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傳習錄注疏講稿

傳習錄注疏講稿

書院群的朋友們,大家晚上好。今晚我給大家導讀的是《傳習錄注疏》這本書。通過書目介紹,大家都已經(jīng)了解到,這是一本介紹陽明心學的著作。隨著國內(nèi)掀起的陽明熱,大家對王陽明的生平和事跡大概都已有所了解。關(guān)于王陽明和陽明心學的著作有很多,比如《王陽明大傳》、《王陽明全集》,都非常好,《傳習錄》的注釋和解讀也有很多版本,著名文學家葉圣陶就曾經(jīng)注解過《傳習錄》。現(xiàn)在各地和網(wǎng)絡上也有很多學者在講王陽明,很多朋友不滿足于泛泛的知道,想更深入、準確地了解和把握陽明心學的精義,從而更有效地指導、轉(zhuǎn)化和升華自己的身心境界和知行智慧。有鑒于此,我就想到了向大家推薦這本《傳習錄注疏》做為入手處。

我為什么推薦《傳習錄注疏》這本書呢,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學習陽明心學,《傳習錄》是最好的入口?!秱髁曚洝肥峭蹶柮魉篮?,由他的親傳弟子們搜集并出版的,記錄陽明先生給弟子們傳習解惑的對話和書信的集子?!秱髁曚洝穬?nèi)容精煉,不是講故事,也很少口水話,可以說都是干貨,都是硬菜,每一段都很精彩,每一段都可圈可點;《傳習錄》形式活潑,言為心聲,對話就是心和心的碰撞,透過文字體會進去,陽明先生的心和弟子們的心,躍然紙上,和自己的心互相碰撞,更容易擦出智慧的火花;其他的著作呢,《王陽明全集》內(nèi)容是很豐富,就是太花時間,不適合用于指示門徑,入門以后可以再探究其廣博和精微;日本學者岡田武彥的《王陽明大傳》也不錯,更多的介紹王陽明的生平和事跡,大家有時間也可以讀。但都不如《傳習錄》精煉。

第二,《傳習錄》各種注解版本中,我對《傳習錄注疏》情有獨鐘,因為對它已經(jīng)手不釋卷三個多月了。大家都知道,從2016年10月份,潭柘書院明心班連續(xù)開設了三期陽明心學專題班,每次利用當月月底的周末,共兩天兩夜的時間,程東老師主講,講談用的教材就是這本書。非常有幸的是,在老師的鼓勵下,我做的助講,實則是教學實習。因此我從九月底就開始研讀這本書,也翻閱了不少王陽明的各種資料,深覺這本書是善本,大家要了解王陽明的思想和境界,從這本書入手會非常好。

現(xiàn)在這本書就在我的手邊,拿起這本書,審視它的時候,心里都會覺到一份沉甸甸的幸福和溫暖,因為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再是刻板的沒有感情的鉛印文字,里面飽含著明心班師生們智慧的碰撞和回音,也蘇醒了陽明先生的光明心。因此我非常樂于向大家推介它,也盼望大家能夠由此敲開陽明心學的大門,走上明心的道路。

下面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作者和書的特點。

《傳習錄》記錄的是明代王陽明和弟子們傳習的對話和書信,學術(shù)內(nèi)容是王陽明的,

簡單介紹一下王陽明。陽明先生叫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浙江余姚人,生于1472年,大約五百年前吧,57歲在平叛歸途中病逝。王陽明既有個性,又有一顆真摯光明的心,他的一生可以說非常傳奇,也非常精彩。12歲就立下讀書是為了做圣賢的大志,18歲就有為了求知,格竹子七天七夜以至于病倒的求實案例,25歲兩次科考落第,就有“以落第動心為恥”的覺悟,28歲因忠直上疏被杖四十,謫貶到貴州龍場這樣的荒蠻之地,人也不堪其憂,陽明也不改其志,終于在龍場有了“圣人之道,吾性具足”的大悟,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開始了一邊平叛、一邊傳學的人生歷程,留下了擅長攻心、戰(zhàn)無不勝、平寧王叛亂于旬月之間的輝煌戰(zhàn)績,更留下了“知行合一”、“致良知”、“我心光明”這樣振聾發(fā)聵的千古回音。王陽明的一生,可謂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確實達成了他當初做圣賢的志愿,其事功惠及當代,其學問澤被后世,更由中國傳至日本、朝鮮半島和東南亞,影響巨大。

