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從地緣看中國》(秦楚之爭——丹江通道,三楚劃分)札記(19)

第六十七章 秦楚在秦巴谷地的爭奪

 

 

67.1漢水流向與安康盆地

漢水將黃河——長江流域連接在一起,從地緣結構上,促使了黃河——長江兩大文明的融合,并最終形成了現(xiàn)在的“漢族”。也正因為如此,“華夏族”這個文化概念可以說是黃河文明所造就的,但“漢”文明則是由黃河、長江文明融合而成的。“華夏”——“漢”的轉變過程主要就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完成的(漢朝則是最終成型),黃河文明的代表“秦”,與長江文明的代表“楚”之間的博弈,就是這個兩大文明博弈、融合的典型案例。

漢水的下游,也就是進入平原之后的那部分,連同長江所形成的江漢地區(qū),成為了楚國的核心地區(qū)。而漢水在山地之中的中上游部分所覆蓋的區(qū)域,可以統(tǒng)稱為“漢水谷地”——秦、巴山脈中的“漢中”。

漢水怪異走向造成了后果:一是讓漢中盆地與安康盆地的地緣聯(lián)系性最降低了。無論是最初的褒國,還是后來的苴國,在占據(jù)漢中盆地后,如果想沿漢水順流而下滲透到安康盆地去,還需要多費些周章;二是安康盆地與漢水以南的那些人口密集區(qū),被由漢水分割開了。這讓安康盆地與東部漢水谷地的聯(lián)系,也顯得不那么緊密,或者說在地緣上更顯孤獨。安康盆地沒有想當然的成為漢水中游地區(qū)的地緣中心。
  

67.2漢水中游山地——庸國

從地理結構上來看,由于武當山所代表的“秦嶺”,與神龍架所代表的“大巴山脈”(神農(nóng)架位于大巴山脈的東端)在最東部相接,整個秦巴谷地的東部,都象是一個世外桃源一樣封閉起來了,生成了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的文化標簽——“庸國”。庸國處在秦、巴、楚三股地緣勢力的中間,這種夾心層的位置,也注定他的命運會與這三個國家聯(lián)系在一起。在當年隨周人伐紂的時候,庸國的實力還要強于巴國(位列西土八國之首),楚人滅庸之事,發(fā)生在公元前611年,這年正是春秋楚國最強大的君王——楚莊王執(zhí)政的第三年。這位以“三年不鳴”,一鳴驚人”而青史留名的楚王,正是用“滅庸之戰(zhàn)”來開啟他的霸業(yè)的。  楚國在滅庸之后,在庸人所控制的秦巴谷地中設立了“上庸縣”這個行政單位。  楚人所立上庸縣的治所,就是庸國國都的所在,具體位置在現(xiàn)在竹山縣的西南。

竹山一帶之所以能夠成為上庸之地的地緣中心,是因為它所傍生的那條漢江支流——堵河,及一條鹽道——“巴庸鹽道”。由于這條鹽道,連接的是庸、巴兩地,因此也被稱之為“庸巴鹽道”,鹽道具體的路徑也有多條。不過這些線路隨著河流的走向最終都在一個點上匯合了,也就是庸國國都

 

