可。
(二)關于學分制管理與高中課程結構
1.學分制的含義
學分制于1894年產(chǎn)生于美國哈佛大學,它是在實行選課制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人們逐漸認識到人的能力、素質存在著差異,不能按同一僵硬的模式培養(yǎng),應該擴大課程科目,允許學生有充分的選擇范圍,自主安排自己的學程,于是選修課隨之興起。選修課蓬勃興起遇到的新問題就是如何計算學生畢業(yè)取得學位所必須完成的學習量,這樣學分制應運而生。學分制是相對于學年制而言的。學年制是指在一年的時間內完成規(guī)定的課程和學業(yè),即按學習年限來計算學生的學習量。學分制則是以學分計量為單位,以取得所選課程的總學分作為畢業(yè)的標準。
學分制又可以分為學年學分制和完全學分制。學年學分制指學校不改變學習年限,只是在教學管理上采用學分制方式,這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學分制,是我國計劃經(jīng)濟的產(chǎn)物;完全學分制是根據(jù)學生所學總分達到或超過規(guī)定畢業(yè)學分作為畢業(yè)的標準,或是提前畢業(yè),或是延期畢業(yè),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學分制。目前,我國高中的學分制大都屬于學年學分制,只有較少的幾個學校實行了完全學分制。
目前,世界上多數(shù)國家都在不同范圍(大學或延伸到高中)、不同程度(指選修學分比例的多少)地采取了不同形式(全面學分制或學年學分制)的學分制。其中,西方國家大多實行的是完全學分制,而東方國家大多實行的是學年學分制。我國在民國時期模仿美國,在高校普遍推行學分制。解放后,我國受計劃經(jīng)濟體制制約,模仿前蘇聯(lián),一律實行學年制。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確立,學年制已不能適應社會對復合型及多樣化人才的需求,因此,在高校實行學分制已成為大勢所趨。早在1978年,清華大學、武漢大學等一批高校率先實行了學分制,經(jīng)過20多年的摸索,目前,我國大多數(shù)高校均實行了學年學分制。
2.我國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要采用學分制的原因
2003年教育部頒發(fā)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中規(guī)定:“普通高中學制為三年。課程由必修與選修兩部分組成,并通過學分描述學生的課程修習狀況?!彼?guī)定三年高中的總學分為144分,其中必修學分為116,剩下的28個學分為選修學分,占總學分的14.9%。
學分制是一種積極的教育哲學,它既能考慮到所有學生共同的教育質量,用畢業(yè)學分、領域——科目——模塊學分要求的方式表示,又能照顧到個別差異,通常用最低畢業(yè)學分、領域最低——最高學分、科目最低——最高學分來體現(xiàn),這樣就能實現(xiàn)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程度或種類)的課程,每一個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的學分結構,真正體現(xiàn)了“讓課程適應學生而不是讓學生適應課程”的教育思想。它要求學校不僅要關注容易獲得學分的績優(yōu)學生,而且要關注不易或難以獲得學分的績劣學生,必須承擔診斷、補救與協(xié)助的職責,也就是說,“不讓一個學生掉隊”。學校必須要完成比以前更多的工作,提供比以前更復雜的、更適應的課程,為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承擔學校教育的責任。學分制是隨選課制而來的。學校按照不同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提供豐富而多樣的課程,就產(chǎn)生了學生選課制;選課制的到來必然引起課程管理制度的變革,客觀上要求采用學分制,否則就會導致個人興趣主義、課程不均衡、課程不連續(xù)、共同質量難以保證等問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按照時代性、基礎性與選擇性的原則,將為高中學生提供100多門可選擇的課程,這為每位高中生設計自己的課程方案、規(guī)劃自己的高中生活、選擇自己的課程之旅作好了充分的準備,因此,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我國普通高中全面實施學分制勢在必行。
總的來說,學分制是反映學生在學校課程方面發(fā)展歷程的一種課程管理制度,也是衡量學生在課程方面的經(jīng)歷和發(fā)展水平的一種課程評價制度。它以量化的分值方式,通過學分來記錄學生在相應的課程領域的成長經(jīng)歷以及所達到的發(fā)展程度。學分制的實施方式很多,考慮到我國教育資源有限、學校規(guī)模與班額太大、學制的相對穩(wěn)定以及高考、大學錄取等的配套政策跟不上,目前暫采用學年學分制。
3.我國高中學分制的幾種模式
1990年,原國家教委頒布了普通高中教學計劃,規(guī)定學校設置必修課、選修課和活動課三類課程,在這個基礎上,我國高中開始逐步試行學分制。2001年6月7日,教育部印發(fā)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其中明確規(guī)定在高中試行學分制管理。目前,全國各地部分高中紛紛進行學分制改革的實驗,其中實驗比較成功的有南京市金陵中學、沈陽市東北育才學校、上海市大同中學、上海市大境中學等。這些學校在實踐的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實行高中學分制的模式,對它們的研究有助于我們獲取一些經(jīng)驗和教訓。
