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史記》中的《五帝本紀》和《夏本紀》中記載了五帝的世系和禹的世系,司馬遷的主要根據就是《五帝德》和《帝系姓》,這兩篇今都保存在《大戴禮記》中。但是這兩篇中關于五帝和禹的世系問題很大,漏洞很多。其中黃帝、帝嚳、帝舜實際上是一人的分化,其所記五帝已經不可靠;另外的一些人名如蟜極、敬康、句芒、窮蟬等,多是從古籍中截取的古人(或神)名加以改變編入的,它不是真正的古史傳說,而是戰(zhàn)國中后期的學者雜湊起來的虛假世系,是不可信的。
關鍵詞:史記;五帝德;帝系;五帝;禹
《史記》中的《五帝本紀》和《夏本紀》記載了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和鯀、禹的世系,因為《史記》被列為群史之首,所以它里面記載的世系,從漢代以來就被認為是正統(tǒng),直到今天還有不少學者篤信它,在研究先秦典籍的時候,涉及到五帝和夏代歷史的,常常拿《五帝本紀》和《夏本紀》中所載的古史系統(tǒng)來當作衡量標準器,與之相合的就認為是“可信”、“有據”,不合的就認為是“可疑”、“無據”,這實在是史學中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其實如果仔細地予以考察,《史記》的五帝世系和禹的世系也何嘗是可信的呢?
根據司馬遷自己在《五帝本紀》中的說法,他寫《五帝本紀》的主要根據是《五帝德》和《帝系姓》,這兩篇東西漢代都收在《大戴禮記》里并流傳至今。實際上,《五帝德》是戰(zhàn)國后期的作品,而《帝系姓》一篇就是《世本》中的《帝系篇》,其制作時代,據唐代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篇》所云,是楚、漢之際的“好事者”所作,因為它里面說到燕王喜和漢高祖。所以,《五帝德》和《帝系》并非是很古老的史傳,只是因為它們托為孔子所傳,被當作了儒家經典,所以才會被司馬遷重視起來;兩篇里面的黃帝等人的世系也不是很古老的世系,只是因為他們被司馬遷采入了《史記》,影響才大了,正如顧頡剛所言:“司馬遷是儒家的信徒,他作《史記》是想繼承孔子的《六經》的,到后世,他的書也確實成了史學界的權威,所以黃帝們闖進了《史記》之后,他們在歷史上的地位就鞏固了,好像堯、舜們因《論語》等書的記錄而占得鞏固的歷史地位一樣?!盵1]P.(91).
但是,我們如果仔細考察《五帝本紀》的五帝世系和《夏本紀》中關于禹的世系,就會發(fā)現許多問題。
首先,《五帝本紀》中所說的五帝是: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這五帝的班子本身就有很大問題。殷墟卜辭出土以后,研究者很多,王國維首先發(fā)現里面的那個“高祖夒”實際上就是《山海經》中的帝俊,也就是傳世典籍中的帝嚳[2]P.(411-413).,而郭沫若更進一步認為高祖夒、帝俊、帝嚳、帝舜是一人之分化,他說:
“夒,音與嚳音同部,故音變而為帝嚳若帝俈。夒之古文與夋字相近,故形誤而為夋若逡,更演化而為帝俊若帝舜。由此等文字上及傳說上之演變,帝俊與帝嚳固是一人,即帝舜與帝嚳亦同是一人也?!遏斦Z》云‘禘舜',《祭法》云‘禘嚳',正舜、嚳為一之證。韋昭云字誤者,非也。《楚辭·天問篇》敘舜、象事于夏后,于殷先公先王之前,亦表明帝舜之即帝嚳。篇中舜、嚳同出者,蓋傳聞異辭,不則后人所改易也。王云‘《大荒經》自有帝舜,不應前后互異',實則《大荒經》中亦有帝嚳,《大荒南經》云‘帝堯、帝嚳、帝舜葬于岳山',與帝俊亦正前后互異。蓋《山海經》之輯錄者本諸異辭之傳聞,誤以帝俊、帝嚳、帝舜為三人也?!盵3]P.(325-326).
