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見國學典籍中關(guān)于太行山的記錄
1、《尚書·禹貢》:
導岍及岐,至于荊山,逾于河;壺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span>
2、《墨子》:
子墨子曰:“我將上太行,駕驥與牛駕,子將誰策?”
3、《列子·愚公移山》: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4、《淮南子》:
武王克殷,欲筑宮于五行之山。周公曰:“不可!夫五行之山,固塞險阻之地也。使我德能覆之,則天下納其貢職者回也。使我有暴亂之行,則天下之伐我難矣?!?/span>
5、《戰(zhàn)國策》:
“左孟門,右漳滏……韓桓惠王十年,秦擊我于太行,上黨降趙。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攻太行,道絕……”
6、《山海經(jīng)》:
東三百里,曰沮洳之山,無草木,有金玉。淇河水出焉,南流注于河。(淇河源頭)
又北三百里,曰神囷之山,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飛蟲。黃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洹……(黃華河源頭)
又北二百里,曰發(fā)鳩之山,其上多柘水。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wèi),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wèi)。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漳河源頭)”
7、《左傳》:
“定公八年……太行,晉東南山州,晉地。”
8、《述征記》:
“太行首始河內(nèi),北至幽州,凡百嶺諸山皆因地立名,實一太行也,連亙十三州之界。有八陘……第三白陘見衛(wèi)輝府輝縣;第四滏口陘見彰德府磁州……”
9、《穆天子傳》:
“……南征翔行逕絕,翟道升于太行,南濟于河。馳驅(qū)千里,遂入于宗周?!?/span>
記述周穆王事跡而帶有虛構(gòu)成分的傳記作品。又名《周王傳》﹑《周王游行記》。作者不詳。為晉咸寧五年(279)汲縣民盜掘魏襄王墓所得竹書之一。共6卷。前5卷記周穆王駕八駿馬西征之事﹔后1卷記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后雖有人疑為偽書﹐但一般認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間的傳聞記錄
10、《史記·酈食其傳》:
“據(jù)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杜太行之道……”
11、《名山記》:
“太行……行本形也。作者是謝靈運。顧起元明代金石家。
12、《感山賦》:
“‘上正樞星,下開冀方。起為名丘,妥為平岡。巍乎甚尊,其名太行?!w趕韻之誤耳”作者宋朝崔伯易。
13、《日知錄》:
“古之所謂山西即今關(guān)中?!妒酚洝ぬ饭孕颉罚骸捄翁顡嵘轿鳌!?a name="baidusnap4">方言》:‘自山而東五國之郊?!苯庠唬骸鶉┣卦谏轿?。’王伯厚《地理通釋》曰:‘秦漢之間,稱山北、山南、山東、山西者,皆指太行,以其在天下之中,故指此山以表地勢。《正義》以為華山之西,非也?!?/span>
14、《丹鉛總錄》:
《山海經(jīng)》太行山一名五行山,《列子》作大形,則“行”本音也?!逗訄D括地象》云:“太行,天下之脊。”郭緣生《述征記》:“太行首始河內(nèi),自河內(nèi)至幽州,凡有八陘。”崔伯易《感山賦》:“上正樞星,下開冀方。起為名丘,妥為平岡。巍乎甚尊,其名太行。”蓋邇韻之誤耳。
