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名師
于茫茫書海中,為你尋找更適合自己成長的有效資源和那些鍥入心靈的文字。與高人交心,輕松學習,把時間留給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
精彩就點擊右上角分享出去,贈人玫瑰手染余香。
周
一
貫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教育專家。曾任小學、初中語文教師區(qū)中心小學教導主任、副校長、紹興縣教委教研室副主任、全國語文教學研究會板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省九年制義務教育教材小學語文科編委會副主編,省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紹興市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理事長,浙江省教育學院《教學月刊》兼職編輯等。
周一貫:當兒童習作皈依真實的“生命表達”
中國作文教學源遠流長,雖有諸多精華流傳,但也飽受無數(shù)弊端的壓抑,特別是在科舉以八股文取仕的長期影響下,難以擺脫其歷史陰影。如“應題”(據(jù)題行文)的束縛;“應體”(文體)的拘泥;“應命”(教師指令)的違心;“應法”(寫作方法)的尷尬;“應套”(套路)的就范;“應試”的無奈……隨著語文課改的不斷深入,作文教學也就有了更多關注學生自由表達的意向。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下就常聽到一些老師的感嘆:比之以往,兒童習作雖有不少變化,但夢幻多了,真實少了;抒情多了,記敘少了;“小資”多了,童心少了;矯揉多了,平實少了;虛構(gòu)多了,現(xiàn)實少了;排比多了,思辨少了;陰柔多了,陽剛少了;上帝多了,自己少了……總起來是一句話,兒童習作或被單一地認為是一項課堂作業(yè),一門章法之學,一種考試手段,一種言語技巧,還沒有皈依其本體:真實的生命表達和交流。
人之所以成為人,有別于其他動物而稱頌為萬物之靈,就在于人類有思想,有心靈。誠如馮驥才先生所言:“心靈渴望表白”,“受不住永遠的封閉,永遠的自知、自解、自我安慰。它要撞開圍欄,把這個‘真實的本質(zhì)的自己’袒露給世界……”(《表白的快意》)兒童習作教學的意義,一樣應當以兒童的生命真實表達為本,它雖然會比較幼稚,但一樣應該是宣泄,是傾訴,是絮語,是呼喊,是快意的創(chuàng)造。這說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卻很難實現(xiàn),原因還是在于人們(不只是教師)對習作教學缺失了生命真實表達的路徑自信和價值自信,因此在一些基本問題上,我們還需要有深入的思辨。如——
01
一、寫作內(nèi)容從“供給”為主到“需求”為主的思辨
兒童寫作教學中的一個根本問題是“寫什么”,也就是寫作的內(nèi)容問題。在傳統(tǒng)作文教學中,“寫什么”往往是有教師規(guī)定的,然后再教學生“怎樣寫”。于是,在這樣的教學鏈條中,教師不僅供給學生題目、立意,而且還有主要內(nèi)容的提示,基本結(jié)構(gòu)的示范,甚至有所謂的“好詞好句”的提供。于是,學生只能是被動、無奈地應命提筆,亦步亦趨地唯教師的馬首是瞻。長此以往,學生就不會去關注自己的思想,去感受自己想要表達的獨特心靈和宣泄的個體情感。這就違背了寫作的基本規(guī)律:寫作應當是作者自由表達的生命活動。現(xiàn)在,當兒童習作皈依生命表達之后,我們在寫作內(nèi)容上就應當有從教師“供給”為主到以學生“需求”為主的改變。對此,經(jīng)濟領域的“供給側(cè)改革”理念給我們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即應當改革寫作教學中“寫什么”完全有教師“供給”的路向,而更多去關注學生個體表達的“需求”,然后按“需求”去改變教師“供給”的內(nèi)容,模式和方法。教師應當供給的是如何更多地激發(fā)學生的表達需求,幫助和鼓勵學生自由表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供給”更好地適應“需求”的期盼。