他在《先秦天道觀之進展》一文中又說:
“在我看來,帝俊、帝舜、帝嚳、高祖夒,實是一人?!渡胶=洝分械劭髡f與帝舜傳說相似之處可無庸論,此外如《國語》和《禮記》便各有一條足以證明舜即是嚳。‘商人禘舜而祖契'(《國語·魯語》)‘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禮記·祭法》)舜與嚳分明是一人。還有《楚辭》的《天問篇》也有一個絕好的證據。在那兒舜的傳說是序在夏桀之后、殷的先公先王之前的。從前的人不明這個真相總以為是文字上的錯誤,或簡編的錯亂,其實斷沒有錯得這樣湊巧得??傊鶕@些資料我們可以知道卜辭中的‘帝'便是‘高祖夒',夒因音變而為嚳為俈,又因形誤而為夋為俊,夋俊又由音變而為舜,后世儒者根據古代傳說偽造古史,遂誤帝俊、帝舜、帝嚳為三人,這是明白地可以斷言的?!盵4]P.(326-327).
根據王國維、郭沫若的說法,那么《五帝本紀》中的五帝班子中竟然有二人是同一個人的分化。但是事情還沒完,根據筆者的考證,黃帝也分明也是帝嚳(帝舜、帝?。驗椤包S帝”本是作“皇帝”的,也就是“皇皇上帝”、“皇皇后帝”或“皇天上帝”的簡稱,它只是個神的尊號,而“嚳(俊、舜)”是他的名字[5],也就是說這個五帝班子中就有三人是同一人(神)的分化,這個班子也就塌臺了,那么關于他們的世系也隨之崩塌。但是我們看看戰(zhàn)國以來的古史傳說,黃帝、帝嚳、帝俊、帝舜都有不同的傳說,那是因為他們由一個人分化成幾個人之后,人們又分別給他們編造了一些新的傳說:黃帝先由三代共同尊崇的皇天上帝和高祖成為中央之帝,又逐漸蛻變成人王(他被推尊為華夏祖的祖先則是有根據的),不過還保留了半人半神的性質;帝嚳就完全變成了人王;帝俊還留在《山海經》里繼續(xù)當他的全神的上帝;帝舜不僅成了人王,后來還成了一位大孝子。正如顧頡剛所說:“戰(zhàn)國、秦、漢四百余年中,為了世官的破壞,種族的混合,地域的擴張,大一統(tǒng)制度的規(guī)劃,陰陽五行原理的信仰,以及對于這大時代的擾亂的厭倦,立了許多應時的學說,就生出了許多為證實這些學說而杜造的史事?!盵6]p.(169).有了為他們杜造的史事還不行,又為他們各自杜造了不同的世系,而且這些世系都源于黃帝,帝嚳、帝舜都是黃帝的子孫——自己成為自己的子孫,世間實在沒有比這個更奇怪更可笑的事情了。
其次,《五帝本紀》和《夏本紀》所載世系情況也很奇怪,不僅與更早的古籍記載不合,而且里面的人名也都古古怪怪,多不見其它典籍,難以考究其來源,這就使人更覺得它有很大問題。
那么,《五帝本紀》和《夏本紀》的世系是怎么來的呢?筆者認為還是有必要予以分析的。下面先把其有關世系之文引如下:
黃帝者,少典之子。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
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
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崩,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
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上《五帝本紀》)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夏本紀》)
茲將其所記世系排列如下:
1、黃帝、顓頊的世系:少典-黃帝-昌意-顓頊-鯀-禹
2、帝嚳、帝堯的世系:黃帝-玄囂(青陽)-蟜極-帝嚳(高辛)-帝堯
3、帝舜的世系:(黃帝)-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虞舜(重華)
看看這個譜系,帝堯和虞舜之間隔了三代人,說舜接堯的班已經很危險,可是戰(zhàn)國時代說堯把女兒嫁給舜,這個問題怎么解釋?再看看禹和舜之間也隔了三代人,也就是說禹和堯是同輩同時的人,而比舜要早許多,但是典籍中說禹是接了舜的班——從這一點上已經看出這個譜系的滑稽來了。
下面我們把其中的一些人物來作一下分析。
