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高手過招》系列之十九:慢性胃炎
2010-10-24 12:07
引用 分享
相關(guān)疾病:
慢性胃炎高手過招,新人拋磚。
胃者,水谷之海,五臟六腑之海;主受納、腐熟水谷(水谷精微→精氣/胃氣→宗/榮/衛(wèi),借脾之運化,滋養(yǎng)周身);主通降,以降為和(脾胃表里,脾升胃降)。論胃者,不得不言及《脾胃論》。東垣先生開篇曰,脾胃羸弱,乃它臟生變之緣——豈特四者……諸病從脾胃而生明矣(【金】李杲《脾胃論.卷上.脾胃虛實傳變論》)胃腑之氣胃氣,為正氣(經(jīng)氣)源一,調(diào)護胃氣,生理護養(yǎng)、病時固本,治則一。
慢性胃炎可參TCM病證胃脘痛、納呆、痞滿、嘈雜、積食、嘔吐等范疇。飲食(饑飽過度、飲食不潔、肥甘厚膩、生冷辛辣)、外邪(風(fēng)寒暑濕燥)、情志、蟲積等內(nèi)外合邪,長期客胃,致胃脘失和(失于榮養(yǎng),升降失司),或繼之它臟紊亂,如肝郁、脾困,久則中氣虧虛,類狀頻頻。鑒此,個人以為,肺為嬌臟,胃亦然矣。臨床辨證,潛習(xí)樓下高人方藥妙手,僅從外治問道。
個人所喜不外陽明相關(guān)特定穴,足三里(胃合/胃下合/四總)/中脘(胃募/腑會)/胃俞(胃俞,與中脘俞募配穴)/章門(脾募/臟會)/梁丘(胃郄,急性發(fā)作佳)/沖陽(胃原)/豐?。ㄎ附j(luò),與沖陽原絡(luò)配穴)/合谷(大腸經(jīng)/四總,上下配三里)/公孫(八脈交會,通沖脈)/內(nèi)關(guān)(八脈交會,通陰維)等,余見證配取。
1.風(fēng)寒邪胃(
良附丸證):隱白(脾井)/手三里(此二穴見:【東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jīng).卷九.脾胃大腸受病發(fā)腹脹滿腸中鳴短氣第七》),足三里/大椎/合谷溫針灸,中脘溫和灸15-30min;
2.脾胃虛寒(理中丸證):足三里/內(nèi)關(guān)/三陰交溫針灸、針用補法,氣海/關(guān)元灸盒灸或隔附子(餅)灸30min;
3.熱邪擾胃(清中湯證):懸鐘(八會之髓會,見:【元】王國瑞《扁鵲神應(yīng)針灸玉龍經(jīng)》)/足三里(雙向調(diào)節(jié))/厲兌(胃井,瀉熱)/內(nèi)庭(胃滎,瀉熱)/合谷,針用瀉法,15-30min;
4.胃陰虧虛(沙參麥冬湯證):足三里/三陰交/平補平瀉,30min;又,可以益胃湯成分煮粥,食療;
5.肝火犯胃(龍膽瀉肝湯證):太沖(肝原)/陽陵泉(膽合/膽下合,八會之筋會)/陰陵泉(脾合)/內(nèi)庭/章門,針用瀉法,30min;
6.濕困脾胃(二陳平胃散證):豐隆/陰陵泉/三陰交/中脘/胃俞
7.食滯傷胃(
保和丸證):配神闕,天樞;神闕隔鹽灸,中脘/天樞向神闕平刺0.5c,足三里/合谷可稍重刺激,30min。又,順時針輕手法摸腹100-200次。
8.瘀血客胃(失笑散證):血海/陰郄(心郄)/內(nèi)關(guān),針用瀉法,30min,配王不留行籽壓貼耳穴(胃/神門/心/脾);
引申:
1.慢性胃炎急性發(fā)作,急取地機(脾郄)/梁丘/足三里/合谷,指針重手法按壓,當(dāng)然得排除合并潰瘍穿孔等急腹癥。
2.偏方:面粉炒糊,兌水飲服,個人以為類似硫糖鋁、Al(OH)3等胃粘膜保護劑,服后敷于受損粘膜表面。
3.曾親聞不止一例多年老胃病者,未經(jīng)標(biāo)準(zhǔn)化治療,亦自愈耳,或此病隨時間有自愈性?何 2010-10-24 12:0 相關(guān)疾?。?a target="_blank" >慢性胃炎
胃炎常見慢性胃炎的癥狀:上腹痛、消化不良、泛酸、黑便等,以脾胃虛弱,胃失和降,脾失健運有關(guān),有的進一步影響肝膽的疏泄而共同發(fā)病。病為“本虛標(biāo)實”,治療宜攻補兼施,勿忘扶正,以半夏厚樸甘草人參湯、半夏瀉心湯,補中益氣湯、建中湯諸方等為常用方,
