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庭三角關系”談家庭的裂變與和諧 文:孫曉峰 公車靠站了,一家三口上了車:母親、父親、女兒。 母親、父親分別在兩個座位入座,母親招呼女兒過來坐下,女兒不坐,轉向父親: “你怎么還坐啊?”聽起來象大人對小孩的行為不滿,不是通常情況下女兒對父親的態(tài)度,給人的感覺是女兒凌駕于父親之上。 “我就坐,怎么著,能坐一站就坐一站?!备赣H說話的聲音很大,象個反抗的小孩。 “你怎么能這樣和孩子說話呢?!”母親在旁開口了,語氣類似于訓斥一個孩子。 父親低頭不語。臉上很無奈。 這上面這短短的一幕中,女孩其實是借助了母親的力量(或者說在母親的允許下)向父親挑戰(zhàn),母女聯合擊倒了父親,父親呈現出無力的狀態(tài)。 這情景觸動了我,讓我想起在很多家庭中存在的類似情況,這種情況通常被稱為“家庭三角關系?!?/p> 一、什么是“家庭三角關系”? 當家里面某兩個人的關系出現緊張的時候,其中一方或雙方會把注意力投向第三者,第三者則會參與到前兩者的問題中來緩解兩人間的壓力和緊張。 這就是家庭治療大師莫瑞.鮑恩(Murray Bowen)所提出的家庭三角關系(Family Triangulation):即通過第三者的介入而轉移兩個人之間的沖突。 Bowen提出的情緒三角(an emotional triangle)是其極富創(chuàng)意的理論建構之一。 Bowen認為,三角關系是一個三個人的系統(tǒng),是人類關系中最小的穩(wěn)定單元。三角關系發(fā)生在所有的家庭和社會團體中。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動態(tài)的而不是靜態(tài)的,任何兩人關系都在親密和疏遠的循環(huán)中。正如個體變化著的對連接和自主的需要。拉入第三部分是嘗試和穩(wěn)定關系的一種途徑。當兩人的關系(dyad)經歷壓力的時候容易形成三角關系(Nichols and Schwartz 1995)。 在文章開頭的例子中,女兒和父親溝通中出現緊張的時候,母親加入進來,用壓制父親的方式來“解決”了問題。 “家庭三角關系”作為心理治療領域頗具創(chuàng)造性的概念之一,它放棄了先前采用的“功能不良dysfunctional”的模糊說法,而用“三角關系”這個概念來描述家庭過程(Family Process),把來訪的家庭成員看作處于三角關系之中,不僅幫助治療師更好地理解來訪者的“問題行為”或者家庭困擾的發(fā)生背景和發(fā)展過程,也有助于其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鑒于“家庭三角關系”在認識和解決家庭問題時所起到的強有力的作用,它常被當作對來訪者的基本評估內容,這就如同在醫(yī)療情境下病人的生命體征一樣重要。 除了莫瑞.鮑恩(Murray Bowen),許多其它心理學家也在此方面做出了貢獻,如:薩爾瓦多.米紐慶(Salvador Minuchin)、Rosman、Baker、McGoldrick、Gerson、Kerr、Nichols和Heilveil等。 二、各種“家庭三角關系” 莫瑞.鮑恩(Murray Bowen)提出,在家庭中存在有各種三角關系。三角關系可以通過各種途徑發(fā)生,但是通常牽涉到一對家庭成員聯合或抗拒第三個家庭成員。比如:“兩個孩子和一個父母的”、“父母兩人和一個孩子的”三角關系等等。 產生于壓力情境下的三角關系,其類型多傾向于僵硬,而在家庭生命周期中比較平靜的階段是更靈活的(Hoffman 1981)。當張力存在于兩個家庭成員之間時,其中一個——通常可能是感受到更為不舒服的一個——可能傾向于采用“三角”的行為方式:向一個第三者直接或者間接地傾訴事件或者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提出來、告訴他們自己的故事)。例如:在婚姻三角的例子中,一個對妻子不滿的丈夫可能開始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孩子身上,或者是一個痛苦的妻子可能開始對他們的孩子吐露婚姻的困難。這兩種情況都會帶來婚姻張力的暫時降低,而實際上根本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第三方(比如一個孩子、朋友)對其中一個人的焦慮或者對兩個人的沖突比較敏感,他們就會把自己投入到這個兩人關系中,因此形成一個三角關系,他們試圖去提供安慰、建議或者懇求,以此來降低沖突。 