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有諸多煩惱。佛家認為,人的煩惱是無時無刻不在產(chǎn)生的,一念間竟然能有八萬四千煩惱。而所謂的“一念”,就是常人所說的一呼一吸之間。凡人從生到死,念念皆是煩惱叢生,因此才會有“眾生皆苦”之說。那么佛家所追求的,就是要斷人的苦惱,如何去斷,就要從《金剛經(jīng)》中得到學(xué)習了。
《金剛經(jīng)》是佛教中一部極其重要的佛經(jīng),也是所有有志于修行佛法的人,都要精心研讀的一部著作,在這部著作中,最核心的問題也就是如何教人斷煩惱,進而能夠明心靜性,得以政悟佛法。
《金剛經(jīng)》面對人生的煩惱,給出的方法就是三個字——“善護念”。煩惱既然是在一念之間生出的,那么只要我們就需要在一念之間保持修行,所謂的修行,就是能夠斬斷煩惱,不讓此一念的煩惱延續(xù)到下一年之中。如果不懂得“善護念”,那么一念之中的八萬四千煩惱,就會被人的執(zhí)念所留下,然后再累積到下一年之中,如此的反復(fù)后,人的煩惱就會成為一條大河之中的沙子那般的繁多了。
但是只要能夠認清煩惱的本質(zhì),這些都是所謂的外相,煩惱本身并不存在一念之間,只是人的心性散漫,才會生出這“諸多煩惱”。而這些煩惱只是借助心念的執(zhí)著,被人們所意識到,于是便成為了人的諸多痛苦?!吧谱o念”就是教會人們,要能夠正確地認識到煩惱本身只是煩惱,它在一念之間產(chǎn)生,就要隨著一念之后而消缺,如果你不能夠讓它消缺,那么就會去困頓在煩惱之中,進而每一念都有不斷執(zhí)著的煩惱。
佛經(jīng)中有一個故事,說是有一大一小的兩個和尚,上山時要渡過一條河,兩個和尚到了河邊,看到一位姑娘神色焦慮,原來因為河水湍急,她無法過河回家。這時大和尚就將姑娘背在身上,然后牽著小和尚一起度過了河水,到了河對岸后,姑娘拜謝了兩個人后就回家了,兩個和尚繼續(xù)往前走。等到走回到寺廟后,夜魔降臨,小和尚在床榻上如何也睡不著覺,但是大和尚卻很快的鼾聲如雷,小和尚實在煎熬,就把大和尚叫了起來.
問他說:“我們出家人不近女色,今天過河的時候,你背著那個姑娘,這樣的做法是不是不妥當呢?”大和尚看到小和尚的神情,笑道:“那個姑娘在我背上不過是爬伏了一會,但是卻在你心上纏繞了這么久,你說是我們哪一個才是不妥當呢?”小和尚這個時候才知道自己被姑娘給“駐念”了,頓時面紅耳赤。這個故事中,遇到姑娘,幫助姑娘,告別姑娘,都只是一念之間的事情,一念之后便不再執(zhí)著這個念頭,所以大和尚就不會心生煩惱。
佛家認為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皆是外相,倘若能夠做到看到的只是看到,聽到的只是聽到,嘗到的只是嘗到,聞到的只是聞到,觸到的只是觸到,想到的只是想到,那就是“善護念”。注意到你的念想,不論是喜悅的還是消極的,不要讓這些心煩意亂,意亂情迷停留太久,因為所有的煩惱都是“無明煩惱”,本來就是無根而生,如果你太過在意,就是給了煩惱扎根的機會,那么就會讓你的生活充斥滿這些情緒念頭。
既然要做到“善護念”,那么也要知道如何才能夠“善護念”,《金剛經(jīng)》中給出的答案就是做到佛的境界。佛的境界就是“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來的不是來得,也不是從哪里得來,來便是來,去的不是去了,也不是去往哪里,去便是去,無來無去,無影無蹤,便是佛的境界。
佛的境界并不是天高地遠的很難去做到,佛的境界本來就是我們所擁有的,只不過是我們后來太過于執(zhí)著,因此才遮掩了心中的佛性,一念之八萬四千煩惱,即是讓我們無暇去顧念心中的佛性。所以說,只要能認識到煩惱的本質(zhì),不去牽念它,便是學(xué)會了“善護念”的方法。
對于我們?yōu)槿颂幨纴碚f,“善護念”的好處就是讓我們能夠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費多余的精力,不會因為一些小事就耗費我們很多的情緒,能夠?qū)W會忍讓,學(xué)會舍得,進而才會把有價值的時間都投入到有價值的事情上,也就能夠成就一番世俗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