67.3秦楚安康(楚西城)爭奪

當秦人占據(jù)了漢中盆地和四川盆地后,也就意味著他們和楚人的正面交鋒不可避免了。雖說秦人占據(jù)四川盆地的軍事目的很明確,就是想依靠長江上游的上水優(yōu)勢,直接攻擊楚人在江漢平原的核心區(qū)。但象巴蜀這樣的體量和歷史,秦人即使能夠在一年之內完全軍事征服,也還需要花上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消化掉四川盆地。也正因為此,秦人在入主蜀地后,也沒有立即終結蜀王的統(tǒng)治,而是將他先降為“侯”,以穩(wěn)定蜀地的局勢。當然,這種做法只是過渡時期的權宜之計,這位由“蜀王”降格而成的“蜀侯”,最終還是以謀反的罪名被解決掉了。
  除了長江以外,秦國還獲得了漢水的地緣優(yōu)勢,這使得秦人有機會,沿漢水向楚人施加壓力。如果漢水象渭秦人所熟悉的渭水那樣,兩岸的平原地區(qū)一直貫穿到下游地區(qū),那么秦人在南征巴蜀時,很可能需要先與楚人對角,才有機會南下。問題是漢水并沒有從秦巴峽谷的中間線穿過,而是在東出漢中盆地后,穿插于大巴山脈和秦嶺之中。這事實上將整個秦巴谷地,切割成了三大塊。一塊就是西面地理條件最好的漢中盆地;另一塊則是位于中間,地處漢水之北的“安康盆地”;而最后一塊,則是那些由漢水南支(流)所滋養(yǎng)的東“秦巴谷地”,也就是楚國的“上庸”之地。
  由于秦巴谷地的這種特殊結構,使得無論是楚人自下往上滲透,還是秦人自上往下攻擊,都難以畢其功于一役。而這其中,位居中位的“安康盆地”則起了緩沖作用。在秦人占據(jù)漢中盆地之前,楚國在漢水一線,向西所擴張的極限就是在“安康盆地”。由于安康盆地的位置,相當于楚國的最西端了。因此楚國在此所設立的據(jù)點也被稱之為“西城”(就是現(xiàn)在的安康市),而為了控制這個盆地,并進一步向上游地區(qū)滲透,楚人在又此設立了“漢中郡”。而在秦人占據(jù)漢中盆地后,進一步向漢水流域滲透,在公元前312年,也就是滅蜀之戰(zhàn)后的第四年,秦國人得到了安康盆地,并將之并入了自己的漢中郡。而楚國的“西城”,也就變身為秦國的“西城縣”了。

 

 

第六十八章 秦楚博弈焦點——丹江通道與商於之地

68.1秦攻楚之前的形勢

秦楚之間的傳統(tǒng)溝通路線,我們在吳楚“柏舉之戰(zhàn)”中已經(jīng)有過交待。由于這條路線有部分是沿丹水(丹江)而行的,因此可稱之為“丹江通道”。而古人對這條重要戰(zhàn)略通道的叫法也有很多種,如“商於道”、“商山道”、“藍田道”、“武關道”等,這些不同的名稱所指向的都是同一路線,即東南方向穿越秦嶺,連接關中平原與南陽盆地的戰(zhàn)略通道。
  說到秦楚對“丹江通道”的爭奪,就要牽出一位戰(zhàn)國名人來了,這位名人就是用“連橫”之策,破解六國“合縱”之盟的張儀。當秦國從魏國手中收復河西之地后,秦軍并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而是繼續(xù)東進,方面渡河進入山西高原,攻擊魏國的河東之地;另一方面則透過崤函通道,在中原之地攻城掠地。秦國的強大攻勢,促使山(崤山)東諸國需要聯(lián)起手來,以共同應對秦人的東進。在劃分陣營后,戰(zhàn)爭也就不可避免的爆發(fā)了,這就是公元前318年,諸國聯(lián)手的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zhàn)。而秦國迎戰(zhàn)聯(lián)軍的地點則是在函谷關,在此之前秦國剛剛從魏國手中奪取了陜地的控制權,并在函谷筑關已自守。
  秦國在函谷關大戰(zhàn)中的勝利后,一種意見的代表就是張儀,其基本觀點就是挾函谷關大勝之威,直取洛陽盆地,然后入主中原;后一種觀點則是司馬錯的,先滅巴蜀,再圖楚國。應該說,后來秦國的戰(zhàn)略是綜合了這兩種意見,即在滅掉巴蜀對楚國取得地緣優(yōu)勢后,轉過頭去繼續(xù)透過崤函通道向中原滲透。
 