上海市大同中學學分制模式——學時學分與獎勵學分并行。1995年,大同中學率先在上海設計與試驗實施高中學分制管理方案。學分為學時學分和獎勵學分兩部分,對所有課程和軍訓、學工學農、勞動、定點定時的社會實踐活動的“量”和“質”進行“統(tǒng)一度量衡”,規(guī)定學生取得必要的最低學時學分,獎勵學分不封頂。學時學分以學生根據(jù)課程計劃必須達到要求的教育、教學量為基本評價指標,與學?,F(xiàn)有的課程分類相配套。也就是說,學時學分是用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是否達標的指標。學時學分又包括必修課學分、選修課學分和活動課學分。為了使學分制的評價指標全面反映出學生在完成課程規(guī)定的學科知識、能力掌握與社會實踐等教育活動基本要求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差異性以及學生在自主積極獲得知識與技能、學習與活動能力等深廣度上個性特長發(fā)展的差異,大同中學設置了獎勵學分。獎勵學分通常不超過學時學分的20%,對學有特長的學生可以酌情增加。獎勵學分的設立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個性特長,學多學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激勵學生發(fā)展自己的才能和開發(fā)創(chuàng)造性潛力。大同中學高中學分制在內容上具有全面性,在結構上具有多元復合性,在獎勵上也體現(xiàn)了差異性和個性化。在保證學生基本學習“量”的同時激勵學生提高學習的“質”,這種做法是值得借鑒的。
上海市大境中學學分制模式——基礎學時學分+發(fā)展變化學分+特長特色學分。大境中學將學生的學分分為三個部分:
(1)基礎學時學分(基礎學分):即學校課程中規(guī)定學生必須獲得的最低學分。反映了學生的基礎學習總量和學習經(jīng)歷,著眼于學生基礎學力的培養(yǎng)。
(2)發(fā)展變化學分(發(fā)展學分):在學校中體現(xiàn)多元學習質量的學分。反映了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狀態(tài)及學習變化和發(fā)展?jié)摿?,著眼于學生發(fā)展性學力的培養(yǎng),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發(fā)展變化學分包括學習行為學分、學習狀態(tài)學分和學習變化學分。
(3)特長特色學分(特色學分):學校教育目標內認定的體現(xiàn)了學生在各類競賽和評選中參與程度及成果的學分。反映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著眼于創(chuàng)造性學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個性特長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大境中學的高中學分制模式兼顧學生的基礎與特長,結合學生靜態(tài)的水平與動態(tài)的發(fā)展,照顧到了學生的個性差異,有利于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關于試行學分制的建議
(1)關于重新構建學校課程方案學分制不是一項單獨的管理措施,它與學校課程管理的方方面面緊密聯(lián)系。進行學分制試點的學校應按照教育部2003年《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新課程標準和有關學校課程管理的指導意見或要求,制定適應新課程的學校課程方案以及相應的學分制管理方案。在著手制定學校課程方案時,首要任務是對原有課程進行評估、整合,積極開發(fā)選修課,從而建立以必修課、選修課為框架的課程結構,為學生選課提供平臺,凸現(xiàn)課程的靈活性、選擇性。學分制管理方案應包括課程設置、學分認定、選課指導、學籍管理四大要素。試點學校還應在每學年的學校課程方案中規(guī)定學生一學期所修習的學分總量的上限和下限。
(2)關于師資建設實施
學分制帶來了一系列學校課程管理的問題,也帶來了另一個重要任務,即教師如何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對自己的知識結構進行調整和完善的問題。學分制實行的前提是選課制,普通高中新課程中選修學分Ⅰ、Ⅱ在畢業(yè)學分中至少占28學分,占畢業(yè)最低總學分的19%。對于選修學分Ⅰ,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學科領域知識,并密切關注本學科新進展及其與當代社會發(fā)展關系。在選修學分Ⅱ領域,要求教師能結合學校特色、學生需求及自己的專長申請某門課程的任課資格。當然學校想要大量聘請兼職教師也是不現(xiàn)實的,應加大教師培訓力度,讓更多的教師打破單一的知識結構,發(fā)展他們的課程能力。
(3)關于選課指導