15、《水經(jīng)》:
“又東過野王縣北,沁水又東,邗水注之,水出太行之阜山,即五行之異名也。”“太行山上有天井,關(guān)在井北,遂因名焉。故劉歆《遂初賦》曰:馳太行之崄峻,入天井之高關(guān)。”“太行山在河內(nèi)野王縣西北,王烈得石髓處也。”
(二)常見地理類典籍中關(guān)于太行山的記錄
1、《讀史方輿紀要》:
太行山,一名五行山,亦曰王母山,又名女媧山,在懷慶府城北二十里,接山西澤州南三十里,羊腸險道在焉……范雎曰:北斷太行之道,則上黨之師不下……
漢三年,漢王數(shù)困于滎陽、成皋間,議退屯鞏、洛。酈食其進曰:愿塞成皋之險,杜太行之道……
后漢永平十三年,登太行,幸上黨……
元和二年,北登太行山,至天井關(guān)……
元初元年,詔遣兵屯河內(nèi),通谷沖要三十六所,皆作塢壁,設(shè)鳴鼓,以備羌寇……
太行近鄴,亦謂之西山。建安九年,曹操圍鄴,袁尚自平原還救。操曰:尚從大道來,當避之;若從西山來,此成禽耳。尚果循西山而東,戰(zhàn)敗,奔中山。蓋太行深阻,尚有依險自全之心,故操逆知其必敗……
晉永嘉三年,劉淵據(jù)蒲子,遣其子聰?shù)仁畬⒛蠐?jù)太行,石勒等十將東下趙魏,所至殘破。太元十九年,后燕慕容垂伐西燕,頓軍鄴西南,月余不進。慕容永以太行道寬,疑垂欲詭道取之,乃悉斂諸軍杜太行口。既而垂自滏口入,滅永……
2、《太平寰宇記》:
在太行山脈兩側(cè)各地記載中,均有“太行山”一詞。全書出現(xiàn)凡幾十次。
“第二太行陘、第三白陘,此兩陘在今河內(nèi)。其他類似記載也有幾十次。
4、《河朔訪古錄》:
“太行”也多次出現(xiàn)。
5、《河圖·括地象》:
“太行,天下之脊。”
6、《博物志》:
“太行山,北不知山所限極?!?/span>
7、《古今圖書集成》:
太行山之在中國最大連亙數(shù)千里,跨直隸、河南、山西數(shù)省地。其支脈所分,峰、巖、洞、谷,近州縣為人跡可到者,雖因地立名不一,而總謂之太行山。
8、《漢書·地理志·河內(nèi)郡·山陽》:
“太行山在西北。師古曰,‘行音胡郎反’?!?/span>
9、《地理通釋·十道山川考》:
“河北名山太行,在懷州河內(nèi)縣(今河南沁陽)西北,連垣河北諸州,為天下之脊。一名皇母,一名女媧,上有女媧祠?!?/span>
10、《潛確類書·區(qū)宇部》:
“太行山在直隸真定府臨城縣西,層巒疊嶂,峻桀難逾,為畿輔之重鎮(zhèn)?!?/span>
“河南懷慶府,城北王烈入太行,忽聞山北雷聲。往視之,裂開數(shù)百丈,石間一孔,徑尺,中有青泥流出。烈取摶之,即成堅凝,氣味如香粳飯……”
11、《三才圖會·太行山圖考》:
“太行山在河南彰德府城北二十里。其山綿亙數(shù)千里,峰、谷、巖、洞景物萬狀,為中州巨鎮(zhèn)?!?/span>
12、《明一統(tǒng)志·直隸山川·敦輿》:
“……山在臨城縣,南接太行?!?/span>
“太行山在懷慶府城北二十里?!?/span>
“太行山在絳州東二十里。”
13、《畿輔通志·山川》:
“太行山前麓為堯山,在真定府曲陽縣南二十里。唐堯分冀州,表石于此。因名堯山?!?/span>
“敦輿山在真定府臨城縣南二十里,一名幽淮山,南接太行,北連常山?!?/span>
14、《真定府志·山川》:
“太行山在臨城縣西九十里,層巒疊嶂,峻不可逾,為畿輔雄鎮(zhèn)?!?/span>
15、《曲陽縣志·山川》:
“堯山在縣南二十里,即太行山之前麓也?!?/span>
16、《臨城縣志·山川》:
“太行山在縣西九十里。”“敦輿山在縣西南七十里,一名幽淮山。南接太行,北連常山……”
17、《河南通志·山川》:
“太行山在懷慶府城北二十里。其山西自濟源,東北接河內(nèi)修武、輝縣、林縣,至磁州界,綿亙數(shù)千里,其間峰、谷、巖、洞,景物萬狀。雖各因地立名,然皆太行山也,為中州巨鎮(zhèn)?!?/span>
18、《懷慶府志·山川》:
