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花一春天,一人一世界。”在我的眼里,寧靜不單只是一種心態(tài),更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源于一個人心中對物質淡泊的心態(tài),體現(xiàn)的是一種理念的追求,成就于一個人在平凡歲月中的一種超脫
現(xiàn)實生活中,大多數(shù)人會將寧靜中的淡泊與平淡相混淆,他們會認為過平淡的生活便是一種淡泊,就可“寧靜”,甚至“致遠”,然而并不如此。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淡泊不是平淡,更不是平庸,因此兩者不能劃上等號,它們之間存在質的區(qū)別:淡泊是淡化了物欲以后對理想追求的堅守。它是真正意義上對“物質主義”的抗爭,對“理想事業(yè)”的執(zhí)著。
寧靜致遠,可謂是一個貫古縱今的四字真言。它曾被歷代名書法家作為書法內容收于筆下,依我淺見,吸引他們最大的原因大概是這四個字中蘊含的人生哲理猶為深刻。正如佛家偈語一般,足以供世人參禪一番。當人們頓悟其中真理后,便仿如出家人看破紅塵之事,醒悟人生了。
古語云:“五色令人目眩,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濁。”在如今泛“物質主義”肆虐的情況下,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與物無不充斥著我們生活方方面面。我們面對的生活問題它是客觀存在的,一旦無法改變現(xiàn)狀,那就要學會改變自我主觀的處世之度了。曾記得一位哲學家說:“的確,我們都無法控制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卻有能力去增添它的深度與高度。”同樣道理,人非圣賢,做人就始終繞不開取舍、得失、榮辱、名利,此時堅守“寧靜”也就愈發(fā)顯得其珍貴了。
《大學》言:“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靜,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我們自己只有先學會“寧靜”,然后方可“致遠”。毅然也能攀登到:同流世俗不合污,周旋塵境不流俗的高度,在正確的人生之路行得更遠,更有意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