近日,在《紹興晚報》上發(fā)表了一位諸暨醫(yī)生8歲兒子的習作,一句“連狗都討厭爸爸”爆紅網(wǎng)絡。習作是這樣寫的:
我的爸爸是一名外科醫(yī)生,外科醫(yī)生很少有休息的時候,經(jīng)常要加班。每天回家都是無精打采的樣子,媽媽很不高興。
爸爸很愛睡懶覺,我不喜歡這樣,我希望爸爸不要睡懶覺,不要經(jīng)常去加班。我希望他和我們一起的時候要開心還要有精神,要多陪陪我們。
爸爸好像并不明白我們的心思,還是每天早出晚歸,一個電話又被叫走了,休息天就一直想著睡懶覺,連狗都討厭他。我要怎樣才能讓他明白,他是我的爸爸而不是那些病人的爸爸。
對這樣一篇習作,連“新華視點”也刊發(fā)了評論:兒子一篇童言無忌的作文,讓工作11年的外科醫(yī)生哭笑不得。在兒子筆下,爸爸“早出晚歸”、“愛睡懶覺”、“一個電話就被叫走”……又愛又恨的文字里,讓無數(shù)醫(yī)護工作者和家人感同身受,一句“連狗都討厭他”充滿了無奈地心酸。
我們不必計較一個孩子看問題有失偏頗,但可以肯定的一點,這是他真正想訴說的話,想宣泄的情,是可貴的生命的真實傾訴。這樣的“需求”不可能在教師全盤“供給”的習作教學氛圍中產(chǎn)生。孩子的認識偏頗可以在談心中慢慢糾正,但真情表白卻是難能可貴,那可是生命的存在和表現(xiàn)。
02
二、寫作方式從“模仿”為主到“內(nèi)生”為主的思辨
不適當?shù)貜娬{(diào)習作教學的“模仿”,讓兒童寫出成人心目中合乎章法的“像樣”作文,從根本上說是有違“生命真實表達”這一習作原點的。這是因為“生命真實表達”的本質(zhì)在于兒童真實的思想、真切的生活,而這是“內(nèi)生”的,無須模仿的。思想表達不同于書法練習,對書法練習來說,在初始臨帖階段,當然是模仿得越像越好;可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自然不能與別人的想法也“越像越好”,否則,就成了抄襲。一篇好的習作,首先必然是“內(nèi)生”于兒童的心靈,而不可能是因為“模仿”了別人的想法。
習作過度地偏重于模仿,說到底還是有著漫長的封建社會科舉考試“八股文”的歷史陰影。八股文極度崇尚以儒家前賢某一句話為主旨,固守“八股”的僵化章法,集中反映了封建統(tǒng)治者以“治文”的手段束縛文人思想的良苦用心。之后應試教育的考試命題作文,不講寫真而偏重模仿,顯然有著對舊傳統(tǒng)一味沿襲的嚴重痕跡。這不僅帶來了兒童習作慣用假話、套話、空話、大話而衍生出大量的“雷同文”,而且也催生了考場作文中的宿構(gòu)、套寫、組裝和抄襲等不良文風。這就難怪青年作家韓寒會有這樣的感慨:人們說謊話多是從小學作文開始的。
習作應當“內(nèi)生”于兒童的真實思想,這比什么都重要。筆者記得小時用的“寫話本”,有四個印好的項目:“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和“做到的”,學生只要分欄填入就行。別以為這種形式是否太過簡單,其實它明顯具有記實寫真的優(yōu)勢。有人以為“內(nèi)生”太難,“模仿”會比較簡單。事實并非如此,所謂“內(nèi)生”就是讓孩子寫自己真實的看到、聽到、做到和想到,而不是要讓兒童“內(nèi)生”出什么深刻的意義。一位二年級小朋友寫的《中山陵》,被老師判了“不及格”:“昨天我到中山陵去玩,看到三個孫中山。下面的一個站著,是銅的。爬到上面,房子里有一個坐著,是白色的。屋子里還有一個是睡著的?!睂懙萌绱颂煺妗嵲?,為什么不及格,當然是“沒寫出意義”。我們習慣于把“意義”定位在遠離孩子真實生活的那些地方,用成人的“有意義”標準給鎖定。那孩子達不到這樣的要求怎么辦?自然只好“模仿”成人的話語入手了。所以,強調(diào)“內(nèi)生”的真實重于簡單地“模仿”,應當是兒童習作在皈依生命表達中人們應有的共識。它與在章法上、技巧上適度、合理、乃至有創(chuàng)意的模仿應當是兩回事。
