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鄭維山將軍不熟悉,聽聽毛主席的一段話或許會有新的認識:“南有許世友,北有鄭維山,你們都是風風火火,有你們在,沒有人能搞亂中國?!?/p>
原來,許世友和鄭維山都來自大別山區(qū)的新縣,兩家相距二十多里路,許世友在山南,鄭維山在山北;
鄭維山將軍在70多年的戎馬生涯中,三爬雪山、三過草地,兩率部隊迎接紅軍主力會師,血戰(zhàn)河西走廊,指揮了大小戰(zhàn)役數(shù)百起,剛烈英勇,屢建奇功,在共和國的建國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1955年授軍銜時,鄭維山原被授予上將軍銜,但他卻找到周總理,主動把上將軍銜讓給一位年齡比自己大的老同志,自己寧愿接受中將軍銜。
2000年5月9日將軍病逝,家鄉(xiāng)人民為了紀念他,修建了包括將軍故居、事跡陳列室、藏槍池等在內(nèi)的將軍石游覽區(qū),供后人憑吊。
從縣城出發(fā)向南行不遠,就進入了將軍石游覽區(qū)。將軍石在羚羊山的半坡,坐北朝南。我們踏著鵝卵石鋪成的坡路向上攀登,眺望四周,遠山連綿起伏,耳邊鳥鳴陣陣,綠樹隨風搖動,似乎在歡迎游客的到來。
“十三歲革命出生入死歷經(jīng)百戰(zhàn)功勛赫赫垂青史,十五歲入黨赤膽不改一身正氣忠心耿耿照后人?!睍鴮懺趯④娡み叺囊桓遍L聯(lián)寫照著將軍的一生。亭中還有臥石一塊,上面簡要記敘了將軍一生的歷程:自幼投身軍旅,戎馬一生,經(jīng)歷土地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而無敗績;長期擔任要職而一生貧寒;死后還要和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為伴。
在北面,與將軍亭遙遙相對的是一塊約有兩層樓高的巨石,上面鐫刻著“將軍石”三個血紅大字,在陽光的照耀下,紅字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將軍石為一整體的花崗巖,據(jù)說,鄭維山將軍幼年時常在這里放牛,在將軍石下躲風、避雨、小憩,與此石有著依依不舍的感情。建國后,他多次回到家鄉(xiāng),每次都要在將軍石下獨坐沉思。
回憶起將軍的晚年生活,講解員的話格外富有感情。2000年4月19日,85歲高齡的鄭維山在醫(yī)院里預感來日無多,在病榻上寫下了給黨組織的最后一封信:“……我鄭重請求,在我不行的時候,適時停止對我的治療,多節(jié)約些醫(yī)療經(jīng)費,也是我對黨的最后一次貢獻。我一生積蓄無多,請將我最后一個月的工資作為我最后一次黨費上交組織,平時積存下來的書籍送給大別山一個學校,供山區(qū)的孩子們使用……我死后,不開追悼會,不搞遺體告別,不進八寶山,也不搞任何形式的送別儀式,尸體供醫(yī)學單位解剖后火化,骨灰撒在大別山屋脊洼的山上?!?/p>
“不搞遺體告別,不進八寶山?!蔽覀兏锌谶@不尋常的要求。老將軍歷經(jīng)萬千征戰(zhàn),對革命立有大功,卻只要求死后把骨灰撒在這塊石頭的周圍!將軍的家人滿足了他的遺愿,從此,這塊無名的巨石成了將軍永恒的墓碑。
將軍石后的羚羊山上,點綴著幾面紅旗,講解員告訴我們,那是點將臺、紅軍洞、將軍泉等景點,這些人文景觀和大別山美麗的自然風光完美結合,讓人浮想聯(lián)翩。
稍作休息后,我們離開將軍石,下山來到將軍的故居門前。
將軍故居保存完好,門口是一個碧波蕩漾的水塘。這個水塘又名藏槍池,據(jù)當?shù)乩先嘶貞洠?932年紅25軍北上抗日臨走時,留下近1000支“漢陽造”步槍,少年鄭維山幫助父親和一些革命者用油布包裹住槍支,一部分放入門前的池塘中,一部分放入家里的頂棚上。后來,吳煥先用這批槍支組建了紅28軍。
揮別將軍故居,回首峻嶺之中的將軍石,我們不禁在心里默默祈禱:安息吧,將軍!您的遺愿已經(jīng)實現(xiàn),您的家鄉(xiāng)已經(jīng)走向富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