再介紹一下《傳習錄注疏》的作者鄧艾民先生。

鄧艾民,1920年生于湖南邵陽市,抗戰(zhàn)時期就讀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當時正是鄧艾民的青年時代,他思想活躍,追求真理,堅定地認為那個時代是需要哲學的時代,因此毅然離開他已經(jīng)獲得優(yōu)秀成績的工程學科,轉(zhuǎn)攻哲學,并為之探索終身,在后來的治學過程中,也經(jīng)過了許多的磨難和坎坷,終不改其志,最后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任教。1984年3月因病逝世,享年64歲。他在因癌癥住院的一年多時間里,仍筆耕不輟,全心投入哲學的寫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他在給摯友的信中說,得惡疾后,已將生死置之度外。

從其治學和生平中,我深深的感到,艾民先生是有大志向的人,是知行合一的人,是致良知的人,是真正踐行陽明境界的人,能推薦他的書,我感到很榮幸。

再簡單介紹一下《傳習錄注疏》的版本特點。

《傳習錄注疏》是鄧艾民先生的遺著,2000年11月臺灣法嚴出版社首次出版,直到2012年12月,大陸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了繁體橫排版,2015年5月又出了簡體橫排版。(附照片)

《傳習錄注疏》吸取了前人評注之長,注釋確實,不拘考證,注重義理。很注意陽明思想之前后期的發(fā)展。用王陽明其他著作中的內(nèi)容注解《傳習錄》,和《傳習錄》的內(nèi)容互相印證、啟發(fā)。這一點,是其獨創(chuàng),對深入了解王陽明的思想,有很大幫助。

下面,我給大家提示一下讀這本書的時候,最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首先,要去掉內(nèi)心的成見,不要用自己已知的概念和理論去套。這樣的話,你的理解就不能深入,就停留在膚淺的理解上了,就不能得到實際的受用,不能真正入心,不能得到實知。頭腦中的知,不是心知,心知是實知。心和腦,是兩個層次,這個大家要慢慢領(lǐng)

會??傊x經(jīng)典,不要停留在理解上,如果你以為自己理解了,就不能真正讀懂經(jīng)典。經(jīng)典是講心的境界的,是帶領(lǐng)你的心,在經(jīng)歷境界中自明的,理解只是其中的一個境界,而且理解也是活的,是不斷深入和變化的。大家一定要有這個意識,不然就誤解了經(jīng)典。

今晚的導讀也是如此,報名聽《傳習錄注疏》的朋友很多,我很高興。也希望大家心里能夠不帶任何成見,用放空自己的心態(tài),認真的聆聽。不是說我的水平有多高,而是您的心態(tài),決定您心的收獲,真心際會,心中不帶一物,您會體驗到“至誠則靈”的全新感受。自心是圣境,見凡夫說話也是處處禪機,可見覺悟在自己這邊,不在外邊。我的講課就是您心中的一事。讀書如此,聽課如此,平時做事也是如此,您今晚就可以試一試。一個半小時,時間很短,我的水平也很有限,并不能讓大家品味到陽明心學魅力之萬一,如果再有成見橫亙心中,那就太浪費大家的時間了。

好,第二,要過文字關(guān),透過名相和概念,真正體會文字所要表達的實際內(nèi)涵和境界。五百年前的文字習慣,和現(xiàn)在還是有很多不同,文中又涉及了儒家的很多概念,有的朋友初讀可能會覺得枯燥,甚至讀不懂,這時需要慢慢體會,慢慢磨,確實急不得。好書不厭百回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讀經(jīng)典不是吃快餐,需要用心,不要求快,可以抓住自己比較有感覺的條目,反復品味,反復體會,極盡己知,把它吃透,從一個條目中透進去,透的深了,再看其他的條目,就會容易明白了。

第三,要透過陽明的心,見自己的心。文以載道,言為心聲,《傳習錄》記載的是王陽明的心的境界,大家讀《傳習錄》時,對書中的理解和體會,是自己的心的境界。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要透過讀王陽明的心,時時見自己的心,通過體會王陽明的境界,啟迪自心的覺悟,察覺自心的私意,恢復自心的光明。這樣讀《傳習錄》才能轉(zhuǎn)變和升華我們自己的心,才真正有價值。