03
三、寫作主題從“命題”為主到“自擬題目”的思辨
《“課標”》中關于寫作的“教學建議”中有這樣一段話:“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边@說明了提倡學生自主擬題正是“自主寫作”的必要保證,而由“教師命題”則容易形成對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表達”的“束縛”。追溯命題作文的源頭,顯然也與考試的八股文有涉。當時應試(主要是鄉(xiāng)試與會試)的文章是以《四書》中擇取的片言只語為題目,并對行文的章法有嚴格規(guī)定,必須按照破題、承題、起題、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部分組成。八股文的應題而作,為圣賢立言,導致當時的學塾、書院的作文訓練都必須為科舉考試做準備,學寫命題八股。以后,科舉考試雖然廢除了,但命題作文這種訓練方式依然長盛不衰,并逐漸形成了以命題寫作為中心的作文教學體系。如從“教”的角度看,就有教師命題、作前指導(理解題意、正確立意、安排結(jié)構(gòu)等)、批改講評(是否“切題”是中心)等;從“學”的角度看則有審題、構(gòu)思、行文、修改等步驟,而審題、切題、展題、點題成了重要的寫作要訣。作文 教學的這種傳統(tǒng)命題方式有三個特點:一是大多一行題,不加副題、引題或題解、提示等,容易使題意不明;二是題目短小,多以詞語短句為題,要審清題意,對口發(fā)揮實屬不易;三是命題范圍狹窄,學生不一定有話可寫,還容易落套。如《記一件有意義的事》、《暑假里的一天》、《一個我最敬愛的人》之類,幾乎是爺爺輩寫過,爸爸輩寫,爸爸輩寫過姐姐輩寫……加上還有眾多的《優(yōu)秀作文選》之類的參照,容易形成思維定勢。學生據(jù)題作文,審題、解題、點題,成了寫好作文的重要目標,哪里還有顧及自身真實思想的表達交流。一篇題為《發(fā)生在我家里的一件事》的考場作文,因為小作者寫的是家門口一條全村出入的路壞了,一家人如何去把它補好的事,卻被判為“離題”。就因為這事發(fā)生在“家”門外,而游離了題意“發(fā)生在我家里的一件事”。于此可見學生寫命題作文必須提心吊膽去緊扣題意,嚴防“文不對題”、“離題萬里”、“題旨不明”等等可能帶來的前功盡棄。這又怎么能讓兒童習作真正成為思想的真實表達和自由交流呢。
04
四、 寫作篇幅從“規(guī)定字數(shù)”到“不計長短”的思辨
如果真的讓兒童習作皈依于生命的真實表達,那么篇幅的長短就不算是一件事了。常言道,“有話即長,無話即短”,不正是“真實表達”的一種狀態(tài)。
王智慧老師發(fā)表在《中國教育報》2015年7月19日的那篇文章《一個暑假讓孩子愛上寫作》頗能發(fā)人深省。作者希望兒子能用一個暑假的時間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可好多措施都未能奏效。不料,一個巧合的機會,利用QQ上面的“說說”功能,卻發(fā)生了奇效。一天,兒子幫媽媽剝毛豆,特發(fā)奇想地有了自己的感悟,就很興奮地發(fā)表了一篇簡短的“說說”,不料得到了一些朋友的稱贊。兒子十分開心,媽媽上去看了,不僅點贊,還寫了句評語:“兒子真長大了!”又動員孩子的爸爸也寫點評。想不到的是兒子很受鼓舞,接下來幾乎天天發(fā)表“說說”。于是,媽媽、爸爸又有意邀朋友、親戚去看兒子的“說說”,不僅點贊,還加評論,提出討論問題。為了能給大家一個驚喜,兒子每天都特別留意觀察,一個人、一件事、一個場面、一個感想……都會成為兒子“說說”的內(nèi)容。每篇“說說”他都會用心地去遣詞造句,為了用好一個詞,有時會琢磨上半天。正如他媽媽所認為:盡管兒子的“說說”文字有長有短,也說不上多么有價值,但對孩子來說收獲是巨大的:他明白了寫作很有意思,就是表達自己的思想,一點也也不神秘。他不僅開始對表達和交流感興趣,而且養(yǎng)成了觀察、思考、反復修改的習慣。
