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王煜全,這里是王煜全要聞評論。
前不久,我評論過美國汽車工人聯(lián)合會UAW組織的罷工,當時有12700人參與,罷工的對象是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的母公司Stellantis。
當時我就提出,他們的思維還停留在三家車企可以穩(wěn)定經營的時代,按照燃油車時代的慣性思維來談判。但是,他們卻忽視了最嚴重的問題:電動車轉型已經是必然趨勢,三大傳統(tǒng)車企有很大的可能跟不上產業(yè)變革的步伐,不得不破產倒閉。
即使雙方談判順利,解決了眼前的薪資和生產問題,也沒有消除未來被電動車企業(yè)淘汰的風險。
為員工謀福利是工會的職責,但在產業(yè)賽道轉換的關鍵時期,短暫的薪資提升將是“飲鴆止渴”,當燃油車時代結束之后,員工能否找到新的工作,才是真正的長期福利。
然而,汽車工人聯(lián)合會可能并沒有想那么多,直到現(xiàn)在仍然在堅持罷工。
10月9日,路透社報道罷工人數已經上漲到了25000人,UAW主席肖恩·費恩認為罷工正在發(fā)揮作用,因為汽車制造商已將最初提出的工資漲幅提高了一倍多,但他們并不會止步于此,看來這次罷工還會持續(xù)一段時間。
路透社、NBC等很多媒體的報道中,這件事通常被描述為工會與“底特律三巨頭”的爭端。不過,我在紐約郵報上看到了一篇文章,題目是“UAW罷工代表三大汽車制造商已進入廢品回收站了”,其中的觀點有些與眾不同,所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文章認為通用、福特和Stellantis已經不是“三巨頭”了,為什么這么說呢?
其實,Stellantis的大股東是荷蘭公司EXOR N.V.,早就不是一家美國公司了,所以“三巨頭”只剩下兩家。而另外兩家公司通用和福特也稱不上“巨頭”了。
實際上,福特公司的市值為483億美元,通用汽車的市值為426億美元,但特斯拉一家公司的市值就達到8241億美元,通用福特兩家合起來也就值特斯拉的十分之一。
不只是市值較小,通用福特在制造能力上也并不占優(yōu),彭博社曾經做過調查,美國生產能力最強的汽車工廠是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廠,第二到第四名中有兩個是豐田工廠,一個是寶馬工廠,而福特肯塔基工廠只能排名第五。
所以,以前的“底特律三巨頭”,或許稱為底特律兩車企更合適。
而且,底特律在美國汽車市場上的分量也在降低,美國最大的汽車出口州早就不是底特律所在的密歇根州了,南卡羅來納州已經連續(xù)九年位列美國汽車出口第一名。
也就是說,工會眼中強大的“底特律三巨頭”已經成為歷史了,影響力遠不如前。
更重要的是,傳統(tǒng)汽車制造業(yè)也不是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了?,F(xiàn)在對美國經濟貢獻最大的產業(yè)主要是科技、金融和醫(yī)療領域,制造業(yè)也正在轉向自動化。
文章認為,UAW是傳統(tǒng)制造業(yè)時代的產物,但即便在以前,工會發(fā)揮的作用也存在爭議。
比如,拜登就認為是工會建立了中產階級,可實際上,加入工會的勞動力在美國整體勞動力市場中只能算少數,在1954年達到了頂峰的35%,2022年已經下降到10%了。
這就導致工會為少數勞動力爭取了高工資,但會促使企業(yè)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方建廠,這樣反而減少了整體就業(yè)崗位的數量,1950年底特律有30萬個制造業(yè)崗位,現(xiàn)在只剩下23000個了。
文章最終的結論是UAW的罷工模式不可持續(xù),可能會讓本就名不副實的“三巨頭”雪上加霜。
這篇文章可以說是美國當地汽車產業(yè)發(fā)展變革的一個佐證,與我對罷工事件的評價也有共同之處,即,UAW和員工們還停留在“汽車三巨頭”的慣性思維中,忽視了汽車產業(yè)的巨大變革,還在用舊思維來爭取未來的漲薪承諾。
不過,文章中并沒有詳細說明,UAW為什么相信三家企業(yè)能夠負擔得起更大的人力成本。
從表面上看,三家公司在2023年上半年的全球汽車銷量榜中,依然可以排行第4、5、6名。而且,福特汽車在今年第二季度的營收達到449億美元,通用汽車的營收也有447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二和第三名。
也就是說,如果只從現(xiàn)狀看通用福特的家底依然很厚,這也許是UAW敢于要價的底氣。
但是,這些家底大部分要歸功于燃油車產品,而電動車才是汽車產業(yè)的未來。據CleanTechnica的數據,今年1-7月份,全球電動車銷量排行前20的車企中,福特僅僅排到了第17名,銷量8萬輛,而通用甚至未能進入榜單,相比之下,特斯拉賣了100萬輛。
就像估值不足特斯拉十分之一一樣,福特的電動車銷量也不足他們的十分之一。但是,特斯拉等電動車廠商,已經開始走向電動車的下一個階段自動駕駛了,而通用福特想要趕超可以說難上加難。
最近這段時間我在美國也看到一個變化,那就是街上的非特斯拉的電動車開始出現(xiàn)了,電動車才是未來,我相信三家車企到今天都已經明白了。
三家車企向UAW做出妥協(xié),也許是無奈之舉,但也說明他們自身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其實,面對這樣巨大的差距,需要做出重大的戰(zhàn)略性調整,才有可能真正走上追趕的道路,否則,諾基亞轉型失敗的慘痛教訓很可能在美國汽車產業(yè)中重演。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