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天子要賜給諸侯在王畿之內(nèi)住宿之處和齋戒沐浴之處作為封邑,又稱為“湯沐之邑”。鄭國的始封君鄭桓公是周宣王的弟弟,周宣王把祊地賜給他,作為天子祭祀泰山時鄭國助祭的湯沐之邑。
許田即《三國演義》里說的“曹阿瞞許田圍獵”的那個許田,即河南許昌。許田是周王賜給周公,作為魯國國君朝見天子時的湯沐之邑。
而到了春秋時期,周天子已經(jīng)不再祭祀泰山,也不再巡守,諸侯們也很少再去朝覲天子,因此所謂的“湯沐之邑”已經(jīng)失去了最初的作用和意義,成了僅供諸侯私用的土地。問題在于,祊地接近于魯而許田接近于鄭,所以鄭莊公就向魯隱公提出這樣的要求,兩方進行交換。
交換湯沐邑這事持續(xù)了幾年終于成功了。魯隱公時期鄭莊公派人把祊地送給魯國,然后請求祭祀周公。但是交換還沒有完整進行過魯國就發(fā)生了內(nèi)亂,魯隱公被殺,隱公的弟弟繼位,就是魯桓公。這種情況下鄭莊公怕交換湯沐邑的事出問題,于是又主動請魯桓公會盟,好再把換地的事敲定一下。而且鄭莊公巧立名目“以璧假許田”,就是說送了玉璧給魯國,請求跟魯國借許田,“假”就是借的意思,沒說要許田或是交換許田,只說借,但肯定是有借無還,就是避免赤祼祼的交換。因為“天子在上,諸侯不得以地相與也。”并且鄭莊公再次鄭重承諾會祭祀周公,于是魯桓公答應(yīng)了。周公輔佐成王于周有大功,所以周成王特許魯國后世國君以天子禮樂祭祀周公。現(xiàn)在為了交換個小小的湯沐邑,魯國國君連祭祀自己先祖的義務(wù)都放棄了。如果周公泉下有知,每當(dāng)受鄭國祭祀時不知道是什么心情。也不知道鄭國是否真的祭祀過周公。
公元前715年,對于鄭莊公來雖然多事卻似乎是漸趨于平穩(wěn),和周邊的諸侯國都暫時關(guān)系和順結(jié)了盟,鄭莊公這時候在周王室的地位仍然是卿士。周桓王這時有兩位卿士,一個是繼父之職的鄭莊公,是左卿士;還有一位是西虢的國君虢公忌父。因為周平王時期就有意分鄭國之權(quán)而引起周鄭交質(zhì),到了周桓王時期終于讓虢公忌父做了右卿士以牽制鄭莊公。然而好景不長,鄭國很快就又陷入戰(zhàn)爭的糾紛之中。
鄭國和宋國一直不和,盡管在齊國的調(diào)停之下會于溫而結(jié)盟于瓦屋,但對于擅長作戲的鄭莊公來說這只是一種表面的和解。僅僅一年以后,鄭莊公就以宋國不朝見天子為由而率王師伐宋。其實鄭莊公自己也是三年始朝,但是作為桓王左卿士的鄭莊公卻不許別國不朝見天子。宋殤公不朝,鄭莊公以卿士身份打著天子的名義討伐宋國,不僅如此鄭莊公還以天子的名義命令魯國一同伐宋。魯國對宋國有怨恨,于是魯隱公和齊僖公就一起商量伐宋的事。
在商量伐宋的過程中鄭國還受到北戎的侵擾,這里指的是山西交城、平陸一帶的戎人。因為周朝衰落,戎狄有機會向東南入侵,在春秋初期經(jīng)常侵擾中原地區(qū)。戎人“輕而不整、貪而無親”,輕率不整肅、貪婪不團結(jié),很容易就被鄭國軍打隊敗。第二年鄭莊公與魯、齊會盟之后出兵伐宋,鄭莊公把得到的一些宋地都給了魯國。當(dāng)時的社會認為,鄭莊公是以王命討不庭,討伐不朝見的諸侯卻不貪求土地,這是合乎正道的。實際上鄭莊公一輩子都和宋國是死對頭,而宋國也不示弱,還沒等鄭軍回師,宋國就帶著衛(wèi)國、蔡國去打鄭國,因為三國不合而失敗。小仇必報的鄭莊公當(dāng)然不會就此罷休,接著又率鄭師入宋。第二年,鄭莊公再次以王之卿士身份率領(lǐng)虢國軍隊討伐宋國,這一次把宋國打得大敗,終于報了宋國率、衛(wèi)、蔡三國聯(lián)軍伐鄭之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