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平常拍攝時使用的鏡頭焦距長與短的差別,不同焦距的鏡頭攝入的畫面容納的元素多寡大小的不同。一般地,焦距較短的鏡頭會比焦距較長的鏡頭納入更多的元素,完成的畫面也會比后者來得更為開闊、廣袤和恢弘,比如24的鏡頭與70的比較,70的鏡頭與200的比較,等等,余類推。
特別是在風(fēng)光類題材或人物眾多的“大場景”拍攝中,寬廣畫面(也稱全景片)會比窄畫面更受歡迎,這就產(chǎn)生了接片拍攝的需求。
接片拍攝有橫向接片,當(dāng)然也就存在著豎直接片,以下的敘述如果涉及到豎直接片,采用的思路完全類似或者相同。
這是必須。目的是保證相機拍攝的多張圖片處于同一水平線范圍,保證第二張與第一張、第三張與第二張的水平連接,防止由于動作的抖動而接片失敗。
這個說法似乎有點絕對,但是必須。例外的情況是,你的手持拍攝能力特別強、穩(wěn)定性特別好,也可以手持拍攝,但必須保證連續(xù)拍攝的幾張圖片處于同一水平線上。
我們平時所說的構(gòu)圖,只是通過單幅的畫面來展示,就是通過取景器或屏幕預(yù)覽,立即、直觀地知道將要完成的拍攝畫面上下到哪里、左右至何方,但是接片拍攝時就不一樣了,最終完成的畫面它將是通過幾幅單一的圖片的連續(xù)累加而得到,不可能讓你一眼就能看出最后得到的片子是什么樣子、體現(xiàn)出什么氣勢,必須通過你對第一幅、第二幅等等圖片在大腦中拼合、連接并且加以聯(lián)想,才能得到一幅“腦?!崩锏牟輬D。
這個過程是分步驟進(jìn)行的。
第一步,整體構(gòu)思,確定“大”畫面的上、下、左、右。
第二步,根據(jù)整體構(gòu)思,安排“分”片的左右位置,就是第一幅拍到什么位置,第二幅從什么地方開始;余類推。
在考慮“分”圖安排時,必須保證在第一幅的右邊與第二幅的左邊、第二幅的右邊與第三幅的左邊,留有互相重疊的部分,一般為“分”畫面水平方向的1/4—1/3長度,有了共同的預(yù)留空間,之后在接片時才能契合緊密 “天衣無縫”;第三片與第四片之間的處理原理相同,類推。
反過來說,反對使用點對焦和單點對焦,那樣會重點顧及了畫面部分元素而怠慢其他。
在整個“大”畫面中尋找主體對焦點。換言之,就是你在心中設(shè)想、預(yù)估一下,如果這張接片拍成了,哪一個元素或哪一部分元素是整個“大”畫面的主體。
確定主體后,對著“心中”的主體構(gòu)圖并且半按快門,聽到對焦動作聲音或者確認(rèn)已經(jīng)對焦后,在不對鏡頭對焦環(huán)和鏡頭全身做任何其他動作的前提下,立即、無條件地關(guān)閉鏡頭的自動對焦,就是由先前的自動對焦切換到手動對焦位置。
但是,其實不需要去手動對焦,因為剛才自動對焦后,除了將自動對焦切換到手動對焦之外,你并沒有做任何對焦動作,這時的焦距就會自動被鎖定,保證你連續(xù)拍攝的幾張圖片都會處于同一焦平面之上。
這樣同樣處于同一焦平面的這幾張圖片,后期才有可能“接”起來,不然,十有八九都會失敗。
就是同樣的場景和參數(shù),拍攝一組、兩組、三組甚至更多,留作接片時有所選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