左金丸和肝胃;海螵蛸、煅瓦楞制酸斂瘡;烏藥、香附、元胡、乳沒三棱莪術(shù)行氣活血止痛等藥佐配使用。
另,胃炎與外科瘡瘍可互參,“托瘡生肌”是主要治療原則
相關(guān)疾?。?a target="_blank"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 中醫(yī)分型:
(1)肝胃不和型:采用舒肝理氣和胃解郁之法??蛇x用柴胡疏肝散合沉香降氣散加減。方中柴胡、芍藥、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陳皮、積殼、甘草理氣和中,共奏理氣止痛之功。后方中沉香、香附降氣,砂仁、甘草和胃,川楝子,玄胡索疏肝止痛。
(2)脾胃虛弱型:采用溫中健脾??蛇x用香砂六君子湯合黃芪建中湯加減。前方中黨參、茯苓、白術(shù)、炙甘草為四君子湯健脾;陳皮、木香、砂仁和胃降逆。后方中黃芪益氣補中;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棗、飴糖為小建中湯。溫中散寒緩急止痛,適用于脾胃虛弱,而兼有中焦生寒、四肢不溫、泛吐清水、喜溫喜按,進食可緩者。
(3)胃陰不足型:應(yīng)養(yǎng)陰益胃。方選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加減。前方中北沙參、麥冬合養(yǎng)胃陰;生地、枸杞子滋肝養(yǎng)胃;當(dāng)歸養(yǎng)肝活血且有流通之性;川楝子疏肝理氣,合當(dāng)歸則潤養(yǎng)腸道,有疏通大便之功,后方內(nèi)白芍、生甘草甘酸化陰、濡養(yǎng)胃液、緩急和營,有止痙的作用。
(4)胃絡(luò)瘀血型:宜活血化瘀止痛,偏實、偏熱者,方可選失笑散合丹參飲加大黃、生甘草。如偏血虛之瘀血,則方選調(diào)營斂肝飲加白芨、三七。如中虛偏寒,脾不統(tǒng)血,可選黃土湯加減。失笑散內(nèi)五靈脂,生蒲黃行血散瘀止痛。丹參飲內(nèi)含丹參、檀香、砂仁理氣血和胃止痛。加大黃、生甘草可瀉熱止血。調(diào)營斂肝飲中當(dāng)歸、川芎、白芍、阿膠養(yǎng)血止血;枸杞子、五味子、酸棗仁、茯神柔肝斂肝;陳皮、木香、生姜和胃理氣散瘀,煅海蛤殼軟堅散結(jié),制酸止痛。加三七、白芨化瘀止血護膜。黃土湯內(nèi)含灶心黃土、白術(shù)、炮附子、炙甘草溫陽健脾;阿膠、干地黃養(yǎng)陰滋陰;黃芩苦寒反佐。可加三七、花蕊石、白芨粉以化瘀收斂止血。
(5)肝胃濕熱型:證見嘈雜、泛酸,胃脘灼痛,惡心泛嘔,口臭口渴,口苦心煩,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宜清泄肝熱、和胃抑酸止痛,方選溫膽湯合
左金丸加味。前方中竹茹、枳實清熱化痰;其中二陳湯(陳皮、半夏、茯苓、生甘草)和胃化痰。左金丸中黃連、吳萸泄肝熱??杉影茁萁z殼、煅瓦楞等以抑酸止 相關(guān)疾?。?a target="_blank" >胃炎
胃下垂《外臺》茯苓飲方證出自《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附方:“《外臺》茯苓飲: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狈接绍蜍摺⑷藚?、白術(shù)、枳實、橘皮、生姜組成,用于中寒停飲所致心下痞滿(或胸滿、腹脹)、噯氣、納差者。馮世綸老師傳承其老師胡希恕經(jīng)驗,常以本方加清半夏治療心下痞滿屬中寒停飲者?!督庾x張仲景醫(yī)學(xué)》一書中指出:“本方加半夏則效尤捷,不問其吐水與否,若以心胸滿不能食為目的活用于胃炎、胃下垂以及潰瘍諸病,均有良驗?!北痉脚c旋覆代赭湯同屬治療太陰病方,書中指出二方的鑒別:“此與旋覆代赭湯均屬常用的治胃良方。本方證亦常有噫氣,但患者以噫氣為快,且大便多溏,與旋覆代赭湯證苦于噫氣不除、大便虛秘者顯異?!?div style="height:15px;">
