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歷史系)
摘要:寧波鏡川楊氏明時逐漸成為地方望族,開始注重宗族管理和宗譜的興修,以后屢有編纂,直到1943年。目前,天一閣收藏清代及民國四個版本的《鏡川楊氏宗譜》,即乾隆《鏡川楊氏宗譜》(1795)、道光《鏡川楊氏宗譜》(1845)、光緒《鏡川楊氏宗譜》(1884)、民國《鏡川楊氏宗譜》(1943)。家譜版本的變化,表現(xiàn)為內(nèi)容的增加,越晚越詳細,所以,最有價值的當屬民國《鏡川楊氏宗譜》。文章對鏡川楊氏明、清、民國三個時期的家譜編纂狀況作了全面的分析,從中可見宗譜編纂與家族發(fā)展間的關聯(lián)度。
關鍵詞
引言
鏡川楊氏之祖輩由華陰而南閩,由南閩而錢塘,由錢塘而姑蘇。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蘇州人楊厚為鄞縣教官,從此定居于鄞縣十八都青山之長河港口。三世祖楊仁英、楊仁爽。北宋后期,楊仁爽(1040-1107)遷居鄞縣西南部的光同鄉(xiāng)仲夏里(今鄞州區(qū)石湊蜩萆紓為鏡川楊氏的肇基始祖。楊仁爽生二子,其長子楊颙(1058-1117)居楊家堍,為東楊;次子楊碩(1061-1127)居樟樹下,為西楊。楊碩一個兒子遷周家橋,即為中楊。有元一代,鏡川楊氏無人為官,但形成了詩書傳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至明中葉,鏡川楊氏宗族繁衍昌盛,人才輩出,“一門三部尚書”,名赫于時。這個家族自明開始即編纂家譜,以后屢有編纂,直到1943年。目前天一閣尚收藏清代及民國四個版本的《鏡川楊氏宗譜》,這為寧波楊氏家族與學術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本文擬對鏡川楊氏明、清、民國三個時期的家譜編纂狀況作一分析,以見宗譜編纂與家族發(fā)展間的關聯(lián)度。
一、明代的楊氏族譜編纂
楊起汶(1349—1420)編修鏡川族譜,時間當在洪武二十九年(1396),時為48歲。楊起汶“臨終,以譜稿命其子(楊)范修之,以繼其志”[2]。不過,承父命繼修的楊范(1375—1452),直到20年以后的正統(tǒng)九年(1444)70歲時才著手抄錄舊譜。楊范僅在其父譜稿的基礎上作了一些修訂。楊守陳(1425-1489)后,鏡川楊氏“兩世六科進士,一門三部尚書”,甚是顯赫,續(xù)修族譜之事逐步提上議事日程。到了弘治元年(1488),楊守陳病休,得有余暇,決意重修宗譜。先重定了族譜的義例,新增“學習存良,大期光允,宗土鼎新,完各振起”16個字輩。楊守陳之后,續(xù)修宗譜的是楊守隨(1435-1519)。從有關情況來看,此譜沒有刊刻,只有抄本流傳,自然可以隨時修訂。正德二年,是楊守隨最后的修定時間。
正德四年(1509),楊守阯(1436-1512)復續(xù)補。楊守阯譜序稱“自宋元來,祖宗積德數(shù)百年,發(fā)越至是,不有家乘,何以新前聞而啟后聞乎?予乃因侍郎府君(楊范)舊編譜編,參以文懿公重定義例,葺錄成編,而刻之以傳后人”[3]。這里沒有提到楊守隨續(xù)修之事,可能是他們?nèi)值茏龅氖乔昂笙嗬m(xù)工作。由“刻之以傳后人”可知,《鏡川楊氏宗譜》正式有了刻本,這是鏡川楊氏修譜史上的一大轉(zhuǎn)折點。正德以后,又經(jīng)過了幾次續(xù)修。
明代的《鏡川楊氏宗譜》刊本,早在清代中葉就已經(jīng)不存于世。幸《凡例》分別注明不同凡例的時代,又楊美沅《楊氏譜原序》及其他序也有所交待,讓我們可以對明代《鏡川楊氏宗譜》的有關書寫原則有所了解。
