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大家似乎都在家中都常備感冒藥物,很少感冒了再去醫(yī)院開藥,是方便了,但是療效卻不能保證了,下面我簡單分析一下常用感冒用中成藥物的作用特點,讓大家在自行選藥時也能對癥治療。
風寒感冒
表現(xiàn)為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苔薄白。治法應(yīng)以辛溫解表為主。
(1)對于單純風寒感冒初起,一些家庭自備小偏方即可解決。比如:
姜糖飲(生姜3片、紅糖適量),尤適用于伴有腹痛喜暖者;
蔥豉湯(蔥頭2個最好帶根須,淡豆豉2匙),尤適用于小兒、脾胃弱者,由于食積以后感冒者;
三白湯(蔥白、蘿卜白根、白菜根各1個),尤適用于孕婦、哺乳期患者,藥性平和不刺激,無不良反應(yīng)。
常用的治療風寒感冒的中成藥有荊防顆粒、風寒感冒顆粒、葛根湯顆粒、正柴胡飲顆粒、傷風停膠囊、感冒軟膠囊等。
風寒感冒顆粒(麻黃、葛根、紫蘇葉、防風、桂枝、白芷、陳皮、苦杏仁、桔梗、甘草、干姜)這是一個純辛溫解表的方子,和葛根湯顆粒類似,用于風寒感冒,發(fā)熱,頭痛,惡寒,無汗,咳嗽,鼻塞,流清涕。注意方中用了麻黃,更適用于風寒束表無汗者。
荊防顆粒(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茯苓、桔梗、甘草)該藥除了辛溫解表藥以外,還有羌活、獨活祛風濕,還有前胡、枳殼、茯苓等止咳化痰,因此對于咳嗽白痰,風寒夾濕的頭痛身重的風寒感冒更適合。
(2)表寒未解,里邊有熱了。流清涕、打噴嚏、咳嗽白痰居多,咽喉紅痛,會有黃眼屎等。舌尖邊紅,或舌頭整體不紅,但可見比較明顯的紅點,舌苔薄白滿布或白膩或有點浮黃在表面。這種情況需要解表與清里同時進行,如感冒清熱顆粒、防風通圣丸、小兒柴桂退熱顆粒等。感冒清熱顆粒(荊芥穗、薄荷、防風、柴胡、紫蘇葉、葛根、桔梗、苦杏仁、白芷、苦地丁、蘆根);看成分該藥除了辛溫解表藥之外,還有薄荷、苦地丁、蘆根等少許清熱利咽的藥物,所以對于伴有咽干咳嗽的風寒感冒更適合。其實這個適應(yīng)癥屬于風寒略有化熱的類型。表現(xiàn)為發(fā)熱重、微惡風、頭脹痛、有汗、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黏或黃、鼻塞黃涕、口渴喜飲、舌尖邊紅、苔薄白微黃。(1)單純熱在表,舌尖邊紅,苔薄白微黃,舌頭上不會太水滑。這種當然還是治以辛涼解表疏散風熱,代表方辛涼平劑銀翹散、辛涼輕劑桑菊飲。常用疏散風熱藥有:金銀花、連翹、薄荷、牛蒡子、石膏、桑葉、菊花、柴胡、蟬蛻、葛根等。常用中成藥有維C銀翹片、銀翹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等。維C銀翹片(山銀花,連翹,荊芥,淡豆豉,淡竹葉,牛蒡子,蘆根,桔梗等,甘草,馬來酸氯苯那敏,對乙酰氨基酚,維生素C,薄荷素油)中西藥復方,銀翹散+撲爾敏(抗過敏)、撲熱息痛(退熱)和維C(抗炎),典型風熱感冒用藥,注意的是聯(lián)合西藥治療時別重復用藥。(2)熱證入里了,表里都有熱,除了黃涕、黃痰、鼻子熱以外,可能還有眼睛紅、口渴明顯喜冷飲、比較怕熱,大便干、小便黃等癥狀,主要區(qū)別看舌頭,整個舌質(zhì)都偏紅,舌苔偏黃,偏干。注意 這里所說的“入里”不要理解為六經(jīng)中的太陽傳入陽明,應(yīng)當以衛(wèi)氣營血辯證理解為由衛(wèi)分表證,入里傳至氣分、營血分,或者簡單理解為由體表入里到了各臟腑,如肺胃之熱、肝膽之火引發(fā)咽喉腫痛,頸項腫脹、目赤等,邪熱壅肺造成咳喘、胸痛等,胃腸實熱造成大便秘結(jié)等的能。這時就需要清各種臟腑熱,常見藥物有黃連、黃芩、黃柏、梔子、龍膽草、大青葉、板藍根、苦地丁、大黃、知母、麥冬、生地等等。表里都有熱,就要辛涼解表+清里熱,常用中成藥有板藍根顆粒、蒲地藍口服液、藍芩口服液、復方雙花口服液、疏風解毒膠囊、雙黃連口服液、柴銀顆粒、連花清瘟顆粒、金花清感顆粒、清開靈顆粒、牛黃解毒片等等。