薩爾瓦多.米紐慶(Salvador Minuchin)描述了兩種類型的三角關系:繞開(Detouring)和跨代聯合(cross-generational coalitions)。 繞開(Detouring):當父母不能解決它們之間的問題、不是直接對對方生氣或者批評時,他們可能把關注點從自身轉移到孩子身上,關注兒童的消極面或者親子沖突,這可能強化孩子的不適應性行為。兒童可能被視為家庭中的問題成員。這樣父母就從自身婚姻子系統(tǒng)的緊張狀態(tài)中轉移出去了。可以用“替罪羊”來指代這種三角關系,為了避免父母的婚姻沖突,兒童的幸福被犧牲掉了。 跨代聯合(cross-generational coalitions):父母當中的一方或者雙方嘗試獲得孩子的支持來反對另一方??绱摵弦泊嬖谟诋敻改钢械哪骋环綄⒆拥男枰龀龇磻?、過度關注和投入,而另一個父母變得退縮和越來越沒有反應。在后一種情況下,兒童得到的關注是支持性的而不是批評性的或者沖突性的。Minuchin認為在跨代聯合的情況中也部分地與心身疾病發(fā)生聯系,而且最近的研究顯示與婚姻的危機有關。 三、“家庭三角關系”的形成過程 盡管有的家庭當前存在某種明顯的三角關系,但當我們深入到家庭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來看的時候,就會發(fā)現,這樣的關系并不是從頭就有的,而是在不斷的強化過程中逐步形成,以至于形成了一種非常僵化的穩(wěn)定的互動模式。 下面從不同角度舉例說明: 1、親密的“母親+孩子”Vs.遠離的父親 家庭里面常見的一種三角關系是:母親和孩子的聯合(跨代聯合),父親在家庭系統(tǒng)中所處的位置比較疏遠。 那么,這樣的三角關系是如何形成的?對家庭有何影響呢? 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tǒng)觀念下,比較多見的家庭情景是:父親總是忙于工作,有的下班后常因工作而很晚回家,有的經常出差或者常駐外地,工作占去父親們大部分精力,影響到他們對妻子和孩子的情感投注,孩子的母親則因為丈夫的疏遠而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孩子身上,這可能帶來幾個結果: (1)母親緩解了丈夫對她的關注不夠而帶來的壓力。 (2)母親多會成為孩子教育的主要承擔者,而母親過度卷入孩子的生活,多包辦代替,孩子多容易依賴,而缺少獨立性。父親參與更少乃至最后沒有了發(fā)言權。孩子顯得更加需要母親。 (3)夫妻之間共處時間減少,沒有溝通交流、培養(yǎng)共同興趣愛好的機會,距離越遠。這樣,上面的情況會愈演愈烈,母親和孩子的聯結愈強,父親愈與家庭疏離。 這就是為什么因為孩子問題前來學校、醫(yī)院咨詢的大多是母親,在整個事件的陳述中,孩子的情況非常詳盡,母親的觀點也非常清晰,可是,感覺不到父親的存在和作用。同樣,在因孩子教養(yǎng)問題進入團體治療中,有父母同時參加的,小組初期,??吹侥赣H打斷父親說話、剝奪父親說話的機會的情況,對父親的觀點加以否定,在語言中以“他”來指稱,母親對父親的看法代替了父親自己的看法,母親忽視身邊父親正在表述的內容,好像孩子的父親是一個“不存在”的人。 相對應的,作為丈夫和父親的這個男人,感覺到的不是家庭中妻子和孩子對他的重視和需要,而是被排斥、被拒絕,有可能做出離開這個家庭的選擇,導致婚外情或者家庭破裂。 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的女性太強悍了,誰敢和她們一起生活啊。 其實隨著我們深入到這個家庭里,深入到這些母親們的心中,看到這個“三角關系”形成的過程,就會對她們多了一份理解。 我們會透過那種焦虛的外表看到她們脆弱的內心,知道她們屬于“外強中干”,她們是內心缺少愛、非常需要愛的人,她們尋找丈夫的愛而不能得到(有時候她們對丈夫愈有期待,丈夫愈有壓力,一個追上來,另一個便逃了開去),便把失落的心完全投注到孩子身上,孩子成了她們生活中唯一的精神支柱。 孩子牽動著母親們的每一根神經,孩子的成績不滿意,她們比孩子還著急,一旦孩子出現問題,對她們而言,簡直是“天塌了”……家里的事情已經讓她們很累,孩子的問題更是令她們精疲力竭,而她們又感覺沒有任何人能幫助他們,“丈夫?