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通歸使,妻孥4且舊居。
深知報消息,不忍問何如。
身健何妨遠,情親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淚盡數行書。
1外舅:岳父。
2郭大夫:郭概。
3巴蜀,今四川一帶。
4妻孥(nú):妻子兒女。
5消息:音信,信息。
6何如:如何,怎么樣。
7何妨:無礙;不妨。
8功名:功業(yè)和名聲。舊指科舉稱號或官職名位。
9老?。耗昀隙嗖?。
10書:書信。
古代媳婦稱公婆為“舅姑”,“外舅”則是女婿稱呼岳丈。北宋元豐七年(1084年)五月,陳師道的岳丈郭概由朝請郎提點成都府路刑獄,因為陳師道家貧,無力贍養(yǎng)家室,所以妻子和一女三子都隨郭概赴蜀,陳師道則留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分手時陳師道寫有《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送內》和《別三子》三首詩,都流露出至性至情。這首《寄外舅郭大失》則是分別之后的“詩簡”,表達對遠居異地的妻兒的關懷問候,抒發(fā)家庭不能團聚的悲哀。
首句說從遙遠的四川,回來一個帶信的使者??此破鸬闷狡?,道來卻也不易。開篇便是“巴蜀”二字,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李白“噫噓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詩句,古代四川的交通困難,早已使“巴”、“蜀”這些字眼染上一層滯重的色彩。因而緊接著的“通歸使”也就顯得特別難能可貴。那樣“崎嶇不易行”的蜀道居然“通”了,來了一位信使,而他所帶的又正是自己朝夕盼望的妻兒的消息,這正是“家書抵萬金”。“通”本來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把“巴蜀”和“歸使”串聯(lián)起來,就打上了強烈的感情印記。
“妻孥且舊居”,是作者的內心獨白。嬌妻幼子,關山阻隔,不知有多久沒有互通音訊了,作者想,他們的情況怎樣?該不會有什么意外吧?……面對遠道而來的信使,腦海里日夜浮現(xiàn)的妻兒形象都要跳出來了,可是作者卻寫了這樣一句淡而又淡的詩。像是沉吟,像是揣度,又像是自我安慰,一個“且”字,把那種又迫切又猶疑,驚喜慰懼交集,滿肚子話要問卻欲言又止的心情傳達出來了。此時此刻的作者,正是“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了。
頷聯(lián)兩句把沉吟猶疑的原因挑明了。作者的心理是在交通不發(fā)達的古代形成的。家人分居異地,消息阻塞,禍福不知,一方面盼望消息,一方面對消息反而產生一種畏懼的心理,生怕會有壞消息傳來,特別在戰(zhàn)亂年代這種矛盾心理更為突出。宋之問《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倍鸥Α妒鰬选罚骸白约囊环鈺?,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都是這種心理狀態(tài)的寫照。陳師道是效法杜甫的,這首詩也受了杜甫詩的影響。
但不管怎樣“不忍問”,害怕問,最后總得硬著頭皮聽消息。一旦獲知妻兒都好,平安無事,作者就像久囚遇大赦,長長地吐了一口氣。心情立刻輕松起來,一掃囁嚅之態(tài),和信使也有說有笑了。因而“身健何妨遠?情親未肯疏”兩句就帶有明顯的愉快情緒,既是作者對妻兒的安慰,也是一種自我慰藉。只要大家都身體健康,平平安安,那么即便隔山阻水也沒有什么了。作者還進一步用溫言絮語撫慰妻兒:夫妻、父子的親情,絕不會由于分離而疏遠、而隔膜。
盡管有淡淡的微笑,卻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家庭異地分居、不能團圓的嚴酷現(xiàn)實。所以在最后一聯(lián),作者又情不自禁,悲從中來,不能抑制了。他想,為什么自己就不能像別人那樣合家團聚,共享天倫之樂呢?追根究底,還不是因為科舉不順嗎?古代讀書人要想飛黃騰達,唯一出路是應試做官。陳師道盡管以孤介自許,實際上也未能免俗?!肮γ劾喜?,淚盡數行書”,顧影自憐,年已老大,愁病交攻,連自己的妻兒都養(yǎng)活不了,想到這些,提筆回信之時,他便灑下了傷心之淚。全詩的思想深度也在此深入一步,由家庭的悲歡離合上升到身世的感慨,對社會不平的怨憤抗議也就意在其中了。
陳師道屬于江西詩派,以“閉門覓句”的枯淡瘦硬風格著稱,但他寫家庭悲歡的幾首詩都情真意切,通俗易懂。這首詩也是其中之一。通篇全以感情運行,首聯(lián)平靜,頷聯(lián)沉抑,頸聯(lián)以淡淡的歡快挑起,尾聯(lián)復歸結于感慨哀痛。起伏跌宕,得自然之趣,盡真情之妙。
宋趙蕃《石屏詩集序》:“全篇似杜?!?/p>
元方回《瀛奎律髓》:“后山學杜,此其逼真者??莸輨?,情味深幽?!?/p>
聯(lián)系客服