本方與半夏瀉心湯同治心下痞滿。但本方用于里虛寒之太陰病,半夏瀉心湯用于上熱下寒、半表半里陰證之厥陰病,臨證不可不辨。 相關(guān)疾?。?a target="_blank" >慢性胃炎
胃炎談一談本人對本病的一點心得
1.六腑以“通”為用,胃氣以“降”為順 正確理解“通降”的含義是療效的關(guān)鍵
2.治療治法以“和”為貴
所謂“和”,調(diào)和肝脾之謂“和”,補瀉合劑之謂“和”,寒熱并用之謂“和”表里雙解之謂“和”分消上下之謂“和”..........治胃之法“和法”全備
3.苦寒健胃與清熱解毒
苦寒藥與清熱解毒藥的運用在胃病治療中有非常的意義 1)胃主消化腐熟,胃有疾,消化腐熟障礙易生“熱”飲食積滯易生“熱”。2)膽草、黃芩等一些苦寒本身具有健胃功能。3)清熱解毒藥具有殺滅幽門螺桿菌,減輕細(xì)菌代謝產(chǎn)物對身體的中毒癥狀
4.“慢性胃炎”是典型的“身心疾病” 慢性不良情緒在胃炎的發(fā)病的重要病因,此即是中醫(yī)所謂的“七情”致病,在此本人不作詳細(xì)的論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醫(yī)學(xué)心理學(xué)》的相關(guān)內(nèi)容,誰說中西醫(yī)在理論上不能相通呢?中西醫(yī)結(jié)合絕不是簡單的中藥+西藥!?。?div style="height:15px;">
5.把握“四個相關(guān)”
中醫(yī)講究整體觀,一臟有病全身相關(guān),對于胃病來說重要的有四個相關(guān)
“胃——口”相關(guān),一些口腔咽喉疾病可能其病原在“胃”
“胃——腸”相關(guān),胃在腸之上,胃病必然腸亦病,胃病的病人多數(shù)都有大便不調(diào)的情況,或“秘”或“溏”或“瀉”
“肝、膽——胃”相關(guān),這個就不需說了吧
“脾——胃”相關(guān),這個對于學(xué)中醫(yī)的人就更不需說了
6.注意古今飲食結(jié)構(gòu)的變化以及今天國人體質(zhì)的變遷,由于飲食結(jié)構(gòu)及體質(zhì)的變遷,胃炎病也是變遷的,對于先哲的經(jīng)驗也需要你有一雙慧眼 相關(guān)疾?。?a target="_blank" >慢性胃炎
病因病機及治法方藥,樓上的諸位都說的差不多了。偶就小小秀下自己的一例醫(yī)案。
剛剛讀研的時候,坐火車回家。長途,臥鋪,非春運,人不是很多。
正在和別人閑聊時候,有聽到通知,需要醫(yī)生趕往某某車廂,一個腹痛的病人。
本來還想著我沒有執(zhí)業(yè)醫(yī)師證,不太想去,但患者所處的恰好是我所在車廂,且隔了幾個床位。還是立即趕了過去。
患者青年女性,既往有慢性胃炎的病史,此次疼痛部位是劍突下,觸診,腹肌非常緊張,
墨菲征及麥?zhǔn)宵c無壓痛,當(dāng)時身上沒有帶針,患者雙側(cè)梁丘較足三里壓痛更為明顯,
但患者穿牛窄褲,梁丘不太好按壓,只能用手按壓足三里,大約1分鐘,患者疼痛明顯緩解,
囑咐其下車后去正規(guī)醫(yī)院行胃鏡明確下診斷,建議其當(dāng)?shù)卣抑嗅t(yī)治療。
后來還來了兩位醫(yī)生,都是西醫(yī)的,對治療經(jīng)過大為贊嘆,滿足了自己的小小虛榮心,呵呵。 相關(guān)疾?。?a target="_blank" >慢性胃炎
萎縮性胃炎便秘應(yīng)激性潰瘍食管炎慢性胃炎的辯證分型,病例病機,治法方藥大家談的差不多了,我只談?wù)勁R床治法,
一、分型處方:我將慢性胃炎大致分為6個型,在此基礎(chǔ)上加減進退:
1.寒凝氣滯型—