靠不上!”,她們只能強撐著。 她們對自己情感的壓抑、對丈夫和孩子的錯誤觀念、家庭內的不當的溝通和應對方式妨礙了她們恰當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和爭取丈夫的支持,自然也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健康的生存空間。 有這種“母親+孩子”親密無間的,也有“父親+孩子”親密無間的,這些都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夫妻關系,把遠離的一方重新納入到家庭內,并承擔起重要的角色,把孩子放在適當的位置上,而不是讓孩子取代自己的配偶,或者讓孩子主宰家庭的方向。因為孩子畢竟還是孩子,這個家是父母為核心的家。 還有一種情況是父母兩人關系很好,但似乎沒有做好準備,自己還是孩子呢,自己的孩子就降臨了。孩子有時候會感到不被關注,有時候會與父母發(fā)生沖突。這樣的夫妻要注意的是學習如何做父母,而不僅僅是只顧自己享受生活或者只是愛人的良好玩伴,還需要注意孩子的需要,學習如何與孩子溝通、學習處理親子問題的一些方法,為孩子的成長付出辛苦努力。 2、“繞開”及家庭中的“施害者-受害者-救人者”游戲 在家庭動力學方面,“家庭三角關系”指人們落入施害者(persecutor/perpetrator)、受害者(victim)和救人者(rescuer)這樣的角色之中。 父母情感不和,可能轉向孩子抱怨配偶,訴說對方的不是,這時候,抱怨者成了“受害者”,而弱小的孩子被迫承擔了“救人者”的角色卷入到父母的沖突中去。 有時候,當夫妻雙方互相爭執(zhí)的時候,會發(fā)現孩子出現了問題,他們停下自己的問題轉向孩子問題,這時候孩子的癥狀可能會穩(wěn)定或者加重,孩子的表現讓父母無暇顧及他們的問題而避免了父母離異、家庭破裂的可能。 其中,孩子扮演了一個“受害者”的角色,父母變?yōu)椤熬热苏摺钡慕巧?,家庭關系被孩子的問題所維系,而夫妻之間的問題并沒有真正解決。 在此,孩子的心理及行為問題的維持和加重是這個家庭付出的代價,孩子是“替罪羊”,孩子承擔的是父母的問題,真正的問題者是父母,但是孩子卻被視為家庭中的問題成員。 父母“繞開”了其婚姻問題,視孩子的問題為家庭要務,孩子被帶著一次次看病,一次次吃藥,而且,我們可以預期的是,父母之間的問題不解決,孩子的治療大多很難見效。 除非這個孩子真的長大,認識到父母的問題應有相應的解決方式,而不必犧牲自己,從而得以從這個惡性循環(huán)中擺脫出來。 3、多重/復雜的“跨代聯合” 雖然現在大多家庭是父母、孩子組成“三口之家”,不過,也有一些小家是嵌合在大家中的,或者說在小家庭的特殊時期,一則因為剛做父母的年輕人對教育孩子的信心、經驗和能力不足,二則因為工作壓力,三則因為居住條件有限,等等,孩子小的時候往往需要老人照看,這個階段,小家和大家的交融還是較為常見的情況。 此階段,孩子的教育是由多人參與的。孩子父母和祖父母兩代人有著不同的成長和教育背景、不同的性格和處事方式,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會有較大差異,處理不當時,非但不能落實對孩子的良好教育,反倒可能因為孩子的教育導致家庭問題,在這中間,可能形成老人、父母和小孩之間的多重跨代聯盟。 比如,有時夫妻一方對對方父母的教育觀念不接受,這時候可能形成“夫妻一方Vs.夫妻另一方+其父母(祖父/祖母)”的三角關系;有時是夫妻本身對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就不能接納,他們會在孩子的教育上和老人發(fā)生沖突、爭權,這時候可能形成“祖父/祖母+孩子Vs.夫妻一方”或者“祖父/祖母Vs.夫妻一方+孩子”的三角關系。 我們建議,年輕的父母最好不要把孩子的教育完全交付給老人,父母的角色和功能不是祖父母可以完全替代的。何況隨著老人逐漸年邁,也同時因為孩子成長中有越來越多的問題需要父母的指導和幫助,孩子如何從情感上過渡過來,和父母建立親密關系仍將是一個難題。 與其彌補,不如防患于未然,父母要勇于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不要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欠賬。 