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則 庭前柏樹
【公案】
趙州因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州云:「庭前柏樹子!」
【語譯】
某僧人問趙州:「達(dá)磨祖師從西天到來的真正意旨為何?」
趙州說:「庭院前的那棵柏樹。」
【評唱】
無門曰:「若向趙州答處,見得親切,前無釋迦,后無彌勒?!?span lang="EN-US">
【語譯】
無門說:「如果在趙州回答的著處,悟了。那可說是前不見釋迦,后不待彌勒了?!?span lang="EN-US">
【頌曰】
言無展事 語不投機 承言者喪 滯句者迷
【語譯】
言語不及義,所以話不投機,接話的人也不必在意,如果滯泥于語句的話,那不異是迷惑了。
【附參資料】
一、星云法師文
趙州從諗禪師流傳于叢林的公案,其中最為世人所點題的、誦詠最久的,當(dāng)屬他的「庭前柏樹子」了。
僧人問趙州禪師:「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趙州:「庭前柏樹子?!?span lang="EN-US">
僧人曰:「和尚莫將境示人!」
趙州:「我不將境示人!」
僧人再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趙州:「庭前柏樹子?!?span lang="EN-US">
在禪宗公案中,師徒間對話最常見的一句便是「如何是祖師西來意?」,表面上問的是「達(dá)摩祖師西來的意旨何在?」而實際上問的是「如何是佛?」或「如何成佛作祖?」或「如何開悟?」
趙州的回話顯然答非所問,其實禪宗公案類似的回話,都答非所問,難怪僧人不得其解,就如同蚊子叮鐵牛、苦無下嘴處。
汾陽善昭禪為這則公案寫了一首詩:
庭前柏樹地中生,不假牛黎嶺上耕。
正示西來千種路,郁密稠林是眼睛。
「庭前柏樹地中生」句,喻道本天成,如眾生本具佛性,不假修持,緣至即能開悟,如柏樹之成長,不待牛犁耕作,只要陽光、雨水等四時運作合宜,自然成樹成林,亦即因緣際會,千條道路,都是入道之門,因為道無所不在,自性遍周沙界,趙州因柏樹子正在庭前,故舉柏樹子答僧人。
泐潭靈澈禪師也為這公案寫了一首詩:
因僧問我西來意,我話居山七八年。
草履祇裁三個耳,麻衣曾補兩番肩。
東庵每見西庵雪,下澗常流上澗泉。
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輪明月到窗前。
泐潭禪師認(rèn)為趙州柏樹子的答話不具深義,不必依此求解索意,而應(yīng)如趙州所得法要──「平常心是道」,饑來吃飯,困即打眠,所以,泐潭詩中「居山七八年」,「草履裁三耳」,及「麻衣補兩番」等,都是平常生活尋常所見,以平常心面對平常生活便是,「庭前柏樹子」亦是平常景物,以平常心對平常柏樹子便能見道。
而「東庵每見西庵雪,下澗長流上澗泉?!鼓艘詵|庵比喻東土中華,西庵比喻西方天竺,言東土所悟之道,與西方天竺無殊;上澗是古,下澗是今,古今之道無別無異,后句「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輪明月到窗前?!拱自朴鳌笩馈?,明月喻「自性」,待到夜半白云散去之后,明月自現(xiàn);心中無明煩惱除去之后,你的佛性自然顯現(xiàn),言語喻說,均為無益,不必勞心費力,去參「庭前柏樹子」?。?span lang="EN-US">
二、刊戒邪淫網(wǎng)文章
僧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趙州答:「庭前柏樹子。」
僧說:「你不要用境示來人?!?span lang="EN-US">
趙州說:「我不用境示人?!?span lang="EN-US">
僧重問:「那么你且說說什么是祖師西來意?」
趙州說:「庭前柏樹子?!?span lang="EN-US">
祖師指禪宗東土初祖達(dá)摩。反復(fù)參究達(dá)摩從西土而來,弘揚禪法的意趣,是禪門中的熱門話題。
在「西來意」的種種答案中,趙州的回答最親切、最有深度。
趙州曾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才有語言,是揀擇?!怪赋稣Z言即是分別妄想。
學(xué)人探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正是分別妄想。
隨口一句「庭前柏樹子」,讓他驀地一驚,頓斷理路。
學(xué)人懷疑他是「將境示人」,趙州立即否認(rèn)說「我不將境示人」,接下去的回答偏偏又是個「庭前柏樹子」!
異日,僧又問:「柏樹子還有佛性也無?」
趙州說:「有。」
僧問:「幾時成佛?」趙州說:「待虛空落地時。」
僧問:「虛空幾時落地?」
趙州說:「待柏樹子成佛時?!?span lang="EN-US">
所謂「虛空落地」,當(dāng)指泯滅心和境、無情和有情等種種妄想差別。佛教主張「三界唯心」,一切境皆是心。
因此,以俗眼觀之,柏樹子是境,以佛眼觀之,柏樹子是心。
所以趙州說自己沒有「將境示人」。
僧人后來的「柏樹子可有佛性」這一疑問,是以「有情」才有佛性為前提的。
柏樹子屬于「無情」,當(dāng)然沒有佛性。
趙州斷言柏樹子有佛性,能成佛,因為境即是心,無情之柏樹子也是有情之心所現(xiàn)。
(心平如願《無門關(guā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