68.2秦國“商於之地”( “商丹盆地”)

在秦攻楚之前,秦施展外交手段的同時,也拋出了一個重要的地緣版塊“商於之地”作為籌碼。

“商於之地”與商鞅和張儀有關。商鞅有功于秦國,被封在“商”地,而這個“商”地,就是“商於之地”。而張則用這塊地來忽悠楚國。張儀對當時的楚王“楚懷王”承諾,如果楚國與齊國斷交,就割讓“商於之地”給楚國。后來的結果是,楚、齊斷交之后,張儀并沒有如約交出六百里“商於之地”,而是改口稱承諾的只是方圓六里的土地。秦楚兩國由此圍繞“商於之地”,引發(fā)了一系列的戰(zhàn)爭,并直接導致了楚國的衰弱。

 

商於之地,其核心區(qū)是在“丹江通道”的上半段。這段為秦國所控制的戰(zhàn)略通道,稱得上是真正的“丹江通道”,因為丹水從它的中間穿過,所沖積而成的河谷,也被稱作“商丹盆地”。從目前的行政架構來看,盆地主要是由西端的“商洛市”和東端的“丹鳳縣”所轄,而衛(wèi)鞅所受封的“商邑”也正是在現(xiàn)在的“丹鳳縣”,這也是秦國在這條方向上的最后一個城邑。
  在商邑的東南面,丹江通道的最窄處,為了防御楚國,秦人在此構筑了一道關卡叫作“武關”,由于關卡邊上的山體叫作“少習山”,因此在春秋之時,這道關卡也被叫作“少習關”。對于秦國來說,武關就是它的西南門戶,和丹江通道上防御楚國的最前線。由于在“關中四塞”中,丹江通道在關中平原的出入口,離秦都“咸陽”是最近的,因此武關和“商”地對于秦國來說,有著重要的緩沖作用。秦國在通道的入口處,丹水源頭之西的山谷之中還有一道關卡,叫作“峣關”,作為秦人在秦嶺之中的最后一道防線。而“峣關”所在地,在行政上則歸于“藍田”所轄(現(xiàn)在的藍田縣)。而藍田一方面是秦人進入丹河通道之前的最后一個戰(zhàn)略基地;另一方面在敵人攻占整條丹江通道后,藍田也是秦人在關中平原上的每道防線,失去的這個戰(zhàn)略要點的話,咸陽基本就只能依托渭水展開抵抗了。正是因為商於之地以西,秦國還有一道防線,所以楚國才輕信了張儀的承諾。否則拿自己核心區(qū)的安全,出來交換的話,是無法讓楚人相信秦國誠意的。
  

68.3楚國“丹淅之會”(“西峽盆地”)

如果說秦國控制“丹江通道”的戰(zhàn)略基地是商邑的話,那么楚國所對應的城邑就是析邑了。析邑的位置也就在現(xiàn)在的河南省西峽縣邊上,這一帶位于丹江通道的出口,地勢已經(jīng)逐漸開闊起來了。與商邑對應“商丹盆地”一樣,析邑也對應了一個盆地——“西峽盆地”,除了相對開闊的土地,能夠有一定自給能力外,有一條由北向南,縱向切割通道的河流——淅水,是析邑能夠承擔關卡任務的重要原因。比之武關河,發(fā)源于伏牛山脈西北方向的淅水,在先秦的名氣和作用要大的多。  

淅水與丹水交匯之處的“丹淅之會”。楚人最早受到周王室冊封為“子爵”國時,就是以此為地緣中心,并立都“丹陽”。不過后來的事情我們也知道了,感覺受到侮辱的楚人,開始沿著丹水、漢江南遷,先是附于漢江通道西側的“荊山”,進而在與庸、巴等族的博弈中,奪取了江漢平原作為根基。為了應對楚國的威脅,周人沿漢水東北側,布置了漢陽諸姬,以及“申”這樣的親信戎人部落。這一時期的楚國,大體上是以漢水為線,與漢陽諸姬展開對抗。而從地理格局上來看,南陽盆地、隨棗走廊,都是周人的勢力范圍。不過戰(zhàn)國時期整個漢陽諸姬都已經(jīng)成為了歷史名詞。整個南陽盆地——江漢平原,都已經(jīng)成為了楚國的核心區(qū)。
  