二、清代的宗譜編纂
清初,楊氏有續(xù)修之舉?!懊骷?,宗緒中圮”[4],由此可知,由于楊氏的衰落,宗譜編纂也有上百年沒有續(xù)修。“宏光元年乙酉(1645),歷百有三十七年,德周、秉鼐、文瓚三公同志共修。適遇國運遷移,未及告成,所有輯稿十有五六。其《世錄》一本,因式清公取去,失于火。數(shù)百年之家寶,棄于一旦?!?/span>[5]楊德周(1579-1648),楊守阯曾孫,南明隆武二年升尚寶司卿。
到清乾隆年間,《鏡川楊氏宗譜》刊本已不存,僅有楊秉鼐所作之稿本,楊偉英(1754-1821)所藏其曾祖楊式傳手錄的幾卷譜序、世系[6]?!鞍儆嗄陙?,文獻復有凌夷之慨,若皆袖手睨其旁而不之顧,將使教化衰,風俗偷,綱常弛,名教墜,奚以正宗緒而序人倫乎?”[7]宗譜重修之任,到了乾隆末年,終于提上議事日程。
1、乾隆《鏡川楊氏宗譜》
乾隆末年,完成楊氏宗譜重修任務的是楊永贊。
楊永贊(1732-1795年以后),字與參,號飛濤,又號寄園,也作淇園。楊永贊能傳家學,但屢試不中,年未三十,為師鄉(xiāng)里,“弟子著籍者至數(shù)十人”[8]。乾隆三十六年(1771),“始出一房”。乾隆四十四年(1779),“又出房,幾獲售矣,而皆不遇?!?/span>[9]。作為家族中的文化人,楊永贊續(xù)修家譜的使命感非常強調(diào)?!笆烙h則考覈難,數(shù)十年來,寢食不輟想者,曰譜不得修,為我一生抱憾事?!?/span>[10]楊永贊發(fā)現(xiàn),“我楊氏宗譜已失,間有草本,多屬零落,否則亦舛誤”[11]。為此,自乾隆四十七年(1782)以后,楊永贊注意材料的搜集。“故凡所到處,必詢其所藏舊譜請讀焉?!卑ㄌ浦洞笸V》,宋之《流芳譜》及明之《青山譜》、《夏涼譜》、《斗門譜》、《湖后譜》、《梁橋譜》?!氨椴楦鞣俊妒兰o》,至今未獲定本。舊歲秋,得秉鼐公所作稿本于孝友之手,雖缺略未全,尚可稍稍補輯,而敬紀其略?!?/span>[12]考楊永贊序作于乾隆六十年(1795),則“舊歲秋”應是乾隆五十九年(1794)?!靶⒂选敝笚钚⒂眩?/span>1737—1799),字大訓。由此可知,楊秉鼐譜稿的重獲,直接促成了此次宗譜的重修。
有人對楊永贊說:“修譜易有過,子宜勿為也?!睏钣蕾澔卮鹫f:“吾盡吾心而已,有過與否,所勿計也。故每有未立傳而急補者,有既立傳而仍刪者。向各房查系,并有至十數(shù)往還而不怠者,可謂盡心矣。夫百口之家,更十余稔,而僂數(shù)其人,多有遺忘者,況網(wǎng)羅四方百代之族耶?鏡川一支,考覈務嚴。他如支分派遠,未及詳載,非遺忘也,蓋將闕以有待也。然則有過之名,不容受也,亦不必辭耳?!?/span>[13]由此可知,楊永贊修譜的決心非常強。
乾隆五十六年(1791)春,60歲的楊永贊“謀諸宗族,猛勇抄此”。至乾隆五十九年(1794)冬,“稿成”。[14]乾隆六十年正式刊刻。前后經(jīng)過了十多年時間。乾隆《鏡川楊氏宗譜》,封面題“四知堂藏本”,內(nèi)文題報本堂木活字本,六卷,四冊,現(xiàn)惟天一閣收藏一部。這部族譜是鏡川楊氏現(xiàn)存最早的版本,后世族譜的續(xù)修皆以此為本。楊永贊等在鏡川譜幾乎散失殆盡的情況下,克服各種苦難,終完成族譜創(chuàng)修之大業(yè),“以一身當百有四十余年之中,絕網(wǎng)羅故系,采輯舊聞,久乃告成,厥功非小”[15],實在不愧于先祖,功在千秋。
