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無論在古代還是在近代,只要打仗,后勤就是不能忽視的。二戰(zhàn)中的蘇軍,則素以英勇無畏著稱。不過,就算是英勇無畏的蘇軍,后勤也是必須注意的事情,不然士兵也無法打仗。今天我們就看看,二戰(zhàn)蘇軍的后勤趣事,了解一下蘇軍后勤到底如何。
如果說在蘇聯,什么物資需要內務人民委員會的士兵來看管,那一定是他們的黑面包。是的,對于蘇軍,黑面包可謂是最為寶貴的物資。對于蘇軍戰(zhàn)士,伊爾2、空氣和黑面包是他們不可或缺的存在。
畢竟黑面包是蘇聯的傳統(tǒng)主食,就和中國人吃饅頭一樣。但是話又說回來,其實戰(zhàn)爭時期吃的黑面包,和我們現在買到的俄國大列巴,可不是一回事。
傳統(tǒng)的黑面包,其實并不好吃,又咸又酸,它是由裸麥和面粉制作的,含有更多的膳食纖維。就算是你吃多了,也不至于和白面包那樣,導致血糖過高,是中歐和東歐的傳統(tǒng)飲食。
不過這口感可太次了,不僅硬還沒什么味道,白面包你含在嘴里一會兒就軟了,這個你只能咬著吃。牙口不好的人,還真不適合吃這個呢,因為你吃起來會特別不舒服。
但是戰(zhàn)時的黑面包,就更不好吃了。原材料復雜無比,不僅添加了麥芽,木屑,可能還添加了一些麥麩,稻殼之類的玩意。味道不僅更差,而且更硬了。
甚至于如果是冬天,這些黑面包能被凍的更為堅硬,硬到可以抵擋子彈,或是揮舞長條的黑面包用來打人。如果你把這些黑面包壘起來,它們甚至可以作為掩體使用了。
但既然這些黑面包難以下咽,那么蘇軍戰(zhàn)士顯然不能和這些硬邦邦的面包硬碰硬,如何將其軟化食用就成了首要問題。
所以蘇軍士兵通常的做法,就是煮湯,煮點茶水用來和黑面包混著吃。因為熱湯,熱茶是可以把黑面包泡軟,這樣也方便于食用。當然如果沒有熱湯,那就只能硬咬著吃了。
誠然,熱茶,熱湯還是不管飽的,充其量也就是過個嘴癮。所以如果條件準許,材料重組,蘇聯士兵就會煮粥喝。這是一種被稱為庫列什的哥薩克傳統(tǒng)美食,也是最普遍的一種食物。
民間有句俗語叫做,庫列什,不可多食。這不是說這玩兒意不好吃,而是說它太管飽。嚴格說,這玩兒意不是粥,簡單說就是肥肉和小米粥的黃金組合。
但是對于前線的士兵來說,這玩兒意真是異常得好,因為它的熱量極高。而對于前線的士兵而言,他們最匱乏的就是熱量了。
而且它的制作也很簡單,傳統(tǒng)的庫列什是由小米加上肥肉制作,而戰(zhàn)時蘇聯士兵就干脆把找到的任何東西扔進去亂燉,比如把小米,土豆,胡蘿卜,洋蔥,肉罐頭扔進去一起燉。
等到食物出鍋,一份美滋滋的庫列什就做好了。
盡管黑面包有這樣或是那樣的缺點,不可否認的是它在戰(zhàn)爭中維持了蘇軍的戰(zhàn)斗力。但是光有如此堅硬的面包,顯然不足以保證士兵所需的熱能和營養(yǎng)。尤其是黑面包在當時屬于緊俏物資,畢竟蘇聯一開始因為一連串失敗,失去了自己傳統(tǒng)的大糧倉。
因此蘇軍必須竭盡所能的保證士兵的飲食。馬肉腸,就成了蘇軍的首選。畢竟蘇聯的矮腳馬還是很多的,這些馬不僅能夠拉補給,更可以成為蘇軍的肉食來源,為蘇聯官兵提供營養(yǎng)。
嚴格說,馬肉并不好吃,味道很差,肉質粗糙。但是對于當時的俄國人來說,馬肉卻是不可多得的。因為當時納粹德國占據了蘇聯大片的土地,俄國的畜牧區(qū)和農業(yè)區(qū)大多落入敵手。
近一年納粹就能從蘇聯領土上掠奪近千萬噸的谷物,兩百萬噸飼料,三百萬噸土豆,兩百萬多只牛,四百萬只豬以及近四百萬只羊。
在這種困局下,蘇聯士兵能得到的副食配給就少得可憐。在蘇聯士兵常常食用的圓白菜湯,紅菜湯,煮蕎麥湯里,肉食的影子幾乎少得可憐。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士兵幾乎把能找到的任何肉食扔到了鍋里去煮,任何還能找到的蔬菜也都扔了進去。這樣才能勉強保障副食的需求,當然仍舊十分匱乏。
事實上這對于部隊是一個可怕的情況,一個健壯的蘇聯士兵,每天消耗的熱量在4000大卡以上,就這點可憐的黑面包和肉食根本不能提供足夠的熱量。而且副食的短缺,也容易造成士兵的身體虛弱。
蘇聯一度因為副食的匱乏和糧食的短缺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比如士兵們因為副食的短缺,無法攝取維生素,唯一的自救方式是將松針煮水,以獲取維生素。否則他們就會大量出現壞血病。
而當租借法案開始將蘇聯囊括在內后,來自美國的物資就大大緩解了食物的壓力。其中來自美國的斯帕姆罐頭無疑是蘇軍上下最為喜歡的,蘇軍士兵往往將斯帕姆放到鍋里煮成糊,然后將其抹在黑面包上,撒上鹽再配上洋蔥頭,一頓美味的俄式三明治就完成了。