68.4秦楚丹陽戰(zhàn)斗

在丹陽之戰(zhàn)中取勝的秦軍,并沒有占據(jù)丹陽,而是撤回了武關以西。因為這種繞過對方邊境重鎮(zhèn),進入對方腹地的攻擊方法,很難將戰(zhàn)術勝利轉化為實際的領土。在另一條戰(zhàn)線——秦巴谷地上,秦軍倒是取得了新的進展。以漢中盆地為基地的秦軍,向東順勢拿下了楚國的漢中郡——安康盆地,并將楚國的西部重鎮(zhèn)“西城”,轉變?yōu)榍貒摹拔鞒强h”,歸入秦國的漢中郡。這種即有良好防御性,又能與自己本土接壤的獨立地理單元,秦人在得到后當然沒有放棄的理由了。
  從結果來看,在丹、漢兩線作戰(zhàn)的楚國,不僅讓秦軍斬首八萬,還丟失了漢中之地(安康盆地)。但從整體的地緣結構和實力來看,楚國并沒有受到致命打擊,楚國依然還是戰(zhàn)國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國。無論是出于復仇,還是讓秦國不敢再輕易攻擊自己的目的,楚國都需要再次用戰(zhàn)爭的手段來證明自己的實力(從哪跌倒,就從哪爬起)。于是在丹陽之戰(zhàn)結束后的第二年,秦楚之間規(guī)模更大的“藍田之戰(zhàn)”暴發(fā)了。

 

68.5秦楚藍田戰(zhàn)斗

在丹陽之戰(zhàn)剛剛結束,秦人還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時,楚國就集結了全國的大部分軍隊(號稱“傾國之兵”),沿丹江通道向秦國發(fā)起了反攻。楚國的這次傾力出擊,使得秦國的武關和商邑迅速被攻破了。在秦國控制下的那部分“丹江通道”,也就是商於之地陷于楚軍之后,整個渭河平原就將展現(xiàn)在了楚人面前。而現(xiàn)在,秦人還能夠依靠地形建立起兩道防線。一是在秦嶺北麓與平原之間過渡的丘陵地區(qū),阻擊楚軍;如果阻擊失敗的話,那么就只能依托渭河,阻止楚國攻擊咸陽了。當日選擇當都城建在渭水之北時,秦人應該沒有考慮到攻擊會從南而至(只是暫時還要顧及一下周王室的面子),沒想到最終卻讓他們在面對楚人攻擊時,有了一定的緩沖之地。
  對于秦人來說,他們當然不會放棄渭水之南的這塊風水寶地。要知道,當年周人選擇將都城鎬京建在此處,后世的漢、唐帝國又做出了同樣的選擇,可不會都看走了眼。從地形上看,這塊王者之地,北依渭水,南靠終南山(秦嶺中段),而在它的東側還有一個突出部驪山。這樣一個依山伴水的“箕”型寶地,如果讓楚人得了去,那么將又會是一個“河西之地”。因此秦國決定,在楚軍西出秦嶺,穿出商於之地后,就展開決戰(zhàn)。秦楚決戰(zhàn)的地點叫作“藍田”,這個名氣直到現(xiàn)在也沒有變過。

 