選課是學分制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普通高中學生,他們的課程選擇意識和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試行學分制的學校必須加強對學生人生規(guī)劃能力的指導,并建立相應的制度,指導學生根據(jù)個人興趣、條件、發(fā)展需要,按照學校的課程設置計劃進行選課。試行學分制的學??稍趯W期結束前兩周公布下學期學校的開課計劃,并向學生提供課程設置說明和選課指導手冊。學??梢栽谶x課前對學生進行集中咨詢,并結合每周一次的個別咨詢。此外,學校要引導家長正確對待和幫助學生選課,可以將學校開設的課程內容介紹印制成冊或光盤提供給家長,并向家長提供課程咨詢。在試行學分制的學校,由于學生的走班,影響原有的行政班和班主任制度發(fā)揮作用。這時就需要學校制定選課指導教師計劃,與學生建立相對固定而長久的聯(lián)系,為學生提供指導和幫助。有的學校在學分制的試行中采用導師制,幫助學生選課,即由中級以上職稱、責任心強、有指導能力、學科知識豐富的教師兼任導師,負責學生的選課,以保證選課質量。學校甚至可以考慮建立專門的教師編制指導學生選課,負責幫助學生制定符合個人特點的、合理的年度課程修習計劃,監(jiān)督檢查學生年度學業(yè)計劃中學分的獲得和成績評定,與家長交流,讓家長了解學生的選課和學業(yè)進展。
(4)關于學分制與學生評價
學分是計算學生完成學習量的單位,學生完成一定的學習量且成績合格即獲得該科目的學分。學生獲得學分的總量與結構達到畢業(yè)要求是學生獲得畢業(yè)證書的主要依據(jù)。因此,學分制實行的主要目的是提供靈活的課程管理方案,而不是評價學生學習的質量。有些國家在實行學分制時,通常附加實施績點制,主要理由是使學分全面反映學生的整體素質以及使學生間所擁有的學分可以比較,盡可能使這些學分具有等值的功能,同時,使得學分制除了管理功能之外的評價功能大大增加。這在學校注冊人數(shù)不多、班級規(guī)模不大的地方是可行的??紤]到我國普通高中全面推廣學分制還只是一種嘗試,而且學校注冊人數(shù)太多,班級規(guī)模過大,因此不可能全面體現(xiàn)學分制的所有功能,也不能將學分制設計得過于復雜,以致缺乏可傳播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不管將學分制設計得如何精致,學分制都很難準確、完整地反映一個學生的整體素質。因此,我們應該首先更多地考慮學分制的課程管理功能,而不是評價功能。我們可以重新設計高中學生學習報告手冊,倡導由校長或其他人員簽名手寫、登記記錄,以彌補這種學分制在反映學生整體素質上的不足。
(5)關于編班
許多國家在采用學分制的課程管理時,通常采用無班級制或無年級制的完全學分制。每個學生按照學校的有關課程規(guī)定(如選課指南),經(jīng)與課程咨詢員或導師協(xié)商,制定屬于自己的課程計劃,然后,拿著自己的課程表,去找以學科或任課教師命名的教室上課。從理論上說,這種無班級制、無年級制確實對學生來說具有最大程度的課程選擇與學習自由,然而它的實現(xiàn)取決于充足的教育投入、豐富的教育資源、適中的學校規(guī)模與成熟的管理經(jīng)驗。考慮到我們的國情,試行學分制管理的學校,學生可仍按年級編班,形成自然班或稱行政班。學生選課后,按選課人員形成教學班。學生可以跨班但不跨年級走班上課。這樣既可以滿足課程多樣性的需要,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又可以在全國范圍內順利地實施。當然有的學?;虻貐^(qū)在教育資源允許的條件下,也可以探索打破班級或年級安排課程的經(jīng)驗,配合彈性學制實行無班級制或無年級制的完全學分制。事實上,據(jù)我們在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試驗(1999年),在校本課程領域(占總課時的1/4)采用無班級制似乎沒有多大的問題,但是打破年級確實有點難度。南京師范大學附中在打破班級、實施分層教學方面也積累了很豐富的經(jīng)驗。因此,在選修課程和/或校本課程領域嘗試無班級制或無年級制也是一種選擇。
(6)關于學籍管理
實行學分制,即取消留級制。然而怎樣處理學校規(guī)模過大、班額過大的考試不及格學生?特別是一個學生在一個學期同時就有多門課程考試不及格,怎樣安排這類學生?這確實是我國實行學年學分制的一個重要的現(xiàn)實問題。在國家課程的設計層面,新方案推出的最低學分數(shù)、設置多樣化與有層次的課程、適當降低共同標準以迎接大眾化的高中教育、要求學校設置輔導教師和小先生制等,都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具體措施。除此之外,在課程管理上還必須作出相應的規(guī)定。學分制允許學生免修和重修。對于考試不及格的學生,一方面,可以采用補考或補修不及格課程來代替留級制。補考放在寒暑假之后、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周。對于補考還不及格的學生,允許其選擇自修、重修來補修。另一方面,在達到該領域和科目的最低學分要求的前提下,允許學生跨科目或領域選修其他容易通過的模塊。學??梢栽试S學生根據(jù)已有的學習經(jīng)歷和成績,或根據(jù)學生已獲得的國家資格、技能、等級證書,申請免修相應課程。學生認為通過自學可以掌握,亦可申請免修,通過考核后取得相應學分。學生的休學、停學、復學、退學等按現(xiàn)行學籍管理規(guī)定執(zhí)行。對于轉學的情況,學生已修選修課程的學分可根據(jù)學分互認辦法予以承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