接下來,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學習這本書的收獲和心得。

《傳習錄》是按照王陽明的學生收錄條目的次序,按照筆記的先后排的,并沒有從思想體系上做分類,所以初讀起來會感覺抓不住頭腦,理不出頭緒?!秱髁曚洝防镞叺膬?nèi)容,沒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整理,但是里面隱隱約約能感覺到,王陽明有自己的明心之路,包括他教學生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說是體系也好,方法也好,或者路徑也好,確實是有。在學習過程中,程東老師特別提醒我們,讀書要善于消化吸收,要用自己的思路,把書中的內(nèi)容提煉和貫通起來,《傳習錄》可以重新歸類,重新排序。在老師的啟發(fā)下,我就開始梳理重排《傳習錄》的思路。開始覺得特別有難度,因為條目比較多,比較雜,有的短還好一點,有的書信就很長,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太好歸類。大概悶了兩三個星期,我也沒理出頭緒來,后來我就反復聽程老師第一期講王陽明時總結(jié)的三個要點,找到了一點感覺。下面就

是我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角度來切入,大家下來讀《傳習錄》的時候,也都可以試試,自己總結(jié)出來的,才真是自己的收獲。

我把《傳習錄》的內(nèi)容一共分了七類,心、行、境是主要思路,因為心就行于境中。一類是直接講心,一類是從行上講心,一類是從境上講心,我把境又單獨分了三類,事境、情境和理境,這算下來就是五類,然后一類是從格心物上來講,最后還有一類是從歷境一心上來講。一共是七類。這七類其實說的都是一件事兒,就是致良知。下面我就分開講一下,我為什么這么分。

我覺得王陽明就是在講自己怎樣在認知存在時,認知自己的存在,話有點兒繞,大家認真聽。存在本來就在,自己也是存在,認知也是存在。本來就在的存在,在我們認知的時候就展現(xiàn)出各種境界,山河大地、思想、感受、心中生的各種相,都是心所在的境界。我就在境界中認知,我的認知也隨著境界的變化在變化和流行,但不管境界和認知怎么變,都是我在,我就是自己的心。因此,自心、認知、存在,就是心、行、境。王陽明就是引導學生,在心行于各種境界的時候,怎么致良知,怎么認識真正的自心。在心行于境的過程中,他遇到很多的坎兒,遇到很多的障礙,他的學生也會遇到障礙。致良知的過程,就是對自心的認知不斷深化的過程,致良知就是陽明心學的主線和方向。

為了要達到致良知的深度,往這個方向上去,他要經(jīng)過很多的障礙在哪兒呢,就在境界上。他的四句教就是四個境界,四個境界展開其實是很多境界。心的認知就是在不同的境界中認知,境界之間要貫通。在貫通的過程中,就會遇到障礙。貫通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心在這些境界中要行、要動,心行就是知行。行不動了,就礙住了。

心在行的過程中,面對的就是事,事就是境,就是境界。那就產(chǎn)生一個關(guān)系,一邊是心,一邊是心面對的境界,不管是念也好,還是觀念、情緒,還是外在的事物,心知到對面去就是境。這個境是動的,是變化的,那你這個心也要跟著變,你的認知就在里面行,所以心行于境,心、行、境,這三個是一體而在。

我發(fā)現(xiàn)《傳習錄》里面處處都體現(xiàn)著這個特點,也就是程老師說的,心就是在面對,就是心和事的關(guān)系,確實離不開這個關(guān)系。但是《傳習錄》中每一條所講的重點,或者著眼點不太一樣,有的條目從境上來說,我把境大概的分了三類,一類是面對的事,就是一般的日常應對,面對各種各樣的事情怎么辦,這種叫事境。學生在事境中找不到方向,不知道怎么致良知的時候,王陽明給他一個回答,這個回答就點在他面對事境時,他的心迷的地方,把學生從迷的地方點出來,找到致良知的方向和感覺。

舉個例子,第23條.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養(yǎng)靜,而不用克已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

定,動亦定?!比硕家鎸κ拢o的時候,心也容易安靜,容易定,一遇事,心就要動,就要應事,心就不容易定了,只有在動中能定,心動的時候,內(nèi)在還有個不動搖的自覺意識,才是克己工夫。所以要在事上磨,磨什么呢,就在動心應事的時候,磨那個不動的內(nèi)在自覺意識,也就是致良知。打個比喻,心應事而動就像大海的波浪,內(nèi)在不動搖就像大海,波浪和大海都是心,動和不動是一體,關(guān)鍵是要自己有覺知。在面對事境的時候,覺知到自己的心動,就回到了本來不動的心。