良附丸加減:香附,良姜,半夏,枳實,砂仁;
2.脾胃虛弱型—香砂六君湯加減;
3.寒熱錯雜型—半夏瀉心湯加減;
4.肝胃不和—柴胡疏肝散+四七湯加味;
5.痰濕困脾胃—平胃散加減;
6.胃陰不足型:葉氏養(yǎng)胃湯加味。
附:萎縮性胃炎的中西醫(yī)結(jié)合分型辯證和治療:即首先在明確西醫(yī)診所的前提下,對發(fā)生在為體的萎縮性胃炎(A型,該型B細(xì)胞抗體陽性,有漿細(xì)胞的浸潤),因其臨床癥狀大多以脹滿為主,通常伴有乏力、納呆、頭暈、舌淡體胖,故以脾胃氣虛辨證論治,對發(fā)生在胃竇的萎縮性胃炎(B型,該型B細(xì)胞抗體為陰性,有中性粒細(xì)胞浸潤),因其臨床癥狀以胃部疼痛為主,大多伴胃中燒灼、口干、便秘、舌苔黃膩,故以胃火熾盛辨證論治。A型多用香砂六君湯治療,B型則多用半夏瀉心湯,A、B混合型則香砂六君湯+半夏瀉心湯治療。
二、組方治療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多寒熱互結(jié),虛實夾雜,臨床上分型不象上述那么典型,而是2個或2個以上的證型同時存在,特別瀉心湯證(以半夏瀉心湯代表方,其他瀉心湯亦常用)比較多見,所以常用組方來治療:
1.香半湯:即香砂六君湯+半夏瀉心湯,多用于脾胃虛弱日久寒熱互結(jié)之胃脘脹滿不適,反酸,舌苔黃厚或膩者
2.葉半湯:即葉氏養(yǎng)胃湯+半夏瀉心湯,多用于萎縮性胃炎,糜爛性胃炎之舌紅少苔或無苔之胃陰不足者。
3.柴半平:即柴胡疏肝散+半夏瀉心+平胃散,多用于肝膽疾患引起的慢性胃炎,如膽汁返流性胃炎、食管炎,表現(xiàn)口苦,反酸,劍突下燒灼、疼痛。
三、加減:
1.心下痞滿:“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shù)湯主之”,即加枳實,白術(shù)。
2.胃酸過多:加龍骨,牡蠣,烏賊骨;明礬,煅瓦楞。
3.胃痛:蒲黃:加五靈脂;元胡,川楝子,制乳沒。
4.胃火熾盛,大便秘結(jié)或黑便者:加大黃(大黃10g以上和后下則通腹,少量3g則健胃)。
5.消化不良:加焦三仙,雞內(nèi)金,炒萊菔子,生大黃。
6.胃氣上逆,惡心嘔吐加旋復(fù)代赭湯;
胃寒惡心嘔吐、呃逆者+丁香、柿蒂,灶心黃土;
胃熱惡逆者,加竹茹、黃連、半夏、生姜。 這是我對脾胃病的基本認(rèn)識:
脾胃病論治體會
脾胃同居中州,屬土,為后天之本,主受納水谷,化生氣血,營養(yǎng)五臟,并通降濁物。生理功能密切相關(guān),病理情況相互影響,但是臨床之時,務(wù)必分清脾病與胃病,或脾病及胃、或胃病及脾,輕重主次,才能使治療井然有序。
1 脾與胃的生理特點
脾屬五臟,為陰土,能藏精氣,滿而不實,體陰而用陽,誠如朱彥修所說“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格致余論·鼓脹論》)。故脾以脾陽為貴,功能升清,宜升則健,運化胃中水谷,為胃行其津液,不但使入胃之水谷化生營衛(wèi)精氣,并能升騰營衛(wèi)精氣,歸肺達(dá)五臟九竅,營養(yǎng)周身,因此脾臟喜溫喜燥而惡濕濁,溫燥則脾氣輕而得升,氣濕氣濁則降,譬如陽光明媚,天氣清朗,陰雨霧氣,天氣混濁。正如葉天士云:“太陰陰土,得陽始運”。胃屬六腑,為陰土,傳化水谷,實而不滿,體陽用陰,腐熟水谷,通降濁物,胃降濁的功能不但表現(xiàn)為使水谷化生后的糟粕下降排出體外,并能使五臟代謝后的廢物亦排出體外,因此胃喜潤而惡燥,以通為用,以降為和。潤則六腑通暢,濁物順流而下,燥則六腑干涸,濁物積滯難下,正如葉天士云:“陽明陽土,得陰自安”。
