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得苗寨,一條白水河穿寨而過,將苗寨一分為二,有無數(shù)小瀑布順流而下,河水清澈見底,兩岸風景多彩旖旎。河面上依河而建的一座座廊庭似的風雨橋,將寨子點綴得更是古色古香。出于改善村寨風水條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慮,苗寨在河流上早建有風雨橋,以關風蓄氣和擋風遮雨,但以前的橋由于木質結構,幾經(jīng)修復又被洪水沖毀?,F(xiàn)在寨區(qū)共建有七座風雨橋,均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結構,實用而美觀,使得風雨橋的堅實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橋上安置著長凳供行人歇腳。我們租住的房子就在五號風雨橋旁邊的山坡上。
苗寨內(nèi)的吊腳樓依山而建,層層疊疊,又連綿成氣,氣勢恢宏。遍山數(shù)不勝數(shù)的吊腳樓建筑以木質的材料為主,為穿斗式歇山頂,一般為三層的四榀三間或五榀四間結構。底層用于存放生產(chǎn)工具、關養(yǎng)家禽與牲畜、儲存肥料或用作廁所。第二層用作客廳、堂屋、臥室和廚房,堂屋外側建有獨特的“美人靠”,苗語稱“階息”,主要用于乘涼、刺繡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層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飼料等生產(chǎn)、生活物資。吊腳樓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欄式建筑,運用長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結構的組合,構成三維空間的網(wǎng)絡體系,與周圍的青山綠水和田園風光融為一體,和諧統(tǒng)一,相得益彰,是中華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我們在那租住的民居是由發(fā)展公司統(tǒng)一策劃裝修并分包的,價格可不便宜。改建后將“美人靠”的地方用作觀景臺。房屋內(nèi)的樓梯窄而陡,走在地板上顫顫悠悠的嘎吱嘎吱作響。特別要說的是上下山路的艱難了,那沿著陡山坡用石塊修建的不規(guī)則的石梯階,或大或小或高或矮,且路徑彎曲陡峭,已用了1000多年的石頭被磨蹭得錚亮溜滑,石階高的地方我要手腳并用才行,好不容易拄拐爬上去后,都不想再下山了,實在是太累人。
那么累爬上去,不過風景著實是好著呢。到了黃昏時分,寨子里千家萬戶便亮起了燈,千戶苗寨就變成了一片又一片燈的海洋。為使游客能更好地觀賞西江千戶苗寨夜景,有關在山坡高處的路邊還修建了觀景臺,開通了觀光車,上車一次五元。我租住的房子高,在陽臺上就可以觀景了。放眼望去,只見以七座橋霓彩燈飾群為中心,文化街和民俗街燈飾為紐帶,無數(shù)座山的千家民居燈火為背景,燈火層見疊出,構成一片高下井然、錯落有致、遠近互襯的燈光盛宴。更兼滿山綠樹,霞卷金花,映襯著天河群星,上下渾然一體,五彩交相輝映,似詩似歌······
千戶苗寨四面環(huán)山,層巒疊嶂,梯田依山順勢,直接云天,在藍天白云或云霧繚繞下,有著那翠綠的層層梯田,田野上一群群穿民族服裝勞作的人,那個景象真美呀!同行的一位背了幾十公斤重的單反機、三腳架、鏡頭等,行了幾千里路程,在這兒終是有了用武之地。
苗寨的清晨非常幽靜,天邊薄霧繚繞,層層疊疊的寨子如夢似幻,一切宛若那梵光仙境在悄悄地幻變、在靜靜地移動。多么新鮮的空氣,多么迷人的景色啊,在這兒,人們是流連忘返的。
我有幸在這兒住了兩天,苗寨用她別具一格的壯麗和柔情深深擁抱了我。那些山色河流、云霞燈火、梯田民居、自然景觀、風土人情、特別是那瑰麗的夜景、晨景,一幕幕長久地縈繞在我的腦?!ぁぁぁぁぁ?/span>
這是現(xiàn)代鋼筋水泥社會稀有的獨具特色的風景大片。讓我們永遠記得苗寨人,記得苗寨那背靠青山,腳踏玉帶,一水流環(huán)原生態(tài)的神秘和美麗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