1、少典:《五帝本紀》說黃帝是少典之子,司馬貞《索隱》對“少典”的解釋云:“少典者,諸侯國號,非人名也。又案:國語云:‘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黃帝、炎帝',然則炎帝亦少典之子。炎黃二帝雖則相承,如帝王代紀中間凡隔八帝,五百馀年。若以少典是其父名,豈黃帝經五百馀年而始代炎帝後為天子乎?何其年之長也!又案:《秦本紀》云‘顓頊氏之裔孫曰女脩,吞鳥之卵而生大業(yè),大業(yè)娶少典氏而生柏翳'。明少典是國號,非人名也。黃帝即少典氏後代之子孫,賈逵亦謂然,故《左傳》‘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亦謂其後代子孫而稱為子是也。”司馬貞的意思是“少典”不是一個人名而是一個國號,他最早見于《國語·晉語》,它書再不見提及。其實筆者認為這個“少典”其實是來源于《書·大誥》:“殷小腆,誕敢紀其敘”,孔穎達《疏》:“殷本天子之國,武庚比之為小,故言小腆。腆是小貌也。鄭玄云:‘腆謂小國也。'”《方言》十三、《小爾雅·廣言》等都訓“腆”為“厚”,所以宋代蔡沈《書集傳》解釋“小腆”是“小厚之國”。而據《儀禮·燕禮》注:“古文腆皆作殄”,是在古文中“腆”是寫作“殄”的,而古書中“典”字正可讀為“殄”,如《考工記·辀人》司農注:“典讀為殄”,所以“小腆”可讀為“小典”或“少典”(古文中少、小同字,《路史》中即作“小典”),“少典”不過是個“小厚之國”的意思,用在人上也就是個小國國君的意思,本來不是什么人名,故《國語》說少典娶于有蟜氏,是說有個小國國君娶妻于有蟜氏;《五帝本紀》說黃帝是少典之子也應當理解為黃帝本是一個小國國君的兒子;在《秦本紀》里說大業(yè)娶少典氏,是說大業(yè)娶了一個小國國君的女兒,僅此而已。所以“少典”根本不是一個人名。
2、昌意、顓頊:昌意、顓頊都見于《山海經·海內經》:“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惫弊ⅲ骸啊吨駮吩疲骸饨稻尤羲?,產帝乾荒',乾荒即韓流也,生帝顓頊?!薄逗冉洝返漠a生要遠遠早于《世本》,它里面記載的都是很古老的史傳,由此可以知道,昌意和顓頊之間還有一代是韓流,《竹書》里也有這一代,稱“帝乾荒”,郭璞認為就是韓流,這是沒錯的,而且“乾荒”還是做了“帝”的,顓頊的帝位就是從父親韓流(乾荒)那里繼承來的,故韓流(乾荒)應該是這個世系中重要的一位人物,但是到了《帝系》中就沒了,顓頊直接成了昌意的兒子。為什么要刪除這一世不能知道,大概是因為后來顓頊成了五帝之一,而他的父親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怪模怪樣的有點象怪物,不能做圣哲明王的父親,所以就刪掉了——可見當時的人對古人傳下來的世系本來是不大在乎的,想刪便刪,想增便增,想改就改,完全可以憑自己的意愿行事。
3、玄囂(青陽):這一代是比較古怪的。《五帝本紀》說玄囂(青陽)是黃帝之子,《史記索隱》曰:“皇甫謐及宋衷皆云玄囂青陽,即少昊也。”《太平御覽》卷七十九引《帝王世紀》曰:“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姬姓也。母曰女節(jié),黃帝時,有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jié)夢接意感,生少昊,是為玄囂。降居江水,有圣德,邑于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謂之窮桑帝?!被矢χk是認為少昊、摯、青陽、玄囂是一個人,但是《五帝本紀》里又明確地記載著摯是帝嚳之子,堯的哥哥。說少昊名摯是《左傳》里就有的,應該不會錯,所以這筆賬看起來糊涂得很,而現在知道黃帝實際上就是帝嚳,那么這個問題就明白了。
仔細推求,“玄”在金文中作“幺”,高明說:“幺與玄古同字”[7]P.(250).,《說文》:“幺,小也?!倍皣獭?、“昊(皞)”為曉匣旁紐雙聲、宵幽旁轉疊韻,讀音十分接近。故玄囂實即“小昊”,古少、小同字,也就是少昊(《路史》即把“少昊”寫作“小昊”)。
4、蟜極:“蟜極”這個人名在司馬遷以前的典籍里,除了《五帝德》和《帝系》里有之外,別的書里就見不到?!段宓鄣隆泛汀兜巯怠范颊f他是帝嚳的父親,這個人名是那里來的呢?上面我們說過,黃帝也就是帝嚳,那么就可以知道,“蟜極”不過是“有蟜氏”的變異,它的根據就是《晉語》里那句“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的話。有蟜氏本來是個古老的國族名,《山海經·海內北經》里就有記載:“蟜,其為人虎文”。《晉語》說少典娶于有蟜氏也就是娶于蟜國,而“蟜極”正是“蟜國”的音變,極、國二字古音見群旁紐雙聲、同職部疊韻,讀音是非常相似的。所以說,蟜極不過是從蟜國(有蟜氏)那里改造來的一個人名而已,并不是古代史傳中真有這么個帝嚳的父親。