楊永贊重修《鏡川楊氏宗譜》,主要參照了鄰村的《槎湖張氏譜》。乾隆本《鏡川楊氏宗譜》分上中下三卷,除序和義例,共有21類,分別是地圖,氏原、卜籍、家范、行第、世系、寵命、仕宦、科貢、庠俊、吏椽、處士、閫行、宗公、壽考、第宅、祠墓、著述、辨疑、守譜、題跋后序。這次家譜的編纂更加嚴謹、求實。如新增凡例言“我族厚公自蘇遷鄞,宗譜當以厚公系世。而舊譜必自康國公、礪公始者,不欲遷其祖父也。今定以厚公為一世肇基之祖,再追敘康國公祖父兩代連厚公,仍以五代起世。自厚公以前,則為占籍姑蘇之遠祖,使后人知世次所由起,而源流亦易明云”[16]。楊永贊等認為楊厚才是鏡川楊氏的肇基始祖,而楊康國、楊礪等只能算是遠祖,其求實之態(tài)度可見一二。
宗譜靠修,也要靠傳承。乾隆本《鏡川楊氏宗譜》對于守譜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其一,守譜乃是宗族事之大者,不可有半點疏忽,“子孫而不知守其譜,是忘乎其先也”[17]。其二,鏡川之所以散佚,是跟守譜不得法有密切的關系,斷不可重蹈覆轍,“欲垂永久而勿失,則必慎所守也”[18]。族譜分管何處皆于譜中書寫明晰,以防日久遺失。且提出了幾種具體的守譜方法。此外,還收錄諸家守譜條例,有《引證守譜條例》,以供子孫參考。乾隆本《鏡川楊氏宗譜》有《辨疑》一卷,史料價值更是彌足珍貴?!?/span>辨疑》一卷是宗譜編纂者對舊譜的辯證,這是研究鏡川楊氏歷史的基礎,如果沒有這些,很多信息難以得到考究或佐證。
2、道光《鏡川楊氏宗譜》
時至道光年間,距乾隆末修譜已經(jīng)有四十余年,于是楊氏家族中有識之士提出續(xù)修族譜。道光二十一年(1841),仁房楊偉燦、澄川房楊學載倡議續(xù)修家譜,邀宗人在鏡川里開會,商議開局修譜之事?!靶庖臄_,中止”[19]。所謂“夷擾”,指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這年十月,寧波城陷,也致使修譜活動一度中斷。
鴉片戰(zhàn)爭結束后,楊益寶再度倡議修譜。楊益寶(1760-1848),字嘉善,號稼船。楊守阯十世孫,家居桂芳橋(今寧波梅園小區(qū)內(nèi))。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五歲,“家道素約,食指復繁”,其父命其“廢學,客緱城”。緱城是寧海別名。所謂“客”,實是做生意?!拔滔饶昕蛯幒YQ(mào)易,以信行著聞?!?/span>[20]“操籌之暇,每以定省疏曠為憾。”嘉慶四年(1799)四十歲后,歸家主持家政。楊益寶膝下無子,其子楊偉儒是為兄弟之過繼。楊益寶家財頗豐,嘉慶三年(1798),“倡捐白金二百兩”[21],建世德堂,以合祀楊范以下列祖。嘉慶十年(1805),斥資重修碧川公精舍,修葺碧川公影堂,對宗族事務十分熱心。他認為:“夫譜者,屬也,謂世數(shù)之周普也。譜者,屬也,謂人生相系屬也。宗譜自修于乾隆年間,迄今閱一世有余。而數(shù)千家之生人,蟄蟄綿綿,蕃衍莫敘。倘不及時,而敬宗收族,廓前譜而大同之,將創(chuàng)議于前者,其志不遂,而何以告成功,以昭祖宗之美,而紀子孫之盛耶?”[22]家族之繁衍當為續(xù)。經(jīng)過長期的查閱,發(fā)現(xiàn)前修之譜有一些不足之處有待修正。
楊益寶雖有續(xù)修之倡,捐資之舉,然畢竟年事已高,經(jīng)族人商議,這次主修的使命落到楊學載身上。楊學載(1790-1849),字筆言,號碧厓,又號東橋,郡增廣生。這次續(xù)修,有明確分工負責機制?!笆老稻愀鞣恐魇抡卟槊?,……倘有遺漏,責有攸歸。”[23]這一機制使得分工明確,責有專屬,減少了訛誤的發(fā)生,這在后來的幾次續(xù)修中成為慣例。
這次修譜,也得到了楊益寶兒子楊偉儒的全力贊助。楊偉儒不僅出資,而且承擔了碧川房派的支譜的編纂工作。全部工作,花費了六個月時間。這段材料是研究宗譜編纂與刊刻的第一手資料,十分重要。