蒲地藍口服液(蒲公英、苦地丁、板藍根、黃芩)全是苦寒清熱,清熱解毒+清上焦火的黃芩,適合肺熱、熱毒壅盛所致的癤腫、腮腺炎、咽炎、扁桃體炎。復方雙花口服液(金銀花、連翹、穿心蓮、板藍根)也是全是苦寒清熱藥,但與蒲地藍比起來,金銀花、連翹還有疏散風熱的作用,因此也有解表作用,用于風熱感冒、急性扁桃腺炎、急性淋巴結(jié)炎。雙黃連口服液(金銀花、黃芩、連翹)疏散風熱藥加一味苦寒的黃芩清上焦火,適用于風熱感冒癥見咽痛、咳嗽。藍芩口服液(板藍根、黃芩、梔子、黃柏、胖大海)諸多苦寒+一味甘寒的胖大海,黃芩、梔子、黃柏又能清瀉三焦火熱,適合肺胃實熱所致的咽痛、咽干(胖大海甘寒養(yǎng)陰、利咽),同時伴有口舌生瘡、口臭、小便赤黃、大便干結(jié)等肺胃熱盛癥狀的更適合。喉咽清口服液(土牛膝,馬蘭草,車前草,天名精)3味甘寒+1味苦寒,都能清熱解毒,土牛膝、車前草還能利尿,使邪熱從小便排出,土牛膝、馬蘭草、天明精都有化瘀的作用,消腫作用好,甘寒藥多能清熱能養(yǎng)陰,對于熱盛津傷的口渴明顯,便秘的更適合,說明書適應(yīng)癥:用于肺胃實熱所致的咽喉紅腫,咽痛,發(fā)熱,口渴,便秘;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咽炎。疏風解毒膠囊(虎杖、連翹、板藍根、柴胡、敗醬草、馬鞭草、蘆根、甘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甘寒養(yǎng)陰(蘆根),疏風清熱、解毒利咽,適合風熱感冒,咽痛、咳嗽等。注意 甘寒養(yǎng)陰的蘆根,在銀翹散、桑菊飲中也都有應(yīng)用,對于溫熱病來說,有易化燥傷陰的特點,往往都會配點甘寒養(yǎng)陰的藥物。如果本身就是陰虛津少的體質(zhì),患風熱感冒后更應(yīng)該選取有甘寒養(yǎng)陰得藥物。柴銀顆粒(柴胡、金銀花、黃芩、葛根、荊芥、青蒿、連翹、桔梗、苦杏仁、薄荷、魚腥草)。方中有銀翹散的底子,疏散風熱,另有葛根、青蒿,有退熱效果,同時黃芩與青蒿相配,和解少陽、清泄?jié)駸幔曳街袥]有用甘寒養(yǎng)陰的藥物,所以,該藥對舌苔黃膩,內(nèi)有濕熱積滯的更適合(比如小兒食積后感冒的),此外桔梗杏仁相配,一升一降宣通肺氣,又有肺癰要藥魚腥草,所以對伴有咳嗽的也適合。注意 這還有一味特別的藥,在銀翹散中也用了,就是在辛涼解表藥中加了一味辛溫的荊芥(銀翹散中還有淡豆豉也是辛溫的),本來熱盛加溫藥火上澆油嗎?其實不然,加少許辛溫藥物是為了辛溫開湊,便于透邪外出,這就隱藏了一個適應(yīng)癥,那就是不出汗或出汗少,如果實在是熱盛湊里開泄,大汗淋漓的就不適合了。當然,朱丹溪言“咽痛必用荊芥”(后世也有“咽痛慎用荊芥”的說法,有機會可以再展開聊聊)或許也是方中用荊芥的原因。連花清瘟顆粒(連翹、金銀花、麻黃(炙)、苦杏仁(炒)、石膏、板藍根、綿馬貫眾、魚腥草、廣藿香、大黃、紅景天、薄荷腦、甘草)該藥在疫情期間一度斷貨,算是當時的“網(wǎng)紅”。但當真正應(yīng)用它的時候似乎有些人卻收效甚微,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它的成分,看它到底適合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病。首先有漢代醫(yī)圣張仲景的麻杏石甘湯,這是《傷寒論》中治療熱病邪熱壅肺、肺氣上逆所致“汗出而喘”,癥見咳嗽、咳痰、氣喘、身熱等,還有一味大黃,通腑邪熱,肺與大腸相表里,通過瀉下能夠清肺熱,明代吳又可《溫疫論》中就提過治療瘟疫“下不厭早,下不厭頻,驅(qū)邪務(wù)盡”的理論。還有前面提到的清代吳鞠通的銀翹散的主藥,疏散風熱,清泄肺熱。此外,還有藿香,芳香化濁,驅(qū)邪避疫,能夠化濕、解表、開竅,紅景天益氣活血、通脈平喘,扶助正氣。說明書適應(yīng)癥:用于治療流行性感冒屬熱毒襲肺證,癥見:發(fā)熱或高熱惡寒,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頭痛,咽干咽痛,舌偏紅,苔黃或黃膩等。