“太行山一名五行山。列子作太形山,又名秦垌。在城北二十里。濟源、河內(nèi)、修武皆在其麓。綿亙數(shù)千里……”
“太行山為河北脊。諸州皆山險,至太行山盡,地始平曠,田皆腴美,俗稱‘小江南’?!?/span>
19、《河內(nèi)縣志·山川》:
“太行山在縣北二十里,自濟源經(jīng)河內(nèi)而東北,綿亙數(shù)千里,直至于燕……”“鳳凰山、紅嶺山、藥仙山,俱在縣西北太行山。”
20、《濟源縣志·山川》:
“太行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或云‘太行與王屋二山以沁水為界,西則為王屋,東則為太行?!薄氨P谷在縣北二十里太行山之下……”
21、《修武縣志·山川》:
“太行山在縣北五十里。其山脈自濟源綿亙迤邐,經(jīng)河內(nèi)環(huán)帶縣北……”“嵇山在太行南。晉嵇康居焉,故名?!薄扒嗫谏皆谔袞|。兩峽色如青蔥,故名?!薄皽赜皆谔兄枴薄皩O真人洞在太行山中。相傳孫思邈居此洞中……”
22、《彰德府志·山川》:
“太行山在湯陰縣西五十里。綿亙數(shù)千里……”
23、《湯陰縣志·山川》:
“太行山在縣西五十里。(其余同《彰德府志》相同)”
24、《衛(wèi)輝府志·山川》:
“太行山在輝縣西北五十里。西南跨懷慶,北接彰德,迤邐燕云,綿亙數(shù)千里。雖因地立名甚眾,皆太行也。為中州巨鎮(zhèn)?!?/span>
25、《輝縣志·山川》:
“太行山在縣西北五十里。西南跨懷慶府界,綿亙數(shù)千里。”
26、《山西通志·山川》:
“太行山在絳縣東二十里。高險峭麗,西北諸山多其支脈……”另全書提到“太行山”一詞的有數(shù)十次。
28、《垣曲縣志·山川》:
“太行山在縣北八十里……”
29、《潞安府志·山川》:
“太行山,郡居此巔。東界在平順縣。朱子所稱‘河北望之如黑云在半天者’,即此。按古稱‘千里一片石,盡舉上黨之山皆太行也’。支、分脈皆有名稱,而太行獨不見于志,失其宗矣……”
30、《長治縣志·山川》:
“上黨之山皆太行也?!?/span>
31、《黎城縣志·山川》:
“黎邑萬山叢處,百里俱石。其名雖不一,皆所謂太行也……”
32、《澤州縣志·山川圖說》:
“太行山南距郡城三十里,乃中原望鎮(zhèn)也……”
33、《陽城縣志·山川》:
“太行山在縣東南,與析城、王屋諸山相連亙……”
34、《陵川縣志·山川》:
“佛山在縣東北四十里,為太行絕頂……”“馬武山在縣東五十里,漢馬武筑寨屯兵……”
35、《沁水縣志·山川》:
“石樓山下未詳是太行支脈否……”
36、《遼州志·山川》:
“太行山起自遼東,入終南州……”
(三)林縣舊志中關(guān)于太行山的記錄
1、《萬歷志》(缺《山川》卷)
2、《順治志》:
太行山,在縣西。群山一帶,形勢崔嵬,南接天壇,北連恒岳。隨地易名,總曰太行。其在本縣界者一百八十里。
3、《康熙志》:
內(nèi)容同《順治志》。
4、《乾隆志》:
“太行山,在縣西。綿亙數(shù)千里,南接天壇,北連恒岳。隨地易名,總曰太行。為中州巨鎮(zhèn)?!?/span>
5、《咸豐志》(為續(xù)修志書,前《志》所有內(nèi)容本書從無)
6、《民國重修志》:
由王屋東北來,至輝縣西折,而正北自侯兆川北入境,北過淅水隔深谷劃為內(nèi)外兩層。(南谷長十余里,其水南流入淅名雪光水;北谷長八十里,其水北流入漳,名倉谷水。中間山脈連接處僅洪峪以西一部分)外層曰隆慮山,另詳。內(nèi)層西接平順界,在雪光水西,有五峰山(縣西南四十余里),山勢峭削,上有五峰,故名。山半有雪光寺,北有倉谷水,西有王相巖(縣西北四十里),漢夏馥隱處,巖西有瀑布曰寶泉,又名寶泉巖。又北有大頭山,又北逾漳水入涉縣界。計在縣境者長百余里。內(nèi)層山勢絕高,自縣城西北望之,外層僅及其半。土人統(tǒng)謂之太行山,不知某為隆慮或林慮也。
(林縣歷代志書所載內(nèi)容均見于史志辦官方博客《林州史志的博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