道光《鏡川楊氏宗譜》,報本堂木活字本,二十六卷。此版本宗譜印刷了28部,現(xiàn)惟天一閣收藏一部。
此次編撰,分氏原、卜籍、地圖、行次、家訓、世系、仕宦、寵命、科貢、庠俊、吏椽、處士、宗公、壽考、軼傳、閫范、第宅、祠墓、著述、祠典、辨疑、集證、舊譜序源、采訪錄存、謹守家乘、補序題跋,共26類。增《佚傳》一卷,《祀典附遺藏》一卷,《集證》一卷,《舊譜序源》一卷,《采訪錄存》一卷。
楊學載辨析了宗譜創(chuàng)修與繼修之異同,而強調(diào)繼修之難?!盎蛑^宗譜在創(chuàng)而修之者能耳,而繼而重修之者殊易。不知創(chuàng)修者,匯先世遺編,條序而鱗次之,至無所證據(jù),曰以俟后人再訂,是蓋深望與。繼修者雖有全帙可憑,而每卷每篇,疑信相參,欲求先世遺編,十不得一二焉。傳記之矛盾,世系之齟齬,科貢仕宦之無征,祠墓第宅之不核,種種抵牾,心曷以安?故繼修者較創(chuàng)修者為尤難。且夫散者而使之聚也,絕者而使之續(xù)也,亡者而使之存也,略者而使之詳也,非修譜之常經(jīng)乎?豈攀援附會得以了厥事哉?”[24]
道光《鏡川楊氏宗譜》的特點是考訂精詳?!板\心鐵手,殫力纂修,仿史氏之體裁,補宗牒之闕漏,正誤刊謬,考訂詳明。五閱春秋,始克告峻,而規(guī)模更見完備焉。”[25]
3、光緒《鏡川楊氏宗譜》
光緒初年,距道光修譜又有近四十年,楊氏續(xù)修族譜再次提上議程。楊習梴《重修宗譜序》稱:“至今一世有余,子孫繁衍,雖昭穆攸分,而近世生卒配葬事多未曾入譜。且有出居于外者,……或遷居于外,或散居于城中,未能詳悉。若不及時重修,其遠出者固恐日久難稽其世系,而在近居者亦將有遺漏之虞,非所以追遠睦族也。”[26]楊存本《重修宗譜序》言:“迄今閱年四十,匯議續(xù)修。荷蒙列祖神靈,同宗欣然,咸有是志。特翻閱舊譜,章程條目雖立于前,祖德宗功雖表其美,而子侄之繁衍,支派之浩瀚,遷徙散處之紛紜,盛于今而勝于昔也。使非勤于訪問,詳為稽查,必至謬誤遺漏,愈久愈失,其何以承先而啟后乎?”[27]可見,經(jīng)過四十年的發(fā)展,楊氏人多支繁,迫切需要重修家譜。
光緒八年(1882)四月,楊習齡(1811—1882)、楊習祚(1868—1900)與楊習梴商議續(xù)修,取得堂叔楊學沚、楊學濟、族叔楊學政的支持,同往東、西楊村,會同公議。大家踴躍支持。[28]
這次宗譜的纂修,經(jīng)過了支譜與總譜兩個階段?!疤刈宕笾Х?,經(jīng)費浩大,一時不能匯同,請宗幹等自舉,采訪各房支譜,先行纂修?!?/span>[29]經(jīng)宗族商議,由楊習梴、楊習鏡、楊存本三人擔任主修之職。
楊習梴(1853-1916),學名開祺,字景松,號忠栻。楊習鏡(1850-1890),字遷范,號虛堂,庠生,享年41歲。[30]楊存本(1835-1907),一名力田,學名世友,字立生,號律笙,別號筱巖,國學生,例封征仕郎。
經(jīng)過二年余的努力,到光緒十年(1884)春,各支譜完成。期間,楊學政、楊學濟、楊習齡相繼離世,楊習梴“雖有志協(xié)修而力不足”[31]。在最后匯總階段,楊習鏡(1816-1879)承擔了主編任務。“幸西楊房長偉銓公議定協(xié)修”[32],此譜得成。楊偉銓“魁梧其貌,曠達其胸”[33],對宗族事務十分熱心,此次續(xù)修家譜用力頗多。此次修譜經(jīng)費,按照人口捐款。“仍照前例,設局于風堋新廟,匯合支譜,再行檢閱,以付棗梨?!?/span>[34]四月開工,八月刊刻完成。光緒《鏡川楊氏宗譜》,分教堂木活字本,二十六卷。此版本宗譜印刷了22部,現(xiàn)唯天一閣收藏一部。