第二個是情境,情感、情緒、七情的境。其實情也是事,但是情比外在的事跟本心更近一層。我這個情緒,我這個欲生起來的時候,我應該怎么對待,我的心應該怎么行,這是情境。

舉個例子,第268條.問:“知譬日,欲譬云,云雖能蔽日,亦是天之一氣合有的,欲亦莫非人心合有否,”先生曰:“喜、怒、哀、懼、愛、惡、欲,謂之七情,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但要認得良知明白。比如日光,亦不可指著力方所,一隙通明,皆是日光所在:雖云霧四塞,太虛中色象可辨,亦是日光不滅處;不可以云能蔽日,教天不要生云。七情順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別善惡;但不可有所著。七情有著,俱謂之欲,俱為良知之蔽。然才有著時,良知亦自會覺,覺即蔽去,復其體矣。此處能勘得破,方是簡易透徹功夫?!边@段是說什么呢,就是說七情也是人心的用,是不能沒有的,只是要能夠自覺自己的七情,能自覺,就不被七情遮蔽,也不被七情牽著,心中的良知就能放出光明。所以,致良知就在七情流行變化的時候致良知,才是最直接簡易透徹的功夫。

第三個是理境?!秱髁曚洝分羞@部分內(nèi)容比較多。因為王陽明的學生大多都是儒生,學了很多儒家的理論,包括四書五經(jīng),還有朱熹的理學,在當時是科舉考試的權(quán)威和經(jīng)典,因此頭腦中裝了很多的概念。但頭腦中的知識和概念,都是屬于相的范疇,和明心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層次。大家這里要特別注意,我們有知識的人,大腦里裝了很多知識、理論和名相、概念,有很多看法,特別容易被理解給困住,容易著在理解上,見不到本心。只有從觀念和看法中脫出來,見到生觀念和看法的本心,才算找到明心的方向。程老師講明心班,特別指出了心腦的區(qū)別,確實是振聾發(fā)聵。過去說,回頭是岸,回頭向哪兒回頭,就是從頭腦的觀念和看法中出來,從一般的理解中出來,看到自己的觀念、看法和理解,真見到了,就回到了本心,就不被自己的觀念、看法和理解所迷惑了。這個要大家慢慢體會。真從頭腦中出來不容易,能出來,就找到了明心的方向。開頭是最難的。

王陽明怎么把學生從理境的障礙中點化出來呢,王陽明講理有個特點,就是兩邊一起說,程老師把陽明心學的理概括了三個方面,心即理、心物不二、知行合一,都是從兩邊講。從兩邊講的意思是什么呢,他就從你的理解上入手,從理上入,引透你的理解,破掉

你的理解,讓你從理解中脫出來,產(chǎn)生新的體會和感受,往心上走。王陽明講的是儒家,儒家經(jīng)典里面的概念很多,學生在理解上認知的時候,他就用這個方法,來解學生的理障,也就是所知障。他最后把儒家所有的概念和理論,都破完了,都歸到致良知上,這是王陽明的巨大貢獻。大家讀《傳習錄》的時候,能感覺到這一點。致良知,是不被理論束縛的,可以打通一切理論,也可以重新創(chuàng)造理論,因為心明了,有了實知,怎么說都對,無往而不是。《傳習錄》中關(guān)于理境的內(nèi)容很多,可以單列出來。

再舉個例子。第5條,“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時,即說兩個亦不妨。亦只是一個。若不會宗旨,便說一個,亦濟得甚事,只是閑說話?!边@里就把知行的關(guān)系說透了,知是心的知,行是心的行,心知就是心行,都是在心上說,知行是心的用,是心的功能,所以是一體的。不是說我知道某件事應該怎樣做是知,知道了再去做事是行,這就搞錯了。這樣的知是落在頭腦上的知,不是真的心知,這樣的行是落在事上的行,不是真的心行。這里大家也要仔細體會,不要搞錯了。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知行本來就是一個,就把學生對知行的頭腦中的概念性理解給破掉了,回到心上,這才是致良知。

事境、情境、理境,這是從境上歸,是第一大類。

第二大類是從行上歸。心在境中一直在行,心知在行的時候,心的本來是沒有動的,心是兩面,又動又不動,心體是不動的,心知是不斷的在動的,行就是從動的這方面來說。程老師總結(jié)陽明心學第二個特點說的特別好,就是道行。道就是在行,怎么行的呢,程老師講了三個,立志、誠意、致良知。王陽明講的立志就是立在一上,這個一是什么,就是致良知,就是往致良知的方向上立志。誠意也是,你這個意誠在哪兒,誠在致良知上,不是往外誠。當然往外也是很專注的,內(nèi)外是個說法,你就在這里面找感覺。有些條目就是直接講行,講他是怎么行的,應該怎么行。