脾臟的升清與胃腑的降濁相輔相成,脾臟能升清,必在胃能降濁的基礎(chǔ)上,否則胃中濁物壅滯,一方面水谷不能納入,脾氣匱乏,胃不降濁,五臟代謝之廢物亦不能正常排出,濁氣阻滯,脾臟難以發(fā)揮正常的升清。胃能降濁也必在脾能升清的基礎(chǔ)上,否則脾氣郁滯,不能磨谷,不能運化水谷,為胃行其津液,胃中水谷壅滯,影響胃腑通降。胃腑不降,濕濁彌漫,必使脾陽受損,難以升清,無力為胃行其津液,加重水濕內(nèi)停。脾臟不升清,陰火乘中,必?fù)p胃陰(津、血),胃中干涸,難以降濁。無容納谷,脾氣更傷。因此周慎齋說:“胃氣為中土之陽,脾氣為中土之陰,脾不得胃氣之陽則多下陷;胃不得脾氣之陰則無轉(zhuǎn)運。”不僅如此,胃的納食與脾的運化,以及脾喜燥而胃喜潤亦相輔相成。亦如尤氏說:“土具沖和之德,而為生物之本,沖和者,不燥不濕,不冷不熱,乃能化生萬物,是以濕土宜燥,燥土宜潤。便歸于平?!?div style="height:15px;">
2 脾病與胃病的特點
李杲氏云:“飲食不節(jié)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顯火上行獨燎其面,……胃既病,則脾無所稟受,脾為死陰,不主時也,故亦從而病焉”?!靶误w勞役則脾病,脾病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泄瀉,脾既病,則其胃不能獨行津液,故亦從而病焉”。關(guān)于脾病與胃病的病因雖然不能截然分開,但從臨床角度看,引起胃病者,仍以飲食不節(jié)為最,或飲飽失宜,或肥甘厚味,或恣酒辛熱,腸胃壅滯,胃失和降,濁氣上逆,胃本多氣多血之腑,濕濁積滯,化生濕熱,反傷胃陰(津、血),久則脾無所稟故亦病。勞役形體則傷氣,氣傷久則脾必怠惰,清氣不升,營衛(wèi)不行,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痰濁內(nèi)生,故胃亦從而病。另外情志因素亦是導(dǎo)致脾胃病的一個極重要因素,它主要是通過影響氣機的升降使 三焦氣機升降不利,從而脾不升清,胃不降濁而病焉。
胃病則胃陰不潤降,痰濁陰火內(nèi)結(jié),故胃病以痛為主,痛者不通,或氣滯、血瘀、火郁、濕阻,六腑實而不滿,滿則胃痛。
脾病則脾陽不升清,清氣內(nèi)郁,陰火乘中,故脾病以痞脹為甚,并兼見清陽不升之證,如清陽不走四肢的肢困,清陽不實腠理的多汗病寒熱,清陽不上清竅的面色無華、頭暈、食后困倦,以及乏力勞累、四肢心熱等。
脾胃不和,往往脾陽不磨谷而反呈陰火傷胃陰,胃陰不腐熟水谷反呈痰飲傷脾陽。
胃病則濁氣不降而脹,但脹不分食前食后,因胃中有邪氣。
脾病則清氣不升而痞,但痞以食后為甚,因脾不運氣、不磨谷。
胃中有熱則口干口苦,胃中嘈雜、吞酸,便秘。
脾陽不足則胃中冷涼,或感寒食涼則胃脹加重。
胃病多實,實在濁氣,虛在胃陰。
脾病多虛,虛在陽氣,實在痰飲。
3 脾胃病的治療
由于脾與胃的生理特點及病理特點就決定了治脾貴在溫脾陽(氣),以升清,使脾陽氣以運,清氣能升。治胃貴在養(yǎng)胃陰(津、血),以降濁,清火降濁,胃喜潤降。因此升脾陽與降胃陰在脾胃病的治療中至關(guān)重要。胃病者恒多胃不降濁,或因食滯、氣郁、痰飲及瘀血內(nèi)阻,或因胃陰不足,潤降不行,故表現(xiàn)為胃一方面不能納水谷,或納而不降,則胃脹胃痛,惡心嘔吐,吞酸嘈雜。降胃之藥雖多,然以大黃一味最佳,劑量大小可根據(jù)患者體質(zhì)及大便的干稀及頻次決定,其它如半夏、枳實、厚樸、沉香、代赭石、生地黃、當(dāng)歸、桃仁等均可辨證應(yīng)用。脾病者脾不升清(陽、氣),或因胃中填滿,或因肝氣郁結(jié),或脾陽氣妥,故表現(xiàn)為食后胃脹,乏力嗜睡,頭悶身困,甚或泄瀉、溲頻等。當(dāng)此之時,宜宣發(fā)陽氣,使之升提,如藿香、紫蘇葉、升麻、柴胡、羌活、葛根、制附片、干姜、防風(fēng)等。如系貪涼恣冷而致脾陽遏郁者,藿香、紫蘇葉為佳,酌加蒼術(shù)、干姜、厚樸、半夏、砂仁等。如肝郁脾陽不升清者,柴胡首選,酌加枳殼、白芍藥、防風(fēng)、羌活等。