四、“家庭三角關系”的消極影響 僵化的三角關系不能充分調動家庭成員的資源,表面上解決了問題,其實是掩蓋了問題,強化了問題。 還是剛才電車上的那一家人: 公車上的電視里在播放交通安全廣告片,阿姨在問一群幼兒園小朋友:“過馬路要注意什么啊?”孩子們用稚嫩的聲音回答:“紅燈停,綠燈行”、“一慢二看三通過”。 母親對女兒說,“你也好好看看”。 “你自己看吧”。女兒臉上露出不屑的神情。 這位母親對丈夫的態(tài)度顯然不利于樹立一個良好的父親形象,她的行為最終也給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帶來危機。一個不能尊重他人的人,也很難獲得他人的尊重,在家庭內也是如此。 許多家庭治療師,包括杰出的先驅莫瑞.鮑恩(Murray Bowen)和薩爾瓦多.米紐慶(Salvador Minuchin),都把三角關系的概念與兒童適應不良相聯系。 Wang, Linna和Crane, D. Russell(2001)研究了“家庭三角關系”對兒童抑郁的影響,結果發(fā)現,兒童的抑郁癥狀與父親對婚姻的滿意程度、婚姻的穩(wěn)定性、父親覺察到的“家庭三角關系”有最強烈的聯系,而母親的有關變量沒有影響兒童的抑郁癥狀。 家庭三角關系中經常出現“兩人之間過于密切的關系(心理學上稱之為“共生”狀態(tài))”、“經常向第三者抱怨”等典型行為,很容易把問題放大(一個人的問題變?yōu)閮蓚€人的)、擴展(從“小家”到“大家”、從核心家庭擴展到原生家庭、從家庭到親戚朋友)、從一個小環(huán)節(jié)轉移到一張大網絡,相互糾纏不清,難于分離、解決。 如果這類行為成為家庭中經常性的反應方式,三角關系成為家庭系統(tǒng)的穩(wěn)定特征,這時,“三角”過程對家庭關系就具有破壞性。 五、“家庭三角關系”的積極作用 雖然“家庭三角關系”有其不利的一面,但也有其積極的一面。三個人的相互關系顯然比兩個人相互作用充滿了更多的變化和活力。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更多的時候看到了一個孩子的降生給夫妻兩人世界增添了無限歡樂,孩子成了夫妻關系、家庭生活的重要調節(jié)劑。 再有,單親家庭雖然家庭結構更簡單,但是也有因為缺少一個重要的家長角色而影響孩子相應的成長。 六、認識、利用三角關系,增進家庭和諧 如果對家庭三角關系有清楚地認識,能夠利用其積極的互動關系,則家庭將朝向更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在此,我們也特別重視和提倡以下原則: 1、家庭成員之間的直接溝通 在任何一個群體中,兩個人之間的良好溝通都是基礎。無論是采取面談的形式,還是寫信、打電話等方式,單獨的個人之間的關系有助于雙方清楚地了解自己、直接了解對方,經由每個人充分地表達自己,將自己和別人區(qū)分開來,這樣就可能最大限度地減少誤解,減少相互負面影響。 在家庭治療中,鼓勵夫妻直接對話,不用第三人稱“他/她”指代,直接以“你”“我”稱謂。 2、對表達少的個體給與機會 對于原先在家庭中很少表達的成員,其他人要注意幫助其搭建直接溝通的橋梁,而不是代為表達,當傳話筒。 在必要時刻需要轉述對方的觀點時,簡單重復問題或說明即可,不加入自己的意見,不進行“添油加醋”的再處理,爭取去掉附加值,保持事情的原貌。 3、夫妻之間的問題不轉嫁到孩子身上 在家庭中,夫妻關系是根本,夫妻問題夫妻解決,不要轉嫁到孩子身上。 父母尤其要注意不要向在家庭中心理能量處于弱勢的孩子抱怨對方,也不要讓孩子來傳達成年人之間的負面意見,這對孩子是個很大的壓力,請求轉述的一方暗示出對孩子的信任、偏袒、聯盟,孩子則因為擔憂失去另一方家長的愛而左右為難,內心非常沖突。 成年人應直接溝通,面對問題,讓孩子免于為成年人承擔和選擇。 4、平衡各個成員之間的關系 家庭中每個人都是寶貴的資源,如果一個家庭能經常注意到保持家庭成員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平衡,給家庭中的每個成員以成長的空間,讓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發(fā)揮其良好的狀態(tài),家庭就會處于積極的變化中,家庭中的每個成員也將充滿生機和活力。 這樣的家庭便是和睦友愛之地,是我們人生幸福之源。 |
聯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