盡管相比于真正的三明治,它顯得十分寒酸。但是在冰天雪地里,一份這樣的三明治,再加上一杯熱茶,這已經是最大的享受了。
但是對于一個蘇聯士兵而言,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用自己手頭的煙草和酒去兌換糧食的。事實上對于前線官兵而言,吃不上飯確實是個麻煩,但如果沒有香煙,官兵們可能會不堪重負而崩潰。
盡管聽起來很難以理解,但這是一個事實。
高強度的戰(zhàn)斗下,士兵的精神很容易長期處于緊繃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士兵會變的非常脆弱。如果翻開二戰(zhàn)的書籍,我們不乏看到,士兵因為緊張而誤擊友軍的情況。
而香煙則是緩解士兵壓力的一大法寶,如果說士兵手中的槍械是士兵的第二生命,那么香煙一定是蘇聯士兵的第二靈魂。
曾有蘇聯士兵說過“在戰(zhàn)爭中,我最關心的生活方面的事情,就是煙草的質量。”二戰(zhàn)中,蘇聯很少配發(fā)生產好的香煙,一般是軍官特供。對于前線的士兵一般配發(fā)煙草,也就是馬合煙。
這種煙是需要士兵自己卷的。士兵們如果沒有煙斗,那就必須自己卷煙,運氣好的士兵或許能得到租借法案里,美國提供的煙紙。
運氣不好的人就只能自己到處找紙卷煙了,通常來說真理報和紅星報是士兵標準的煙草用紙。戰(zhàn)斗結束后,來一根卷煙,無疑能夠大大緩解士兵緊張的情緒。
而香煙對于蘇軍的作用如此之大,以至于在最嚴酷的情況下,蘇軍也會想法設法的保障士兵的煙草供給。在列寧格勒圍城戰(zhàn)里,一切可以尋找的替代品都被蘇軍找了出來,蛇麻草,干楓葉,甚至是枯草都會被拿出來使用。
士兵們會把這些煙草或是煙草代用品,和枯樹葉,枯草混合在一起。這種煙會異常嗆人,但就算是這樣,對于士兵也是寶貴的。
甚至于蘇軍士兵在戰(zhàn)斗中,也會抽空點上一根,一名蘇軍老兵如此說道:“坦克向我開過來了,我想,我完蛋了。坦克越來越近,突然燃燒起來。我對自己說,是他完了,不是我。于是我順便卷了五支煙。是的,也許那不是卷煙的時候,但我不想對你撒謊,那時候我確實卷了并抽了五支煙。在戰(zhàn)斗中是這樣的,你可以把槍放下,點一支煙,只要時間允許,戰(zhàn)斗打響后你也可以抽煙。但你不能忘記你的目標,一旦你忘記了,你就再也不需要煙抽了。”
同時酒對于蘇軍士兵來說,也是不可缺少的。畢竟對于一個俄國人來說,酒是他們的信仰,也是他們勇氣的來源。畢竟自古俄國就是個寒冷的地方,一年就兩個季節(jié),夏天和冬天。每年冬天都會輕輕松松的突破零下三十度,在這樣的溫度下,他們就習慣于喝酒。
到了戰(zhàn)爭中更是如此,喝了酒的蘇軍官兵如同神明附體,德軍最是害怕喝了酒的蘇聯人。因為他們會端著槍,不畏彈雨沖過來,德軍往往嚇得腿都發(fā)軟。要是被他們沖進戰(zhàn)壕,那等待德軍的就只有被打死的命運了。
而對部隊配發(fā)酒水,也有助于軍官維持部隊的士氣。往往在進攻前,蘇軍突擊部隊會遵循古老的俄國軍隊傳統(tǒng),先各自喝上一杯烈酒,然后將酒杯砸碎在地上,接著勇敢的對德軍發(fā)起沖鋒。(這個確實是俄軍傳統(tǒng),自15世紀就開始了。)
而斯大林也曾下過著名的“一百克命令”,意思是無論如何都要保證士兵有一百克的酒水配給,違者嚴懲不貸。于是蘇軍就開始想盡一切辦法,保證酒水供給。部隊自行釀酒,將繳獲的酒水就地喝掉,甚至于空軍的人還把工業(yè)酒精和藍莓汁勾兌喝掉。
當然喝多了的蘇聯人,自控力極差,不一定會做出什么事情,這也讓蘇軍多次蒙受損失。比如有飛行員因為喝多了勾兌的“藍莓酒”,而在天上錯把僚機當做敵機擊落。
也有蘇軍軍官在喝多了的情況下,帶著同樣喝多了的部隊沖擊德軍,以至于損失慘重。更有喝的五迷三道的蘇軍,一槍崩了自家將軍的悲劇。不過饒是如此,抽著煙,揣著酒瓶子的蘇聯人仍舊把紅旗插到了納粹德國的心臟,柏林。
結語
二戰(zhàn)中,士兵的后勤,總是最優(yōu)先保障的。即便是在蘇聯最困難的時期,蘇聯也竭盡全力的保證了士兵們的后勤補給。
盡管這些補給粗糙,簡陋,甚至于很多難以讓人滿意。但是蘇軍士兵仍舊憑借這些,將法西斯從自己的國土上趕走,并最終將納粹德國這個邪惡軸心消滅殆盡。
參考文獻:《蘇軍后勤七十年》
《二戰(zhàn)后勤啟示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史》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