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道德經(jīng)》
樊遲曾經(jīng)問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答:“愛人”。
“仁”作為儒家的核心思想,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進程,我們每個人都耳濡目染。
然而老子在《道德經(jīng)》卻說:“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痹诘兰业挠^念體系里,“大仁不仁”,仁是居于道德之后的。
何謂“大仁不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芻狗是古代祭祀時用草扎成的狗,在祭祀前是很受人們重視的祭品,但用過以后即被丟棄。
萬物和百姓就像芻狗一樣,老子為何這樣說?天地真的這樣無情無義嗎?
大圖模式 元 吳睿 《老子授經(jīng)圖》(局部)
在《莊子》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莊子將死,弟子意欲厚葬。
莊子說:“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以星辰為珠璣,以萬物為陪葬。這些難道還不夠嗎?”
弟子說:“我擔心烏鴉老鷹會啄食先生的遺體?!?div style="height:15px;">
莊子曰:“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
“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可見,道家說“不仁”,是脫離一己之見之表述,并非簡單的肯定或否定。
所以莊子又說:“至仁無親。”
大圖模式 明 《孔子圣績圖·接輿狂歌》
仇英畫 文征明書
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老子又道:“故大道廢焉,有仁義;六親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亂焉,有正臣?!?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