當然,楚國這次舉傾國之兵,也并非在土地上無所圖。按照楚人的想法,即使不能打到咸陽,給予秦國以重創(chuàng),也可以將張儀所許下的“商於之地”控制在手中。這樣的話,加上三峽的“巫郡”,秦巴谷地的“上庸”,楚國在自己的后方,就有了充足的緩沖之地。而從防御的角度看,楚國的這種想法也并非不切實際。在丹江通道的西北部,商丹盆地與藍田之間,還有一個關口——峣關,在后來的楚漢相爭中,峣關曾經(jīng)成為了著名的戰(zhàn)場。而現(xiàn)在,如果楚國要退一步的話,亦可以峣關為隘,以商丹盆地為支撐。將丹江中上游地區(qū)控制在自己手中。

而由于韓、魏兩國決定站在秦國這一邊,乘著楚國大部分的兵力在藍田與秦軍決定,魏、韓兩國聯(lián)軍突破了楚國的“方城”,長驅直入南陽盆地,直至奪取了通往江漢平原的“漢江通道”入口“鄧”邑(相當于現(xiàn)在的襄陽)。在后方形勢岌岌可危的情況下,楚軍所能做的只能是后撤,將韓、兩國趕出南陽盆地。而楚國夢寐以求的“商於之地”又重新回到了秦國手中。

為了防止楚國重新與其他山東諸侯聯(lián)合(特別是齊國),讓自己也陷入兩線作戰(zhàn)的境地,秦國決定將“漢中之地”交給楚國。當然這個漢中之地,只是在丹陽之戰(zhàn)時,從楚國手中奪取的楚“漢中”,也就是安康盆地。而楚人在秦國以歸還“漢中”之地示好之后,甚至提出可以不要這塊土地,而只要那位忽悠了他們的張儀入楚。

 

關于這次秦國“割地求和”的真正原因了。因為在公元前311年,指揮丹陽、藍田之戰(zhàn)的秦惠文王死了。太子蕩順利即位,史稱“秦武王”。

 

第六十九章大戰(zhàn)之后的平衡——秦楚地緣關系解讀

69.1攻取韓國宜陽

秦武王繼位后,擺在秦國面前的仍然是兩個選擇,要么在河、濟流域擠壓“三晉”的生存空間;要么在江、漢方向,繼續(xù)攻擊楚國。既然攻擊楚國的計劃被暫時擱置了。那么倒霉的就該是三晉了。而這次秦國的戰(zhàn)術目標,并不是繼續(xù)深入河東之地,將魏國逐漸擠壓出山西高原,而是透過崤函通道,攻擊韓國。
  如果秦人沿崤函通道向東的話,首先進入他們視線的就是韓國舊都“宜陽”城。攻取宜陽城,對秦國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將崤函通道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二是可以有機會“問鼎”于王室。

以韓國的實力,宜陽之戰(zhàn)(前308年)的結果可想而知。當年韓國選擇將宜陽定為都城,并非沒有想過秦人的威脅。但那時候“崤函通道”通道的樞紐“陜”地,還在魏國的控制之下(甚至河西者是魏國的),宜陽城的韓國貴族們并不用擔心自己的安全。而現(xiàn)在,韓國這個曾經(jīng)的都城,已經(jīng)處于對秦作戰(zhàn)的第一線了。占宜陽城之后,洛陽盆地也就不設防的擺在秦人面前了。

 

69.2周bc367年的二次分裂與秦國出動的暫停

曾經(jīng)的天下共主已經(jīng)只剩下個虛名和為數(shù)不多的土地了,但即使是落魄如此,王室在洛陽盆地的那點土地居然也鬧起了分裂(前367年),分裂的結果就是在洛陽盆地中出現(xiàn)了兩個以周為名的公國。一個以舊都洛邑為中心,被稱為“西周”;另一個則在洛陽盆地的東北角,靠近虎牢的“鞏”邑(位于現(xiàn)在的鄭州鞏義市),被稱之為“東周”。而那位徒有虛名的“周天子”,則仍舊生存在洛邑中,由西周國公“庇護”。
  秦武王到了王城之后舉鼎氣絕身死。秦武王之死,放在歷史中是屬于突發(fā)事件,對于秦國的影響就是,秦國又需要再花幾年時間來做內部調整了在這段日子里,秦國不再是戰(zhàn)國地緣舞臺的主角。