整體來看它還是適合邪熱壅聚在肺的一個純純的實熱證,氣分熱盛證,退熱途徑有向外透熱、直清里熱、通腑泄熱等多條途徑,可見這是個壯熱,如果感冒了,熱僅僅在表,沒有那么重,或者壓根就是個風寒感冒,或者年老體弱、脾胃虧虛不耐攻伐,那么用此藥可能就達不到理想效果,更不可能在健康沒有熱的時候用它來起預防作用了。清開靈顆粒(膽酸、珍珠母、豬去氧膽酸、梔子、水牛角、板藍根、黃芩苷、金銀花)其實這個藥的組方思路原自溫病名方安宮牛黃丸,除了清熱解毒,還有寧心安神的作用。它所治療的熱已入營血分,威脅心包,影響神志。說明書適應(yīng)癥:用于外感風熱時毒、火毒內(nèi)盛所致高熱不退,煩躁不安,咽喉腫痛、舌質(zhì)紅絳、苔黃、脈數(shù);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冒,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咽炎,急性氣管炎,高熱等癥屬上述證候者。因此它更適用于表證已除,熱入營血的高熱神昏,這比連花清瘟所治的熱更深入,單純的風熱感冒出現(xiàn)的鼻塞、流體癥狀用它不合適了。(1)積食化熱 里熱,可能是邪氣(表寒或表熱)入里化熱,還有可能是別的原因引起的熱,比如食積,這個多見于小兒、脾胃虛弱者。積食以后,人體正氣趨于里奮力運化,在表的正氣不足,容易感受邪氣,反過來也一樣,在表感邪后,正氣奮力抗邪,內(nèi)里正氣不足,運化失司,容易出現(xiàn)消化不良,積食化熱。所以《傷寒論》在桂枝湯方后說“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所以好些孩子感冒后食欲不振。
這種情況,可以靈活搭配用藥,比如表寒+食積,可用荊防顆粒+保和丸;如表熱+食積,有小兒豉翹顆粒,也可柴銀顆粒+保和丸。(2)濕阻中焦 主要在夏秋季節(jié)發(fā)病,主要癥狀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大便呈稀水狀,便后痛減,頭痛昏重、胸膈痞悶,重者可伴有乏力、口干渴等脫水癥狀。脾被濕困,和前面的積食困脾一個道理,夏秋暑濕當令,更容易侵襲人體,這種情況可用藿香正氣水。藿香正氣水(蒼術(shù),陳皮,厚樸(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廣藿香油,紫蘇葉油)方中幾乎全是溫藥,芳香化濕、甘淡滲濕、苦溫燥濕,以祛濕為要。好多人拿它當作了夏季感冒用藥,甚至拿來解暑,其實不對,這個藥主要還是祛濕解表為主,舌苔白膩水分較多的比較適合。至于暑熱、濕熱較重,或單純風熱感冒,用它就不合適了,所以要詳細辯證,不要盲目地在夏天就用藿香正氣水。除此之外,還有風燥感冒、虛證感冒等等類型,臨床治療相對復雜,常用中成藥也不多,這里就不作詳細分析了,總的來說,還是風寒與風熱居多。1.首先辨明是風寒還是風熱,上篇科普中提到過,關(guān)鍵點在嗓子疼不疼。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不要用反了。2.然后看是單純的表證,還是已有里熱。在表的話,就用發(fā)散的、輕宣的使邪從表解,如果沒有里熱,“下手”就要輕點,蒲地藍口服液、連花清瘟顆粒、藍芩口服液、清開靈顆粒就不要急著用,別沒解著表,還傷了脾胃,引邪入里。如果有了里熱看熱在哪,表里都熱還是只有里熱,熱在咽喉,熱在肺胃,熱壅于肺,選藥不同,還有熱盛傷陰的問題,有明顯口渴,便干的,選有甘寒養(yǎng)陰的藥物更好。3.小兒感冒脾胃養(yǎng)護很重要,平素不要撐著,感冒期間少食多餐、清淡飲食,不用滋補,不想吃就少吃,不要硬喂,增加脾胃負擔。
4.整不明白的,高熱不退的,腹瀉不止的一定及時就醫(yī),尤其老年人,感冒有時也會危及生命。5.抗菌藥物不要隨便應(yīng)用,這就涉及到微生物感染的問題,也是要對癥用藥,有機會咱再詳細討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