5、窮蟬:《史記·三代世表》“顓頊生窮蟬”,《索隱》:“《系本》作窮系。宋衷云:‘一云窮系,謚也。'”也就是說窮蟬也作窮系,這個人名分明是“窮奇”的音變,奇、蟬哥元對轉,奇、系群匣旁紐,都是一聲之傳。窮奇本來是一種吃人的惡獸名,《山海經·西山經》:“邽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獋狗,是食人”?!逗缺苯洝罚骸案F奇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首始。”《左傳·文公十八年》曰:“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薄妒酚洝の宓郾炯o》也全文采用了這個說法,《集解》:“服虔曰:‘謂共工氏也。其行窮而好奇。'”《正義》:“謂共工。言毀敗信行,惡其忠直,有惡言語,高粉飾之,故謂之窮奇。案常行終必窮極,好諂諛奇異于人也?!渡癞惤洝吩疲骸鞅庇蝎F,其狀似虎,有翼能飛,便剿食人,知人言語,聞人斗輒食直者,聞人忠信輒食其鼻,聞人惡逆不善輒殺獸往饋之,名曰窮奇。'”窮奇先由一種惡獸過渡到少皞氏的“不才子”,到了《帝系》就被“拉郎配”式地拉來,稍微改變了一下就變成了顓頊的兒子了。
6、敬康:這個人物就有意思了。在金文中“敬”字是寫作“茍”的,“茍”是狗的初文,狗和姤通假,比如《周易》中的“姤”,帛書本里寫作“狗”,《后漢書·魯恭傳》:“案《易》五月姤用事”,李注:“姤本多作后,古字通”。故在這里“敬”當作“茍”,讀為“后”,“敬康”就是“后康”,而古代可以稱“后康”的有夏代的三位君王:太康、中康、少康,夏人稱君王為“后”,比如稱啟為夏后啟,稱相為夏后相等,也簡稱為后某,如后杼、后芬、后荒、后泄等,這個“后康”一定是夏代三康中的一位,但是我們現在不能確切知道是誰了。從事跡上來說,太康是失國之君,中康的事跡也不顯著,只有少康把夏的天下從寒浞、過澆手里奪回來,《左傳·哀公元年》說他“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是夏代的中興之主,所以這個“敬康”應該就是指夏后少康?!兜巯怠钒选昂罂怠弊儎恿艘幌聦懛ň蛯戇M舜的譜系中了。更讓人別扭的是,《帝系》、《五帝本紀》都說敬康是窮蟬的兒子、顓頊的孫子,而《漢書·古今人表》中又說是顓頊產敬康,可見其歧異。
7、句望:這個人名更有意思了。句望在《大戴禮記·帝系》作句芒,句芒在古籍被說成是東方的木官之神,《山海經·海外東經》:“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薄秴问洗呵铩っ洗骸罚骸捌涞厶偅渖窬涿ⅰ?,高誘注:“句芒,少皞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為木官之神?!睋蹲髠鳌ふ压拍辍酚涊d蔡墨說:“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句芒”,高誘的說法就是從這里來的。蔡墨的說法就是句芒是個木正之官,他的名字是重,為少皞氏的四叔之一。但是看看《帝系》中的記載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句芒(句望)的世系和少皞無關,如果《帝系》的作者看過《左傳》里的這段記載,大概也不會把世系排成這樣。也說明《帝系》里的句芒(句望)不是蔡墨說的那個句芒,他是誰呢?上面我們說了,那個敬康就是后康,是夏代的王三康之一,可能是夏后少康,句芒排在他后面,沿著《古本竹書紀年》里的夏人世系往下找,少康的兒子是后杼,后杼的兒子是后芬(《史記·夏本紀》里作帝槐),后芬的兒子就是后荒,《太平御覽》卷八十二引作后芒,《夏本紀》里作帝芒。這個句芒顯然就是后芒,在古音中句、后是見匣旁紐、同侯部疊韻,讀音是最相近的。這是《帝系》的作者為了給帝舜排世系,實在找不到合適的了,就從夏人的世系里截取了兩位夏王,把寫法略作變動就寫進去了。
8、橋牛:這個橋牛顯然就是帝嚳的父親蟜極的音變,橋、蟜音同,牛、極古音疑群旁紐、之職對轉,讀音相近。這是在編排帝舜的世系時實在找不到人了,又把蟜極變化了一下寫上了。