如系暴食填胃,升降無隙,脾陽遏郁者,當(dāng)降胃為先?;蛞煌聻榭?,可見吐亦升發(fā)脾陽之法也。脾陽氣妥者,升麻最宜,方選補中益氣湯。另外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脾傷最易使脾陽郁于陰血之中,此時發(fā)越脾陽以附片最佳,但注意量不可過多,以 3~ 5 g為宜,且定要防其升發(fā)陽氣過極,而致吐血、鼻衄。古人治胃脘痛有服藥而大吐血,吐后胃痛如失者。我也曾有治胃潰瘍而用附片4 g致鼻衄者,雖鼻衄后胃痛緩解,但應(yīng)用仍要謹(jǐn)慎。一般附片可與大黃相配,一升一降,奧妙無窮。還有血虛陽郁者,亦于大量補血藥中加少量附片發(fā)越陽氣,行氣活血,往往于難治性或陳舊性潰瘍可治愈。另外,臨證之時,還要分清脾病、胃病或脾胃合病,采用相應(yīng)的治脾、治胃或脾胃同治,而且可能遇到病理相矛盾的脾胃同病,譬如脾陽虛與胃陰不足同病,脾氣虛與胃陰不足同病,胃陰虛與脾虛生濕同病,脾氣虛與胃中陰火同病等,一般而言,脾胃病,初期病在胃,后漸至脾或脾胃合病,初期多實,中期則虛實挾雜,后期虛多實少。
3、1 初期
初期由于胃陰(津、血)、脾陽(氣)尚能代償,病理以邪實為主,其臨床可表現(xiàn)為陰火、痰濁、食積、氣滯、寒凝、瘀血,因此治療以祛邪為務(wù),可靈活選用瀉陰火、化痰濕、消積食、行氣滯、散寒凝、活瘀血等方法??傊父酝轫?,以降為和,目的是祛除胃中積滯,恢復(fù)胃的通降功能,使胃能納、能降,從而脾能運、能升發(fā),丹溪
越鞠丸從氣、血、痰、火、食、濕六郁方面組方簡煉,立意創(chuàng)新,很有實用價值,對于胃潰瘍、糜爛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以及萎縮性胃炎等病,根據(jù)氣、血、痰、火、食、濕的偏重而適當(dāng)增損藥物,即能拈手即效。
如已用祛邪之藥而邪不去者則是正氣不足。中藥的應(yīng)用以機體為本,以正氣為本,正所謂“病為本,工為標(biāo),標(biāo)本不得,邪氣不服”,如果想主觀地用藥把邪氣怎么,不借助正氣的作用,因勢利導(dǎo)排出邪氣,那么雖用祛邪之藥,如何能發(fā)揮作用呢?這里的正氣不足在脾胃就是脾陽不運,或胃陰不降,細(xì)查在氣在陰,或加溫運脾陽,升清輸脾,或加養(yǎng)陰潤降,以和胃降濁。如我治一萎縮性胃炎、胃潰瘍患者,男, 35歲,主訴胃脘脹滿,無疼痛,脹以清晨為甚,活動后反減,飲食尚可,大便干,約2日一行,舌淡苔薄黃,脈弦滑。初診辨證為肝胃不和,陰火郁結(jié),胃陰已傷。用
四逆散加大黃黃連瀉心湯,胃脹稍減,大便亦軟。但仍口干多飲,唇上生瘡,再服胃脹不減,細(xì)問才知,胃脹每于受涼后加重,食硬不消化食物亦加重?;形蚱淙似㈥栆褌?,不能為胃磨谷。僅于前方加制附子、升麻2味, 3劑后胃脹大減,口干及唇上瘡已愈。再3劑后飲食增加。另一為老年慢性結(jié)腸炎患者,反復(fù)腹泄2年,大便日3 ~ 4次,飲食不慎則次數(shù)增加,診時脈濡滑,舌苔黃膩。用化濕之法,處以小柴合藿樸夏苓湯,便次雖減,但其舌上黃膩苔久不退去,后細(xì)診舌苔厚而膩不浮,乃脾陽不足,中焦不運,濕濁不化之故,上方加干姜一味,舌苔漸退,服泄亦止。這二例病人的治療均說明正氣已傷,才使祛邪之法不能生效。
3、2 中期
脾胃病進一步發(fā)展,病至中期,脾陽胃陰傷損,出現(xiàn)部分功能失代償,故表現(xiàn)為虛(脾陽氣虛、胃陰津血不足)實(邪氣)挾雜證型,此期大多脾胃合病,因此臨床即要脾胃同治,又要扶正祛邪。
3、2、1 附子瀉心湯:功能降瀉胃中陰火,而兼升補脾陽。適用于胃中陰火郁結(jié)不降,脾陽已傷。故一方面表現(xiàn)為胃中疼痛,脹滿,嘈雜灼熱,吞酸口苦,便秘溲赤,或五心煩熱,口干多飲,另一方面已有胃脘部冷涼,感寒或食冷后胃脹痛加重。本方尤適用于慢性或難治性潰瘍,由于服中西藥克伐日久,脾陽已虛。