當然講行的條目里面,肯定也會講到境,因為就是在境中行,也會講到心之體,因為行的方向最后就是歸到心體上,歸到對心體的認知上。心、行、境都有,但是每一個條目還是有所側(cè)重。

這里也舉兩個例子。第16條.問立志。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jié)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于美大圣神,

亦只從此一念存養(yǎng)擴充去耳”。存天理就是立志,就是致良知,天理就是心體,就是本自不動、能見一切動的心體。所以,王陽明講的立志,不是向事上立的,因為事都是變化的,也是靠不住的,立志是向自心上立,明見自心,自然知道自己該做什么,知道自己人生的使命,不被外在的事所迷惑。一切外在的事,都是我明見自心的機緣,都是來成就我的志的。

再看第240條.“邇來只說‘致良知’。良知明白,隨你去靜處體悟也好,隨你去事上磨練也好,良知本體原是無動無靜的,此便是學問頭腦。我這個話頭,自滁州到今,亦較過幾番,只是‘致良知’三字無病。醫(yī)經(jīng)折肱,方能察人病理。”致良知,就是在時時事事中,自見無善無惡的心體,不迷不昧,則自有知善知惡的良知。知見向心體上行,自覺自見,就是致良知。所以,致良知就是明心之行的方向,統(tǒng)攝一切知見,可以說是王陽明的心中之心,法中之法?!蹲⑹琛分刑岬?,王陽明認為,“致良知是從百死千難中得來,千古圣賢相傳的一點真骨血,譬之如行舟得舵,平瀾淺灘無不如意,雖遇巔風逆浪,只要舵柄在手,則可免沒溺之患?!贝蠹易x《傳習錄》,別的都記不住,能明白致良知的真意,就足夠了。

第三大類,就是直接講心之體。當然心體也有層次,從知上講心,從無善無惡的體上講心,從心物不二上講心,層次是有差別的。王陽明講心之體的時候,不是從概念上講的,是從自己的實知、實受上講,有一些條目就是直接講王陽明對心體的實知,很多是用比喻,用日照物和鏡子照物比較多,這是第三大類。

舉個例子。第260條.先生曰:“無知無不知,本體原是如此。譬如日未嘗有心照物,而自無物不照,無照無不照,原是日的本體?!边@一條就是用日光照物比喻心的本體。再比如第267條.“圣人之知,如青天之日,賢人如浮云天日,愚人如陰霾天日,雖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則一。雖昏黑夜里,亦影影見得黑白,就是日之余光未盡處。困學功夫,亦只從這點明處精察去耳?!奔戎v了心體,又講了如何用功。

還有一些條目,是從格心中物的角度來講的。在某個境界上礙住了,心行不動了,就是被心中的物礙的,這個心中物可能是情,也可能是理,也可能是著在外面的事上。有一些條目就特別點出心中之物,這個角度有點不一樣。格心物確實特別重要,事上、情上、理上的執(zhí)礙,其實都是因為心中有物,所以,格心物就是致良知,也就是道行。

例如,第312條,“一友自嘆:‘私意萌時,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壬?‘你萌時,這一知處便是你的命根,當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工夫?!毙闹兴揭饷葎樱揭饩褪切闹械奈?,自心知得,就是見到心中物,見到了,當下就去消磨,消磨就是警醒自覺、體察入微的意思,這就是格物的功夫,也就是致良知。

再如第204條.問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須識我立言宗旨。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fā)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fā)動處,便即是行了;發(fā)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边@一段中,格心中不善的念就是格心中的物,就是致良知,也就是王陽明的立言宗旨。

最后我還歸了一類,叫歷境一心。這些條目往往比較長,把多個境界貫穿下來,里面不止講了一個境界,講了很多境界、層次,比方說四句教,講了四個境界,一心在四個境里面行,一線行下來,而且可以反復的行,類似這樣的條文還有不少,其實就是把前邊那些歸結(jié)起來了。

