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孤山的寺廟,始建于唐代。當時中國佛教興盛,禪宗馬祖道一(709-788年)云游天下名山,行腳至星子縣的龔公山,宿松的靈隱山一帶傳授佛法,后以小孤秀過靈隱,便至此開山建廟,曰“啟秀寺”。其弟子“百丈清規(guī)”的創(chuàng)始人懷海,世稱百丈禪師,于唐德宗時曾到此寺講法,傳下了《禪門規(guī)式》。故《山譜》上有“馬祖開山,百丈傳規(guī)”的記載。
相傳,唐時山上寺廟很是狹小,內(nèi)朔一男形神象,姓氏不詳,無從考記。廟在盛唐后,日見荒蕪。北宋時期,廟重建。改名“惠濟寺”始祀海神媽祖,故宋代在此立廟祀之,并對女神一再加封,給她以“助順安濟廣濟惠濟夫人”的稱號。如此一來,由馬祖開山變成了媽祖,像由男形變成女形。南宋紹興初,魏國公張俊從湖湘還,曾對小孤山寺廟加以修葺,擴建為六重,規(guī)模宏敞。
元代以海運效靈,又對小孤山寺廟略加修葺,賜額“廣濟”給女神加封“顯靈”稱為“顯靈廣濟夫人”。天歷年間,又在廟南山門側(cè)立一鐵柱,長約三丈有余,系有鐵索,讓舟人攀援渡險。石上鐫有俞翰書的“海門第一關(guān)”,門首重書“啟秀寺”三字。
明代是小孤山寺廟鼎盛時期,洪武二年(1369)遣良工派官員,對寺廟進行維修和致祭,封女神為“天妃圣母”。永樂年間,封山神為“護國佑民妙靈昭應(yīng)宏仁普濟天妃”并遣官司致祭。二十六年(1547年),因山小廟隘。敕別建天妃行宮于山西里許處,使小孤山名盛一時,可謂達到頂點。小孤山成為不是五岳的五岳,佛教活動也相應(yīng)地發(fā)展起來。進入昌盛階段。
清代以后對此山廟宇,不斷加以修葺。
1996年以后,住持匡成老和尚帶領(lǐng)監(jiān)院釋行義,四處募集資金,新建藏經(jīng)樓和僧舍,并對山上危樓進行大量維修。2004年修新復舊大雄寶殿、圣母殿、娘娘殿。至此,這座千年古剎在歷代僧侶和他的護持之下又煥然一新、初具規(guī)模。
由于啟秀寺位于長江絕島,山神被視作船只航行的保護神,又有一些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因而游客、香客不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