3、2、2 半夏瀉心湯:功能健運脾氣,化痰降濁。適用于脾陽不運,胃津反為痰飲,胃中水谷不化,痰濁不降,胃津既為痰濁,則胃陰不足,脾陽亢反成陰火,陰火加痰上壅,脾中清陽不升,水谷停中。證見心下痞滿,食后加重,便秘,呃逆,多痰等。臨床可根據(jù)正邪的比例加減,如溫脾陽加制附子、干姜、草豆寇。補脾氣加黨參、黃芪、生甘草。健脾運藥加白術(shù)、茯苓、砂仁。瀉陰火:其中瀉心火加大黃、山梔子、生石膏。瀉相火加知母、黃柏?;禎峒影胂?、陳皮、萊菔子、蒼術(shù)、藿香、車前子、澤瀉。降氣加枳實、木香、青皮、香附。消食加神曲、焦山楂、雞內(nèi)金?;钛赢?dāng)歸、桃仁、川芎。
3、2、3 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出自李杲《脾胃論》,藥物由柴胡、甘草、黃芪、蒼術(shù)、羌活、升麻、人參、黃芩、黃連、石膏組成。功能升發(fā)脾中陽氣,降瀉胃中陰火。主治脾傷清氣不升,胃中水谷不運,痰濁不降,陰火乘中,表現(xiàn)為體乏無力,面色無華,多汗易感,頭暈頭痛,四肢心熱,食后困倦。隨證加減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表現(xiàn)為食少乏力,體虛易感,以及伴胃粘膜脫垂、胃下垂等病者有很好療效。
3、2、4 加味四物湯:藥物組成有生地、當(dāng)歸、白芍藥、川芎、柴胡、枳殼、甘草、黃芩、黃連、白及。功能調(diào)和肝胃,行氣活血,柔肝養(yǎng)胃,瀉火除濕。適用于胃傷陰血不足,潤降不行,氣滯血瘀,陰火郁結(jié)之胃脘痛,脹滿呃逆,吞酸嘈雜。對于陳舊性胃潰瘍及慢性萎縮性胃炎有很好療效。
3、2、5 加味一貫煎:藥物組成有生地、沙參、麥門冬、當(dāng)歸、白芍藥、枳殼、川楝子、黃芩、黃連、生甘草、太子參。功能滋養(yǎng)胃陰,瀉陰火除濕行氣。適用于陰火郁結(jié),濕濁內(nèi)阻,而胃陰已傷者。證見胃脘隱痛,饑不欲食,或痞滿不食,胃中嘈雜,或吞酸,呃逆。慢性萎縮性胃炎多有此證型。
3、3 后期
由于脾陽(氣)、胃陰(津、血)的進一步損傷,脾陽(氣)、胃陰(津、血)的功能已失代償,故表現(xiàn)為虛多實少,其證型有脾虛氣陷(補中益氣湯證),脾腎陽虛(附子理中湯證或腎氣丸證),氣陰兩虛(生脈散證),胃腎陰虛(六味地黃湯證)等。此期西醫(yī)相應(yīng)的病名有陳舊性潰瘍、重度萎縮性胃炎、胃下垂、胃癌等。只要辨證準(zhǔn)確,就要守方常服。
4 調(diào)五臟以安脾胃
東垣昌“百病以脾胃為本”,“內(nèi)傷脾胃,百病由生”。因此,東垣認(rèn)為凡內(nèi)傷之病,一般都與脾胃有關(guān),于是主張“調(diào)脾胃以安五臟”。及至明·張景岳論內(nèi)傷虛勞者,則昌“安五臟即所以治脾胃”。蓋脾胃居中州,資生氣血,血以養(yǎng)心,而心火腎陽又資助脾陽,胃陰以腎陰為本,脾陽升清需要肝氣條達(dá),胃陰潤降得肺氣清肅。因此,不但脾胃有病可及五臟,而五臟有病,禍必脾胃,即能“調(diào)脾胃以安五臟”,亦必能“調(diào)五臟以安脾胃”。如胃陰(津、血)不足,潤降不行,胃脘脹滿,飲不欲食,大便不暢,可以沙參、麥門冬、杏仁、桑白皮潤肺以降胃。而脾胃不升清,乏力、頭暈,可以荊芥、防風(fēng)、升麻、麻黃等宣肺以升脾陽,其它如以桂枝、炙甘草溫心以暖脾,以酸棗仁、遠(yuǎn)志、半夏安心神以和胃,以當(dāng)歸、生地黃養(yǎng)心血以滋胃陰,大黃黃連瀉心以降胃,方如四逆疏肝以和胃,龍膽草、山梔子清肝和胃。一貫煎、芍藥甘草湯柔肝和胃,八味腎氣丸可通過溫腎以助脾陽,六味地黃湯可以通過滋腎陰以補胃陰(津、血)等??傊?,只要曉明病機,終可殊途同歸。
12樓
介紹幾個使用頻率高的驗方:小建中湯、理中湯、半夏瀉心湯、失笑散、烏貝散、四逆散、小陷胸湯、小柴胡湯、平胃散。對癥使用,思過半矣!