根據(jù)社會習俗的變化,光緒本《鏡川楊氏宗譜》有幾點具體的變更。如“古無冥配禮,今冥配甚多,且有以夭殤冥配者。公議未十六歲者,雖配不書;已十六歲者,書冥配某氏,不詳生卒,而亦不得立繼”[35]。冥配,又叫陰婚或冥婚,即是將已死男女配成夫婦,漢代之前即已出現(xiàn)。有清一代,隨著貞節(jié)觀念的加深,冥配的習俗盛行,此次續(xù)修,對于是否入譜,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再如針對當時娶典婦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議以典婦生子,書典某氏,削其生卒,未生子者不書,惟貧乏不能娶而以典婦為原配者,只書典某氏。若典有夫之婦,雖生子不書。其子有出典于人者,作改適論?!睂τ诘鋴D是否入譜,如何書寫,都很是明晰。另外,考慮前譜可能混淆生卒無考與改適之人,“明書改適,再削生卒,以杜混淆”[36]。
三、民國的宗譜編纂
1、民國四年《鏡川楊氏宗譜》
進入民國新時代以后,又有近三十年時間,楊氏考慮重修宗譜?!捌裼珠喴皇?,續(xù)修之議,怦然以動。進商同族,欣然樂從。”[37]這次修譜,是楊存淇首先提出的?!芭奸唸笳?,見政府有修史之令,而家乘思想,不禁怦然發(fā)生。屈指三十年,正在大修之例。爰偕族叔,發(fā)起續(xù)修。謀及同宗,極形踴躍?!?/span>[38]所謂修史,是指民國三年修《清史稿》。民國三年(1914),楊習鎣、楊習梴(1853-1916)、楊習仕、楊存寶(1877-1937)、楊存淇發(fā)起續(xù)修,楊習梴督修。楊習仕(1879-1938),字馥茆,號勉齋,別號梅庭,又號翔圃居士。續(xù)增凡例六條。至民國四年季秋,宗譜成稿。“我宗譜自甲寅以重修以來,越明年而告成。兩載之間,采訪者嚴行審查,廣為搜羅,積幾許奔走力。校對者考訂同異,厘正得失,積幾許心目力。”[39]此譜應該刊刻過,惜今不傳。
民國四年家譜續(xù)修人員分工有發(fā)起人、督修、協(xié)修、管理、總調(diào)查、參訂、分采幾類。與前譜相比,“管理”這一職位是新增的,體現(xiàn)了時代特色。
最值得注意的是,修譜后的民國五年十二月十五日,成立了修譜遠慮會。這是一種民間基金會運作模式。
2、民國三十二年《鏡川楊氏宗譜》
到了民國三十二年(1943),楊良善再次發(fā)起修譜活動,終得成功。這次修譜的總裁是楊存淇。楊存淇(1878-?),學名翊圣,字慶祺,號博濟,又號菉園居士,別號鐘英,晚號松庵道人。寧波師范學校畢業(yè)。家學之傳承與新式學堂之教育使得楊存淇頗具才學。楊存淇是民國兩次續(xù)修的中堅人物,兩次參與編修,第二次擔任大總裁。此前,楊存淇有過編撰族譜的實踐。民國十年(1921),他為車氏編纂家譜,修成《山西運城絳縣中林車氏支譜》,順德堂木刻活字本,5冊,十四卷,現(xiàn)藏于國家圖書館。也許正是因為這些,楊存淇才被族人推舉為修譜總裁。修譜之時,楊存淇66歲,“年逾花甲,心甚憚煩,再三固辭,終不獲命。不得已,強膺斯任”[40]。此后的1948年,楊存淇纂修《浙江鄞縣蕙江何氏宗譜》,木活字本,五冊,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現(xiàn)藏于上海圖書館。此后活動不詳,估計卒于50年代左右。
民國修譜帶有時代的特色,內(nèi)容上也有所變化。
1943年續(xù)修的分工更加具體,有發(fā)起人、大總裁、監(jiān)督、總辦、協(xié)辦、經(jīng)濟、會計、管理、校對、采訪等,這完全是一套現(xiàn)代的分工機制。大總裁就是之前的主修人,又新增經(jīng)濟、會計兩項。
這次修譜經(jīng)費,主要來源有二,一是遠慮會,二是楊芬榮(1906-?)的墊支。