9、瞽叟:《漢書·古今人表》作鼓叟,鼓、瞽古字通用。也有寫作“瞽瞍”的?!墩f文》:“瞽,目但有朕也;瞍,無目也?!笨傊际窍棺拥囊馑?,瞽叟就是瞎眼的老頭子,難說是個人名,倒象是一個人的綽號。而且在民間“瞎”有壞的意思,比如說這個人脾氣太瞎,就是脾氣太壞?!稌虻洹防镎f舜是“父頑”,頑是愚魯癡頓的意思,比較符合“瞎”的意思。大約當時民間有說法說舜的父親很瞎(為人不大好),所以文人們才創(chuàng)作了“瞽叟”這個名目,也被寫進了舜的世系里。本來舜的世系應該就是有虞氏的世系,但是古籍中的舜以前的虞氏名人有的并沒有在這里面出現,比如《左傳》、《國語》里“能聽協風”的虞幕,比如上博簡《容成氏》里“匡天下之政十有九年而王天下”的有虞迵(原寫作“又吳迵”),里面都不見蹤影。
10、鯀、禹:《山海經·海內經》說:“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又說“鯀復生禹”,它記載的禹的世系是黃帝-駱明-鯀(白馬)-禹,這個譜系是直接從黃帝開始的單獨的一支,和其他五帝不搭界,應該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史傳。在《墨子·尚賢中》里說“若昔者伯鯀,帝之元子”,這個“帝”沒說是誰,在先秦典籍中凡是單獨說“帝”的大部分都是指上帝,可以感覺到墨子說的鯀的世系有點變了,因為鯀本來是駱明的兒子,而駱明似乎沒有被稱為“帝”的說法;到了《竹書紀年》里就變成了“顓頊產伯鯀”,那么墨子說的“帝”就成了帝顓頊,這實在是一個重大的變化,說明戰(zhàn)國時代已經把鯀劃歸到五帝之一的顓頊家族之中,鯀的父親駱明除了還保留在《山海經》中之外,別的地方就看不到了。個中原因是鯀、禹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已經是名人,禹是三王之一,他們的先人不能是象駱明那樣的無名之輩,必須也是出自名門,所以就給改在了顓頊的名下去了。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五帝本紀》中的五帝世系和《夏本紀》中禹的世系,除了黃帝到顓頊那一個世系還有點古傳的依據之外,其他的世系都有很大的問題,特別是帝嚳和帝舜的世系,簡直就是七拼八湊胡亂編造出來的。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帝嚳、帝舜本來就是從黃帝那里分化出來的人物,他們本來就沒有什么世系可言;更為難的是黃帝本來是上帝,殷人也稱之為高祖,即是上帝又是高祖,說明他是三代時人們能追溯到的最遠最古的一位祖先,根本不會有生他的世系,所以《山海經》中記錄了黃帝、帝俊、帝舜、帝嚳的名字,也記錄了許多黃帝、帝俊、帝舜所生的子孫后裔,但是絕對沒有關于誰生黃帝、生帝俊、生帝舜這樣的說法。到了戰(zhàn)國時代黃帝、帝嚳、帝舜成了三人,不僅各自給他們編造了故事,還要給他們每人弄個出身世系出來,沒有別的辦法,只有想辦法拼湊編造,《晉語》里先說黃帝是少典之子,到了《帝系》就把帝嚳、帝舜的世系也編造出來,把顓頊、鯀、禹的世系也根據自己的意愿作了改造,司馬遷把它們采用進了《五帝本紀》和《夏本紀》,于是事情就這么確定下來了。
總之,《五帝本紀》和《夏本紀》中關于五帝和鯀、禹的世系是戰(zhàn)國到秦漢間人的改篡和編造出來的,它既不是古記也不是古傳,是不可信的。
參考文獻:
[1]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8.
[2]王國維.觀堂集林[M].卷九.北京:中華書局,1959.
[3]郭沫若.卜辭通纂[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4]郭沫若.青銅時代·先秦天道觀之進展[A].郭沫若全集·歷史編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王寧.獅子座之謎:夏商周三代的至上神觀念與星辰崇拜[J].郭沫若學刊,1993,(1).
[6]顧頡剛.戰(zhàn)國秦漢間人的造偽與辨?zhèn)蝃A].王煦華編.顧頡剛選集[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7]高明.古文字類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