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爆發(fā)及隨后到來的對俄制裁給世界經濟造成了劇烈震蕩,引發(fā)了嚴重危機,其中影響最明顯的是由于限制俄油氣出口,對俄能源高度依賴的歐洲各國面臨能源短缺,盡管現(xiàn)在仍是炎炎夏日,但歐洲人已經在擔憂今年冬天如何取暖了,以至于開始討論拋棄多年來的環(huán)保主張,恢復燒煤燒柴以解燃眉之急。
如果俄烏沖突長期持續(xù),尋求“代用能源”或許是歐洲需要解決的難題,這方面可以從二戰(zhàn)時期的日本那里學習些經驗,那日本人是如何解決戰(zhàn)爭末期的燃料危機的呢?
最出名的舉措就是挖松樹根,煉松根油!
■長期以來俄羅斯一直是歐洲最主要的能源供應方。
熟悉太平洋戰(zhàn)爭的朋友都知道,日本對歐美開戰(zhàn),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石油供應被西方卡了脖子,戰(zhàn)前日本九成的石油依靠進口,其中八成又來自美國,因此美國打出石油禁運的大招等于把日本逼到了必須開戰(zhàn)搶油的抉擇時刻。
果然,戰(zhàn)爭伊始日軍長驅南下奪取了南洋油田,以產量計算完全可以滿足戰(zhàn)爭需要,可是為什么到了戰(zhàn)爭后期日本又鬧油荒呢?就是在運輸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日本海軍素來重攻輕守,特別對海運線的保護很不上心,結果大量油船成了美軍潛艇的盤中餐,造成有油也運不回本土的尷尬困境,1944年日本從海外獲得的石油比1943年下降超過60%!
■1942年日軍占領婆羅洲油田后,日本石油工人對油井進行修復并恢復出油。
沒有石油也就沒有燃料,沒有燃料戰(zhàn)艦強如“大和”號也只能窩在港口,飛機再多也都得趴在地上。
為了應對油荒,日軍大本營于1944年夏季開始壓縮民用石油消費,并尋求代用燃料,比如甲醇、酒精、人造石油等,就在此時駐德海軍武官小島秀雄少將的一封越洋電報讓日本軍部抓住了救命稻草。
小島報告稱德國開發(fā)了從松樹中提取燃料的技術,實際上這個情報并不確實,但病急亂投醫(yī)的日本人已經顧不得辨別真?zhèn)瘟?,立即著手研究?/p>
■二戰(zhàn)時日本駐德海軍武官小島秀雄少將(左起第三人)參觀德國海軍基地時的留影,他向國內提供了從松樹中提煉燃料的最初情報。所謂從松樹里提煉的燃料即松根油,是一種揮發(fā)性可燃液體,是利用干餾工藝從松柏的根部提取的,但起初并不是作為燃料,主要用于制作涂料、清潔劑等。日本在大正時代就有松根油產業(yè),在1944年之前年產量約600萬升,干餾爐數(shù)量2320臺。
海軍省軍需局派人向林業(yè)部門咨詢,得知日本松根儲量為750萬噸,在理想狀態(tài)下可以提煉630萬桶油料,相當于日本國內10年的原油產量,這讓軍方大喜過望,在1944年10月的大本營會議上提出大力增產松根油,作為進行戰(zhàn)爭的“新燃料”,計劃在1944年下半年生產6000萬升,1945年則要達到3億升!
■提煉松根油的原料松樹根,以樹齡較高的松樹根部經過晾置后為佳。在增產松根油作為代用燃料的決策確立后,日本全國動員,掀起一場挖根煉油的狂熱運動,各地民眾組成“報國挺身隊”,開赴田間地頭、山野樹林,展開大規(guī)模的松根采伐和干餾作業(yè),而且是不計報酬的義務勞作。
為了加快生產進程,在采伐場所附近設置煉油場,對采集的松根就近進行干餾處理,一時間日本的田野鄉(xiāng)間豎立起一座座干餾爐,到1945年6月時新造干餾爐數(shù)量已達46978臺!
