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fā)之。(40)
解析:本條承上條再論大青龍湯的證治及其少陰證的鑒別。
太陽傷寒,脈由浮緊變?yōu)楦【彛C由身痛變?yōu)樯碇厍遗加袦p輕之時,這反映了在表的寒邪有隨閉郁不伸的陽氣化熱的趨勢。寒邪漸趨化熱,卻尚未入里,仍在于表。表閉未開,陽氣仍然閉塞,全身氣機不利,故見身重。邪氣又有入里之勢,進退于表里之間,故身重一證又乍有輕時。表氣閉郁,里有郁熱,則煩躁與發(fā)熱之證也自在言外。上條述表寒閉郁,偏于外;本條論表寒部分化熱,趨于里,但并未見煩渴欲飲之白虎湯證,故仍用大青龍湯發(fā)之。因少陰陽衰也會出現(xiàn)身重煩躁等證,所以要注意和本條所述大青龍湯證的身重相鑒別,勿犯虛虛之戒。少陰陽衰 應有脈微細、四肢厥逆、精神不振等真陽衰微之證可見,遠非大青龍湯之陽熱證可比。
對上兩條所提到的“太陽中風,脈浮緊”,“傷寒,脈浮緩”,和大青龍湯的應用,歷代注家一件很不一致。除一部分注家認為文字可能有錯簡外,其他觀點基本可分為兩派:已成無已、許叔微、方有執(zhí)等為代表著認為:桂枝湯證是風傷衛(wèi),麻黃湯是寒傷營,大青龍湯是風寒兩傷,營衛(wèi)俱病。這就是著名的“三綱鼎立”之說。另一派則不同意這種觀點,如尤在涇認為:“桂枝主風傷衛(wèi)則是,麻黃主傷寒營則非。蓋有衛(wèi)病而營不病者矣,未有營病而衛(wèi)不病也。至于大青龍湯證,其辨不在營衛(wèi)兩病,而在煩躁一證。其立方之旨,也不再并用麻桂,而在獨加石膏?!庇仁系挠^點與臨床實際較為貼切,實有可取之處。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41)
小青龍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 芍藥三兩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兩,炙 桂枝三兩,去皮 半夏半升,湯洗 細辛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加減法:
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jié)M,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人半升,去皮尖。
解析:本條論述了外寒兼內飲的證治。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是對本條外寒內飲小青龍湯證病機的概括?!鞍l(fā)熱”一證代表了“表不解”,而惡寒、無汗、身疼痛等傷寒表實見證自在言外。心下胃脘部原有寒飲之邪內停,即所謂“心下有水氣”。寒飲擾胃,胃氣上逆則干嘔;水寒射肺,肺失宣降則咳嗽;水飲變動不居,可隨三焦氣機升降出入,故有眾多或見之證:水飲不化,津液不滋,則可見渴,但不欲飲水;水走大腸,清濁不分,則可見下利;水寒滯氣,氣機失暢,則可見噎;水飲內停,氣化不利,則可見喘。綜上諸證,咳、喘、渴、噎為上焦證候;干嘔為中焦證候;小便不利、少腹?jié)M、下利為下焦證候,癥候雖多,關鍵為“水氣”所致。心下有水飲,外有表寒,治以小青龍湯外散在表之寒邪,內消心下之水飲,此乃發(fā)汗消飲,表里兩治之法。
小青龍湯由麻黃湯去杏仁加干姜細辛、五味子、芍藥、半夏所組成。麻黃發(fā)汗解表,宜肺平喘,兼以利水;配桂枝可增強宣散寒邪,通常陽氣的作用;干姜配半夏,溫化中焦的水寒之邪,治心下水氣;細辛辛辣而散,溫散上中下三焦水寒之邪。原方雖為外解表寒,內散水飲而設,但從藥物分析,它在內又有溫通三焦,統(tǒng)治上、中、下三焦寒飲之功效。但諸藥辛散太過,猶恐耗陰動陽,五味子酸斂以護腎陰,使本方成為溫散寒飲而不傷正氣的有制之師。從仲景治療寒飲的規(guī)律來看,尤其是治療肺、胃的寒飲,常把干姜、細辛、五味子三藥合而用之,對于寒飲之咳喘卻有良效。因干姜、細辛可以直接入肺,散水寒之邪,五味子入肺可收斂肺氣之逆,一收一散,散中有收,正邪兼顧,對消散寒飲而止咳定喘則十分得力。因此在使用本方時,要特別注意這一配合方法?!督饏T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中,載有苓甘五味姜辛湯,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細辛半夏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等幾個治痰飲咳喘的房子,都恰到好處的使用了干姜、細辛、五味子的配合方法。