 

69.3楚國滅越

少了秦國的參與,諸侯們又開始相互攻伐了。楚國滅掉了他的老對手——越國,并由此一統(tǒng)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及淮河兩岸。楚國吞并越國是在公元前306年,也就是那個力大無比的秦武王歸天的第二年。

從地緣格局上來看,越國和齊、楚兩國存在結構性的地緣矛盾,這點在當年的吳王時代就已經(jīng)驗證過了。因此越國選擇的聯(lián)合對象是三晉中的老大——魏國。而已經(jīng)將中原作為擴張重點的魏國(國都都遷過來了),在東線所面臨的最大敵人就是齊、楚兩國,有越國在他們后面搗亂,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魏、越兩國達成戰(zhàn)略聯(lián)盟,倒是和當年的晉、吳兩國遙相呼應頗為相似。

從楚國的角度來看,從秦國手中奪取漢中盆地和四川盆地,與向下游地區(qū)擴張。后者是合乎實際的補償方案。


  對于越國是否亡于楚國,一直有不同的聲音。因為楚國在占據(jù)了江東平原之后,并沒有越過錢江繼續(xù)攻擊回到祖地的越人。楚人之所以沒這樣做的理由,和當年的吳國一樣,因為沒有足夠的把握將和越人展開山地戰(zhàn)。真那樣做的話,楚國勢必要牽扯大量的精力在東南方向,我和他們的初衷顯然是不符的。從這個角度看,你也可以認為越國沒有亡。不過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我們的確也可以認為越國已經(jīng)亡了,因為放棄錢江以北土地的越國,實際上已經(jīng)退出了中央之國的政治舞臺,回復而成了一個邊緣民族。而從地緣結構上來看,越國原來的內部分裂,也已經(jīng)公開化了。當年的外越之地,分裂出了甌越國,而南面的閩江流域,又分裂出了閩越國。這些所謂的王國,更為熱衷的是內部斗爭,對于奪回“失地”并不感興趣。相反,為了在彼此的爭斗中占據(jù)上風,他們都認可以楚國的宗主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楚國當然也就用不著對越人斬盡殺絕了。

 

69.4三楚(南陽盆地和淮河上游歸屬問題)

 

在將越人趕回錢江之南后,楚國終于統(tǒng)一了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而就此,作為一個重要的地緣概念“三楚”也浮出了水面。所謂的三楚,指的是:西楚、南楚以及東楚。西楚算是楚國的基本面。包括楚國的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qū),直到泗水流域,大至相當于現(xiàn)在的湖北省以及安徽省的中北部。而南楚,而包括長江以南的長江中游地區(qū),按現(xiàn)有的行政區(qū)劃就是湖南、江西兩省。從擴張順序來看,楚國是先據(jù)西楚之地,然后向南楚地區(qū)滲透。而東楚地區(qū),實際上就是楚國新征服的“吳越之地”。由于楚國征服這一區(qū)域的時間過晚,并且從地緣結構上看,江東及淮河下游地區(qū),更具有獨立性。因此在后來的文化概念中,發(fā)源于本土的“吳”文化還是成為了這一地區(qū),特別是江東地區(qū)的文化標簽。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江蘇省的西北部——徐州地區(qū)(當時叫彭城),在歷史上并不屬于東楚地區(qū)。因為這個重要的戰(zhàn)略要點,一直是宋、楚、齊等國中原爭霸的焦點。吳、越兩國對徐州地區(qū)的控制時間也很短。后來,楚國也是在齊國滅宋,并被燕國攻擊之后,順勢得到了彭城的。也正因為此,后來帶領江東子弟反秦的項羽,在據(jù)彭城之后才會自稱“西楚霸王”而不是“東楚霸王”。

