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前身為文部省博物館,成立于1872年。該館藏有4件敦煌繪畫品、2件敦煌文書,其中繪畫品中有3件是伯希和1908年從敦煌劫走的,1957年法國吉美博物館用以與東京國立博物館交換館藏。
一、地藏菩薩幡
高83.3、寬18.2厘米,彩色絹畫,館藏號TA158號。地藏比丘形,立像,雙手胸前作手印,不持物。該畫在法國1976年出版的《敦煌繪畫品》中有圖版與解說,為第106號(吉美博物館館藏號EO.1399)。東京國立博物館將年代定在晚唐。圖見日本講談社1966年出版的該館編《東京國立博物館》第2卷第2圖,講談社1995年出版《西域美術》“吉美博物館藏伯希和收集品”(2)第54圖。
按:吉美博物館還有一幅相同的幡(MG.22798),高194、寬25厘米,見法國1976年出版《敦煌繪畫品》第105圖。講談社1995年出版《西域美術》“吉美博物館藏伯希和收集品”(2)第55圖。非常有意義的是,2件地藏的袈裟、手勢、華蓋等剛好互為相反,說明其中一幅是比著另一幅的背面制作的。顯然,吉美博物館考慮到它們是同一母本,所以將其中一件拿來與東京國立博物館交換。
二、菩薩立像幡
高210厘米,其中幡身高70、寬17厘米,彩色絹畫,館藏號TA159號。菩薩戴寶冠,左手握右手肘,置于腹前,右肩處有祥云升向頭頂,無華蓋。該畫在法國1976年出版的《敦煌繪畫品》中有圖版與解說,為第153bis號(吉美博物館館藏號EO.1398)。講談社1995年出版《西域美術》“吉美博物館藏伯希和收集品”(2)第34圖。上述圖錄只發(fā)表幡身部分,沒有全圖。該館1992年編《創(chuàng)立百二十年記念:日本と東洋の美》第247圖刊布全圖,可見木板幡腳(許多幡畫在發(fā)表時都只發(fā)表幡身,其實相當一部分是有幡腳的)。
按:此圖與EO.1399號屬于同一母本,也類似MG.17769號。這可能也是吉美博物館拿來與東京國立博物館進行交換的原因。
三、雙菩薩像
高153、寬126厘米。彩色麻布畫,館藏號TA160號。左側(cè)菩薩雙手合十、右側(cè)菩薩雙手作手印。下方中央為榜題(文字漫漶),左側(cè)3身男供養(yǎng)人、右側(cè)3身女供養(yǎng)人,均為跪姿,男供養(yǎng)人均著硬腳幞頭,女供養(yǎng)人頭上裝飾豐富。圖見日本便利堂1969年出版的該館編《東洋の美術》第224圖;法國1976年出版的《敦煌繪畫品》中有圖版與解說,為第180號(沒有吉美館藏號);該館1992年編《創(chuàng)立百二十年記念:日本と東洋の美》第248圖;講談社1995年出版《西域美術》“吉美博物館藏伯希和收集品”(2)第37圖。東京國立博物館將年代定在10世紀。
四、供養(yǎng)垂幔
高76、寬242厘米,1952年入藏。這件文物因殘破、沒有佛像等原因,很少有人提到,見東京國立博物館1992年編《創(chuàng)立百二十年記念:日本と東洋の美》第249圖。該垂幔與掛幡一樣,屬于供養(yǎng)物品,安置在在寺院和石窟中,既有供養(yǎng)功能,更有裝飾作用。這類供養(yǎng)垂幔在俄藏敦煌繪畫品中也可見到,敦煌石窟內(nèi)有一些洞窟窟內(nèi)四壁上部尚存掛鉤(如莫高窟初唐322窟),當就是掛幡和掛這些垂幔的。
附記:據(jù)東京國立博物館1980年編《東京國立博物館圖版目錄》“中國書跡篇”,該館有2件敦煌文獻,即該書的第1、2件。第1件為《摩訶衍經(jīng)》,16紙,尾題“《摩訶衍經(jīng)》卷第廿五,品第卅三?!钡?件為《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22紙,尾題“《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第卅三。高弼為亡妻元圣威所寫經(jīng)。”近人題跋:“卷尾署‘高弼為亡妻元圣威所寫經(jīng)'。高、元均帝姓,此經(jīng)尤可寶貴。在蘭州見一卷,款署‘保定元年十月甲戌朔十二日乙酉,柱國杞公高弼為亡妻元圣威所寫經(jīng)',與此卷字體系出一手,可為此卷年月之證?!?/div>
來源:敦煌研究院,作者:王惠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