本方外散表寒、內消寒飲,為表里兩治之方,但若無傷寒表證,僅是寒飲內停,證見咳喘者,也可使用。如《金匱要略》用之治療“溢飲”及“支飲”咳逆倚息不得臥等證,根據(jù)臨床經驗,凡內有寒飲而造成咳喘的病人,暢游下述臨床表現(xiàn):患者面色多見青黑或黧黑之色,或下眼瞼處呈青暗之色,因屬水寒郁遏陽氣之象,故稱之為“水色”;若寒飲 阻滯,營衛(wèi)氣血運行不利,則面部可出現(xiàn)對稱性的色素沉著,謂之“水斑”;還有的病人,由于水氣內留而見面部虛浮,眼瞼輕腫,謂之“水氣”。水色、水斑、水氣的出現(xiàn),是使用小青龍湯時在望診上的辨證依據(jù)。這類病人大多見弦脈與水滑舌苔。咳喘是本方證的主要見證。寒飲射肺的咳喘,往往是咳而多痰的,落地成水;或是咳吐冷痰,自覺痰涼如粉,痰色似蛋清樣半透明,而連續(xù)不斷。這種寒飲之痰一定要注意與燥痰或熱痰膠黏難吐相鑒別。此外,病人還常有短氣、憋悶、窒息之感,重者則咳逆倚息不得平臥,甚則咳喘時涕淚俱出,更甚者,可因水氣上沖而突然昏厥。因屬寒飲為病,故天氣暖和時則病情緩解,冬季寒冷時則發(fā)作加重。由于水寒之邪為患,多變動不居,故常在主證的基礎上出現(xiàn)各種不同的兼證。治療兼證藥隨證加減藥味,靈活變通,同樣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本方后所附的加減法,就是張仲景為后世人所作的隨證化裁的示范。
本方麻桂并用,又配細辛,雖有芍藥、甘草、五味子相佐,畢竟還是辛散峻烈之劑,因此,在服法上要求水煎分三次服,以便使藥力不致太猛。盡管如此,在臨證時對年高體弱、嬰幼兒童,特別是心腎機能虛衰的患者,仍要慎用,恐有拔腎氣,動沖氣,耗陰動陽之弊。對于一般的病人,使用本方也只是在咳喘急性發(fā)作時的救急之法,不可久服多用。且一旦疾病緩解,即應該用苓桂劑(如苓桂術甘、苓桂杏甘、苓桂味甘、苓桂薏甘、苓桂棗甘湯等)溫化寒飲,以善其后。曾治一咳喘病人,與小青龍湯三劑,藥后諸證已減,本應更方,訂單患者見服本方有效,未經復診,自作主張,竟連服小青龍湯十二劑,以致鼻衄不止。后雖經某醫(yī)院急救血止,但遺有倦怠、乏力諸證,此即過服辛散,傷陰動血之例。《臨癥指南醫(yī)案》嘴門中,葉天士有兩張治咳喘的方子,其一用麻黃而不用細辛;其二用細辛、干姜、五味子而不用麻黃,反加茯苓、人參等藥。為什么葉氏把麻黃、細辛二藥分用而不合用,可能是因為他行醫(yī)于我國南方,該地氣候溫暖潮潤,人體腠理疏松,因而不敢過用辛溫發(fā)散之故。這足見后世名家對麻黃、細辛同用,發(fā)散力太強,易傷陰動陽的弊病已有深刻的認識。
大:、小青龍湯都可以看做是由麻黃湯加減行化而來,也均屬表里兩解之方。但大青龍湯發(fā)汗散寒兼清陽郁之熱而除煩躁,以發(fā)汗為主。而小青龍湯發(fā)汗,蠲除心下寒飲治咳喘,以蠲飲為主。無論在《傷寒論》或《金匱要略》中,使用大青龍湯都要發(fā)汗。而小青龍湯在《傷寒論》中用于表里兩解,在《金匱要略》中則僅為溫散心下水飲而設。大青龍湯的使用禁忌在《傷寒論》中已述,故在《金匱要略》中不再重復,此詳于前而略于后。小青龍湯的使用禁忌在《傷寒論》中無
載,而在《金匱要略》中卻有明文,此詳于后而略于前。《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所云;“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青龍湯下已,多睡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闭菍π∏帻垳氖褂媒珊驼`服本方后的變證以及救治方法的詳細記述。尤在涇對這一條作了很好地解釋說明:“服青龍湯已,設其人下實不虛,則邪解而病除。若虛則麻黃、細辛辛甘溫散之品雖能發(fā)越外邪,亦易動人沖氣。沖氣,沖脈之氣也。沖脈起于下焦,挾腎脈上行至喉嚨。多唾口燥氣沖胸咽,面熱如醉,皆沖氣上入之候也。寸沉尺微,手足厥而痹者,厥氣上行而陽氣不治也。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沖氣不歸,而仍上逆也。茯苓桂枝能抑沖氣使之下行,然逆氣非斂不降,故以五味之酸斂其氣,土厚則陰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補其中也?!睆南绿撝苏`用小青龍湯后造成沖氣、拔腎氣的后果,提示人們對小青龍湯的使用,應嚴格掌握其禁忌證。盡管在《金匱要略》中,除本條的苓桂味甘湯外,還設有誤用小青龍湯后的多種救治之方,但仍以慎用為妥。不過還需指出,治療總以辨證作為依據(jù),只要辨證準確,則治無禁忌,用此方又每獲良效,故亦不可當用不用。
本方以寒飲咳喘為適應證,若屬太陰溫病,風熱犯肺的咳喘,與此則寒熱殊異,絕不可錯用。
大青龍湯中有石膏,以清陽郁之熱而除煩躁。在《金匱要略》中,也有小青龍湯加石膏之方,治“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之證,即是用于水飲之邪在內,阻遏陽氣而有煩躁證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