相關(guān)疾病:
萎縮性胃炎先天性卵巢發(fā)育不全綜合征硬皮病消化性潰瘍胃炎性病摘自:《中國中醫(yī)藥報》
為深入開展中醫(yī)藥治療萎縮性胃炎(CAG)的研究,筆者曾對80年代以來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45首現(xiàn)代驗方的用藥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按中藥的功效分類整理,藥味和頻次排在前4名的依次為理氣藥、活血化瘀藥、補氣藥、化濕化痰藥。其中活血化瘀有丹參、延胡索、莪術(shù)、沒藥、蒲黃、當(dāng)歸、川芎、五靈脂、三棱、乳香、紅花等20余種。把現(xiàn)代對于CAG的治療用藥與古代醫(yī)家對于痞滿的治療用藥比較一下,差異很明顯,最突出點就是活血化瘀藥在CAG的中醫(yī)藥治療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一、病機分析與治療方法
CAG作為一種常見的慢性胃病,從古代醫(yī)籍文獻(xiàn)資料中可以看出,氣滯(胃氣阻滯)乃是胃病的主要病機及重要環(huán)節(jié),這一點已不難理解。但是,血瘀在胃痞(CAG)病因病機的地位與作用又將如何呢?
CAG多由慢性淺表性胃炎(CSG)或其它慢性胃病發(fā)展而來,病程綿長,病情遷延反復(fù)難愈,這種長期的病變過程就為內(nèi)傷、外邪等諸多因素導(dǎo)致血絡(luò)瘀阻奠定了基礎(chǔ)。胃為多氣多血之腑,以通降為順,情志、飲食、勞倦諸因損傷導(dǎo)致胃病,無論是虛是實,均可使胃氣阻滯,和降失司,而后氣滯血亦瘀滯,而致瘀阻。實則食滯、濕濁阻遏氣機,或肝氣郁結(jié),氣郁日久,而致血?。换蛭钢杏袩?,熱可灼津,熱邪久戀,血受熏灼則易凝結(jié)瘀塞。虛則陰虛陰津不敷,胃膜失去津液濡養(yǎng),胃壁脂膜干槁不榮,猶如旱野龜裂而血行淤滯;或中氣虛損,運血無力,則胃絡(luò)血行不暢;或氣虛及陽,寒自內(nèi)生,陽虛寒凝而胃絡(luò)瘀阻。又古人有訓(xùn),久病入絡(luò),絡(luò)傷則血痹,絡(luò)道阻塞而成瘀。此外,CAG作為虛實夾雜之證,病久多見脾胃虛弱,而脾胃虛弱與氣滯血瘀每每互為因果,脾胃愈虛,則氣機不暢,胃絡(luò)瘀阻益甚;其血不得調(diào)暢,則脾胃升降難復(fù),中州益損。
對CAG血瘀病機的輕重與層次的認(rèn)識,胃病離不開胃氣阻滯這一病機,氣滯則血行不暢。筆者認(rèn)為,胃絡(luò)血瘀的形成與發(fā)展也是由漸而盛,由輕而重,由淺入深的,這也符合血瘀是指血液循行遲緩和不流暢的病理狀態(tài)這一概念,這與一般所講的胃脘刺痛、吐血、黑便之瘀血阻胃之證是有區(qū)別的,前者病情為緩,尚處發(fā)展階段,后者病勢為急,病情較重。但CAG的血瘀病機進一步發(fā)展、惡化,并非出血,也可出現(xiàn)痰瘀互結(jié),發(fā)生惡變。
CAG的血瘀證候還是明顯的,常見的。如胃脘疼痛雖不若消化性潰瘍那樣規(guī)律和劇烈,但痛有定處,久延難愈,所謂久痛入絡(luò),久病留瘀;胃脘痞滿久治疊治不解,這也與血行不暢有關(guān)。而最常見,也最有診斷價值的血瘀征象,是CAG病人大多見舌質(zhì)紫暗,或暗紅,或淡暗,或有瘀斑,具有普遍意義。固然,CAG的血瘀證候并不多見,但筆者覺得,CAG的血瘀病機也是在長期的病程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的,而且胃的生理病理特點也決定了與氣血的運行關(guān)系密切,因此不必拘泥于既往的瘀血證的全部癥狀和體征,所謂“但見一癥便是,不必悉具?!?div style="height:15px;">
對于活血化瘀治法,根據(jù)其藥物的作用程度進行分類,這在CAG的活血化瘀治療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將活血化瘀治療藥物分為三類:(1)養(yǎng)血和血類,如當(dāng)歸、丹參、雞血藤、芍藥等;(2)活血祛瘀類,如蒲黃、五靈脂、川芎、延胡索、郁金、紅花等;(3)逐瘀散結(jié)類:如三棱、莪術(shù)、乳香、沒藥、穿山甲、水蛭等。由于CAG的病機特點即是虛實夾雜,因此必須針對病人體質(zhì)狀況、病情輕重、證候情況確立標(biāo)本緩急,選擇恰當(dāng)作用程度的活血化瘀藥,使用之有功且患者能夠接受,這極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