■日本在戰(zhàn)時發(fā)布關于松根油緊急增產運動的宣傳海報。挖松根運動雖然聲勢浩大卻面臨著諸多難題,最首要的就是勞動力不足,到1944年日本的青壯年大多被派往海外殖民和作戰(zhàn),或從事軍工生產,缺乏壯年勞力進行松根油的生產,為此日本政府鼓動老人、婦女和中小學生也投身其中,挖松根成為戰(zhàn)時日本人的共同記憶之一。
部分陸海軍機場附近也設置了煉油設施,士兵們被驅使從事松根挖掘和煉油工作,以期實現(xiàn)自給自足。松根油的制造工藝簡單,但耗時費力,加之臨時征召的老幼婦孺缺乏經驗,體力虛弱,生產效率極為低下,平均每人每天僅能采伐15千克松根,提煉的油料不過1.5千克。
戰(zhàn)后有人計算,為了達到生產目標,需要每天投入125萬人之眾!為了獲得更多原料,很多百年古樹和未長成的幼樹也遭到采伐,導致環(huán)境破壞,水土流失。
■日本民眾在林間采伐松樹根部的場面,當時日本進行了全民動員,大力采集松根煉油。在日本政府的強行推動下,到1945年6月松根油的月產量已達7萬桶,到戰(zhàn)爭結束時全國挖掘松根達84萬噸,制備松根油在2億升到3.6億升之間,基本達到甚至超額完成生產目標。
然而,從產出與成本考察,松根油的效費比極端低下,當時軍方提出“200棵松樹可供飛機飛行一小時”的口號,換而言之,一棵培育數(shù)十年的松樹制取的油料不過能維持18秒的飛行而已,實在毫無效率可言。
■為彌補勞動力的不足,連小學生也被動員起來參與松根挖掘。日本耗費巨大人力物力增產的松根油是否緩解了戰(zhàn)爭末期的燃料危機呢?答案是否,因為松根油無法直接作為軍用燃料使用!
由鄉(xiāng)間煉油場干餾制取的產品是充滿雜質的松根粗油,其成分與真正的石油相差甚遠,最多用來點油燈,根本沒法用于驅動戰(zhàn)艦和飛機,需要進行深度加工才能充當燃料。
■今日陳列在博物館內的松根油干餾爐復原模型,只能制備初級的松根粗油。松根粗油要轉變?yōu)檐娪萌剂弦涍^至少兩次精煉,進行提純處理和添加成分,使之接近于石油燃料,如果要獲得高辛烷值的航空燃料還要做進一步加工。
二戰(zhàn)時期日本化工技術較英美落后,工藝水平只能滿足一次精煉,而二次精煉和高辛烷值燃油生產技術都不成熟,而且全日本僅有日本海軍的兩家燃料廠擁有上述技術,產能嚴重不足,成為制約松根油深加工的瓶頸。雪上加霜的是,2座海軍燃料廠也在美軍的狂轟濫炸中被付之一炬,導致生產流程徹底癱瘓。
此外,保存在各地的松根油也在美軍空襲中損失慘重,據(jù)說橫濱制油廠在美軍轟炸時大量松根油被燒毀,大火持續(xù)了三天三夜,甚至昭和天皇從宮中都能看到火光煙霧,當?shù)弥鞘撬筛蛶毂徽〞r,他意味深長地說道:'松根油不是農民辛苦勞作采集的嗎?要趕快滅火啊……’”
■太平洋戰(zhàn)爭末期在日本上空投彈的美軍B-29轟炸機群。受技術水平和美軍空襲的影響,松根油增產計劃獲得的軍用燃料只有區(qū)區(qū)50萬升,而且品質低劣,性質不穩(wěn),極易氧化,根本無法單獨使用,只能與其他燃料混用,但實際上很少被實際使用。
有資料顯示日本海軍在1945年8月10日利用混入松根油的燃料完成了“橘花”噴氣特攻機的試飛,并有計劃用于“梅花”特攻機。日本陸航部隊有使用松根油混合燃料進行訓練飛行的記錄,但結果是飛機直接空中熄火,所幸飛行員沉著冷靜,重新啟動才沒有機毀人亡,最后得出的結論是使用松根油燃料飛行必須避免做劇烈機動動作,其實等于毫無用處。
戰(zhàn)后,駐日美軍也曾在吉普車上試用了松根油燃料,結果不出幾日發(fā)動機便報廢了。
■日本海軍開發(fā)的“橘花”噴氣特攻機,據(jù)說利用松根油混合燃料進行了試飛。日本在戰(zhàn)爭末期強力實施的松根油增產計劃到頭來成為一場徒勞無功、勞民傷財?shù)募w鬧劇,在耗費了大量資源后得到的卻是不堪使用的低劣燃油。
為了能夠在本土決戰(zhàn)中絕地求生,日本軍政首腦僅憑一份未經證實的電報就貿然做出決策,完全忽視了技術上的可行性和實用性,不顧一切地將寶貴資源投入到松根油生產上,在浪費大量人力物力之后近乎一無所獲,對戰(zhàn)局毫無影響,實在是荒誕至極,充分暴露出日本在窮途末路之際的垂死心態(tài)和不切實際的瘋狂妄念。
雖然如今的歐洲未必會淪落到當年日本那種可悲境地,但如果沖突帶來的經濟危機日漸加深,種種苦果最終依然由歐洲的普通民眾來承受,與昔日被迫挖掘松根的日本老百姓倒也相似。
■戰(zhàn)后很多廢棄的松根油干餾爐被寺院拿來作為佛鐘的替代品,而真正的佛鐘在戰(zhàn)時被政府征用回爐重煉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