 

在劃定三楚這個地緣概念時,有兩個版塊的問題需要特別交待一下,一個是南陽盆地,另一個則是淮河上游地區(qū)。從現(xiàn)有的行政區(qū)劃來看,南陽盆地和淮河上游的大部分地區(qū),被劃入了河南省,也就是被認定為中原文化的覆蓋區(qū)。而在先秦時期,這兩個區(qū)域都長期是屬于西楚版塊的。之所以會有這種情況,是有地緣和歷史原因的。從地緣上來看,無論是誰入主中原后,對于江漢平原的地緣潛力都不得不正視。因此在進行行政劃分時,都不愿意江漢平原有機會,和南陽盆地以及淮河上游地區(qū)合為一體。將這兩個區(qū)域直接控制在中原政權手中,就可以控制江漢平原進入中原的兩大出口:方城夏道和信陽通道。而從歷史的角度看,最先這樣做的就是周人。當年周人為了防止日益強大的楚人向中原滲透,曾經(jīng)在漢水以北(實際上是東北),以及淮河上游地區(qū)部署了一系列的嫡系諸侯(主要是姬姓諸侯,也包括姜姓等于親信諸侯)。這些諸侯主要包括南陽盆地的申國,隨棗走廊的隨國,淮河上游的息國,方城夏道東側的蔡、沈等國。這些為了防御楚人而設立的諸侯國,也都可以統(tǒng)一在“漢陽諸姬”這個地緣集團中。也正因為此,現(xiàn)在河南省的南部,甚至已經(jīng)到了淮河以南,直至將整個桐柏山脈外側封死(當年淮河以南的“蔣國”,是周公的一個兒子)。
  至于說南陽盆地,其實最早也不能全算是周人的控制區(qū)。因為最開始楚人所據(jù)的丹陽,甚至還在漢水以北的“丹淅之會”,雖然后來楚人遷至漢水之南。但南陽盆地的西南部(現(xiàn)在的襄陽)也仍然是在楚人的控制中。而周人則在漢水之陽,沿著隨棗走廊一直滲透到江漢平原的東部,也就是云夢澤的北部。所以,周、楚之間最開始的地緣分割,并不能算是以大洪山為分割點的,各據(jù)南陽盆地、江漢平原的形式。而是以漢水這條對角線,斜向分割的。只不過在后來,楚人將漢陽諸姬的勢力完全擠出了南陽盆地和江漢平原,完全控制了這一地區(qū)。相比于地緣政治上的劣勢(畢竟中原是中央之國的中心),楚文化在地緣結構上還是有一定優(yōu)勢的,畢竟南陽盆地也是屬于漢水下游水系所覆蓋的區(qū)域。因此我們會看到,現(xiàn)在豫、鄂兩省實際上各憑優(yōu)勢,在南陽盆地都獲得了一定份額。只不過河南占據(jù)了主要區(qū)域,而湖北之所以能夠分得南陽盆地的西南角,主要是出于防御的需要。因為無論是誰,在占據(jù)江漢平原后,如果不能進一步北控方城夏道,將南陽盆地納入勢力范圍的話,那么他最起碼也要將防線北移到漢江通道和隨棗走廊的北部,才能充分保證江漢平原的地緣安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從秦楚正面交鋒,淺談漢中、安康、上庸以及商丹通道的地緣關系
楚國盛極而衰的轉折點:垂沙之戰(zhàn)!
【亡秦必楚,戰(zhàn)國時期秦楚有什么地理沖突?...
秦國出武關對楚國的威脅有多大?竟修筑軍事重鎮(zhèn)析邑和楚長城防御
秦國試圖通過漢水一線對楚國施壓,并搶占安康盆地作為攻楚橋頭堡
[轉載]《地緣看中國》之歷史篇第三目《戰(zhàn)國》 總第五十二回&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