這里說說四句教:出自第293條.汝中舉先生教言:“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心體上無一物,當然也沒有善惡,善惡就是分別,心一動就落有,就生分別,也就有了善惡,所以有善有惡是意之動,也就是心動。人生就在心動中,就在善惡分別的境界中生活,前兩句就是講的自然之道。人在自然之道中,有明和昧的差別,不管明還是昧,都在這個規(guī)律之中,都是自然的。但如果我有明心的追求和愿望,就要致良知,良知是什么呢,就是知善知惡的那個本心之知,是不染私意、不著外物的本心的功用,這個知,這個本具的良知怎么得到呢,需要格心中物,也就是為善去惡。這里的善是指不著,不著就是善,著就是惡,為善就自然去惡,去惡就自然為善,為善和去惡是一個意思。格物就是致良知,致良知就是格物,也是一個意思。大家可能會問,我怎么知道我的知是不是良知,心中是不是有物呢,其實是不是不重要,有自見自覺的意識,就是在致良知了,只管不斷的自覺自見。如果你覺得是良知,這時一定要警惕,不要把它當真,因為這一認為,就已經(jīng)落在觀念上了,就已經(jīng)是一物~心體之明,是個永恒的過程,沒有止境。

好,剛才講了心體、心行、心境,心境又包括事境、情境、理境,又講了障礙心行的心中物,以及歷境一心,一共七類,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雖然分了這幾大類,其實還是一線貫通的,貫通在哪兒呢,貫通在心上,都是心之在,不管在哪兒,心的體是一直在的,知道這個,就明白,致良知就是在所有的存在中,有自見自明自家心體的意識和覺悟。所以我經(jīng)過對《傳習錄》的梳理以后,有一個很深刻的感覺,王陽明到晚年的時候,反復在好幾個地方都說,說我這個致良知是古圣先賢的一點真骨血,只有致良知三個字沒有毛病,即使多少年的老修行,致良知三個字依然有力量,就有這種感覺。所以分類最終還是要合,心、行、境最終其實還是一體之在,并不是有三個截然分開的存在,存在是一體的,分類是為了讓自己有個入處。

講到這兒,我忍不住要給大家念一段課上程東老師的點評,和大家分享一下。程老師是這么說的:

“現(xiàn)在我們看《傳習錄》,是一堆放在這兒,朦朦朧朧的一堆、一團,看內(nèi)在聯(lián)系不容易看出來,如果你進去以后,要把他理出來,這需要特殊的思維,需要條理化,你用什么樣的思維看,用什么樣的眼光來看,這個就代表你的水平,所以看他就是看自己。

因為心是在變的,你今天這么看,這就是你的心。過一段時間你變了,再看王陽明,你的理解和那個時候就又不一樣了。我們的心都在變,我們的心要是不能變,我們學習就沒有意義了。”

所以,學習《傳習錄》主要不是為了獲取知識,知識是獲取不完的,應該是為了我們自心的成長,也可以說是靈魂的成長,智慧的成長。生老病死,得失苦樂,都是我們的心在經(jīng)歷,所經(jīng)歷的一切,都留不住,逝者如斯,一刻不停的奔流著,只有我們的心一直在,并在經(jīng)歷中變化。通過一個半小時的介紹,大家別的沒記住都沒關(guān)系,大道至簡,能記住有“致良知”這件事,知道致良知就是在經(jīng)歷任何事、任何境的時候,自見心中之物,去除私意,不斷體認和恢復自心本具的良知,持之以恒,就夠了。一個半小時很短,但如果您有悟性,當下即可致良知,即可恢復本心的光明,迷悟只在一念之間。

好,《傳習錄注疏》就給大家介紹完了。

最后,特別需要說明的是,通過陽明心學經(jīng)典專題班三個月的學習,在程東老師和金輝老師的引領(lǐng)和各位心友的幫助下,我的心靈可以說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和洗禮,深深被王陽明的境界所打動,所以當潭柘書院徐總和劉總邀請我線上講座,推介一部書的時候,我很自然就想到了這本書。在此,非常感謝書院給我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感謝程東老師和金輝老師在學習過程中給我的指引,讓我受益終生,也感謝故去的鄧艾民先生給我們提供了這么好的版本,感謝大家犧牲晚上陪伴家人的時間,傾聽我的講解。我的講解很多也是源于老師的思想和啟發(fā),即便如此,也只是得到了陽明心學的一點光明,希望這一點光明,能夠繼續(xù)照亮自己前行的路,時時致良知,自覺不止,也真心希望我的推薦,能幫大家打開進入陽明心學的大門,開啟自我明心的道路。謝謝大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王陽明心學的俗世智慧》教給你的不僅是俗世智慧,還有俗世境界
王陽明心學有哪些部分?
讓我來告訴你王陽明的心學在生活中能干什么
王陽明心學教你如何做個有智慧的人
致良知”照亮人心 心學領(lǐng)航“吸引力”
以心學指導投資的修煉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