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臺高筑
“債臺高筑”這個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是形容一個人欠了很多錢的成語。但你知道這個成語的來歷嗎?這得要追溯到遙遠的周朝了。故事的背景
故事發(fā)生在東周末年,氣數(shù)已盡的周朝終于迎來了它的最后一位天子——周赧王(姓姬名赧一名延一名誕,謚周隱王)。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周朝處在“東西二周”分治時期。周考王元年(前440年)考王封其弟揭于王畿,西周國成立,他弟弟就當上了西周桓公。王畿就是(名義上的)全國首都,也就是東周的實際領土范圍。
東周本來就巴掌大點地,還拿出來給他弟弟立國……事還不算完,西周威公四十八年(前367年),西周威公逝世后,其子公子根叛亂,在趙、韓兩國的唆使下,于王畿東部鞏地建都立國,東周國成立,公子根是為東周惠公。自此,周天子僅剩的那一點權力,也被兩個小國瓜分了。赧王的父親周慎靚王在位時就寄居在東周國,在位六年就死了。赧王即位后,東周公不愿再養(yǎng)周天子了。于是赧王又跑到了西周國,故事就在這么一個苦逼的背景下開始了。
(《羋月傳》里把赧王描繪成了一個肺癆鬼)
成語典故
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秦軍圍攻趙國國都邯鄲,魏國楚國發(fā)兵相救,大破秦軍。
這時楚考烈王就想:好機會啊,咱干脆再合縱一把吧。但是先秦是個講禮儀的時代,干什么事都得有個緣由。楚考烈王就希望赧王能以“天下共主”的名義下令組建聯(lián)軍。
既然要組建護主聯(lián)軍,那赧王就必須象征性的出點兵,但赧王可是一點財產都沒有。于是他只好求助于西周公。西周公傾舉國之力終于組建起一支五六千人的小軍隊,這兵力在動輒十幾二十萬的戰(zhàn)國時代根本不夠看。
但哪怕就這么點兵,西周國也拿不出足夠的軍資。赧王為了軍隊的開銷,只好找當?shù)馗蝗私栀J,并允諾班師之后用戰(zhàn)利品還債。可到了會師當天,只有楚國和燕國的軍隊到了,就這點人來了,怎么和坐擁天然屏障函谷關的秦軍作戰(zhàn)?于是合縱失敗,各回各家。但軍隊的錢已經花出去了,富人的錢沒要回來。于是他們都紛紛找赧王討債,赧王只好躲到了宮內的一座高臺上,此臺以后就被象征性的稱為“避債臺”,“債臺高筑”一詞因此得名。
東周的結局
天子都被自家領地的國民窮追不舍,此朝之窘境可想而知。
秦國一看六國合縱計謀已經失敗,便伺機出兵,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大舉進攻西周國。
富人們倒是跑的比香港記者都快,只剩下了赧王與西周公。二人一商量,這打也打不過,投降吧。于是在祖廟哭祭,向秦軍投降。
秦國于是接收了西周國的全部領土與禮器——包括象征天子權力的九鼎。赧王被貶為周公,遷到了梁城。
中國古代最長一朝——周朝自此滅亡,史家開始以秦王紀年。一個月之后,赧王歿,諷刺的是,周赧王是周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天子。
作者注: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東周國與諸侯合議攻打秦國(沒錯這貨也想合縱)。結果可想而知,東周國也迅速被秦國吞并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