……
寫作就是這樣,它只是思想的表達,心里有話就寫出來,與長短無關。
習作規(guī)定字數(shù)是很敗孩子“胃口”的,筆下已經(jīng)無語,但還得勉強湊數(shù),很讓孩子無趣。一位老師讓小朋友寫周記,要達到百字以上。萬般無奈,一個孩子是怎樣湊足一百字的:“老師要我們寫一篇周記,要滿一百字以上。翻開作業(yè)本,我真的想不出寫什么好。一數(shù)字數(shù),我只要再寫70個字就成了。現(xiàn)在,只要再寫60個字就夠了。努力吧,再寫50個就好了。如果我再寫40個字就達到了。好啊,再寫30個字。快了,再寫20個字就差不多了。再寫10個字。我終于完成了?!边@確實也是一篇周記,而且算得上是實話實說,是皈依生命的真實表達。只是令那些為學生規(guī)定習作字數(shù)的老師或家長,不能不深為尷尬,引發(fā)很多內(nèi)?。簩和曌髦皇前l(fā)指令并且規(guī)定字數(shù)合理嗎?
05
五、寫作形式從“單一”狀態(tài)到“多樣”狀態(tài)的思辨
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顧名思義作的是“文”,也就是必須是一篇立意清晰、主旨明確、結(jié)構(gòu)完整、首尾呼應的文章。然而,當我們將兒童習作皈依于生命的真實表達時,形式就不應是凝固不化的一種固定的章法了。只要有利于真實表達作者的思想,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前文說到的那個在網(wǎng)上寫“說說”的孩子,不就是一種可以充分激發(fā)小作者寫作興趣的成功形式嗎?著名特級教師管建剛的“作文教學革命”,是把作文訓練融合在編一份班報中間,作文就是在為班報寫稿,輪流編稿、改稿、出報、讀報、議報的系統(tǒng)活動之中。筆者工作室里的一位優(yōu)秀青年教師,從城里的一所名校去鄉(xiāng)村一所小學支教。她借兩地來去奔走之利,開展了“兩地書”的寫作活動,讓她教過的城市那個班的孩子與新教的鄉(xiāng)下那個班的孩子結(jié)對成友,不斷通信。寫信成了習作的主體。這不僅讓寫作溝通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交際,有不盡的話可說,而且客觀上也推動著城鄉(xiāng)教育的均衡發(fā)展,引起各方面的關注和好評。著名特級教師張祖慶以“微電影”作為兒童創(chuàng)意寫作的新范本,拓展了一種兒童習作的新樣態(tài)。其實,這種“微電影”既可以是電影長片中的一個片斷,也可以是現(xiàn)成的或自己制作的一個視頻。于是更多貼近兒童生活、兒童思維的“微電影”與創(chuàng)意寫作的“聯(lián)姻”,極大地豐富了兒童習作的內(nèi)容……所有這些新狀態(tài)的習作形式,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tǒng)習作的單一形式,使寫作更貼近時代,更貼近兒童,孩子因喜聞樂見而激發(fā)了寫作興趣,從根本上改變了兒童被動、消極的習作心態(tài)。
讓習作真正皈依于兒童生命的真實表達和自由交流,決不是一種簡單的教學方式的選擇,而在于必須從根本上確立教育的生命觀與時代的寫作觀。本文所涉及的五個方面的思辨,僅僅只是滄海一粟。確切地說,我們應當不遺余力地去探討、研究一門有別于傳統(tǒng)作文教學的新型習作教學學科,在習作本體論、習作的發(fā)生發(fā)展論、習作教學的實踐論、方法論諸方面進行系統(tǒng)的探索和研究,為提高兒童習作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做出基礎性的貢獻。
編輯:泡泡糖
本號為學術研究和傳播,不涉及商業(yè),如有侵權(quán)請告知
本文選自《語文教學通訊C》,2016.7-8
文本由平臺重新編輯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