民國《鏡川楊氏宗譜》,分教堂木活字本,十三冊,二十七卷?,F(xiàn)唯天一閣收藏一部。
民國《鏡川楊氏宗譜》,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內(nèi)容也在變化。如“科舉停后,士子皆由學校出身,凡中學、大學、留學畢業(yè)者,宜分別書之,所以重儒也”[41]。楊氏對入譜的規(guī)定有很大程度的放松,首次允許螟蛉(即義子)入譜,有《閏譜》一卷。“螟蛉,異姓,舊例不準入譜,恐其紊亂宗支也。今雖公決開例,仍不使混入正派,另立閏譜一本,名曰《似續(xù)譜》。各房若有義子,第一次附錄閏譜,有產(chǎn)者須捐助二成,無產(chǎn)者至少捐助十元,繳與修譜總會。”[42]又稱“螟蛉異派,不得為宗族房長,亦不得舉為總干事,以防牽掣本支,侵奪權利”。由此可見,雖然螟蛉得以入譜,但有嚴格的附加條件。不過,對典婦的規(guī)定仍很嚴格,“如有誤取同族醮婦,或誤取同族女子,當直書不諱,貶為側(cè)室某氏。若誤取同族同村典婦,并將其生卒年削去”[43]。這種觀念,反映了宗族制度中的強調(diào)血緣性原則。義子是進來的兒子,當然可以松一點,但如果是典妻或娶同族女子,則是嚴格禁止的。
不過,聯(lián)宗是一件非常謹慎的事?!靶拮V以惇宗收族為第一義。真同族者,不令散為異族,可宗聯(lián)者,必使集合歸宗?!豢勺娑嬷侵^誣祖,誣祖者不祥。”[44]
四、小結
寧波鏡川楊氏元明時逐漸成為地方望族,開始注重宗族管理和宗譜的興修。“譜之于人所系甚大,豈庸直視為虛文而已哉?”[45]從元代楊子杞擬定字輩,到明代鏡川譜的續(xù)修,再到清代、民國幾部家譜的興修,使得鏡川楊氏的歷史得以存于歷史之長河?!捌駭?shù)十傳,得以考世系、序昭穆者,獨賴有譜之存”[46]。因為自明朝即開始修宗譜,所以,這個家族的系譜比較清楚,尤其是西楊一系,年月清楚。西楊多做官,東楊多木匠,故宗譜之修,以西楊編纂宗譜為主,東楊輔之。
縱觀《鏡川楊氏宗譜》幾次續(xù)修歷程,大體上相當嚴謹,力求真實,對修譜、續(xù)譜、守譜皆有一套嚴格的規(guī)范。在具體的編纂過程中,始終堅持不妄書的原則。聯(lián)譜、入譜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如果難以理出脈落,即使極有名望,也拒絕聯(lián)通譜。楊氏家族在編纂家譜前都會對各個支派的脈絡進行考訂,《采訪錄存》就是考察的記錄。例如“狀元守勤公家祠與慈湖宗祠聯(lián)埭各祖其祖,其行次與吾宗不侔”[47]。于是亦是排斥于譜外。對于續(xù)譜,楊氏宗譜中也有詳細的論述,前譜要好好收藏,這是續(xù)譜的底本。楊氏宗譜每經(jīng)一次重修,都是博參詳考,幾易其稿,基本上都會在原有的基礎有所提高。對于守譜,《鏡川楊氏宗譜》特辟一卷《謹守家乘》,以作守譜之規(guī)章?!吨斒丶页恕返囊?guī)定非常之詳細,亦是相當之嚴格?!剁R川楊氏宗譜》的記載較為可信,尤其是明清二朝,實乃家族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之一。
楊氏有續(xù)修宗譜時間規(guī)定,“或以三四十年為度,或以五六十年為度,惟在有志者時……按譜而繼繩之,為增為刪,博考詳稽,光我家乘”[48]。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傳統(tǒng),應該繼承,可惜20世紀50年代以后丟失了這個傳統(tǒng)。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